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究現代數學教師的能力構成
時間:2022-12-01 09:47:00
導語:深究現代數學教師的能力構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能力對于數學教師專業發展的意義和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數學教師應該具備哪些能力卻是仁者見仁,眾說紛紜。新課程的推廣實施,對數學教師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數學教師需要與時俱進,積極建構適應社會發展與教育變革需要的能力結構。本文試圖構建現代數學教師的能力結構,以期為數學教師專業發展提供一個相應的基本框架。
一、數學教師的能力內涵辨析
能力是指人們完成某種活動所必須具備的個性心理特征。心理學將人的能力分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是在各種活動中都表現出來的基本能力,如觀察力、注意力和記憶力等。特殊能力是在某種專業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能力。
對數學教師能力的研究與主體能力這一概念的認識論有著密切的聯系,忽視其認識論背景將給數學教師能力的深入研究帶來實質性的問題和困難。馬克思在多種聯系中全方位地考察和揭示人的主體能力,主體能力是指在社會實踐中形成而又潛在于主體內部,并在主體和客體的對象性關系中表現出來的客觀的能動的力量,是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的統一。因此,要考察數學教師的能力,首先要把對數學教師能力的研究納入到對數學教師主體社會存在本質的考察之中,揭示出數學教師的主體能力是作為社會存在的數學教師所必須具有的,能夠表現、實現和確證自己的社會本質的內在力量。這種主體能力的產生、形成、發展和發揮都離不開社會歷史條件,離不開人類的數學教育教學此文轉自斐斐課件園實踐活動。其次,要把對數學教師能力的研究納入到對數學教師主體和數學教學客體對象性關系的考察之中,數學教師的主體能力是這種主體和客體對象性關系得以建立的必要條件之一。如果數學教師不具備相應的能力,就不可能把握數學教學客體。再次,數學教師的主體能力是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有機統一。
實踐能力指數學教師所具有的能動改造、從事數學教學的才能,如數學教師教學工具的運用能力、信息技術操作能力、課堂組織管理能力、教學授課能力等。認識能力指數學教師所具有的能動地反映數學教學的才能,包括對數學教學的反映能力、評價能力和情感體驗能力等,其具體形式如:感覺能力、知覺能力、思維能力、注意能力、記憶能力、想象能力、言語表達能力、創造能力、預見能力等等。數學教師正是通過這些認識能力在觀念層面上反映和把握著數學教學的方方面面。
基于上述認識,數學教師的能力是數學教師在數學教育領域的實踐中逐步培養和發展起來的,它是教師對數學教學各要素的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有機統一。數學教師的能力是教師從事教育教學此文轉自斐斐課件園活動的必要條件,它的形成離不開教育教學此文轉自斐斐課件園實踐活動,它是多種能力統合而成的能力體系,是以認識能力為基礎,在數學教育教學此文轉自斐斐課件園活動中形成并表現出來的。數學教師教育教學此文轉自斐斐課件園活動的成效則與其是否具有合理的能力結構以及能力是否得到有效發揮有著直接聯系。
二、對數學教師能力結構研究的現狀
能力結構是指能力系統中各因素之間的耦合關系。從功能上看,它是各種符合某方面社會和專業需要的特殊能力的組合。能力結構是有機聯系的能力系統,能力只有在合理的結構中才能發揮其潛在的創造功能。
關于教師能力結構的問題,國外許多學者對其進行了研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美國佛羅里達州在20世紀70年代開展的一項教師能力的研究,提出教師的能力主要包括:(1)度量及評價學生行為的能力;(2)進行教學設計的能力;(3)教學演作的能力;(4)承擔行政職責的能力;(5)溝通能力;(6)發展個人技巧;(7)使學生自我發展的能力。蘇聯的涅德巴耶娃提出教師應該具有12種能力:(1)對兒童要有感情;(2)能根據兒童的年齡,條理清楚、明白易懂地給兒童傳授知識;(3)語言表達能力;(4)觀察力;(5)感召力;(6)交際能力;(7)組織能力;(8)忍耐力和自制力;(9)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和情緒;(10)業務能力;(11)教學的想象力;(12)善于分配自己的精力。日本學者認為21世紀的教師應該具備如下能力:(1)具備基于全球化視野并付諸行動的素質能力(如妥善地理解地球、國家、人類等;富有人性;處于國際化社會必要的基本素質能力);(2)具備適應時代變化生存的社會人必需的素質能力(如與解決課題有關的能力等;與人際關系有關的能力;為適應社會變化的知識與技能);(3)具備教師職務必然要求的素質能力(如對理想的青少年和幼兒教育的妥善理解;對教職的執著、自豪、一體感;具備為學科指導、學生指導等的知識和技能及態度)。
