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子女家庭教育問題思緒

時間:2022-08-02 04:51:00

導語:農民工子女家庭教育問題思緒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民工子女家庭教育問題思緒

摘要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村剩余勞動力大規模向城市遷移,農民工流動以家庭化的形式出現,農民工子女的數量也達到了不容忽視的規模。而隨之產生的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已經成為社會日益關注的話題之一,其中農民工子女家庭教育問題更為突出。如果不妥善解決這一問題,那么將阻礙中國經濟的發展和不利于社會的安定團結。本文分析城市農民工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一些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農民工子女家庭教育農民工

一、進城農民工家庭教育的意義

20世紀90年代以來,農村剩余勞動力大規模向城市遷移,農民工流動以家庭化的形式出現,也帶來了大量的農民工子女。作為城市主要勞動力的進城農民工,其子女也可能成為了城市的生力軍,而農民工子女家庭教育問題意義重大。農民工子女家庭教育問題的解決有利于提高其子女的素質,關系到城市未來建設者的整體和文化程度,對中國經濟的發展有促進作用。農民工子女家庭教育問題的解決也利于社會的穩定和安定團結,也與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相一致。但由于各種原因,農民工子女家庭教育問題仍以各種形式存在著,這將對其子女的健康成長造成不良影響。

二、進城農民工家庭教育的存在的問題

(一)家庭教育的環境和學習條件差

農民工進城務工的工作大多是十分的辛苦但是收入卻不高。雖然農民工進城務工的收入比在農村務農的收入有所提高,但以城市收入的標準來衡量,大多數的收入還是偏低,甚至處于貧困水平。這就導致了農民工家庭較低的物質水平。而較低的物質水平導致了農民工居住的環境不能很理想,居住的社區環境臟亂,人口復雜,使得無法給子女一個必要的學習場所,而惡劣的居住環境除了影響孩子學習,也對孩子的成長造成了不利的影響。一些農民工家庭由于職業的原因還需要其子女花較多時間幫忙家務,這也讓其子女學習上的時間減少了許多。不高的收入大多用來維持平時的生活支出,這就造成了不能給孩子提供一些學習所需的物質上的保障,如不能購買充分的書籍,學習用品和玩具等等。

(二)家長素質較低,家庭教育觀念滯后

農民工的文化程度較低,大多為初中文化程度,高中文化程度的占少數,而家長素質不高使得對子女的家庭教育不能比較合理科學,甚至在子女學習上的督促時,還會引起子女的反感,覺得父母文化程度低,產生逆反心理等。由于家長文化程度不高,使得家庭教育觀念深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在智育上,認為學習成績好壞是衡量孩子好壞的唯一標準,能考高分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家長一味得追求孩子分數的高低,對學習成績過分關注,而忽視了其它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培養,如在德育上思想道德的培養,孩子在這時期道德情操的培養往往比學習知識更為重要,對今后的健康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三)家長教養方式不合理,與子女缺乏有效溝通

一般文化程度較高的家長都采用民主型的積極教養方式,而文化程度普遍較低的農民工家長則一般采用放縱型和專制型的教養方式。豍由于農民工受到文化程度限制,大多是放縱型和專制型,放縱型方式讓子女自己自由成長,極少關注孩子學校的和成績情況。而專制型多受“不打不成材”的傳統家教思想的影響,在處理孩子的問題上,農民工家長很少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去想,不能顧及到孩子的自尊心和感受,在絕對的權威下,多數孩子都會產生嚴重的心理問題。豎由于農民工家長職業上的特點,工作時間長,工作強度大,工作后回到家中已是疲憊不堪,很少能夠顧及到孩子,更不用說同子女進行溝通,及時了解孩子當前的心理變化,這就造成了父母對子女的感情上關心和愛護不夠,很容易導致子女心理上出現危機,產生不良情緒,甚至有畸形心態。

(四)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聯系不緊密

大多數農民工家長中存在著這樣的觀點,把孩子送進學校接受教育就等于送進了“保險箱”,能不能成才就屬于學校和老師的應盡的責任。但是教育系統是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一個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系統。子女教育并不是學校單方面應盡的責任和義務,而父母作為家中的老師,同樣有著不弱于學校老師的作用,將孩子送進學校后不聞不問,全權交給學校,這樣不能給對孩子進行學習上必要的關心,也不能和學校教師構建起相互溝通、交流的橋梁,缺乏和學校的及時溝通,不能及時地了解到孩子在學校中的最近的情況,如果孩子出現了問題就不能及時解決,從而造成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脫節。

