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留守兒童法治意識培養策略
時間:2022-09-03 09:15:43
導語:農村留守兒童法治意識培養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兒童時期正是品格形成的關鍵階段,但農村留守兒童由于父母陪伴的缺失、祖輩的溺愛,法律意識較為薄弱。我國是法治國家,法律意識已成為當代公民必備的素質,農村留守兒童也是祖國的未來,因此,在學校教育中必須更加注重培養這些留守兒童的法治意識。文章主要結合相關的教學實踐經驗,談談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培養農村留守兒童法治意識的策略。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法治意識;策略
農村地區有許多家長外出打工,由于家長無法陪伴孩子的學習與成長,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留守兒童法治水平的提高。依法治國是我國社會治理的基本方略,作為農村教師,應當重視對這些留守兒童法治意識的培養,因為只有樹立正確的法治意識,他們才能朝著積極的方向發展。為此,在小學《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有計劃、有組織地滲透法治意識,引領留守兒童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增強遵守社會規則、遵紀守法的意識,培養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下面筆者結合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二年級上冊內容談談培養農村留守兒童的法治意識的策略。
一、創設情境,在話題探討中引入法治素材
留守兒童大多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老人對孩子的吃穿住行等方面一般都照顧得比較周到,甚至事事滿足孩子的要求,這難免會養成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驕橫脾氣。《道德與法治》以兒童的生活為線索來編排教材內容,有機地把法治知識融入現實生活之中,教師在課堂上可以利用創設情境的方法,提出話題引導學生探討,引入法治素材?!栋嗉壣钌钣幸巹t》一課側重于進行公共生活中的規則啟蒙教育。二年級的學生雖然已經有了一定的集體生活經驗,但他們天性活潑好動,尤其是有些留守兒童,自由主義思想比較嚴重,經常會與班規的約束產生沖突,因此很有必要引導學生理解自己的行為與班級規范之間的內在關系。比如課堂上,筆者給學生播放學校頒發流動紅旗的視頻,讓學生說說聽到校長宣布自己的班級獲得流動紅旗的消息后的心情,再回顧一下大家是通過哪些努力才獲得這個榮譽的。有的學生說:“在做操的時候,我們的每一個動作都很整齊劃一?!庇械膶W生說:“我們很愛衛生,每天都把教室打掃得干干凈凈。”有的學生說:“碰到老師的時候,我們都很有禮貌?!薄霸鯓荧@得流動紅旗”的話題喚起了學生美好的回憶,由此深入下去,讓學生繼續說說在哪些地方還可以做得更加完美一些。有的學生就自我反思:“下課時,我在走廊里快速地跑,差點兒撞到隔壁班的同學,我覺得自己的行為很不文明。”“我在操場上玩,正好摸到口袋里有一張廢紙,就把它扔在樹根邊。”筆者根據學生的發言,把守規則和不守規則的行為一一羅列出來,讓學生說說喜歡哪一種行為,不喜歡哪一種行為,為什么。在學生熱烈討論以后,筆者進行總結:遵守規則不僅可以讓我們的班集體獲得榮譽,更重要的是可以讓每一個人在班級中生活得更安全、更愉快!新課改提倡教師在課堂上多采用互動式的交流與討論形式引導學生掌握新知,避免灌輸式的講解,課堂上筆者以班級獲得流動紅旗作為切入點,引導學生講述流動紅旗背后的故事,引入法治素材,幫助學生理解個人行為與班級規則之間的關系,尤其是留守兒童,他們明白了遵守班規的意義以后,進步特別大。
二、講述故事,在問題爭辯中融入法治思想
農村留守兒童在道德方面的認知還不很完善,難免會發生一些錯誤,他們的學習是一個不斷修正錯誤的過程,因此在《道德與法治》的課堂上,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地將自己的觀點分享出來;對于留守兒童發出的不同聲音,教師更是要持包容的態度,引導學生大膽地就問題進行爭辯,在明理的過程中巧妙地融入法治思想?!哆@些是大家的》一課主要培養學生愛護公物的意識。很多留守兒童出入公共場所的機會比較少,對公物的概念比較模糊,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懂得什么是公物,知道損壞了公物以后會帶來怎樣的不便,進而理解愛護公物的重要性。課堂上,筆者出示了一幅圖片,上面有兩張課桌,一張課桌干干凈凈,另一張課桌則污跡斑斑,讓同桌位的兩個學生分別扮演課桌,以“桌子哥倆”為題目編一個故事,想一想它們之間會說些什么話,心情是怎樣的。