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實施幼兒操作性學習論文

時間:2022-05-21 05:22:00

導語:科學實施幼兒操作性學習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科學實施幼兒操作性學習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操作形式的多樣性;教師指導的科學性、合理性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增強幼兒的獨立性,培養合作意識,也可增強幼兒自信心,發展幼兒智力、增強幼兒的獨立性,培養合作意識,也可增強幼兒自信心,發展幼兒智力、幼兒時期的各種心理過程帶有明顯的具體形象性和不隨意性的特點、生活操作活動、智力操作活力、美工制作活動、科學探索小實驗、自制玩具、民間傳統操作、材料是幼兒操作活動中必不可少的關鍵物質基礎、抓住幼兒興趣點、提出合理的期望、啟動幼兒家庭的特殊作用、尊重幼兒,因人施教等。具體請詳見。

實踐證明,設計形式多樣的動手操作活動,讓幼兒在生活中初步自我服務,在學習中創新操作,在游戲中自主探索,與操作材料充分互動,手腦并用,教師給予科學、合理的指導,既可增強幼兒的獨立性,培養合作意識,也可增強幼兒自信心,發展幼兒智力。還有促進創造想像力,交往能力發展的作用,能夠使幼兒在最近發展區內進行有效的學習。因此,教師應依據創新教育的目標,在重新思考幼兒的操作活動的教育價值的基礎上,科學實施幼兒操作性學習活動,將操作學習方式和其他學習方法有效結合,共同促進幼兒身心發展。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正確認識動手操作活動的教育價值,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設計豐富多樣的幼兒感興趣的動手操作活動,結合教師的科學指導,有效促進幼兒發展。幼兒動手操作是幼兒在特定教育環境中從事的發現、探究和建構活動。對于幼兒來說,操作活動是一種適合其身心發展的活動形式,兒童可在動作中獲得發展。動作是幼兒早期認識世界、適應環境、賴以生存的主要手段。個體對外部世界的早期認識主要來自于各種動作的活動,在幼兒對玩具材料進行操作的認知學習中,其操作方式成為促進幼兒學習經驗發生、教育及游戲活動開展的主要方式。

一、操作形式的多樣性

幼兒時期的各種心理過程帶有明顯的具體形象性和不隨意性的特點,一些新穎的、有情節的、變化的、讓他們動手參與的活動,足夠引起幼兒的注意和興趣。在實踐教學中,教師以幼兒為主體,將主動權由教師轉向幼兒,在與課程接軌的基礎上,根據幼兒的興趣和需要,組織形式多樣的操作活動,引導幼兒主動活動。

1.生活操作活動。生活操作是幼兒動手服務的基本形式。這是幼兒自己照料自己以及為集體服務、為他人服務的簡單勞動,如小班幼兒自己穿脫衣服、自己動手進餐等生活技能;中班生活操作游戲“我幫媽媽編辮子”“毛線編織”等,都是與幼兒生活相關的操作。實踐中,教師要敏捷地捕捉幼兒的興趣指向,按不同階段不斷更新生活操作區角,調整教學活動,讓每個操作主題盡可能貼近幼兒的生活經驗。

2.智力操作活力。幼兒入手一套學具進行實際操作,可使每個幼兒獲得練習的機會,此類操作活動一般以智力操作為主,如“跳棋”、“跳格子”、“按序穿珠”、“分類”、“多變的紙圈”,通過這些活動使幼兒在操作中引起大腦的積極活動,促進腦的發展,操作時要求眼看、耳聽、腦想、嘴說,這樣感悟較深刻,記憶也較長,有利于促進幼兒智力發展。同時此類活動因具有較強的抽象和邏輯的特點,對發展幼兒的思維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

3.美工制作活動。木工、泥工、紙工等都是幼兒百玩不厭的重復進行的美工活動。通過擺弄、操作、觀察、動腦來主動學習,獲得發展。教師為幼兒提供開放性操作環境,提供豐富、新穎的材料,激發幼兒創作的欲望。

4.科學探索小實驗。在成長過程中,幼兒要探索的事物是無窮的,對每件新事物幼兒均會嘗試著以不同的方法試圖發現新的變化,當事物的奧秘被一一發現了時幼兒則會無比興奮。針對幼兒這一認知特性,教師可設計開展多種神奇的科學小實驗。如“各種各樣的紙”、“糖和鹽”、“種子的奧秘”等,讓幼兒在此類實驗操作中進行比較、分類和綜合,判斷和推理,這一過程既是幼兒獲得科學知識的過程,也是幼兒思維能力獲得發展的過程。

