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生物教學中學生思想品德教育探究

時間:2022-11-04 03:40:00

導語:加強生物教學中學生思想品德教育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加強生物教學中學生思想品德教育探究

【摘要】生物教學中強調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生物教師要充分運用生物歷史資料和我國的生物資源,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充分利用生物史料對學生進行挫折教育,培養學生執著探索、勇于實踐、百折不撓的學習精神;充分利用生物故事對學生進行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教育;運用生物學中有關環境保護的知識,結合生活實際,加強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

【關鍵詞】生物教學思想品德教育情感態度價值觀

《生物課程總目標》中提出: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生物課程的學習,學生應初步形成生物學基本觀點和科學態度,為確立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奠定必要基礎。而且,“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課程具體目標”之一。社會文明的進步要求公民素養的全面提升。生物教學中強調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情感不僅指學習興趣、學習熱情、學習動機,更是指內心體驗和心靈世界的豐富。態度不僅是指學習態度、學習責任,更是指樂觀的生活態度、求實的科學態度、寬容的人生態度。價值觀不僅強調個人價值,更強調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更強調人類價值與自然價值的統一,使學生從內心確立起對真善美的價值追求和人與自然和諧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充分運用生物歷史資料和充分利用我國的生物資源,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如明代醫學家李時珍用他畢生精力寫成了藥物學名著《本草綱目》,全書收藏1892種藥物,其中包含著豐富的生物知識,并有多種外文譯本在世界上流傳,為世界藥物學者、生物學家所重視。后漢醫學家華佗,創用麻沸散,給患者麻醉后實行腹部手術。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的生物科學得到了迅猛的發展。1965年,世界上我國首次成功人工合成了結晶牛胰島素。生物科學家袁隆平培育出新型水稻——雜交水稻。該水稻穗大粒多,增產顯著,名列世界優良稻種的前列。因此,袁隆平被國際上贊譽為“雜交水稻之父”。近年來,對肆虐人類的“非典”、“禽流感”、“甲型H1N1”等傳染病的防治,經過我國生物科學家的努力,率先在世界上制成了預防疫苗,為人類戰勝這些惡魔,贏得了寶貴的先機。如在講到我國的植物資源豐富時,向學生介紹,我國僅高等植物就有3萬多種,名列世界第3位。在這些豐富多彩的植物資源中,就有世界珍稀我國特有的樹種銀杉、水杉、珙桐、桫欏等等。這些植物資源被譽為植物界的“大熊貓”、“活化石”。在講到我國的動物資源豐富時,向學生介紹聞名世界的特產珍稀的大熊貓、金絲猴、大鯢、揚子鱷等等。通過這些生物資料的介紹,使學生受到激勵與鞭策,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產生強烈的建設祖國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充分利用生物史料對學生進行挫折教育,培養學生執著探索、勇于實踐、百折不撓的學習精神。教學中,聯系教學內容介紹巴斯德、孟德爾、達爾文等科學家的事跡和成就,有中國“居里夫人”之稱的陳賽娟博士實現了我國在生物領域中人類疾病新基因克隆的零的突破,有“雜交水稻之父”之稱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的人生追求,湖北老人馬永順誓把荒山變綠林的執著等,通過榜樣的力量,使學生受到激勵與鞭策,產生強烈的建設祖國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充分利用生物故事對學生進行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教育。在學習“人類的起源和進化”時,充分利用我們身邊的事——“建始直立人”的發現,該遺址距今120萬至250萬年。自1968年被發現以來,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先后在此進行過9次發掘,發掘出早期直立人牙齒化石5枚和石器、骨器若干。該遺址由此被確認為“建始直立人遺址”,成為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古人類遺址之一。在學習“生物的多樣性”時,充分利用在我州發現水杉的歷史事實:60年前的一個冬天,原中央大學森林系教授干鐸路過鄂西山區利川市謀道鎮時,偶然發現一棵似杉非杉、似松非松的古樹,并被當地土苗居民頂禮膜拜,這就是后來震驚世界植物學界的“活化石”水杉。歷經4000萬年的漫長歲月,得以繁衍至今,這極大地引起了原中央大學森林系鄭萬鈞教授、美國加利福利亞大學古生物學家R.W.錢耐教授的興趣,不遠千里來到謀道考察“天下第一杉”,并在1949年的《科學》雜志上,使水杉引起全球植物學界的轟動。解放后,國家林業部將天然水杉列為國家一級保護樹種,1973年原利川縣人民政府在水杉原生古樹分布較集中的小河村設立了“利川水杉母樹管理站”,專門從事境內5746棵古水杉的保護和研究工作。1972年,總理贈送2千克水杉種子給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金日成主席,以表達中朝人民的友誼;1978年2月,時任副總理的鄧小平訪問尼泊爾時,贈送2株水杉苗,栽培在尼泊爾皇家植物園。1992年,鄧小平同志視察深圳仙湖植物園時說:“有一種古代的樹種叫水杉,現在全國都有了,最大的一棵就在三峽附近?!敝傅木褪?941年干鐸教授發現的號稱“天下第一杉”的利川謀道1號原生古樹。水杉不僅是中外植物學家進行科學研究的寶貴“活化石”,而且成了和平、友誼的象征。與此同時,利川水杉母樹管理站在中國林木種子公司和湖北省林木種子公司的支持下,對水杉進行無性系繁殖研究,如今已取得成功。

運用生物學中有關環境保護的知識,結合生活實際,加強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人類社會的健康發展必須建立在生態可持續性發展的基礎上,即在滿足當前需要的同時,決不能削弱子孫后代滿足其需要的能力。然而,當今世界在工業化進程中向環境排放大量廢氣、廢水、廢渣等,以及人類不合理地過度開發自然資源而導致的森林銳減、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物種滅絕等已造成了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如影響世界的厄爾尼諾現象、拉尼娜現象、溫室效應等等,致使人類與其他生物的生存與發展受到威脅。堅持可持續發展是我們在嚴重環境危機之下的必選之路,它已經成為全球范圍內的共識。中學生是未來的公民和建設者,他們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培養他們的環境保護意識,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總之,教師應該在深入挖掘教材的思想道德教育資源的前提下,正確處理好學科思想道德教育和知識的傳授。要在生物教學中進行好思想品德教育,要把德育與學科知識、能力放在同一個目標水平上來進行,始終把德育當成教學的任務之一,不能忽視。同時把德育內容與教學內容要有機地進行結合,就是說要把生物知識的傳授作為載體,把德育滲透、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之中,從而使學生把自身的價值與自然價值統一起來,使學生從內心確立起對真善美的價值追求和人與自然和諧可持續發展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