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大學生文化審美公德教育

時間:2022-02-11 02:52:12

導語:研究大學生文化審美公德教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研究大學生文化審美公德教育

(一)大學生文化審美公德水平分析

當前,由于文化審美公德本身作為一個新課題尚未全面融入日常教學中,以至于文化審美公德的認識、研究以及教學都顯得較為滯后。特別是隨著網絡文化空間成為大學生日常生活學習不可或缺的環境后,文化審美公德缺失的范圍進一步擴大。第一,文化審美價值取向水平偏低。大學生文化審美公德中的意識水平體現為偏重現實利益、物質利益。例如對于漂亮與和諧的選擇中,不少學生常常漠視和諧。第二,對優秀的民族文化缺乏基本的尊重。盲目追隨西方文化而漠視甚至否認民族優秀文化而導致的文化思想混亂。第三,公共文化空間中的道德自律意識薄弱。肆意剽竊他人文化成果越來越成為大學生習以為常的行為。通過網絡文化空間不辨是非美丑任意傳播各種歪理邪說、攻擊他人已經成為公共文化空間中的無形暴力。因此,大學生作為未來文化創新的主力軍,對其進行文化審美公德教育已刻不容緩。

(二)大學生文化審美公德教育現狀

文化審美公德作為公德教育的系統內容雖未形成于基本教學中,但是能夠在諸多課程中看到文化審美公德教育的雛形,并在大學校園文化的發展中體現出大學生基本文化審美公德的良性發展。第一,藝術欣賞課程培養了大學生的藝術審美水平。在大學生公共課程的修習中,絕大多數的普通高校均為學生開設藝術鑒賞類的課程以供學生選修。這類課程包括音樂類、美術類、書法類的專業學習和作品鑒賞;中外文學類的作品賞析;古代文物作品鑒賞等等。藝術鑒賞類課程將美的作品呈現給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逐漸培養大學生的審美能力。第二,通識教育開闊了大學生審美眼界。高校通過開設古今中外思想史、哲學史、宗教學等通識類課程,使大學生了解古今中外的優秀文化成果,在優秀文化的熏陶下大學生對美的感悟能力逐步加強,其審美認知也隨著大學生的認識從感性到理性而變得更為深刻,有效培養了大學生放眼世界的寬廣胸襟和國際視野。第三,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培養了大學生的基本審美價值理念。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的公共必修課程,這一系列課程的教學使大學生系統把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幫助大學生確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法制觀,為大學生進行文化審美指明了方向。第四,校園文化環境營造了審美教育氛圍。高校進行的校園科技文化活動和校園景觀環境建設,凸顯高校特殊的文化氣質。高雅藝術進校園、名人名家講壇等文化活動的開展,有助于豐富高校的校園文化;校園景觀環境的建設對大學生的審美教育起到了基礎性、教化性的作用。第五,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嘗試新的教學手段--經典藝術歌曲賞析進入思政理論課教學。把藝術鑒賞與思想政治理論相結合是大學生兩課教學的創新手段。通過藝術經典歌曲賞析課,大學生從藝術鑒賞中獲得美感,提高了自身的文化品位;從情境教學中獲得知識,提升了自身的精神修養。