國內許多學者也對教師能力結構進行了理論和實證研究,形成了不同的觀點。如認為教師的能力結構包括:(1)思維條理性、邏輯性;(2)口頭表達能力;(3)組織教學能力。另一種觀點認為應該包括:(1)信息的組織與轉化能力;(2)信息的傳遞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非語言表達能力);(3)運用多種教學手段的能力;(4)接受信息的能力。還有觀點認為應該包括:(1)認識能力(思維的邏輯性、思維的創造性);(2)設計能力;(3)傳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非語言表達能力、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能力);(4)組織能力;(5)交往能力。第四種觀點認為應該包括:(1)基礎能力(智慧能力、表達能力、審美能力);(2)職業能力(教育能力、班級管理能力、教學能力);(3)自我完善能力;(4)自學能力(擴展能力、處理人際關系能力)。第五種觀點認為應該包括:(1)基礎能力(心理教育能力、人際交際能力、組織協調能力);(2)專業能力(教學設計能力、教學實施能力、教學監控能力);(3)擴展能力(終身學習能力、教研能力、媒體整合能力);(4)創新能力。以上關于教師能力結構的觀點,各自的出發點和劃分標準都不盡相同。有的從信息加工的角度出發,有的從教師能力的特殊性出發,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它們都需要結合社會發展和新課程實施與推廣對其進行時代建構。
關于數學能力結構,蘇聯的許多心理學家和數學教育家對數學能力進行了長期的研究,其中影響較大的是克魯捷茨基的研究工作。通過對各類學生的廣泛實驗研究,他系統地研究了數學能力的性質和結構,認為數學能力由九種成分構成:(1)概括數學材料的能力;(2)能使數學材料形式化,并用形式的結構,即關系和聯系的結構來進行運算的能力;(3)能用數字和其他符號來進行運算的能力;(4)連續而有節奏地邏輯推理的能力;(5)能用簡縮的思維結構來進行思維的能力;(6)能逆轉心理過程,從正向的思維系列到逆向的思維系列的能力;(7)思維的機動靈活性,即從一種心理運算過渡到另一種心理運算的能力;(8)數學記憶能力;(9)能形成空間概念的能力。國內關于數學教師能力結構的研究中,有學者以教師應具備的邏輯思維為主,認為數學教師能力結構包括:(1)基礎層次(計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空間想象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情感交際能力、認知能力);(2)核心層次(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解題能力、教學監控能力);(3)目標層次(創造性思維能力、直覺思維能力、數學審美能力、數學詮釋能力)。還有學者基于對中學數學教師應具備能力的問卷調查與分析,認為數學教師能力結構包括:(1)較強的數學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數學推理能力、空間想象能力、運算能力、數學建模能力);(2)基本的教學能力(傳授知識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課堂組織能力、育人能力、板書能力、導學能力、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能力);(3)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然而上述這些數學能力結構沒能充分反映時展需要,并且其能力成分未能涵蓋數學教師能力結構的主要成分。
- 上一篇:衛生局醫德培訓工作匯報
- 下一篇:縣廣電局政風行風年終工作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