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課討論問題策略
時間:2022-10-11 04:21:00
導語:思想品德課討論問題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許多教師為了體現合作探究,在課堂教學中常用小組討論的方式來解決重點、難點問題。但是,初中思想品德課的小組討論往往存在許多問題,如討論的題目設計不合理,討論小組的分組不合理等,本文提出了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合理分組,重視分工;注重評價,適當激勵;精選內容,深入討論。
關鍵詞:思想品德課;小組討論;問題分析及對策
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新課程改革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形成高效的學習策略,這充分體現了新課改“以生為本”,體現了學生學習主體性的教育理念。課堂教學中的小組討論,既倡導了新的學習方式--合作探究學習,又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同時,也能培養學生團體合作意識與能力,使學生學會與組內成員相處。但是在長期的教學中,筆者發現現在的思想品德課中的小組討論存在問題不可小視,現將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總結出來,與各位同仁共勉。
一、小組討論存在的主要問題
1.討論的題目設計不合理。在課堂教學中,討論主題要明確、清晰,有討論的必要性與價值,這關乎小組討論的成功與否,也關系到課堂教學的效果。但是在課堂教學中,筆者發現思想品德課的小組討論往往存在以下問題。
(1)討論的主題脫離生活實際。初中思想品德課是為初中學生思想品德健康發展奠定基礎的一門綜合性的必修課程,聯系中學生的生活實際,注重與學生生活經驗和社會實踐的聯系,促進正確思想觀念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但是,在思想品德課的教學中,筆者發現小組討論題目,基本上是圍繞書本重點、難點展開,是典型的為考試而設計的討論。比如在八年級上冊第2課第一框“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中,教師設計的討論題目是“為什么要培養生活自理能力”,第三框中設計的討論題目為“只要在青少年時樹立一個高目標,并且在任何時候都不改變目標,你就一定會實現目標”,這些題目的設計在內容與形式上時刻圍繞中考,教師往往把中考的考點或者本課的重點設計成一些討論的題目,目的是為了學生掌握這些基礎知識點,在題目的設計方面缺乏生活性,與學生的實際脫離,漸漸地學生失去了討論的積極性。
(2)討論主題缺乏層次性。課堂討論的題目要精心設計,既要考慮大多數學生的能力,又要有提出更高的要求,以提升學生的能力,拓展學生的思維,使之有討論的必要性與價值。但是在課堂教學中,筆者發現小組討論的題目難易度把握不夠好。有些題目設計過分簡單,有些題目又設計得太難,致使小組討論解決不了。
如七年級下冊第22課《增強自我保護》中設計了“網絡的利與弊”“為加強網絡的管理提出合理化建議”等討論題目。從拓展學生知識面、聯系生活角度來說,沒有問題,但是教材中并未涉及網絡的相關知識,如果在課堂中討論這兩題,對于七年級的學生來說,有些困難,尤其是對網絡管理提出建議的問題,可以讓學生課前查閱資料,再進行小組討論。而有些題目設計得太過簡單,直接在書本就能找到。題目設計缺乏層次性,導致學生對討論的內容缺乏興趣。
2.討論小組的分組不合理。思想品德課小組的分組情況是否合理,決定小組討論的效率與成果。在長期的教學中,筆者發現,幾乎所有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分組有著驚人的一致性。在分組過程中出現了許多的問題。
(1)分組程序的簡單化。分組的隨意性,很難保證小組內部形成優勢互補與思維的碰撞。
(2)小組討論時缺乏分工。小組內對于討論的問題缺乏分工,致使參與度不高,影響了小組討論的實效性。
(3)小組討論缺乏有序性。教師在討論中作一些引導性的誘導和點撥,是討論能夠有效開展必不可少的條件。但是,在思想品德課中,筆者發現,小組討論過程往往缺乏有序性。
(4)小組討論缺乏監控。在小組討論時,大部分教師是站在講臺上觀望,或者隨意地在每組之間來回穿梭,偶爾對個別小組進行指導。
(5)對小組討論缺乏評價機制。小組內部討論缺乏互評機制,影響了一部分學生的參與性。
二、提高小組討論實效性對策探討1.合理分組,重視分工。在分組時,不要單純地以固定的座位來分組,應該盡量考慮學生之間的親疏程度,也要考慮學生的學習基礎,更要考慮到整個小組的團結合作。在班主任的建議下,可以在考慮相互幫助、共同進步的前提下,將優等生、中等生、學困生進行有機組合,讓每組的“綜合實力”相當,既體現公平又可以調動每個小組的積極性。同時,對所有小組編號,如1組、2組等,每個小組設立一位組長,負責該組的討論情況記錄。對每組的每位同學進行編號,如1組1號,2組4號等。
在小組討論時由組長負責本組的紀律、討論主題等。
2.注重評價,適當激勵。小組討論的教學效果考查,依靠的是學生提交的多樣化的學習成果。教師對小組討論成果的科學評價及時進行意見反饋,可以促進小組學習的效率,提高成員的積極性。在評價時,注重教師評價、組間評價、組內評價相結合。教師的科學評價要高屋建瓴,對小組的討論有指導意義;組間評價能發揮其他小組對問題的認識,看到此小組合作中存在的問題,從而促進本小組更好地討論;組內互評對組員參與情況、認真程度等進行評價,可以表揚先進、督促后進。在評價時可以采用加分、扣分制度,學期末對各小組的合作情況進行公布,對優秀小組、優秀成員進行適當獎勵。從實際的執行效果看,此方法效果較好。
3.精選內容,深入討論。討論內容是否恰當關系到討論的價值與效果。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精心準備討論的內容,適宜小組討論的主題一般包括:學生需要互相啟發來拓展思維的問題;學生理解不一致又有必要爭辯的問題;學生希望解決且有一定難度的問題,等等。教師要扮演好討論過程的組織者、參與者和評價者的角色。首先,教師要對小組討論的規則、紀律要求、討論的程度等方面進行規定,對不符合要求的進行批評與扣分;其次,教師在小組討論時,要全程關注、深入到小組內部,對各小組進行指導,或提出自己的見解和解決問題的策略,供小組內磋商、協調、參考;或及時為學生提供最新的思維素材和深化題旨的信息,幫助學生挖掘討論的深度。
- 上一篇:規劃局職能管理工作總結
- 下一篇:司法所履職工作總結
精品范文
7思想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