小議兩課教學的哲學倫理詮釋

時間:2022-04-25 03:19:00

導語:小議兩課教學的哲學倫理詮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兩課教學的哲學倫理詮釋

論文關鍵詞:“兩課”實踐哲學倫理

論文摘要:本文闡述了“兩課”教學改革走實踐戰略之路所蘊含的哲學倫理精神,即實踐的觀點、遵循規律的觀點和矛盾時立統一的觀點,反映了馬克思主義認識論首要的基本原則,體現了時教育規律的倫理精神的真誠和對教育主體學生的人文關懷。

如何提高“兩課”教學效果問題,一直困擾著高?!?兩課”理論研究與教學工作者。“兩課”教學方法上打破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實現課堂教學與課外教學相結合,大膽走實踐戰略之路,有益于增強“兩課”教學科學性、針對性、實效性,全面實施了“兩課”教學改革的新方案。

一、走實踐戰略之路所依據的實踐的觀點,鮮明地反映了馬克思主義認識論首要的基本原則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實踐是人的認識發展的基本來源,是人的認識發展的動力,是人的認識的目的,是檢驗真理的標準。正如所說:“一個正確的認識,往往需要經過由物質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質,即由實踐到認識,由認識到實踐這樣多次的反復,才能夠完成?!边@一原理要求“兩課”教學改革必須關注社會實踐,強調“知”與“行”的統一。因為“兩課”教學的對象是“萬物之靈”的人,而“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這就決定了“兩課”教學不可能孤立存在,必須立足于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全局,著眼于事物內部的必然聯系,全面地看問題。正如在《關于教育問題的談話》中指出:“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錮在書本上、屋子里,要讓他們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打開他們的視野,增長他們的社會經驗。而走實踐戰略之路可以使“兩課”教學產生以下幾方面的教育作用:

一是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學生通過與社會的聯系和社會調查,可以對我國的國情、近年來改革的成果、人民群眾的心聲等,有個初步的了解,可以使學生感受到崇高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認清形勢、端正態度,樹立正確的思想觀,盡早地成長成熟起來,真正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創新型人才。二是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實現了課堂教學與課外教學相結合。單純的課堂教學因學時的限制、授課內容與授課形式的矛盾等等,不能全面地完成對學生的培養。正如馬克思所說的:“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導致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開展課外教學活動,既延長了教學時間,成為課堂教學的繼續和補充,給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受教育機會,又使內容和形式有機統一,授課形式更好地服從于授課內容;也使間斷的、靜態的課堂教學和連續的、動態的課外教學達到了結合,解決學生學習中的重點問題和難點問題,彌補了教材因時滯所造成的理論與現實的差距,充實了教學內容,介紹了學生普遍關心的社會問題,增強了教學的時代感,保持了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縮短了師生間的心理距離,溝通了師生感情,準確地把握學生的學習狀況和思想發展動態,及時地發現了各種問題并加以解決,從而更好地發揮“兩課”教學在教書育人中的主渠道作用。三是促進了學生知識的合理建構。通過社會實踐,可以使學生獲得關于社會現實生活的豐富的直接經驗,耳聞目睹活生生的社會現實,接觸和感受紛繁復雜的社會實際,體驗和了解人民群眾的甘苦和需要。因而可以學到在有限的書齋中無法學到的知識,獲得更多更新的知識信息,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同時,也可以使學生的知識獲得全面的檢閱,并且把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書本知識與親身感觸相結合,真正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完善個人的知識結構。四是增強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不僅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了解情況、獲取信息的觀察能力,而且培養了學生運用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培養了學生的社交能力,增強了個人對社會的適應性;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增強了獨立思考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減少了依賴性,發展了獨立性和創造性,培養了開拓創新勇氣和創造精神。五是促進個體的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社會實踐是個體自我實現和自我發展的過程,不僅能表現個體的才華,實現個體的歸屬動機、成就動機,完成有我實現的任務,而且有助于個體人生目標的完成,體現個體的存在及其社會價值,為學生自我實現和發展開創廣闊的空間。