采用換位思考的方式進行講故事,非常適合二年級的學生,于是學生把自己想象成“干凈桌子”和“臟桌子”進入對話情境講一講故事。最后請一組學生上臺講故事,扮演“干凈桌子”的同學說起話來聲音洪亮,心情愉快,語氣里含著自豪、滿足;而扮演“臟桌子”的同學說起話來唉聲嘆氣,心里很難受,語氣里滿是委屈、不滿。為什么在同一個教室里,兩張桌子的感受截然不同呢?筆者組織學生們就這個問題展開爭辯,有些留守兒童聯系自己平時對待課桌的態度,思考自己的行為是屬于保護公物的還是屬于破壞公物的,在聽了《桌子哥倆》的故事以后有了新的啟發,說出了以后保護公物的辦法。基于學生自己的經歷,采用換位體驗的方式講述自己與公物之間的關系,給了學生思考、交流、探討、解決問題的空間,在集體合作的過程中討論出操作性強的保護公物的制度和方法,尤其是留守兒童能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去反思自己的隨意行為,領悟了自覺愛護公物的法治思想。
三、觀察生活,在調查研究中強化法治觀念
生活中蘊含著許多法制教育的內容,要想提升留守兒童的法治意識,就要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將教材內容與社會實踐相融合,巧妙地將學習內容延伸到課外實踐活動中,讓他們在調查研究中獲得一手經驗,從而強化自己的法制觀念。《我們不亂扔》一課側重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公共衛生意識和習慣。由于爺爺奶奶事事包辦,農村留守兒童的公共衛生意識并不強。結合教材內容,筆者設計了一個“文明小監督”的活動環節,給學生發放觀察記錄表,要求大家利用課余時間做監督員,找一找班級中不文明的行為,使學生從身邊的現象中認識到“這樣做不行”的道理,并強化“應該怎么做”的法治觀念。還鼓勵學生走出校園,到社區等公共場所尋找身邊存在的不文明行為,記錄時寫清楚時間、地點、看到的不講公共衛生的現象以及自己尋找到的對策,然后在課堂上請學生把自己的觀察記錄在小組內進行交流與分享。因為這些都是學生自己調查的成果,所以在交流時他們的感受非常真實,發言非常熱烈,給出的建議也非常有針對性。最后筆者把可以實施的記錄表收集起來進行歸類和總結,裝訂成冊,作為文明手冊讓學生以后對照著去做,強化公共衛生意識。學生通過觀察生活,發現了身邊的存在的不文明行為,提出改進意見,同時也引發了自己的思考,尤其是留守兒童,能經常審視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手冊的建議,這樣就強化了他們愛護公共環境的觀念。
四、開展活動,在對比體驗中探究法治意義
農村留守兒童在家里參加的活動比較少,對于法治知識的了解面也就比較狹窄,而《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顯著特征就是具有活動性,因此在課堂上可以開展適當的活動,讓學生在親身經歷中體驗遵章守紀的好處,主動探究法治的意義?!洞蠹遗藕藐牎芬徽n能夠讓學生認識排隊的必要性,實現從被動遵守規則到主動遵守規則的轉變。留守兒童在學校生活之外遇到需要排隊的事情比較少,等候、謙讓的意識比較薄弱,但是從長遠發展看,對他們進行排隊教育還是很有必要的,可以為他們將來走向廣闊的天地做好準備。上課了,筆者把一大疊新作業本放在講臺讓學生自己上來每人拿一本。因為老師沒有說該怎么拿,學生就自由地涌到講桌前拿本子,擠在一起,頓時教室里變得亂哄哄的。筆者連忙喊停,讓學生放下本子回到座位上,針對剛才大家搶著拿本子的場面讓學生們進行分析,思考為什么這樣拿本子會變得亂糟糟。學生紛紛說:“那是因為大家都不守規矩。”筆者追問:“你們認為采用什么方法拿本子最好?”學生討論以后,決定從第一組開始依次排隊上臺拿本子,這樣就會秩序井然。那效果到底是不是和大家說的一樣呢?于是筆者就讓學生按照自己提出的方案再一次到講桌上拿本子。果然,同學們排著隊到講臺上拿本子非常順利,而且用的時間也很短。通過對比前后兩次拿本子的情形,學生就對排隊的好處有了真實的感受。體驗活動的設置讓學生在比較中懂得了什么叫規則,意識到遵守規則給大家帶來的秩序和文明,真切地感受到了遵守規章制度的意義,尤其是留守兒童的討論更熱烈,他們深刻地認識到排隊就是文明的象征,這樣就產生了遵守規則的愿望,明確了遵守規則的意義。法治是一條準繩,是一桿標尺,是一盞明燈,是學生成長的過程中必須謹記與堅守的底線與原則。雖然農村留守兒童在家庭教育普遍缺失法治意識的培養,但是學校老師通過不懈努力,從課本內容中深挖細掘法治因素,從道德層面開展漸進式教育,使農村留守兒童的法制意識得到了不斷補充和完善,逐步把法治意識上升為行為準則,并內化為個人的思想道德素養。
【參考文獻】
[1]王曉強.教師應著力培養農村留守兒童的法律意識[J].中國教育學刊,2018(09):15.
[2]陳月蓉.發揮《品德與社會》學科優勢提高學生的法制意識[J].課程教育研究,2013(19):63-64.
作者:顧碧瓊 單位:江蘇省啟東市新港小學
- 上一篇:班主任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
- 下一篇:農村留守兒童媒介接觸內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