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教學與教改的道路詮釋

時間:2022-05-04 08:28:00

導語:小議教學與教改的道路詮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教學與教改的道路詮釋

論文關鍵詞:中醫藥教育教師邊學邊教更新認識教學改革

論文摘要:當教師,要始終堅持邊學邊教,不斷為自己“充電”,不斷更新知識。一個不能隨時更新知識的教師,就不是一個合格的教師。高等中醫藥教育的教學改革,在認識和處理傳統與現代的關系上,要著眼于兩者的結合、整合、融合、協調發展。通過實踐去“優化”選擇,不搞一種固定模式,不搞“一刀切”的做法,提倡充分的開放性、兼容性,并給學校以較大的自主權、較多的靈活性和個性,以期打破僵局、走出新路。

1邊學邊教的教學之路

20世紀50年代末,我踏上了中醫藥教育之路,那正是我國中醫藥高等教育的初創時期。我在大學學的是生物學,中醫藥學對我來說是一個完全陌生的領域。我需要加快補上中醫藥學這一課,才能進人教師角色,于是,如饑似渴地學習,邊學邊教成了我唯一的選擇。我積極參加學校為青年教師舉辦的中醫基礎學習班,學習中醫學概論、中藥學、方劑學、中醫診斷學、針灸學等,并發奮自學中醫藥經典。當時的院長、著名中醫學家李斯熾、著名醫經學家吳掉仙等都親自授課,引領我們進人中醫藥學這座博大精深的殿堂。成都中醫學院(成都中醫藥大學前身)作為全國最早創辦的4所中醫學院之一,于1959年率先開辦了中藥學專業,我被分配到中藥學系任教。但是,還沒有正式走上講堂,卻獲得了一個進人大自然課堂的機會,令我終生難忘。1960年,我有幸參加了全國首次中藥資源普查,隨普查隊進人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那時,環境條件異常艱苦,我們乘車翻過二郎山、折多山抵達甘孜。從甘孜到下面普查點大多不通公路,牧區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馬,州政府很關心普查隊,給每個隊員分配了一匹馬。我們白天騎馬挎槍翻山越嶺開展調查及采集標本,夜晚住宿帳篷或藏胞民舍。我國的中藥資源普查就是這樣開始的。我運用所學的植物分類學知識辨認中藥原植物,第一次看到野生的川貝母、冬蟲夏草、大黃、羌活、雪蓮花、察等藥用動、植物。我深為祖國豐富的中藥資源所感動,也使我更加真摯地熱愛上中藥學專業,建立起為之奮斗的決心和信心。

中藥學專業創辦時,除了現成的古代本草文獻之外,結合現代實際的中藥學教材幾乎都是空白,需要進行開創性的編寫工作。在老一輩中藥學專家凌一擺教授的主持下,我們編寫出了嶄新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中藥學》。那時我剛20歲出頭,也以“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氣概,獨自編寫了《藥用動物學講義》,并首次在中醫學院開設藥用動物學課程。在其后30多年的教學生涯中,我始終堅持邊學邊教的信念,先后執教過藥用動物學、藥用植物學、中藥鑒定學、中藥品種品質與資源學等。而對于藥用動物學依然情有獨鐘,不懈地進行研究積累,于1993年主編出版了《藥用動物學》本科教材,1996年獲得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發的優秀教材一等獎。我和我的同事們為中藥學專業的開創和發展曾做過不懈的努力,使成都中醫藥大學的中藥學始終處于國內領先水平,至今仍然保持著國家級重點學科的地位。

如果問我從教40年的體會,我會回答:永遠不要以教師自居,要努力適應教學發展的需要,要先當好學生再當先生,要邊學邊教,不斷為自己“充電”,不斷更新知識。我認為,一個不能隨時更新知識的教師,就是一個不合格的教師。