(三)大學生文化審美公德教育發展途徑的思考

文化軟實力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培養具有高素質的文化建設和創新人才成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發展戰略目標。文化審美公德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普及化和系統化既是解決大學生文化審美公德缺失問題的主要途徑,也是培養高素質文化建設和創新人才的基礎。所以,對照文化審美公德教育的現實狀況,有必要對大學生審美公德教育的發展策略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根據這一目標要求,筆者認為對進一步推進當前大學生文化審美公德教育應從如下幾點著手:1.提高高校師資隊伍的審美公德素養以適應文化競爭需求大學生文化審美公德素養的培養首先需要素質全面的一流師資隊伍。大學教師的文化素養作為一種相對穩定的心理品質是通過自身在教育過程中和校園文化氛圍的影響下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教師的知識內化和修養升華的結果。大學校園文化品質的高低與師資隊伍本身的素養高低是緊密相連的。同時,大學教師更是大學文化建設的核心。他們直接面對學生進行“傳道授業解惑”,其價值觀、人生觀及其人格修養均會對大學生產生直接影響,并在大學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中起到行為榜樣和精神教化的作用。大學教師自身文化審美公德素養的確立和提升能對大學文化創新增添新的活力。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上看,大學教師的文化素養是大學文化建設的重中之重,更是大學生文化審美公德建設的中堅力量。2.以感性教育來培養大學生對文化審美公德的需求感和認同感。校園環境作為一種物質的客觀存在,能被人們的感官所直接感知,具有直觀形象的特點。它包括校園的地理環境、校容校貌、景觀建筑、紀念標識等校園物理和自然條件,這種環境所體現的是校園的顯形文化,對身居其間的大學生有一定的教化作用。所以,注重反映高校人文精神的校園環境建設,進一步營造具有文化美感的審美氛圍是確立大學生文化審美公德的基本條件。規范校園文化在現實公共場所和網絡空間宣傳的秩序和品質是當前大學生文化審美公德教育的重要內容。在越來越注重文化宣傳效應的今天,文化空間內的文化宣傳手段可謂層出不窮,尤其受到各類媒體影響,大學生盲目追求宣傳的轟動效應而無視宣傳手段本身是否能夠維護大學生群體文化審美需求的實現。所以,加強文化宣傳秩序的維護和文化宣傳品質的提升,確立大學生文化審美權利的維護意識是大學生文化審美公德構建的必要條件。在這個人類生存方式已高度社會化、世界化的時代,文化的發展也不得不適應世界發展的總趨勢而呈現出社會化、世界化。我們必須超越群體、集團以及特定信仰、文化,建立起屬于這種共處生存方式的普適性的文化審美體系。所以,將更為豐富多彩的高雅藝術引入校園,積極開展高尚文化的交流,是培養大學生具有國際性審美眼光的重要途徑。3.以理性教育來培養大學生文化審美的公德意識和習性。第一,加強系統性的審美公德教育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雖有涉及公德教育的內容,卻缺少審美公德的相關思想內容,更缺少理論指導下的實踐鍛煉。因此,集中力量對審美公德教育的內容進行研究,形成系統化理論化的教學內容是進行審美公德課堂教學的基本條件。而未經實踐檢驗的理論不足以轉化成大學生的基本素養,所以,在課堂理論教學的基礎上還必須對教學的實踐環節進行積極探索,實現大學生審美公德教育的知行合一。第二,把審美公德教育的理念貫穿于大學基本教學的始終。審美公德教育首先是通過加強文、史、哲、藝術、科技等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方面的教育,從基礎教育中幫助大學生確立審美情趣、文化品位、人文修養和科學素養,有利于為審美公德的建構打下扎實的基礎。因此,高校教師必須自覺地在各門科目的教學中注重對大學生進行基本審美公德思想的引導。第三,進一步拓展文化審美公德的延伸教育。普及文學藝術鑒賞為大學生公共必修課程引入道德教育。藝術經典歌曲賞析進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是一次成功而有效的教學手段創新的嘗試。以此為契機,高校應進一步探索和采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手段來拓展大學生文化審美公德培養的有效途徑。第四,確立大學生文化審美公德在網絡文化安全教育中的地位。在相關理論課程中網絡文化安全教育內容不僅要有相關法律法規的體現,而且要切實形成審美公德教育內容,幫助大學生培養起網絡中的審美能力和自律能力。大學生是文化的主要傳承者,亦是文化的主要創新力量,缺少了大學生的文化審美素養的培育,中華文化的發展也就失去了基礎和未來。因此,文化審美公德構建的意義無論對于文化軟實力的競爭還是大學生基本素養的培養都帶有終極性質。面對文化軟實力競爭的嚴峻挑戰,高校教育必須直面文化審美公德的現實水平,努力推進大學生文化審美公德的教育研究。

作者:朱珂單位:寧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