5.自制玩具。在游戲中運用幼兒自己制作的玩具能提高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使活動更為豐富和生動,更富創意和效果。如自制體育活動器材:紙毽子、布尾巴、流星球等。語言區操作卡片、拼圖、圖片、指偶,娃娃家區角小圍裙、廚師帽、面包……游戲中幼兒與自制的玩具積極互動,使各種能力能夠得到較高程度的發揮。

6.民間傳統操作。將民間傳統游戲、傳統生活操作技能加入到幼兒的一日活動中,既適應了幼兒好玩的天陸,又增進了幼兒對民俗文化的了解與掌握。讓幼兒在熟悉操作程序的基礎上親身體驗和實踐,實現在玩中做、做中玩。

7.特殊節日手工制作活動。在幼兒認識節日意義的基礎上,鼓勵幼兒自己動手布置活動室環境,制作節日禮物,按節日風俗制作食品等。這樣幼兒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可發揮想像力、創造力,表達出自己的情感。

二、教師指導的科學性、合理性

1.材料的投放。材料是幼兒操作活動中必不可少的關鍵物質基礎。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可發動幼兒在家里尋找一些自己喜歡的游戲材料帶來幼兒園,同時在幼兒園的制作吧里,有目的地投入大量的適用于裝飾、制作的材料。如報紙、郵票、貼紙,各種包裝盒、罐、袋等,或小木塊、碎布料、線繩、膠帶等,甚至雞蛋殼、硬果殼(花生殼、開心果殼、瓜子……)水果、蔬菜、豆類、稻草也可應用于手工制作活動中。實踐中筆者在幼兒園醒目處設置了游戲材料回收箱,鼓勵幼兒與家長共同參與收集材料,并且將其分類,標上各種標簽,如成品、半成品、廢舊材料、自制材料等,全園各班級資源共享。幼兒可以經常補充有關游戲材料,也可以根據需要隨意取用。

2.抓住幼兒興趣點。教師要為幼兒創設適宜的操作環境和條件,使有不同興趣愛好的幼兒都能投入活動。教師要給幼兒提供足夠的操作時間,豐富的材料、工具和設備,教師要注意操作內容的多樣性,以新穎變化的刺激來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操作興趣,并采取不同的方式予以強化。教師需要觀察幼兒的興趣點,不斷調整、生成新的材料。比如有一階段筆者發現許多幼兒喜歡用塑料積木搭飛機、汽車等,對各種交通工具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因此在交流時,教師肯定了幼兒的游戲效果,并請幼兒回家在家長的配合下查找相關資料,及時豐富了圖書及搭建材料:塑料插片、木片模型、硬紙拼圖等,教師和幼兒一起討論,一起出主意,滿足了幼兒的創造欲望。

3.提出合理的期望。幼兒的操作內容應符合其身心的發展水平,做到難易適中。活動太難易導致幼兒失敗并喪失信心?;顒犹?,又會減少幼兒參與動手操作活動的熱情,不易發揮幼兒的創造性。因此,教師對幼兒操作活動的期望應是科學的、合理的,使他們有機會面對困難,并通過努力戰勝困難。教師還應根據教學活動主題的變化及季節的變化等不斷補充、調整操作材料的種類,幫助幼兒了解各種材料的互相聯系,使他們能更好地靈活運用于各種動手操作中,不再見難而退。憑借材料內在和外形的多變性,使幼兒游戲的內容和形式更為豐富多彩,以滿足幼兒的操作需求,促進幼兒的情感、認知和能力同步發展。

4.啟動幼兒家庭的特殊作用。教師在充分開展幼兒園操作活動的同時,還要經常與幼兒的家庭進行聯系溝通,取得家長的配合與支持。把活動延伸到幼兒發展需要的社會環境中去。充分利用一切條件,注重家園共同合作,為幼兒提供充足適宜的鍛煉機會。比如家園親子活動,讓家長和幼兒一起制作小玩具,一起進行簡單的自我服務。通過將幼兒動手操作活動延伸到幼兒家庭及周圍社會環境中,使幼兒的自身發展有較大的提高。

5.尊重幼兒,因人施教。幼兒在年齡、動作、能力、興趣、智力上都有極大差異。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時時觀察,及時記錄,關注每個幼兒的操作情況和近期發展狀況。在幼兒進行操作的過程中,教師應表現出對幼兒的極大關注。當幼兒完成任務時,教師應予以表揚,以強化幼兒的創作熱情。當幼兒遇到困難時,教師可用提問、表情、手勢動作等方式啟發幼兒,幫助幼兒完成操作過程。從不同幼兒各自不同發展水平出發,保證每位幼兒獲得最佳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