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高等教育和區域經濟的關系

時間:2022-02-28 07:48:00

導語:剖析高等教育和區域經濟的關系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剖析高等教育和區域經濟的關系

隨著時代的發展,高等教育與經濟發展的關系越來越密切,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這不僅僅是因為高等教育能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人才、科研成果以及創新動力等促進因素,也因為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經濟發達區域政府提供經費,為高等教育的發展提供物質支撐,從而改善了教育條件,提高了教育質量和效益,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之間具有很強的正相關性。了解高校發展與區域經濟相互之間的關系,這兩者之間如何建立良性互動關系,以實現“互補”、“雙贏”的問題,人們應予以充分的討論。而建立高等教育和區域經濟之間互利互補的良性關系,無論是對深化高教領域的改革,還是對提高我國區域經濟的競爭力,實現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有學者通過直接引用有關指標的皮爾森相關系數來說明兩者的相關性。通過對2002年我國各地區每十萬人口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數與人均GDP相關數據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國高等教育的在校生人數與人均GDP的相關系數為0.787,在0.01顯著水平上相關,比1996年有所提高。

同時,根據綜合性、可比性、操作性等原則,我們確定了29項指標組成教育經濟聚類指標體系,利SPSS10.0統計軟件的分層聚類功能,將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分為四類高等教育經濟區,分類結果與經濟帶、地域分布有很重要關系。高類地區、較高類地區主要屬于東部經濟帶,其中北京、天津、上海的教育經濟發展綜合水平處于明顯優勢地位。落后類地區基本屬于西部經濟帶。由此可見,按教育與經濟發展綜合水平劃分的類別,基本上反映了我國東部省區發達、中部省區居中、西部省區落后的經濟地域分布格局。根據高等教育經濟區域分類的高低排列,同樣也驗證了高等教育和區域經濟的發展之間存在密切的正向相關關系。

二、區域經濟發展對高等教育的決定性作用

1、區域經濟發展為高等教育的發展提供廣泛的物質基礎

經濟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對高等教育的發展也同樣具有決定性作用。因此,就一般情況而言,經濟發展較快的地區,高等教育往往也發展較快;而經濟落后的地區,高等教育發展相對緩慢。我國東、中、西三大地帶經濟發展水平與速度的差距,必然會導致依托其發展的高等教育也存在著明顯的區域差異。我國三大地帶高等教育呈現出東部高于中部,中部又高于西部的區域發展格局,且與三大地帶的經濟發展水平之間總體上存在著高度的正相關。這就充分說明了區域經濟發展的綜合實力是高等教育發展必不可少的物質基礎。

區域經濟是區域高等教育發展的基礎。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頒布后,地方有了更大的教育自主權,區域經濟對區域高等教育的制約更為明顯。區域經濟的發展水平影響區域高等教育的發展水平。區域經濟發展必然對區域社會的勞動力與人才結構提更新更高的要求,進而要求區域社會相應地提高培養規格與擴大高等教育規模。區域經濟發展還可以激發區域社會成員對教育的個人需求,從而為區域高等教育的發展增添外部引力。

2、區域經濟發展決定了高等教育的發展方向

教育為經濟建設服務,尤其是高等教育更應該圍繞經濟建設服務。在這個大環境下,作為直接為經濟建設服務的高等教育應該怎樣發展,向哪方面發展,都應該以區域經濟發展的要求相適應。區域經濟的發展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高等教育發展的重點、規模、層次結構、學科種類、本學特色等,高等教育只有根據區域經濟的發展要求才能滿足廣大大學生的求職的需求,跟隨時展的潮流。

三、高等教育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

根據吳玉鳴和李建霞的實證研究結果證實,教育競爭力與區域經濟競爭力具有密切的關聯性(相關系數達到0.81)。回歸分析表明,在不考慮其他因素的情況下,區域教育競爭力每增長1%,將導致區域經濟競爭力增長0.178%;采用現代計量經濟學的Grange因果分析法進行檢驗,結果顯示,高等教育競爭力是區域經濟競爭力的原因。同時葉茂林和鄭曉齊等通過建立嚴密的中國教育經濟增長模型,進行嚴格檢驗后得出l981—2000年,教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31.17%,大于資本對經濟增長的30.59%貢獻率。徐映梅和葉峰采用線形回歸法對11個代表人力資本不同維度的指標進行計算分析后得出,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增長率對GDP的增長率影響最大,且呈同方向變動,也就是說教育程度的提高對經濟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隨著經濟的發展,高層次人力資本(主要是指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勞動力)對經濟發展的影響作用越來越大。

