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完善基礎教學的若干認識

時間:2022-05-06 04:33:00

導語:關于完善基礎教學的若干認識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于完善基礎教學的若干認識

內容提要:做好基礎教學工作,教師要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學原則。在教學過程中要面向全體學生,尤其是要注重對落后生的能力的培養,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這對于我們做好基礎教學工作會起到重要作用。

主題詞:基礎教學以學生為本面向全體培養能力改進教學方法

我認為,要做好基礎教學工作,作為一個教師首先是要有一顆熱愛孩子的心,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其次是要適度的明確的制定自己所任學科的教學目標,并在備課與上課中體現出“以學生為本”的教學原則。在教學過程中要面向全體學生,尤其是要注重對落后生的能力的培養,要及時做好課堂小結,這對于提高我們的教學效果起到一定的作用。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這對于我們做好基礎教學工作會起到重要作用。

一、熱愛學生是做好經常教學工作的關鍵。

教師對待學生的態度以及如何處理好師生關系是教師道德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搞好基礎教學的關鍵所在。“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熱愛學生是教師在履行培養新世紀人才這一職責時產生的崇高的道德情感。這種愛是純正的、無私的,它突出體現在教師通過辛勤勞動,滿腔熱情地把知識技能貢獻給學生。按照黨的教育方針,把學生培養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一代新人。愛學生是教師的天職,但這種愛是有一定原則的,它不是一種溺愛或寵愛,而是與嚴格要求相聯系的。不是僅從生活上體貼幫助,而是要關心學生的全面成長。愛生,尤其是對那些落后生,要鼓勵他們去克服困難,提高成績,健康成長。對學生真誠的愛,這是完成教育教學任務的重要條件。學生知識的掌握、智能的發展及思想品德的培養,都與他們的情感體驗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青少年學生都渴望著得到父母、親友、師長的愛,要求別人以熱忱和尊重對待自己。尤其是教師通過對學生的愛,更能喚起學生對生活,人生的更強的信心和樂趣,并能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喜歡學習、主動學習,成為學習的真正主體,從而培養學生健康情感。學生對他人、對集體、對社會的情感是否健康和積極,往往同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所感受到的人情冷暖有關,而學生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感受,又在很大程度上受師生關系的影響,因此,教師熱愛學生,有利于培養學生熱愛同學、熱愛班級、熱愛學校、熱愛他人的積極情感,這種積極的情感又將對循環賽的健康成長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產生良好的影響,教師只有具備了高尚的道德情感,才能有敬業精神,才能兢兢業業他工作,勇于開拓進取,才能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祖國人民的利益,給學生以良好的影響,這樣學生才會尊重、熱愛你,才能建立起良好的,融洽的師生關系,營造良好的情感教育氛圍。為更好地完成基礎教學任務打好基礎。

二、基礎教學的目標要適度、明確。

不管做什么事,沒有一定的目標瞑目地去做,將什么事也做不好,教學也是如此。但目標要定的適度、明確。有的教師把培養學生創造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等這樣的目標作為一節課的教學目標,我認為,這樣的目標過大,僅以創新能力為例:創新能力包括智力因素、能力因素、動力因素,且智力因素又分為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思維力和想象力等方面。因此,上述提出的創新能力培養目標沒有具體指出是哪個方面,顯然很籠統,不夠明確。如果目標不明確,就會產生眉毛胡子一把抓,影響教學效果,不利于學生的各方面發展。因此,教師應該在把握教材的基礎上,制定出一個學期或一個學年的教學目標,應該分層次的循環漸進的制定教學目標,而接下去要分解目標,形成若干個小目標作為單元目標,再根據單元目標制定出每堂課的教學目標。這樣提出來教學目標較為明確,具有可實性,有利于學生的各方面的培養和發展。

三、備課與上課要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

在每節課的教學目標確立以后,那就要在備課與上課上下功夫,要體現出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指導思想。1、備課要有實用性,即要備教,又要備學。目前,有的教師備課與上課實際上是兩碼事,教案該怎么寫怎么寫,但課堂上該怎么教還怎么教,一店隨心所欲。一旦有人聽課,教案寫得也夠細致,講課也能按部就班。就連公開課也不僅如此,試講幾遍,甚至十幾遍,直到滿意為止。但平時的課卻不是以學生為本,依然是“以教師為中心”的原則。備課就應該從學生的角度出發,進行細致的分析和研究,使所備的課具有實用性。2、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基礎。上課,首先要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創設和諧民主氛圍等去考慮,把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解決學習中的實際問題能力作為教學改革的方向,為學生創設一個主動探索的空間,真正體現出“以學生為本”的原則,在學生掌握學習方法的基礎上,有所創新,從而達到使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目的。

四、要注重面向全體學生

往往我們在實際教學中,會產生偏見,把注意力放在學習較好的學生身上,忽視了能力較差的學生,很容易出現“兩極分化”的現象。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考慮到不同能力學生的需要,從學生的個體差異出發,對發展水平不同、能力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教學要求。例如:我在教學生“跳上成蹲撐,挺身跳下”(四年級)時,在學生基本掌握了動作方法的基礎上,對那些能獨立完成動作的學生適當提高難度,讓他們自己選擇跳下方法(教師保護)。結果,他們做出了空中轉體180度、360度跳下、空中蹲踞式跳下、手放在不同部位跳下等動作,使他們學得開心、玩的起勁,發展了學生的創造思維。而對那些能力較差的學生,降低要求,降低高度,并通過提供幾種不同高度、難度的方式,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使他們都能夠體驗成功的喜悅,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起到引導、鼓勵與保護的作用,整個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學習積極主動,多數學生都能夠在學習中體現合作學習精神。通過這節課使我充分認識到,不管是哪一學科教學,都不能搞一刀切,一刀切只能使能力好的學生感覺枯燥無味,能力差一點的學生產生厭學和抵觸的情緒,不利于我們的正常教學,極大地影響教學效果。所以,在教學中,一定要面向全體學生,使每個學生都能學有所獲。而且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適時微笑、點頭、豎起大拇指等非語言動作對學生、尤其是對那些能力較差的學生更是一種鼓勵,給他們以莫大的鼓舞,激勵他們學習上進心,對提高課堂教學效果起到重要作用。

五、要及時做好課堂小結

一節課上的成功與否,關鍵看教學效果。教師的課堂結構安排是否合理、教學方法的選擇是否、學生是否掌握了應學的知識、學習方法等都要通過小結來驗證。因此,我認為,課堂小結即是課堂的“畫龍點睛”之處,又是體驗一個教師真正的教學水平、它是一種教與學的互補。通過課堂小結,使學生思維得以提高,思維品質更加完善,它能引導學生概括出所學的重點和關鍵,及時了解自己在學習中的成功與不足。教師本身可以通過小結改進教學方法,拓展教學思路,增強教學改革意識,進一步優化課堂結構,改善師生關系,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

總之,教學改革在不斷深入,做好基礎教學工作是我們教師的主要責任。因此,我們必須不斷地更新教育觀念,提高對教學改革的認識,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創新,為黨的教育事業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