自從進人高等中醫藥教育這條戰線,我就像一名只知前進不知后退的戰士,從未動搖過,更沒有想到過退出這條戰線。可以無愧地說,對于中醫藥事業的發展,對于中醫藥教育的發展,對于中藥學的學術發展,我做了力所能及的奉獻。宋代大教育家朱熹有句名言:“萬事須是有精神,方做得。”我亦感悟到,人是需要有一點精神的,辦好教育是需要一點精神的,當好教師是需要一點精神的,這種精神就是自強不息,孜孜以求,自學不厭,誨人不倦。談到治學,我崇尚一個“嚴”字,相信“嚴師出高徒”的格言。學生的一篇論文缺乏新意或文筆欠順,我會要求學生反復修改,直到合格為止;一個實驗沒有達到預期效果,我會要求學生三番五次地去做,直到做出科學結論。所以,我的研究生們常議論說:“萬老師追求完美,不敢馬虎?!蔽乙仓婪彩虏豢蛇^分求完美,但嚴要求、高標準則是做學問必須遵守的原則。在治學中,我還崇尚一個“實”字,即踏實、務實、有實見,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由于我所從事的學科是應用學科,要辨認藥,要到野外考察,了解藥用動、植物形態、生境、品種、栽培、采集、加工等知識,還要動手做實驗,應用本草考證、生物學方法與技術、化學方法與技術去鑒定品種、評價質量,因此踏實、務實的作風是必須具備的品格。幾十年來,為了考察四川出產的藥材,我帶領學生野外實習,幾乎踏遍了四川的山山水水;出差到中藥材的一些產區如云南、貴州、廣西、黑龍江等地,也總不忘抽時間到野外去作藥材資源調查,采集藥材標本,這幾乎已經成了我的一種職業習慣。因此,我帶出來的學生,都得到了既“嚴”又“實”的學風鍛煉,為他們的成才打下了基礎。

2不斷求索的教改之路

對于高等教育來說,教學改革是一個持續的過程,沒有止境。而對于具有二千多年傳統文化、具有獨特學術理論體系的中醫藥學,并且剛剛開創的、才從師承傳授教育為主轉向正規學校教育為主的高等中醫藥教育來說,教學改革更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建國前,雖然也曾試辦過高等中醫藥教育,但那時在當局的壓抑下艱難生存,并未留下多少經驗遺產。所以,建國后起步的高等中醫藥教育,完全是開創性的。

回顧中醫藥教育40多年的歷程,教改就像一條滾滾向前的河流,至少掀起過三次浪潮。從1956年全國首批4所中醫學院創辦至1966年“”之前,掀起了教改的第一波。那是一次開創性的、初步為高等中醫藥教育定位的教改,帶有鮮明的探索色彩。中醫學專業和中藥學專業的課程設置、教材編寫,已經注意到分化、結合和保持特色,其課程設置已經分別達到35門和28門之多,當然,借鑒西醫高等教育的辦學經驗也是必然的選擇。這一波開創性的教改,為高等中醫藥教育的建立和發展奠定了基礎,功不可沒。第二波教改浪潮的興起,是在我國改革開放之后的20年,這是一次開放式的規模宏大的多方位、多層次的教改,在深度和廣度上都是前所未有的,不僅對高等中醫藥院校的發展、高層次中醫藥人才的培養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同時也給整個中醫藥事業的繼承與發展帶來了活力。這一波教改,使高等中醫藥院校在辦學水平、人才培養模式、學科建設、科學研究、課程設置、管理規范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進步,是一次取得豐碩成果的教改。新的一波教改,是在世紀之交興起的,方興未艾。這是在新形勢下,面對科技現代化、經濟市場化、信息全球化的形勢下開展的,是在迎接新的挑戰、強烈呼喚做好中醫藥學的繼承與發展的形勢下開展的,具有更加深刻的內容和更高的目標。我堅信,高等中醫藥院校的教改是一個持續的過程,是波浪式地推進,它不可能一墩而就、一勞永逸。