(五)家庭教育受社會的關注較少,不夠重視

當前,社會各界對農民工子女家庭教育關注較少,即表現為政府及媒體對其家庭教育重視程度不夠。政府方面,對農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的支持力度不高,提供給其家庭教育的資源比較缺乏,專項幫扶項目尚未建立,對農民工家長學校的建設基本是空白狀態。媒體方面,在眾多的電視臺上的豐富精彩的節目,很少有與農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相關的節目;在繁多的出版社中,出版的各種書籍資料浩如煙海,而幾乎看不到有關農民工家庭教育的書籍,使得一些想要學習的農民工缺乏提高自身素質的渠道和方法。

三、針對進城農民工家庭教育問題的若干對策

(一)通過加強政府支持,改善農民工的家庭教育環境

加強政府保障力度,把建立合理合法的農民工勞動報酬制度納入規劃,“政府要創造條件使農民工也能享受到法定的勞動時間和合理的工資報酬,保證農民工有穩定的經濟收人?!?豏如制定和完善保障農民工合法的經濟利益法律法規,提高農民工經濟收入,以保障農民工應有的勞動權益,提高其物質生活水平,使得其子女的學習生活條件得以改善,提升生活的質量;合理農民工的工作時間、休息時間,從而改善農民工生存環境,使得農民工有更多的時間參與到社會生活中去,能夠融入正常的社會生活中,不是僅僅為了滿足最基本得生存需要,有更多的精力關心其子女的學習和生活,確保其子女有一個良好的學習成長的家庭環境。

(二)提高農民工的整體素質,樹立科學的家庭教育觀念

政府不但要在物質生活方面給農民工給予支持,還應該在精神生活方面提供幫助,以政府為主導,調動社會力量,建立農民工學校,使家長能得到較為全面、系統、科學的家庭教育指導,提高農民工的整體素質,改變農民工的文化程度較低的現狀;還可以開展廣泛宣傳,在農民工家長中普及現代的家庭教育觀念,在電視臺播出如“家教講座”、“名人教子”等欄目,多開展家庭教育的公益講座,形成一個全社會關心家教、重視家教、支持家教的良好氛圍。使其轉變傳統只注重子女成績的教育觀念,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這樣才能夠更好地、更科學地對其子女進行家庭教育,使其子女有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才能真正地在身體上和心智上健康成長。

1.加強家長與子女間的溝通,融洽家長與子女的關系

農民工家長要加強與其子女溝通,與孩子成為真正的朋友,而不是威嚴家長,把子女當做朋友一樣平等地對待、交流和溝通,才能真正地走進孩子們的心里,了解他們內心所想,內心所需,這樣才能達到與子女之間的相互平等,相互尊重。農民工家長還應該改變“不打不成材”的傳統家教思想的影響,要正確地對待孩子的學習成績,站在他們的立場上去想問題和處理問題,要多進行正面地引導和鼓勵,使之對學習產生信心;在對待子女身上的不良行為上,不能動不動就打孩子,要以身作則,先反思是不是家長自身的原因,孩子有樣學樣的,首先要改正自身上的不足,才能對子女循循善誘,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正面地引導孩子使之正常健康的成長。

2.密切家長與學校之間合作,形成科學的反饋機制

要求農民工家長轉變傳統思想,不能認為把孩子送進學校接受教育就等于送進了“保險箱”,要積極地向學校老師了解子女的在校學習情況,幷及時地把子女在家的學習情況向老師反映,密切關注到子女的學習情況。學校方面也要建立家校合作制度,定期向家長家長通報學校情況、子女學習情況,以便家長與學校及時交流,如每半個學期開家長會,平常開設家長接待日和短信互動等各種形式,給家長一個平臺,吸引家長參與進來,使得家長與學校之間互動積極,形成科學的家校反饋機制,從而能更全面地、科學地了解子女的學習上出現的問題,進而幫助其解決。

3.調動社會力量,豐富農民工家庭教育資源

以政府為主導,社區為媒介,利用社區建立社區幫扶農民工家庭機制,如社區組織與學校之間、與民間幫扶救助機構、教育咨詢機構建立經常性的聯系,通過它們為農民工家庭及其子女提供物質上實際的幫助和有關的咨詢。還可以由社區居委會開展一些針對性的講座,家庭教育講座、健康講座等一些公益性的幫助活動,社區居委會還可以組織社區內一些家庭自發自愿地幫助農民工家庭,形成一戶對一戶的家庭式地結對子,互相交流,互相幫助。媒體方面,要更多地關注到農民工家庭,通過大眾媒體資源如廣播、報紙、網絡等現代傳媒方式深入宣傳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傳播成功的教育方法和經驗,在電視節目中,多以諸如“名人教子”、“農民工子女家教話題”等形式播出,普及家長科學正確的家庭教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