1、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日益顯示出改造社會的重大作用,并成為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區域高等教育是開發區域智力資源的根本措施??茖W技術在現代化生產中的廣泛應用,使勞動者體力消耗的比重在逐步下降,腦力勞動的比重增加,智力因素在生產勞動中的地位與作用越來越凸現。歷史經驗證明:不重視區域社會自身的智力開發,單靠外部的物質、技術與人才的輸人,是不可能收到顯著效果的。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根本措施在于發展區域高等教育,開發區域社會內的智力資源、全面提高區域社會成員的文化技術素質與心理素質,增強區域自身的“造血”功能??萍嫉淖饔弥饕峭ㄟ^科技人才的培養與科技成果的開發來實現的。區域高等教育能提高區域勞動者的科技素質和培養區域經濟發展所需要的科技人才。一支科技素質較高的勞動大軍是區域科技發展的基礎,區域高等教育則承擔著培養這樣一支勞動大軍的重任。區域科技發展更主要取決于區域經濟發展是否具有一支數量充足、質量較高、結構合理的科技人才隊伍。這支隊伍主要包括三個方面:能在科學上有所發現、發明,在生產上有所創新、變革的科學研究和設計隊伍;能掌握和運用先進生產方法的技術隊伍;能適應于現代化生產和技術要求的管理人員的隊伍。要造就這樣一支科技人才隊伍,必須依賴于區域高等教育的迅速發展與結構的合理調整。

2、創造和開發新的科技成果

區域高等院校是區域發展新科技成果開發的重要基地。區域高等院校根據市場調研,并利用大批高、精、專人才所創造和開發的新的科技成果應用于投放市場,能夠從最大程度上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相反區域科技發展可促進區域高等教育的發展,主要表現之一是能為區域高等教育發展帶來有效的激活力。

3、促進區域產業結構優化

區域高等教育是促進區域產業結構優化的重要途徑。區域經濟的發展從客觀上要求區域產業結構的進一步合理化。產業結構調整必然會引起結構性的勞動力大流動,大批勞動者要從第一產業轉向第二、三產業。然而,這種轉移是以區域社會擁有大批素質較高的勞動者為前提的。良好的區域高等教育可以向轉移者提供必要的文化技術知識,尤其可以提供新的精神動力,鼓勵人們敢于開拓、不斷進取、向上流動、向外發展,從而促進區域社會成員的合理流動與職業轉移。

4、促進區域經濟文化的繁榮

高等教育作為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的專門活動,其實質就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選擇、傳遞與發展人類文化。時代愈發展、文化愈豐富,教育的文化功能就愈強。區域高等教育一方面承擔著傳遞和發展社會主文化的任務,同時也具有促進區域文化繁榮的功能。這種功能具體表現在:其一,區域高等教育能促進區域文化的發展。區域文化事業繁榮可以較好地滿足區域社會成員對精神生活的需求,而區域社會成員豐富的精神生活又可以轉化為推動區域物質文明建設的動力,從而更好地促進區域經濟得發展。

區域高等教育可以用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啟迪人們的智慧,指導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感受世界;同時也正確地認識和感受人類自身,進而促進人們改變落后的文化習俗,產生高尚的精神需求,發展區域文化事業。其二,區域高等教育能促進區域社會文化觀念的更新。區域文化觀念是區域文化繁榮的重要標志,也是整個區域社會變遷的導向與先聲。區域文化觀念更新,從根本上講,是由區域社會變革引起的,但區域高等教育在促進區域文化觀念的正向變遷,起著極為重要的促進作用。首先,區域高等教育通過知識的傳播,開拓著人們的視野,使人們能夠沖破傳統思維模式的束縛,形成不迷信過去、不滿足于現在、樂于接受新事物的思想觀念。其次,區域高等教育作為一種目的性、計劃性很強的活動,必然具有明確的價值導向目標,這樣就可以根據區域社會發展的需要,培養出大批熱愛家鄉和立志獻身于家鄉建設事業的一代新人。

我國是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資源分布極不均勻,經濟發展也極不平衡的大國,東中西三大經濟地帶的存在和逐步由東向西推進的發展趨勢己是一個毋庸質疑的事實。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顯示,我國人力資源開發整體水平偏低,地區差異顯著,特別是經濟落后地區人口素質低下,陷入了“貧困陷阱”。區域經濟發展,尤其是后發型地區實現趕超.迫切要求高等教育提供智力支撐。區域經濟作為一個相對完整的系統,表現為區域內的經濟、教育、科技、文化的有機結合與協調發展,不同的區域經濟在形成自身特色時,都需要一個與之相適應的高等教育系統來發揮積極作用。隨著地方經濟日益活躍,社會財富不斷向地方和個人傾斜,高等教育自身功能的不斷變化,單純依靠中央政府扶持和管理高等學校,己經變得越來越困難。因此,推行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是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是調動高校積極參與地方經濟建設的有效措施,是促進高等教育與區域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