我于1983年出任學校副校長,分管教學工作,正逢教改進人高潮之際,推進教改成為我的重要任務。在任副校長10多年的過程中,先后卞持進行了高等中醫藥教育按類招生分段教學培養模式的改革實踐與探討,面向21世紀中醫藥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研究與實踐,中藥類專業教育模式及課程體系改革、辦學體制改革與高等中醫藥跨學科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建立的探討,21世紀初中藥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研究與實踐等,并貫徹邊探討研究邊付諸實踐的原則,取得了多項實質性的教改成果,三次獲得四川省教學成果一等獎,兩次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這里,我想以高等中醫藥院校的課程設置改革為例來透視教改的艱巨性、復雜性。高等中醫藥院校課程設置和教材建設是培養中醫藥人才的基礎,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優秀人才成長的保證。高等中醫藥院校的課程設置,在如何把握中醫與西醫、經典與現代、傳統與創新、基礎與臨床、理論與實踐等方面,一直存在著爭議。從課程數量、學時比重、內容選擇與整合觀察,有人認為是重西醫輕中醫,重現代輕經典,重基礎輕臨床,亦有人持相反看法,因此始終處于兩難選擇的境地,難以達成廣泛的共識。更有人發出感慨激論,認為從目前的中醫藥課程設置來看,已是“中不中,西不西”,或者說“想姓中也姓不了”了,因而憂心忡忡,擔心中醫藥失去特色,走向歧途。這是很現實、很尖銳并引起普遍關注的一個問題。我在1986年也曾發表過一篇《論中醫高校課程設置的優化》的論文,探討過這個“老大難”問題。當時,我以此為題,在四川省內向48個相關單位進行了問卷調查,提出課程設置要處理好四個關系,即基礎課與專業課的關系,中醫課程與西醫課程的關系,中醫大科(內科)與小科(???的關系,必修課與選修課的關系,并提出了保持和發揚中醫特色,按照不同人才類型設計知識結構,循序漸進,減少重復,通過試驗,不搞“一刀切”,減輕學生負擔等尋求“優化”的原則。如今近20年過去了,這個“老大難”問題依然存在,如何“優化”的問題依然擺在面前。我認為,這個問題的癥結,還是在如何正確認識和處理傳統與現代的關系,如何使兩者結合、整合、融合、協調發展、相得益彰,不是個爭主次、輕重的問題,因為這是時代的趨勢,誰也無法逆轉的。在解決高等中醫藥院校課程設置這個問題上,我主張通過試驗去“優化”選擇,不要搞一種固定模式,不要搞“一刀切”的做法,提倡充分的開放性、兼容性,并給學校以較大的自主權,較多的靈活性和個性,這樣或許能夠打破僵局、走出新路。

對于一個教師來說,一切教改都要落實到為學生講好每一門課和每一堂課。教師在課堂上要撣精竭慮地為學生傳授知識,并展現為人師表的人格風范。如果問我走上講堂的最大體會,我會回答說:“備好課?!眰湔n是教師深化知識、更新知識的過程,絕不可因熟悉而偷懶,因襲照搬,一定要在講透基礎內容的前提下跟蹤學科的新進展,不斷充實新內容,傳遞新信息,使學生更加受益。家里的人見我上課期間總是熬夜備課,很不理解,認為有些課都講過幾十遍了,怎么還像上新課一樣,說我是講了一輩子的課,備了一輩子的課。的確,“備好課”是我當教師的一貫信條。教學是一門藝術,教師人格的感染,對學生學習積極性和興趣的激發,新穎靈活教學方法的采用,都是十分重要的。為了指導學生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果,我進行過“中醫藥大學生學習方法現狀調查”,并主編了一本《中醫學習學》的書,幫助中醫藥大學生正確認識大學的學習與成才的關系,認識中醫院校教學的特點,掌握中醫藥大學學習的特點和中醫藥專業的特點,明確中醫藥大學生應該具備的知識能力結構和中醫藥專業的學習內容與要求,遵循正確的學習原則,運用科學的學習方法,吸取古今名醫成功的治學經驗和成才經驗,高質量、高效率地完成大學學習任務,努力把自己培養成合格的中醫藥專門人才。這本探討學習方法的書,已成為不少中醫藥院校師生的參考書,對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果,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它也是我多年教學經驗結晶的一部分。

2003年9月,《教育部關于表彰第一屆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獲得者的決定》號召:“高等學校廣大教師要堅持以黨的十六大精神為指導,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為培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代新人,辦讓人民滿意的高等教育而創造性地開展工作,不斷為高等教育事業的改革和發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蔽以缸裱@一號召,繼續在教學與教改的道路上奮進,努力做出更多奉獻,無愧于“名師”這一崇高的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