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教師生存現狀及對策研究論文

時間:2022-09-22 09:49:00

導語:農村教師生存現狀及對策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教師生存現狀及對策研究論文

摘要:針對婺城區農村教師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提出解決這些問題的思路和建議,從而穩定農村教師隊伍,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實現教育公平。

關鍵詞:婺城區農村教師調查對策

當前我國教育存在的問題很多,但最突出的問題應該是教育公平問題。教育公平,是指全體社會成員可以自由、平等地選擇和分享各層次公共教育資源。作為維系國運興衰的教育公平,自然是人們關注社會公平問題的焦點。而對教師的公平更是教育公平的前提。

婺城區位于浙江省中部,是省級教育強區。雖是金華市的核心城區,但有18個農村鄉鎮,因此城鄉差別很大。去年下半年換屆后的婺城區教育工會對農村教師的學歷、專業技術職務、工作環境、身心健康、思想狀況、經濟收入等方面作了深入調研;同時向一環線內的城區學校發出768份調查問卷作對比,通過對比找出城鄉教師間的某些差距。通過調研,旨在有效幫助農村學校解決一些急需問題,進一步穩定農村教師隊伍,實現教育行政部門提出的均衡、優質、協調發展。

1.調查情況

1.1農村教育發展較快

從調查中聽到的和看到的情況看,這幾年我區農村教育有了較快的發展,主要表現在:一是校舍漂亮了,這得益于省政府“食宿工程”項目的實施;二是教師的工資由區財政直接發放,沒有了以往學校拖欠工資的情況;三是農村教師隊伍建設進一步提高,名師名校長進一步增多;四是農村學校布局調整逐步合理,資源得到優化;五是農村學校教育教學質量提高很快,讓長初中可以與四中、五中等城區各牌學校相媲美。

1.2存在的問題

1.2.1缺編情況普遍,職業學校尤其嚴重。除兩所學校(白龍橋實驗小學和金華十中)因布局調整問題超編外,其它學校全部缺編,其中實驗中學、九峰職校缺編100%以上。這些學?;蚱刚埓n教師,或把缺編教師的工作量加到其他教師身上。造成農村教師編制問題的主要原因:一是區財政狀況較差,嚴格控制教師進入指標;二是農村工作條件、待遇差等原因,造成部分優秀教師外流;三是專業學科教師如音、體、美等前幾年就較緊缺,人事部門在調配時往往先滿足城鎮學校的要求,致使農村學校很難分到專業教師。

1.2.2學歷和專業技術職務普遍較低造成農村教師比市區教師專業技術職務低的原因:主要是農村教師在評職評優中,由于缺少公開課、課題研究、論文指導等機會,再加上分配名額比例限制難以晉級。

1.2.3學科分布不合理。從教師的初始學歷和專業看,農村學校教師尤其是農村小學、大都畢業于金華師范學校和由代課教師轉正,因此出現這樣一種情況:①職業學校文化課教師多、專業課公辦教師很少;②小學語文、數學學科相對比較充足,有的學校還過剩,而專業的美術、音樂、計算機、英語教師就比較缺,特別是小學英語教師很少,大多由別的學科教師替代,大大影響了農村小學英語教學的質量,有的甚至無法開課。

1.2.4經濟收入與市區教師差距明顯

由于婺城區所有教師的工資由財政直接支付,不存在拖欠教師工資的情況,但農村教師的總體收入與市區學校比,還是有差距。同一類型教師,在農村教書要比在城區一般學校教書每年平均少0.6萬元,更不用說與城區名牌學校比。這還是有財務帳目的實際收入,其他諸如旅游、實物發放、家教等隱性的收入沒有計算在內。

另外,農村教師的配偶,在機關事業單位的很少,基本上在企業做工或者待業在家,這也無形中拉大了與市區學校教師的收入差距。

1.2.5生活情況。農村學校相對分散,一般從家到校的距離比較遠。據調查,80%左右農村教師上下班的交通方式主要是騎助動車等,乘班車的占16%,開私家車占1%。

在住房問題上,經對895位農村教師調查:享受單位房改房的71人,享受單位集資房的87人;沒有享受過單位分房和沒有得到任何住房補貼的658人,在這些教師中房產權尚未屬于自己的有142人,他們或住在自己父母家,或住學校集體宿舍,或在外面租房。

1.2.6工作學習情況。近幾年,隨著地方各級政府加大對教育的投入,農村中小學校舍有了很大改觀,但教育教學設施沒有跟上要求。據調查反映,教師感到最缺少的工作條件是:教具與教學儀器,網絡課件、電腦、多媒體等現代教育技術設備;辦公場所(教師辦公室擁擠)。

教師工作量較大。據抽樣調查統計,農村教師目前所任教班級數平均3個班;小學教師周平均課時20.2節左右,初中教師為16.6節左右;在校工作時間平均達9個小時以上,還不包括教師備課、批改、查閱資料、參加會議、課外輔導、培訓學習、家庭訪問、興趣小組等所需時間。在調查到教師本人對工作量的感覺時,895人中感覺很重的是382人,基本上是初中教師和職業學校教師,較重的是321人,合適的是181人,較輕的是11人。

