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教育倫理權威失序問題
時間:2022-05-19 11:31:00
導語:小議教育倫理權威失序問題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關鍵詞:市場經濟;教育倫理權威;教育倫理體制;教師倫理道德
論文摘要:中國教育倫理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中,面臨著許多問題,在社會結構轉型期,教育倫理中重要表現在教育倫理權威失序,并對此進行了精要的分析:第一,教育倫理權威緣何而去;第二,教育倫理權威因何而從;第三,教育倫理從何而立。因此,市場經濟要求教育倫理體制的主動適應,并要求確立教師倫理道德的重要地位,體現教師的自身價值。
所謂教育倫理,是指教育從業人員在其職業活動中行為的規定,同時又是教育對社會所承擔的道德責任和義務。教育倫理作為人類社會倫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能脫離整個社會大環境,但又有相對的獨立性,它應當是社會倫理中高尚純潔和最帶有理想色彩的一部分。
然而在市場經濟體系確立和完善的過程中,教育領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沖擊和挑戰,是在當代中國教育倫理體系的構建中,現代教育所面臨諸多問題,教育權威的失序最為嚴重。中國教育正處于社會轉型、經濟轉軌、文化轉換的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社會轉型和經濟轉軌與文化轉換是相互聯結在一起的、不可分割的。改革開放的進行以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全球化進程加速發展,要求中國必須建立適合社會轉型、經濟轉軌、文化轉換的新時代需要的教育倫理設計。
1、教育倫理權威緣何而去
回顧新中國教育發展的歷史,不難看到,中國教育一直到今天仍然面臨著處理教育民主與教育權威的矛盾問題。教育民主化進程是與社會民主化進程緊密相關的,兩者都在現代性結構轉型的過程中展開自身。對一個民族而言,要實現社會和文化的轉型和人自身的現代化必須經歷日常生活世界的批判重建的過程。這一過程最終使得那種以日常倫理為基礎的教育權威面臨解體,而與民主化進程相適應的新的教育權威又沒能建立起來,這使得教育面臨教育權威失落的危機。與這種危機相聯的最典型的事件是學校對學生的道德教育喪失了教育權威。
隨著民主化進程的進一步展開,當前中國教育倫理權威處于一種轉型時期的失序狀態。概括地說,它包括三個方面:其一,傳統式的教育權威失效,儒家思想和儒家式的那種教育模式在當今社會失去了教育權威的作用,它已經不再有效;其二,現實的教育權威失范,尤其是經歷了左的錯誤思想的長期禁錮后,用一種教條主義意識形態灌輸的方式樹立起來的教育權威與教育民主化的現代社會進程處于一種矛盾沖突的狀態,教育權威在一種文化多元化、價值多元化的社會文化處境下面臨著“同一性”力量喪失的危機,這是當前中國教育實踐中教育權威失范的重要表征;其三,理想的教育權威失落,即是人們原有的那種對教育價值的終極追求,對教育之善的終極關懷的失落,教育沾染了一種短視主義和功利主義的弊端,在教育領域和教育生活中“一切向錢看”、“重利輕義”、“只求索取不講奉獻”的做法和思想開始抬頭,有些教育共同體甚至用“商品化的教育權威”代替“理想的教育權威”。
2、教育倫理權威因何而從
傳統教育權威的失效、現實教育權威的失范和理想教育權威的失落是中國社會在其民主化進程中教育權威失序的表現。教育權威的失序狀況表征著前所未有的教育倫理危機的到來。教師必須尊重青少年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復雜性,尊重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由文化差異、代溝和青少年主體價值所造成的認同難度,以一種更民主的、更開放的、更寬容的精神進行一種旨在對話、交流、溝通的教育活動。失序和危機并不是教育倫理的后退,而是在民主化進程中進一步發展和完善的預兆。因此,正確看待社會轉型時期教育權威面臨的各種道德難題,是教育精神和教育倫理走出轉型期教育民主化進程造成的諸多困惑的不可回避的一大課題。教育倫理體制應主動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
2.1教育倫理體系呼喚著“權”的回歸
教育倫理體系要自覺反映市場經濟所追求的新的積極的倫理精神,呼喚著“權”的回歸,激勵它的完善成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促進了教育系統自我更新和主動適應社會變革的要求。隨著整個經濟體制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變,教育系統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為主題開展了積極的全方位的改革探索。為了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高等學校自覺進行了專業調整,拓寬專業基礎,面向社會和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開設新的專業,注重發展應用性專業和學科,加大教學改革的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中小學,也開展了一些新的探索,比如,進一步強調了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和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的宗旨,注重多種形式辦學。這些教育改革探索生動地顯示出來,改革開放尤其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激發了教育自我更新的積極性,使教育現代化的方向和內容日益明確起來,使教育的價值得到進一步的體現。教育的自我更新,本身具有揚善抑惡的道德意義。
