詮釋朱自清語文教育思想

時間:2022-07-23 04:17:00

導語:詮釋朱自清語文教育思想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詮釋朱自清語文教育思想

朱自清是中國現代散文領域里成就很高的作家,但我們發現他還是現代中國一位出色的語文教育家。只是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我們總是無法擺脫朱自清是一位現代著名散文家的深刻影響,或者說朱自清大量的文學創作尤其是他在散文創作方面的成就多少有些掩蓋了他實際上相當豐厚細致的語文教育思想。朱自清1920年從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后先后在杭州第一師范、揚州第八中學、吳淞中國公學、臺州六師、溫州第四中學、寧波四中等校任教,1925年-1932年任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系主任,1937年抗戰爆發后,隨學校南遷,任昆明西南聯大中文系主任,其教育論著有與葉圣陶合著的《國文教學》、《精讀指導舉隅》、《略讀指導舉隅》、《標準與尺度》和《語文拾零》等。我們把目光從他的散文作品轉移到他眾多的教育論著,明顯可以看到他的語文教育思想自成體系。我想:站在歷史的長河中,以今天的眼光第一次審視作為語文教育家的朱自清,不斷地從各個方面來加深對他的教育思想的認識,將十分有助于提高我們目前以及將來語文教育發展解決重大問題的自覺性。我們把朱自清關于教育目的、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方面的獨特主張和論述,總稱為朱自清的語文教育思想。本文不揣冒味,對此作一初步探討。

一、“使學生了解本國固有文化并且提高欣賞文學能力”的教育目的論

他在《古文學的欣賞》一文中相當獨特地提出了語文教育的兩項目的,非常值得我們注意:一是選讀古書,了解、認識和接受本國固有文化。二是以欣賞作為情感的操練,設身處地地欣賞古文學,弄清古文學的立場或揚棄或清算,培養欣賞力和批判力。朱自清把語文教育的遠大目標確定在了解本國固有的燦爛文化,加強民族意識并以此提高學生欣賞文學的水平,這種觀念顯然區別于語文教育就是講授語文知識使學生語文成績考試合格或者語文教育就是一種解析作家作品和語言現象的學術研究的一般觀念。朱自清這種對語文教育目的的嶄新揭示讓我們感覺到了他的一種具有特定意義對于前人的舉步跨越。他還認為:中國人雖然需要現代化,但是中國人的現代化,得先知道自己才成。這表明朱自清正是一位獨尊本國固有文化的理論家。在他看來,本國固有文化遺產不僅是中國奔向未來的一個重要依據,而且也是語文教育必須把握的一個重要目的。在這方面,朱自清把語文教育獨特地理解為一種繼承文化遺產宏揚民族精神的特殊行為,這顯然體現了他個人的特色。

朱自清所主張的“了解本國固有文化”是指津津有味地接受古文學的篇章字句、語體、詞匯、成語、風格和技巧,設身處地地接受古代作家的寫作態度、喜怒哀樂愛惡欲。他認為語文教育的最主要的目的是借助對古文學的了解來幫助青年人信古、學古。他說:“有些青年人以為古書古文學里的生活跟現代隔得太遠,遠得渺渺茫茫的,所以他們不能也不愿意接受這些……我想從頭說起,盡管社會組織不一樣、盡管意識形態不一樣,人情總還有不相遠的地方,喜怒哀樂愛惡欲總還是喜怒哀樂愛惡欲,雖然對象不盡同,表現也不盡同”。[1]朱自清的這種見解清晰地指明語文教育的使命即要求我們把青年對我國固有的文化精萃的疏遠變為對它的親近。朱自清以為無論古今人物、人情總還有不相遠的地方,人類的喜怒哀樂愛惡欲可以跨越歷史的長河彼此仍可相互伸展,以此達到青年讀者與中國固有文化的思想精神的相互融合。朱自清著眼于古今情感上的聯系來親近、認識和了解中國固有文化,實際上是從方法途徑方面強調了在語文教育實踐中怎樣達到了解本國固有文化這一目的。

另一方面,朱自清又提出語文教育的另一重要目的就是讓學生接受文學,培養欣賞力,培養批判力。他說:“接受文學,我們有我們的立場。得弄清楚自己的立場,再弄清楚古文學的立場。所謂知己知彼,然后才能分別出那些是該揚棄的,那些是該保留的……自己有立場,卻并不妨礙了解或認識古文學,因為一面可以設身處地地為古人著想,一面還是可以回到自己立場上批判的?!@‘設身處地’是欣賞的重要的關鍵,也就是所謂‘感情移入’?!盵2]這段話今天看來似乎相當普通,但其體會切身,因而其意義也就不同尋常。它指出了欣賞的首要問題是解決立場,并且作品的立場和讀者閱讀時自我的立場更不能混為一談。這里清楚地說明以堅定的立場和批判力對待文學是培養學生欣賞文學能力的第一要義。這種說法反映出欣賞能力培植的關鍵又在于對作品的感情移入即設身處地地體味原來作家作品的喜怒哀樂。這樣特殊的意義,理應真正深刻地通過語文教育的課堂介紹給自己的學生,讓這些體現中國最主要的文化歷史內涵的作品從培養學生的欣賞力批判力的角度出發給學生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倘若真正著眼于發掘學生欣賞文學的能力,那么朱自清的這些見解是頗為嶄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