農村教師初始學歷一般不高,基礎相對薄弱,還有相當一部分人是從代課、民辦教師轉正而來;此外,在現任的初中教師中,還有一部分老師是從小學教師中借調過來的,因而學習培訓、知識提升顯得尤為必要。據對496名教師的調查統計,近三年參加校外非學歷培訓累計天數不到一個月的是354人(占71.4%),不到一周的是127人(占25.6%),沒有參加任何培訓的是15人(占3.0%)。

農村教師培訓目標不到位主要原因是“三少”。一是機會少,教育行政部門舉辦較高層次的培訓,農村學校可得到的培訓名額很少,農村教師很難有機會參加較高層次的培訓;二是時間少,由于老師本來就缺編,即使有較好機會,有時為了不耽誤教育教學任務,也只能放棄培訓;三是經費少,由于農村學校財力有限,培訓需要的很大一部分經費需要學?;蚪處熥陨沓袚ㄈ缗嘤栙M、交通費、住宿費等)。因此經費問題是農村教師培訓的一道坎,在培訓經費無著落的情況下,許多學?;蚪處熤荒軣o奈地選擇放棄。

1.2.7身心健康情況。據對895位教師的調查,感到經常身心疲憊的有368人;感到心理壓力較大,有時身心疲憊的501人;很少感到身心疲憊的只有26人。經與農村教師座談,他們的心理壓力主要來自四個方面:一是來自工作。即工作負荷重,內容繁雜,工作時間長,問題學生難教等;二是來自環境。教育質量競爭激烈,工作業績難以得到公正評價;三是來自生活。收入低,家庭負擔重,業余文化生活枯燥,交友空間狹窄,子女求學受阻,婚戀不盡人意等;四是來自社會。社會、家長期望值高,家庭教育不能與學校教育同步配合,教師的社會地位不高等。

農村教師的身體素質呈下降趨勢。據對895位教師調查,感覺身體狀況良好的是300人,一般的是428人,較差的167人。目前城區學?;旧献龅搅嗣磕陮處熯M行一次體檢;而被調查的農村教師中,一年一次的是112人,三年一次是427人,多年沒有體檢的有254人,從來沒有體檢的還有102人。

1.2.8對職業的態度。調查反映,農村教師從整體上看思想狀況是健康的,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能以樂觀積極的態度面對現實和困難,他們熱愛教師職業,教書育人、為人師表。但由于上述種種原因,也使一些農村教師對教師職業有不同的態度。據對587位教師調查,表示喜歡教師職業的有243人,不喜歡的是85人,認為說不清的是259人。絕大部分農村教師心里對城鄉之間教師待遇差別感到不平衡,覺得在農村當教師太吃虧。調查顯示,20%以上的農村教師積極想辦法往城鎮學校調,80%以上的教師表示如果有調城區學校的機會,會選擇離開農村學校。甚至有不少校長也表示,如果有機會,寧可放棄校長職位,而到城區學校當個普通老師。還有一些老師,尤其中老年教師認為自己調城區學校不可能,在當地也搞不出什么名堂,因而得過且過,不思進取,思想比較消極,缺乏作為一名教師的責任感。農村教師這些不穩定的思想因素,勢必影響到對學生的培養和農村教育發展的后勁。

2.建議與對策

2.1統一思想

“教育優先發展,促進教育公平”是黨和政府的重大戰略,也是我國教育事業長期發展的戰略。教育公平既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也是和諧社會的實現途徑。區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和廣大教育工作者必須統一思想,充分認識“教育公平”的重要意義,尤其義務教育階段更要強調堅持“公平優先、兼顧效率”的原則。從某種意義上說,城鄉教育水平的差距,最根本是師資的不公平。農村師資隊伍建設的不盡人意,既與長期以來農村經濟發展相對滯后有關,更是與有些地方政策和部門對“教育公平”的理解失之偏頗有關。因些必須統一思想,采取切實措施,逐步縮小城鄉差別,特別是師資隊伍間的差別,真正實現城鄉教育的均衡發展。

2.2完善機制

一是在做好教師工資由區財政直接支付的基礎上,真正落實教師平均工資不低于當地公務員標準,實行區域內城鄉教師的“同城待遇”。二是要加大政府的調控力度,解決因經濟發展水平不一而造成不同區域教師待遇的不平衡問題。政府應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通過向經濟落后地區注入專項資金來解決該地區教師待遇低的問題,使他們享受到與城區教師差不多的待遇。教育行政部門也要加大調控力度,例如對學校預算外資金掌控和調控,以縮小城鄉間、區域間、校際間獎金、福利的差距等等。

2.3加大投入

區政府要把農村義務教育作為教育投入的重點,切實為農村教師創設良好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環境,尤其要加快改善邊遠山區、經濟欠發達鄉鎮的辦學條件,增強農村教師的職業吸引力,提高農村教師的穩定性。一是要積極實施城鄉教育均衡化發展目標,加快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促進鄉鎮聯合辦學,擴大辦學規模,整合教育資源,充分合理利用教育資源,實現規模效應;二是要提高農村義務教育生均公用經費額度,并確保經費按時足額到位,以保障學校日常開支,同時幫助改善學校內部教育教學設施及教師的辦公條件;三是要對農村教師適度傾斜政策,實行農村及山區教師生活補貼制度,分級確定補貼額度。要特別關注農村困難教師群體,及時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使他們能安心投入教育教學工作。

