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公益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研究

時間:2022-08-17 10:41:37

導語:微公益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微公益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研究

摘要: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以及各種新媒體平臺的迅速崛起,一種借助互聯網、簡便易行、高效快捷的新興公益模式——微公益日益被社會所關注和接受。而大學生作為時代洪流中的“弄潮兒”,也越來越多地參與到微公益活動中,同時不自覺地在公益行為中踐行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因此,探究大學生微公益行為與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間的關系,既為推動高校微公益發展提供理論依據,同時可以完善微公益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方面的相關理論,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實效性。

關鍵詞:微公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雙向互動

1微公益的內涵及特點

1.1微公益的涵義

所謂微公益即微小的公益,指從微不足道的小事入手,強調聚少成多的公益行為,即全民以微小善舉實現公共利益的一種新型的公益參與模式。微公益是自2009年9月新浪微博誕生后借助網絡平臺興起的,而今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微公益的傳播范圍進一步擴大,不再僅僅局限于某一種具體的現實活動,使其內涵也有了更深層次的解讀。在信息時代,微公益是指借助公益網站、微博、微信等自媒體平臺,由廣大網民發起或響應的一種新型公益模式,其主要目的在于促進公益價值和公益理念的傳播,塑造人們的公益習慣,強調以“潤物細無聲”的姿態改變社會生態。

1.2大學生與微公益特點的契合

微公益參與的簡易性。參與微公益并不在于你的資本有多少,你的身價有多高,只要你愿意就可以參與其中。微公益參與的低成本、低門檻使得微公益參與的主體不再局限于政府機構、企業、明星和專業的大型公益組織,普通大眾也可以參與其中,是一種真正的草根公益。而大學生目前還沒有收入來源,在經濟上還沒有完全獨立,微公益的低成本、低門檻等特點正好為大學生積極參與其中提供了契機,使其切身為微公益事業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微公益理念的契合。微公益的理念是“希望通過各種活動,讓公眾產生公益意識,建立起公益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用公益的思維去生活,這樣才能起到公益所追求的“公眾付出、公眾受益”的效果”。目前,大學生群體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正處于成熟穩定階段,與其他群體相比,大學生群體思想開放,整體素質較高,能較快地接受這樣的新興事物——微公益,對其正青春、益青春、益社會的公益理念也較更能理解。同時,近些年來,高校公益蓬勃涌現,逐漸成為校園的新時尚,這些都為大學生接觸并參與微公益提供了更多的機會與平臺。

2當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面臨的困境

2.1實踐困境:知行難合一

一種責任意識的形成是一個比較復雜的過程,其中認知、情感、行為這三者之間的相互作用是促使責任意識產生的重要因素,而實踐則是將這三者統一起來的最有效途徑。只有在實踐中,認知和情感才能被不斷強化,而行為也才有施展的空間。目前高校在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方法上,往往只注重思想理論的認知教育,卻忽略了情感體驗這一實踐環節,使得理論與實踐脫節,知行意難合一,所起到的教育效果微乎其微。這是目前高校在思想政治工作上存在的普遍問題,也是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一大挑戰。

2.2方法困境:培育方法單一機械

當前高校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方法主要以灌輸說服教育為主,主要表現為通過思想政治課、教育講座等形式對大學生進行教條主義式的灌輸。這種單一機械的方式漠視了大學生自身的主觀主動性,容易造成大學生思想上的抵觸厭煩情緒,使實際效果不甚理想。而開展的社會實踐、志愿服務、基層掛職等實踐活動往往由于機械化、程序化使其流于形式,使其并沒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就更談不上在實踐中升華情感態度價值觀了。因此,當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需要一種多元化的方法,使大學生能夠隨時隨地參與其中,進行一定的情感體驗。

2.3觀念困境: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相分離

任何一個人都具有一定的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兩者之間是不可分割的。一直以來,高校思想政治課堂上宣揚的主要是社會價值本位論,強調人的社會價值的重要性,卻忽略了個人自身價值的實現和全面發展的需要。隨著社會的變革與進步,社會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大學生開始逐漸把發展重點放在自身,愈發重視個人價值的實現。這種觀念與老師在課堂上所宣揚的價值觀相去甚遠,從而產生了認知沖突。老師在上面講得神采飛揚,學生在底下昏昏欲睡的現象隨處可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社會價值優位與大學生理念中的個人價值優位分道揚鑣。

3微公益與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雙向互動

3.1微公益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價值

3.1.1推動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方式的多樣化

微公益不僅僅是模式上的一種創新,由傳統公益轉變為人人都可參與的平民公益,更是公益思維上的一種創新,不再僅僅只著眼于公益行為本身,而是將個人的社會道德價值訴求內化于微公益行為之中,使微公益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成為一種社會責任。而微公益簡便易行的特點使得大學生能夠普遍的參與到公益活動中,并在參與過程中將其價值追求內化為自身的社會責任和行為習慣,以意識形態的方式指導大學生的道德行為。這對于推動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具有重要意義,這些微公益活動不僅能夠化解傳統公益帶來的誠信危機,有助于培育大學生的誠信意識、向善之心和公益精神,促使大學生在道德認知、情感價值層面得到升華,同時大學生在每一次參與微公益的過程,也是踐行“愛國、敬業、誠信、友善”觀念的過程。

