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思維與學生成長
時間:2022-10-29 01:43:00
導語:教師思維與學生成長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教育教學當中,教師的思維模式決定其言行,進而深刻影響受教育者。關注、重視、優化教師的意識思維,是深化與提升教育整體質量的關鍵所在。在這個問題上,教師更應自覺地去反省自我和完善自我。
一、何謂教師?何謂學生?
“向受教育者傳遞人類積累的文化科學知識和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把他們培養成一定社會需要的人才的專業人員?!?這是教師的簡要定義。
“一切受教育的人”、“既是教育的對象,又是學習和自我教育的主體?!?這是學生的簡要定義。
從以上的論定中大家可以看到,教師與學生是兩個不同概念的群體,可是,兩者卻要在同一環境當中,共同完成許多的研究任務,這就是教學的基本情態。
自從人類出現“教”與“學”的文化現象,教師和學生這兩部分身份與知識都相去甚遠的社會群體就聚集在一起展開了“教學”。久遠以來,人們對于教學的認識與規范在不斷地深化,多少的條例和措施的制定,所謂的“教學模式”、“教學體制”等等產生了。時至今日,古今中外各種各類的教學流派多不勝數。盡管流派諸多體系林立,但都有其共同之處,那就是都制定并遵守一定的方案和規程,如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學進度、教學方案等等。每一所院校尤其是著名的學府,都具備自己的教學特色,而不同的教學特色就意味著培養出不同素質的學生。教學是塑造人的工程,教師無疑是執行工程的最后落實者,由此可知,作為工程的執行者,工程質量的成敗優劣系于一身,可不慎乎?
二、教學方案是教學的具體執行者的實施文案,它雖然應以計劃、大綱、進度等文件的要求與規定為指導,但“教案”乃是授課教師的思想深度、專業水平、表述能力等方面的綜合體現,是決定授課質量的重大因素。對教案而言,教師的思維性質、方式、取向、程度等起到決定性的影響,換言之,授課教師的思維乃是教案的靈魂。因而,教師的思維極大地干預著受教育者。
教師的思維與學生的成長有著莫大的關系,這種關聯深刻而微妙。對于師生關系,人們往往只看到外在的形式而容易忽略了內在無形的意識思維。
在中外思想史上,體現教師意識思維影響力的例子令人震撼:孔子克己復禮的人格理想的意識塑造出雖“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的顏淵。孟子的母親專心刻意希望兒子好學成才,最終造就出一代大儒孟子。近代戊戌維新運動領袖康有為決意培育變法人才,開堂講學??凳暇葒鴪D強的強烈意識在學生的思想上烙下深刻的印記,日后成為著名的維新思想家的梁啟超即出于康有為門下,并和老師一同投身于波瀾壯闊的愛國變法運動,歷史稱之為“康梁變法”。古希臘思想巨人柏拉圖自幼聰慧,就在柏拉圖20歲時,他的父親把他送去拜蘇格拉底為師。蘇格拉底的“概念”學說被柏拉圖所繼承且加以發展,并最終創立了歐洲哲學史上第一個博大的思想體系。
在藝術史上也如此。東晉時期,王獻之受到王羲之革新書法,變“古質”為“今研”的藝術創新思想的熏陶,以繼往開來的作為,把書法藝術的變法更進一步,獲得獨特成就,后人稱之為“二王”。元代,黃公望精于山水畫,尤為難得的是他經長期觀察,深得自然風光的真諦,刷新了表現技法,他的代表作《富春山居圖》具有劃時代意義。黃公望的山水畫創作受到書畫大師趙孟頫的指導,這是一個值得重視的關注點。趙孟頫對黃公望的啟發其作用難以低估,這是激勵后者使之獲得突破的關鍵所在。無論在歷史與現實中,如此的例子可以說是普遍存在的,只不過是否典型而已。
在前面所舉的歷史例子說明了:教師存有怎樣的思維往往塑造出特定的學生,或者說,只有優秀的思維才有可能培育出好苗子。
在中國古代著名的學術著作《大學》當中,把個人的學習與實踐的整體程序提出來,這就是著名的所謂“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4《大學》一書為前人進行高級教育的講學教材。這八項內容實際上就是闡述了意識思維與社會實踐的內外關系,是哲學、心理學以及倫理學的某種綜合表述,具有典型的東方人文色彩。在“八條目”里,“誠意”與“正心”處于中樞的地位。須知“誠意”與“正心”乃是所有人都應重視的,因為此乃人生處世之本。但作為教育者更應以此為自警,時刻以此為自律。教師切莫忘卻了:以自己的思想言行影響受教育者,其“意”真誠與否以及其“心”端正與否,可謂波及面甚廣,影響度甚深。