2.2市場經濟的發展導致新的教育倫理矛盾
首先,市場經濟容易導致教育關系庸俗化現象。市場經濟是一種交換經濟,交易是市場的基本活動。市場交易和行為是正當的活動,但把交易行為擴大到教育系統而產生的教育中的交易現象,則使原來比較純潔的教育關系庸俗化了。教師和學生的關系本來是非常純潔的,一旦和物質、金錢掛上勾,就變了味道。在市場經濟中,資方和勞方存在著雇傭關系,其實也是一種勞動力的買賣關系。這種雇傭關系,現在在教育部門也有所滲透。受市場經濟利益導向思想的影響,一些人把教育和經濟利益直接聯系起來,把辦教育作為最好的掙錢途徑來對待。這些把教育視為謀求經濟利益的工具的現象,嚴重損害了教育的形象,違背了教育的基本精神,是非常消極和有害的。
其次,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近幾年教育市場化的呼聲比較高。所謂教育市場化,或者說產業化,主要就是把教育推向市場,強調教育應按市場法則來運作或作為一種產業來經營。應該說,這是一個復雜的問題。教育產業化觀點雖然看到了教育和市場經濟的聯系,看到了市場經濟對教育活動的重要影響,但它提出的教育對策是不可行的。教育規律和市場規律有很大的區別:市場追求利潤,教育追求整體發展;市場講究隨行情而變化,教育強調穩定性;市場著眼于當前,教育著眼于長遠;市場強調競爭,教育關注合作;按產業模式來運作教育,就會違背教育規律,也很難真正追求和體現教育的基本價值。只有大力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認真探討教育倫理體系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主動適應性,有效地澄清一些模糊認識,才能充分發揮市場經濟對教育倫理的積極作用并形成二者之間的相互關系。
3、教育倫理權威從何而立
一國之興衰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育之興衰,“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其實是以“科學和教育能夠擔負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歷史使命”的理念認同為前提的,而其中“科學”的根本則是教育。只有讓最優秀的教師充實到教育崗位,讓那些適合于教育并擅長于特定教育的人才樂于從教,教育才能夠得到發展。教育才能真正實現它的權威位置。真正意義上的“尊師重教”才能得以體現。在當今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在一種“教育一倫理”生態中貫徹人德規范,真正體現“德一得”相通的教育倫理精神,仍然是值得探討的教育倫理難題和倫理課題。
首先,在教育改革適應中國改革開放新形勢的過程中,中國教育界形成了一個基本共識,教育要適應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需要,就必須從根本上放棄那種片面強調應試教育而淡化素質教育的做法,通過教育體制改革切實落實素質教育。那么在市場社會如何通過素質教育體現教師的價值?對品德、合作精神、敬業精神、人格魅力等一個職業人的基本道德要求,是市場社會對現代教育的教育倫理提出的普遍性期待和需求。教師只有改變以往的教育角色,確立自己與市場社會相適應的教育權威,才能在教育競爭中真正獲得教育權。因此,在滿足市場社會對高素質人才的期待和學生對自身教育目標的自我期待與自我設計的過程中,教師唯有通過他履行教育職責的行動,才能贏得應有的地位。這是素質教育對教師素質的內在要求。
其次,教師如何處理好市場經濟中的經濟倫理價值與學校教育中的人道倫理價值之間的緊張關系,至關重大。教師如何處理好市場與教育的關系問題,是處理師者地位的關鍵。教師如何擺正自己在市場社會中的位置,如何正確處理好市場和教育的辯證關系,是關系到中國教師切身利益的根本問題。在市場社會中,強調教師的倫理道德,傳統的教育倫理強調的是教師的天然的教育權威位置,師生關系被歸結為一種不平等的倫常等級。而在市場社會,師生關系是一種平等的關系,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也是一種平等的人際互動活動?!笆袌錾鐣蠼處煴仨毥鉀Q好情與理、實然與應然、知識與德性等基本矛盾關系。它是教師對教育共同體中普遍法則的理解和認同”。
再次,教師作為文化的使者,承擔著傳播人類文化之“薪火”的天職。事實上,文化不是一種靜態的“存在物”可以通過教師的傳遞到學生那里。文化不同于文明,文明是文化的外化形態,是文化創造的成果,其存在是一種靜態的;文化則是人的富有創造性的動態的活動,是充滿生機和活力的運動過程,它是一種活生生的構造過程,是人之“人化”過程。當前中國文化轉換時期教師的價值實現,主要體現在他在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的分歧中自覺地將一種文化生命和文化意識貫注到“以人為本”的教育活動中。
總之,教師在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相互交織的多元文化態勢中,必須強化自身的現代意識、現代素質、現代人格力量、現代美德、現代教養、現代思維、現代情懷,通過使自己成為一個站在時代前列的現代人來塑造新一代教師的形象,來引導學生在尊重傳統的同時告別傳統、在吸收傳統文化之精華的同時使自己在學習型社會中成為一個具有高素質文化教養的現代人。市場經濟的今天,傳統教育倫理權威已在時代的宏篇巨著中功成身退,繼而代之的是新的積極的教育倫理精神,適應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需要,重新確立教育作為一國之本的權威位置。
- 上一篇:透析我國高等中醫藥教育國際化問題
- 下一篇:小議高校教師的技術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