3.1.2增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實踐性

從上學伊始,大學生就一直被進行各種各樣的理想教育,大學生作為社會中受教育程度較高的主要群體,他們有明確的理想追求,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意識,有一定的奉獻精神。提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信每一個大學生都耳熟能詳,雖然都知道核心價值觀,可又有幾個人在生活中真正踐行了呢?這就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知行分離,即相關的思想教育未能及時有效地轉化為社會行為。由于缺乏從口頭思想教育到身體力行的實踐環節,使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僅僅只停留在口頭上,而沒有切實地轉化為行為,從而導致大學生在理論與實踐的把握上出現“脫節”。而微公益正好彌補了這種不足,微公益的理念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契合,微公益的實踐又如此簡便易行,使得大學生可以在社會實際中將內心的自身價值訴求外化為行為。微公益作為培育載體,一方面以實際行為的參與加強了對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另一方面又推動大學生廣泛地參與到微公益活動中,促進微公益的蓬勃發展。

3.1.3促進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微公益旨在號召社會全員都參與公益互動,以小事體現社會公德心及核心價值觀,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最終達到社會和諧進步”。微公益所傳播的理念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宣揚的價值觀、人生觀十分契合。大學生正處于從學生向社會人轉變的階段,其三觀也逐漸趨于成熟。他們熱愛國家,有很強的社會責任感,同時他們也注重自身發展,尋求自我價值的實現。而微公益作為一個橋梁,有效的實現了兩者之間的對接。一方面,微公益的簡便易行降低了大學生實現個人價值的成本,大學生可以利用這個平臺實踐道德價值目標,以尋求自我滿足感。另一方面,相較于其他活動,微公益是一種社會公益性活動,大學生參與到微公益中,構成其中一份微小的力量,從而對社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微公益將理想追求與實際行動統一起來,促進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實現的統一,推動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3.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推動微公益發展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由24字構成,其中“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從個人層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的凝練,也是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方向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就是通過教育引導、文化熏陶、實踐養成等,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外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微公益本質上還是一種公益,其無償性決定了人們的社會責任意識和奉獻精神是其不斷擴展和深入的強大精神動力。責任意識決定參與意識,參與意識決定參與行為。通過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可以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價值信念和價值追求,提高大學生對社會的責任意識。社會責任意識的增強會促使大學生自覺踐行社會道德的要求,積極地實踐各種道德行為,慢慢形成自身的道德行為習慣。而這與微公益的所倡導的公益思維、公益習慣理念不謀而合,從而激發大學生參與微公益的熱情,促進微公益行為的發生。

4以微公益為載體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策略

2016年12月7日至8日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他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不斷創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币虼?,高校應順應時代潮流和發展趨勢,著眼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新興載體——微公益,大力發展高校微公益,搭建專門的高校微公益平臺。

4.1“大數據”支撐下的信息整合實現公益速遞

借助“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實現信息資源整合,構建專業可靠的高校微公益平臺。利用該平臺實現高校內部所有公益社團組織的信息整合,即主要是通過后臺人工操作實現高校公益社團組織公益信息的收集、核實、、宣傳和統籌等工作,從而使微公益信息能夠及時在平臺上,擴大微公益信息傳播范圍,提高公益社團組織的影響力,促進公益社團組織的發展。而大學生也能夠通過平臺及時了解各個公益社團組織的動態及發展情況,提高自身對微公益的了解和認知程度。另一方面,微公益平臺自身的發展和建設也為大學生微公益活動提供了參與路徑。

4.2線上線下聯動,構建“POW”良性運作機制

“POW”公益服務模式,即由一名指導老師P(professor)負責一個公益組織或社團O(organization),實現在一個公益網站W(website)持久發展的過程。在信息之前,指導老師要進行項目審查,完善項目的運行機制,規避可能出現的意外情況,提出緊急預案,以應對突發事件。通過線上網站能夠實現信息、參與者報名、組織者審查等一連串流程,線下仍要發揮指導老師的牽頭帶隊作用,完成一份高品質的公益活動,在良性運作機制下,樹立社團的品牌形象。

4.3以完善的準入機制保證參與的安全性

高校要利用自身的信息優勢和資源優勢,實現數據與學生信息的無縫連接,為大學生參與微公益提供便捷化的渠道?;诖髷祿男@微公益平臺,大學生可以依據學號登錄,保證參與者的身份真實性。而后臺依據學生專業、性別等信息自動篩選、推薦可能滿足其參與需求的微公益項目,實現微公益項目的“私人定制”,進而提高其參與熱情。此外,對于學校社團組織的信息仍要有嚴格的審查程序,基于“POW”模式下保證組織者的身份的真實性、信息的可靠性以及活動的可操作性。

作者:張鴻燕 單位:河南師范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楊利娜.微公益視域下公民責任意識培育研究[D].南京:南京郵電大學,2016.

[2]張蘭君,何雯.微公益對青少年身心發展影響研究[J].當代青年研究,2013(03).

[3]馮瑩嬌.微公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載體[D].金華:浙江師范大學,2012.

[4]劉玉花,尹玉力.微公益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學,2016.

[5]牟文謙,董佳影.論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微文化載體[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7(2).

[6]王崢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困境與幾點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