2.4穩定提高

一是要建立穩定的供給渠道。針對農村學校教師缺編問題,區政府要責成人事、教育、財政等部門聯合深入調研農村教師編制,并使其合理化,尤其對邊遠山區農村中小學的教工編制要采取適當放寬的傾斜政策。同時要完善農村教師的培育體系。師范院校應加大對農村中小學綜合類課程,特別是英語、計算機、藝術類專業教師的培養,根據需要設置課程,多培養農村學校緊缺的教師;也可采取為農村中小學定向培養教師的形式;還可以通過向社會公開招聘、從城鎮學校選派調配等形式,以保證農村教師足額穩定。

二是要加強現有農村教師的教育和培訓。進一步落實省政府關于《農村中小學教師素質提升工程實施辦法》,根據農村學校培訓需求大,而實際經費短缺的情況,應為農村教師提供更多的免費在職進修和培訓機會。同時要進一步完善培訓內容和形式,在原有傳統授課培訓的基礎上,建立適合我區實際的教師教育網絡體系,以現代化遠程教育為突破口,促進農村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培訓模式和方法的更新及發展,共享優質教育資源,提高教師培訓質量。通過培訓,全面提高農村教師的師德水平和業務素質,建立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農村教師隊伍。

2.5城鄉流動

構建區域中小學教師定期流動制度是解決城鄉教師差別最根本的途徑。國外實行的城鄉教師“輪崗制”值得我們借鑒,《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若干意見》也明確提出:“要采取各種有效措施,建立區域內骨干教師巡回授課,緊缺專業教師流動教學,城鎮教師到鄉村學校任教服務等項制度?!?/p>

城鄉教師流動可分三步走。第一步:區域內城鄉學校教師相互交流。鼓勵和引導城區辦學水平較高的學校與農村薄弱學校建立長期穩定的“校對?!睂谥г?,鼓勵引導市區學校的名教師、骨干教師定期到農村學校講課指導,幫助農村學校教師提高業務水平。第二步:市區學校的部分教師必須到農村學校支教若干年,并以此作為評職評優的先決條件;農村學校也輪流選派部分教師到市區學校從教若干年,在互相交流中人事關系保留在原單位,工資福利待遇都與原單位教師相同,即“人走關系留”。第三步:在區域內所在城鄉中小學教師(除特殊情況外)根據學校需求由教育行政部門統一調配,把教師從“單位人”變成“系統人”。一般以三至六年為一輪,無條件在城鄉學校之間流動,一名教師在同一學校連續任教一般不超過六年。區域內中小學教師完全實行“同工同酬”,即統一管理、統一調配,規定城鄉教師流動義務、流動對象、流動時間、保障措施、相關責任等。目前,婺城區已經走了前面兩步,效果已經顯現。

2.6工會作用

教育工會組織是農村教師的“娘家”,提高農村教師的生活品質,促進他們的專業成長,是工會組織的職責所在,要充分發揮教育工會特別是學校工會的作用,用工會的臂膀搭起關愛農村教師的橋梁。首先要突出工會維權職能,提高學校工會破解民生民計難題的能力。深入調查研究,積極向上級部門反映農村教師的實際困難,贏得黨政領導的重視和支持。關注涉及教職工切身利益的熱點、難點問題,積極爭取從體制、政策層面得到解決。進一步完善農村學校的教代會制度,讓教師享有充分的知情權、發言權、參與權、監督權,積極努力創設一個民主、寬松、和諧的校園環境,讓教師在精神層面獲得滿足。其次工會組織要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提高教職工的素質。一方面通過“三育人”等活動,提高農村教師的職業道德水平;另一方面通過教學技能比武、勞動競賽等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還可以通過各種文化、體育、娛樂活動,豐富教師的業余文化生活,促進他們的身心健康。再次工會組織要增強服務意識,多為農村教師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特別要關注困難教職工群體,通過送溫暖、結對幫扶、愛心互助會等形式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讓他們體會到集體的溫暖和人間的真情。

此外,工會組織還應關注農村教師的思想心理狀況,通過談心、心理咨詢熱線等形式及時與他們交流溝通,隨時了解教師真實的內心世界,有效地幫助教師解決工作、生活中的各種心理困擾,使教師消極的負面情緒向積極樂觀的情緒轉化,真正能彰顯工會組織在提高農村教師全面素質、穩定農村教師隊伍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吳霞飛、黎雯,關注農村教師工作環境和生存狀況(J),教師教育與管理2006年第4期。

2.王玉秋我國中小學教師生存狀態的反思,華東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年。

3.杜萍農村教師的生活世界:教師問題研究的新視野(J)當代教育科學2006年第23期。

4.中國農村教育在線西部農村教師生存狀態研究西北師范大學2007.10。

5.教育在線農村教師生存狀態調查江蘇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