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系統的理念看待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
時間:2022-05-06 09:55:00
導語:以系統的理念看待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前兩年(20世紀末),教育界進行實驗推廣的是“現代教育技術”。時隔兩三年,聽到最多的是“信息技術”。甚至有的地方教育行政部門或研究部門已經用“信息技術領導組”(或辦公室)取代了原來的“現代教育技術領導組”(或辦公室)之類。
現代教育技術、信息技術是一回事還是兩回事?哪個是種概念哪個是屬概念?現代教育技術難道不是包括信息技術在內的屬概念?一時眾說紛紜,使得許多教師、教研人員一頭霧水,茫然不知所從。
邏輯思維規律“概念——判斷——推理”還是在左右著人類的大腦。概念混亂導致人們無所適從。
“電化教育”、“現代教育技術”、“信息技術”、“計算機輔助教學”、“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一個一個的概念常常使人眼花繚亂、目不暇給。概念不清,判斷就會有誤;判斷有誤,必然會影響行為決策,導致行為失誤。人們難保事事正確沒有失誤,但應盡量避免,特別是我們正投以大量人力、財力進行教育科研的時候。
“現代”和“教育”,作為“技術”的限制性定語,明確了“現代教育技術”概念的內涵?!敖逃夹g學”作為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對這一概念定義的方法也大致如此,雖然還小有爭議。
一、必須明確的概念
現代教育技術是囊括常規電化教育技術、新興的計算機信息技術、教育設計技術在內的屬概念。
我國著名教授南國農先生曾經作了較好的言簡意賅的概括,他指出:所謂現代教育技術及其實驗工作,“就是在現代教育思想、理論、觀念指導下,用三種技術,做兩件事情,實現一個目標”。三種技術即“教學設計技術”和“媒體技術”、“媒傳技術”;做兩件事情是指“優化教學過程”、“實現資源共享”;實現一個目標即“全面實施素質教育”;而這些,都必須在“現代教育思想、理論、觀念”指導下進行。
而在“媒體技術”和“媒傳技術”中,以現今的觀點和發展趨勢來看,當然主要是以計算機信息技術為核心。但不可能排斥常規的電教媒體技術(投影儀、錄音機、錄像機、幻燈機等和相應的軟件)。媒傳技術,則主要是指信息傳輸技術,比如計算機網絡、無線電視和閉路電視、廣播網絡的設計、施工和運行、電教媒體的信息展示播放和傳輸共享技術等。
從以上定義出發,我們認為,現代教育技術是一個系統概念,它包括運用于教育教學的現代計算機信息技術。用于教育教學的現代計算機信息技術是現代教育技術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但不是現代教育技術的全部;也不是獨立于現代教育技術以外的并列概念。
如果從廣義的“信息”(含信息編碼)及其傳遞來理解信息技術替代現代教育技術的概念,誤差好像也不是很大——但這里又缺乏了一個重要的概念內涵的限制——那就是“教育”。所以,我們認為,就教育工作而言,“現代教育技術”應該是比“信息技術”涵蓋面更廣更全的概念,更具有系統性。(可參見本文末鏈接的拙作《教師信息素養的培養及其評價體系的構建》)
二、必須確立的幾個觀念
其一,應該相信現代教育技術優化教學的系統化功能,應當積極學習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
教育和其它門類的工作一樣,是有“技術”可言的?,F代教育技術由于其涵蓋的系統性,由于有計算機信息技術成為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所以具有相對于傳統教育技術和以往常規電化教育技術不可替代的優越性。21世紀的教師必須全面學習并掌握現代教育技術。
以計算機(多媒體)及其網絡為標志或以現代多種媒體的組合運用(VCD機、功放、視頻實物展示臺、多媒體數碼投影機等)為基本手段的現代教育媒體技術和媒傳技術,能夠實現多種類型的信息傳遞;可以化靜為動、變抽象為具象,化微觀、宏觀為可視,可以任意擴大觀察空間,可以把社會生活搬上屏幕引進教室;其動聽的聲響和鮮艷的色彩、形象,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調動學習、探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可以更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活學生的思維;可以化難為易。這方面的教學實例舉不勝舉,在本書所選的實例中也有較多體現。
基于計算機網絡的教學,則可以充分利用和開發學習資源,并實現資源共享,更好地實現真正意義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個性化學習以及遠程教育中的異地協作學習;而且在學習具體學科課程的同時,學習和運用了信息技術,培養了學生的信息素養。教育部正在實施的全國中小學“校校通”工程以及探索中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正是基于上述理念。
新世紀的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必須盡快學習和掌握現代教育技術,更新觀念、與時俱進。
其二,現代教育思想、理論和觀念是現代教育技術的靈魂,“教學設計技術”應列為現代教育技術首位。
行成于思。人們的行為總是受一定的思想觀念支配的。