西方現代人本主義學者馬斯洛提出關于人的五個層次的需要,這五個層次的需要是:1、生理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3、愛與歸屬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實現的需要。5據說是從第1到第5個層面逐級而上,越往高處就越有難度。一般人們通常能夠達到第3層的話,生活就顯得完滿,攀上第4層是非常不容易的,那是因為你希望獲得社會的尊重,則你必須作出令社會尊重你的貢獻與影響。至于上升到第5層面的人可以說十分難得,他們在實現人生價值以及展現理想等方面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發揮,他們通常就是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藝術家、教育家等??梢栽O想,如果轉變角度而言,我們說五種需要也是五種人生思維內涵的反應,它既可以貫穿人的一生,同時也是若干類型的人生境界和理想的寫照。不同層面的思維引發不同層面的生存狀態,這是值得人們深入研求的課題。
三、意識思維決定了人的所作所為。要當一名出色的教師必也首先具備有深度有品位的意識思維,否則,是不可想象的。
作為教師,誰不希望培養出社會有用之才?意欲實現這樣的希望,必先反觀自我:自己的思想水平以及道德操守如何?我們不應回避某種現實的現象,即有部分的教師對于認識自我提高自我方面的重要性認知甚微,有的甚至是不知不覺。這種現象不在少數,表現為對人的知識構成不甚了了,尤其是對于哲學、心理學、歷史學等人文學科范疇的知識缺乏興趣和理解,造成了知識以及精神層面嚴重的營養不良,顯得知識貧乏或知識失衡,最終會出現某種意義上的思想空虛蒼白,人格迷茫,在很多問題上喪失了應有的判斷力。此類教師是難以負起教書育人的任務的。歸根結底,這是當代教育界存在的人文精神缺失的表露,長期以來對于教育本質的認知存在著偏頗以及搖擺不定的理解,這就難免出現某種局部但卻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劣質”病癥。
就某些情況的研究與分析來看,加深對思維內涵重要性的認知,提高思維質量,確有必要。換句話說,提升內在素質具有決定性的作用。但引起我們更關注的是,像這類問題在某種程度上似乎還沒有獲得有關教育主管部門應有的重視。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社會與教育都進入轉型時期。新環境新事物對教育工作提出了許多新挑戰,對此,教育界不僅要有適應性還要具備預見性。可以預料,如何提高教育工作者的內在素質,如何升華其思想水平,將會成為更突出的問題。這里所說的素質與思想包括了專業與非專業的各個方面,尤其是人文精神。只有人文精神的存在和發揚,人們對于教育事業才會有深刻而全面的認知,教育思想以及教學水平才有可能不斷地得到優化,而不斷出現的新問題也才有可能獲得合理的解決。我們大家都知道,教師與學生永遠都是教育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種存在關系,這種關系在新時期的今天也會發生新的變化,這是必然與自然的。作為一名合格的教師,應該努力鉆研專業知識與人文知識,轉變氣質,升華思想,認真探索師生關系。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深化認識教師的思維是如何影響學生的原理,做到以更好的信息影響學生,讓受教育者獲得更為全面健康的成長。
注釋:
1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編:《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5年版,第146頁。
2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編:《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5年版,第437頁。
3錢穆:《論語新解》,巴蜀書社1985年版,第140頁。
4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5頁。
5劉燁編譯:《馬斯洛的智慧》,中國電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27頁。
參考文獻
1.李武林.西方哲學史教程[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87
2.中央美術學院美術系中國美術史教研室編著.中國美術簡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3.潘伯鷹.中國書法簡論[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1
4.教育大辭典編纂委員會編.《教育大辭典》第八卷[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5.羅繼才.歐美心理學史[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