二、走實踐戰略之路所遵循的規律的觀點.真摯地體現了對教育倫理精神的真誠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規律是事物內部本質的、必然的聯系,對事物發展起決定的或支配的作用。規律具有重復性、普遍性的特點,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因而它同事物本身一樣,是客觀的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中國古代唯物主義哲學家荀子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榮亡。這就是說,不管人們是否認識到它,也不顧人們的主觀意志如何,規律都客觀地存在著并發生作用。這一觀點要求“兩課”教學必須遵循學生思想形成發展的規律,尊重學生的自我教育。因為人的思想形成與發展的規律告訴我們,人可以接受或者排斥外部社會環境的影響,并把一定社會的思想政治要求轉化為個體自己的思想政治品德。但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與發展是一個復雜的辯證統一過程,不是生來就有,而是在后天外部社會環境的影響下形成的,客體因素對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與發展具有決定性影響。蘇聯學者列昂節夫認為,學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與發展有三個基本參變量:學生與外部世界的廣度、學生與外部世界關系的層次和學生與外部世界關系的結構。學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與發展,就是這三種參變量的變化而產生的一種新質。因此,可以說,在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中,主客體因素的相互平衡、相互協調是在社會實踐基礎上辯證地實現的??陀^因素的影響只有通過社會實踐與主體相聯系,才能達到主客體的相互協調與平衡,使主體獲得思想政治品德認識,思想政治品德認識經過轉化,然后再回到社會實踐中去,變為實際的思想政治品德行為,并堅持下去,成為習慣。接著再在社會實踐中通過社會評價和自我評價的反饋,開始新一輪的主客體因素相互平衡、協調運動,獲得一個更高水平的思想政治品德認識,轉化為更高水平的思想政治品德行為,如此循環往復,螺旋式上升?!皟烧n”教學走實踐戰略之路正是遵循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與發展的規律,遵循其在社會實踐基礎上主客體因素相互平衡、相互協調的規律,加強了實踐教學環節,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促進了學生思想政治品德形成。

三、走實踐戰略之路所展現的矛盾對立統一的觀點。體現了“兩課”教學對教育主體學生的人文關懷

唯物辯證法認為任何事物都是一個統一整體,但是它內部又包含著兩個既相互聯系相互依賴、又相互排斥相互對立的部分、方面和趨勢,也就是說任何事物內部都包含著矛盾。正如所指出:“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不論外因的作用多大,它只通過內因起作用,確定事物發展方向的仍然是內因。這告訴我們“兩課”教學必須要尊重學生主體內在的思想矛盾運動的轉化規律。這一規律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指在外部社會環境影響下,在人的思想品德形成與發展的內在轉化過程中,主體內在的知、情、信、意、行諸要素之間在發展方向和發展水平方面不斷地由不平衡到平衡、由不適應到適應的矛盾運動。在這個發展過程中,各要素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的,思想品德認識越深刻,思想品德情感就越有了理性的指導;情感的力量又有助于提高認識和堅定信念,思想品德意志越堅強,思想品德行為就越具有自覺性;而思想品德行為的良好實踐,又能加深認識,激勵情感、增強信念、鍛煉意志,進而促進思想政治品德行為習慣的形成。但是,由于外部社會環境各方面因素的復雜性和主體內在心理因素的復雜性,有時知、情、信、意、行諸思想品德心理要素在發展方向和發展水平上并不平衡和相互適應.這就構成了諸因素之間的矛盾,只有在積極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影響下,才能逐步達到發展方向和水平上的平衡和適應,完成由思想政治品德認識行為的轉化,形成相對穩定的思想政治品德結構。另一方面,是指主體當前對一定的社會要求的反映同原有的思想政治品德狀態之間的矛盾斗爭。這個過程表現為“外部影響”主體通過活動和交往接受外部影響~思想矛盾斗爭“形成內部道德環境”的循環往復的運動,在這一循環往復的運動過程中,主體的思想矛盾斗爭,成了思想政治品德形成與發展的動力。只有經過積極的內部思想矛盾斗爭,才能導致積極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過程,才能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品德。這說明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與發展是主體內在的思想矛盾運動轉化的產物。

遵循這一規律,要求“兩課”教學必須以人為本,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注重對學生的人文精神教育。它事實上包括了對于個人本質上人性層面的關照和對于整個社會民族深層次文化內涵的吸收和拓展。從人性的角度上講,以人為本的觀念要求每個人的創新精神和獨特人格,在自身身臨其境的發展進步過程中得以個性化的張揚;在整個社會對于文化精神的需求上,個體適應于社會民族的文化含量則是展現社會整體精神品格的重要前提。這樣,對青年學生人文精神的關懷就應該成為“兩課”教學改革中十分值得我們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那就是對學生個性化人格品質的關注和養成。因為每一個人都具有著區別于其他任何人的獨特的個性化人格品質,使得任何個性在其自身的人生觀、價值觀上都形成了獨特的個性特征,而且往往這種個性化的人格特征又是每一個人評價自身成熟與否的一個重要標志,同時也是每一個人自我欣賞的惟一前提,這種自我欣賞的心理對其自信心的形成和創新精神的實現具有決定性的作用。事實證明,空泛的大道理固然無法從心靈上真實地吸引青年學生,即便是充斥著大量事實實例,教育方式也不能夠真正讓學生們身感同受。只有通過社會實踐,把對青年學生們自身的人性特征的挖掘和體會當作艱苦的工作來做,時刻用理解的眼光去觀察發生在青年學生周圍的事情,相信他們人性中的優點,理解他們人性中的弱點,真正明確自身作為教育工作者的引導職能,通過社會實踐和有的放矢的實踐教育,努力在學生的心靈深處產生對于高校“兩課”教學的信任,才能使學生對于社會、人生的主動思考從實踐到認識,從感性到理性,再回到實踐指導主體,真正實現教育引導工作的實效,這是解決“兩課”教學實效性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