學習和掌握了現代教育思想、理論,確立了現代教育觀念,沒有硬件條件就會去創造條件。在有些課程改革實驗區,他們那兒的經濟并不是很發達,但由于領導和老師觀念更新較早,他們克服困難創造條件,現代教育技術的實驗工作起步就比較早,取得的成績就比較顯著。
如果我們要運用現代媒體進行教學,一定就會先進行教學設計(其實我們平時備課寫教案也是在進行教學設計)。用什么媒體、用什么軟件或制作什么軟件、在課堂上何時使用媒體、怎樣使用媒體,這都要進行設計。雖然軟件的制作和使用離不開媒體技術(信息技術),但媒體技術是為教學服務的,它們的運用還是要基于教學設計的要求。設計的指導思想和具體方案直接決定教學軟件的設計和制作水平,設計一旦有誤,媒體技術、信息技術再高超,也會滿盤皆輸。有些計算機輔助教學軟件的被淘汰,就是因為當時在設計時教育思想和觀念缺乏超前意識,現在真的無法適應教育教學的要求了——但不可否認制作的技術還是挺高超的。還有的教學比賽中,某些課的教學課件制作的技術水平很高,但這節課去沒有獲獎,令人遺憾,這就是在教學設計上出了問題。
所以,現代教育思想、理論和觀念是現代教育技術的靈魂,教學設計技術應列為現代教育技術之首。
基于這樣的理念,我們在學習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時,就能全方位地考慮,就不會片面地認為掌握了計算機等媒體工具的使用技能就是掌握了現代教育技術。
其三,現代媒體、現代信息技術,應當成為學生主動建構新知的認知工具,而不可成為代替學生思維和提供“標準答案”的展示工具。
在現代教育技術實驗探索過程中,曾經有過這樣的傾向:把本應由學生動腦動手探究的問題答案,一覽無余地展示出來,結果,學生“輕而易舉”地就完成了探究的任務。這種弊端即便是早期正式出版發行的某些學科計算機輔助教學軟件中也普遍存在。另外,從語文教學來講,有些場景的文學描寫,是應該啟發學生聯想或創造性想象的,如果一味把描寫的場景預先展示給學生看,就代替和局限了學生的思維,代替了學生個性化的體驗,不利于想象力和形象思維的培養,而且太具“唯一性”,學生創造的余地也沒有了。
怎樣使現代媒體技術、信息技術成為學生探究未知的工具而非展示答案替代思維的工具,這是我們在軟件設計中始終要重視研究的問題。否則,現代教育技術就徒然只剩下“技術”而沒有了“教育”,余下也只是從過去的人為灌輸演變為“機器灌輸”罷了。
其四,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要有點教育經濟學的頭腦,要考慮“投入與產出”之比,要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
正確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可以產生優化的高效的課堂教學,能更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這是毫無疑問的,也是它的教育價值所在。但我們必須看到,其投入也是很大的——不論是人力還是財力。
從人力來說,僅以開發一課教材的輔助教學軟件來說,一般而言,從設計、修改到制作成功,少則需1—3工作日,復雜的甚至要10來個工作日,這還不包括精益求精的反復修改。如果超文本結構設計不能兼容其他教師的思路和教學個性,它就只能適應設計者的教學,而不能為別的老師所用。這是人力。
從財力來說,僅就一個標準多媒體電化教室的硬件媒體設備和必備的輔助設備建設來算,就需投入資金10萬元左右;而計算機網絡教室的建設,投入資金則更為可觀。再如,僅多媒體投影機以及與之相連的其它媒體設備,使用一節課的設備損耗費和電費約三四十元不等(保守的計算)。
較多的投入如果有利于教育事業的發展,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我們并不吝惜投入。但如果我們投以大量人力物力,換來的卻并不是推進素質教育以及課程改革所追求的高質量的教育效果,僅僅是形式上的“現代化教育手段”的展示或僅僅為追求某種與教育本身不甚相干的功利,那就是一種浪費,是不可取的。比如:是否每一節課都需要在計算機網絡教室去上(除了那些已經將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得“天衣無縫”的實驗以外)?是否每一節課都需要現代媒體?是否所有的內容都需要制作教學軟件?……教學決策必須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做符合教育規律的事情。
其五,課堂教學是否體現了素質教育暨課程改革的要求,關鍵不在于是否運用了現代信息技術以及現代教育媒體。
評價課堂教學,應該將是否體現了現代教育思想、理論、觀念、是否體現了課程改革的要求、是否達到了相對高效作為首要的評價標準及價值取向,而選擇了怎樣的教學手段及媒體應該是第二位的,在欠發達地區以及廣大郊區、農村更應該是這樣?,F代媒體、常規電教媒體、傳統媒體究竟選擇哪一種,還是要根據教學內容來確定,根據實際的教學條件來確定。教學最優化理論中有一條原則,那就是最優化的教學一定是一個相對概念,其判斷始終離不開具體教學內容、教學對象、教學時間和教學環境,甚至還包括教師的具體個性。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說,就某一特定教學內容而言,運用了現代媒體未必就一定是好課,僅僅運用了傳統媒體或常規電教媒體未必就不是一節好課。
系統功能必然大于部分功能相加之和。系統論是現代“三論”中居于首位的方法論。我們只有用系統的觀念看待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才不會犯形而上學的錯誤,才能少走彎路,使我們投入大量人力、財力進行的教育科研能有實實在在的效果。
- 上一篇:構建課例研究平臺推進教師專業完善
- 下一篇:農村基本情況考察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