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師德培養的問題和對策
時間:2022-11-02 08:10:16
導語:淺析師德培養的問題和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師德對于學生、教師和社會發展具有促進作用。師德培訓是提高教師師德修養的重要途徑。然而,當前我國的師德培訓存在觀念片面化、目標抽象化、內容空洞化以及方式形式化等問題。為了提高師德培訓的質量,應轉變培訓觀念、提升培訓目標的針對性、提高培訓內容的應用性、增強培訓方式的有效性。
【關鍵詞】師德;培訓;教師
近年來,媒體曝光的“幼兒園教師虐童”“教師猥褻、性侵學生”“校長帶學生開房”“教師向學生家長索要財物”等事件,引起了人們對師德問題的廣泛關注。國家也頒布了一系列文件加強師德建設。師德培訓作為師德教育的重要方式,理應成為提高教師師德修養的有效途徑。
一、師德的重要性
師德即教師的職業道德,是教師需要遵守的外在行為規范,也是教師需要提升的內在品質,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教師的專業發展以及社會的進步都具有重要作用。(一)學生的發展需要以師德為引領。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品德的形成階段,特別需要教師給予正確的教育和引導,為他們樹立良好的榜樣。一方面,師德本身具有教育性。師德之所以具有教育的作用,原因在于師德可以直接構成教育內容。教師扮演著示范者、榜樣者的角色,在學生心目中具有無可替代的權威地位,教師的德性修養、審美情趣、價值取向、人格特征、為人處世的方式自然成為了學生模仿和學習的內容;同時,師德也影響著教育內容,教師對教學活動的組織和安排、對教育內容的選擇和處理,無不滲透著教師的個人修養和價值觀,所以師德總是以顯性或者隱性的方式影響著教育內容。另一方面,學生的發展離不開個人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學生能否積極地接受教師的影響,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教師所持的情感態度。一般而言,當學生喜愛老師,則更愿意接受教師的指導,主動地發展自我。對于“學生喜歡什么樣的老師”,調查顯示,尊重、公正、關心、真誠、愛護、負責任、信任、微笑、激情、風趣幽默、知識廣博、懂我和以身作則等詞成為學生喜歡老師的關鍵詞。m而這些關鍵詞正是教師道德品質、人格特征等師德要素的反映。正是這些師德要素使得學生愿意接受教師的影響,文化的傳遞和期望的教育影響在師生互動中得以實現。(二)教師的發展需要以師德為支撐。愛與責任是師德之魂。愛是一種情感,也是一種精神力量。目前由于教育教學改革的要求、教師待遇不夠理想、學校管理環境等因素,導致了許多教師存在不同程度的職業倦怠傾向。此時就特別需要發揮師德的支撐作用,重新激發教師對職業、對學生的熱愛之情。因為情感是一種和人的社會性需要相聯系的比較穩定的態度體驗,教師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學生,就是一種高級情感,它會使教師的專業成長成為一種內在需求和自覺行為。[2]責任感是教師愛崗敬業的重要內容和體現,是判斷教師優秀與否的重要標準。在素質教育全面推行的今天,許多中小學教師仍然被禁錮在應試教育的牢籠中,仍然以考試成績、升學率為追求,出現這種問題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師失去了對學生的責任感。而師德可以喚醒被教師所遺忘的責任,促使教師關注學生的心靈成長,滿足學生的個體需要,這就使得教師不斷充實自我、提升自我成為一種自覺的行動。(三)社會的發展需要以師德為導向。首先,師德是社會道德的風向標,對整個社會風氣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引導作用。通過弘揚高尚師德,一方面可以抵制社會上的一些不正之風,促進社會的文明建設,另一方面可以贏得廣大民眾的尊重,提升教師的形象和地位,從而在社會上形成尊師重教的良好風氣。其次,具備良好師德修養的教師不僅重視“教書”,更注重“育人”,總是會通過自身良好的師德形象去感染和塑造學生的思想品德,而學生也會模仿教師的文明言行舉止,這就有利于優良班風、校風的建立,進而促進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最后,教師與學生都是社會人,他們會將已經形成的良好品質帶入家庭,影響家庭成員的道德,進而影響鄰里以及整個社會風氣,這就有利于社會整體道德的提升,促進我國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二、當前師德培訓存在的問題
師德培訓本是為了幫助教師形成正確的道德認識、積極的道德情感、堅定的道德意志以及合理的道德行為。然而常常事與愿違,師德培訓不僅沒有取得理想的效果,甚至遭到了部分教師的反感。但這并不代表師德培訓沒有價值,而是反映出當前培訓本身存在一些問題:(一)培訓觀念片面化。長期以來,人們對師德的認知形成了一種單極思維定勢,即認為教師是師德實踐的主體,所以出現師德滑坡現象。首先應從教師身上探尋原因,解決對策也應瞄準教師。在這種思維定勢的影響下,學校管理者將自己視為教師職業道德的領導者和建設者、師德標準的制定者和師德高低的評判者,而不是師德問題的引起者和責任者,[3]常常將師德失范歸咎于教師,將師德治理也指向教師,珠不知他們也是引起師德失范的原因,也是師德治理的對象。所以,人們往往將師德建設定位于教師,相應的師德培訓也指向教師。這種將管理者“置身事外”的片面化的培訓觀念,不利于師德建設的長遠發展。(二)培訓目標抽象化?!按盒Q”“婚燭”“人梯”“園丁”等一直是教師的代名詞,“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是對教師職業最高的贊譽,毫無疑問,教師是人們心中的道德指模,肩負著社會賦予的較高期望。因而師德培訓同樣追求師德的崇高性,以培養教師的“至善”人格為目的,希望將教師培養為“圣人”,具備高尚的職業道德,這無疑給教師套上了沉重的道德枷鎖,教師只要出現任何違背自己身份的言行舉止,則會被冠上“不道德”的罪名;常常從政治上和思想上要求教師志存高遠、愛崗敬業、關愛學生、為人師表、甘于奉獻,而不考慮教師的實際需求、解決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困難。這樣的目標忽視底線師德,遠離教師的真實教育教學實踐,對于教師而言過于“高大上”,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三)培訓理論空洞化。當前師德培訓的內容主要包括《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法律法規、心理健康教育、優秀教師先進事跡等。不可否認,這些理論性知識的學習有助于提高教師的師德認知,啟發教師從道德的層面去思考自身教育教學行為的適宜性。但是培訓僅僅教給教師理論性知識是不夠的,這是因為:一方面,這些理論一般性的,難以涵蓋教育教學的所有道德維度。例如,有學者指出,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不僅存在許多與教師職業無關的規定,而且關于教師職業行為的規定非常模糊,具體執行時缺少可操作性和具體的評價標準,難以準確判斷是否符合師德規范的要求。[4]另一方面,這些理論知識旨在提高教師的師德認知,并不能直接解決問題,因而難以獲得教師的青睞。(四)培訓方式形式化。當前師德培訓的方式多種多樣,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是集中培訓,通過專家講座、師德模范現身說法、案例分析、討論交流等,幫助教師學習師德相關的知識;二是校本培訓,學校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師德活動,引導教師努力踐行師德,如組織定期或不定期的師德師風宣講、師德風采大賽、“師德標兵”評選、開會研討師德問題等;三是自我教育,即要求教師利用業余時間學習與師德相關的文件、書籍、資料等,并撰寫讀書筆記或學習心得體會。如此多樣的師德培訓方式雖然有利于引導師德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但是并沒有起到應有的效果,大多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對于部分教師而言,專家講座只是下達國家的相關文件精神,討論交流只是私話閑聊、相互抱怨,心得體會只是文字復制、不必有自己的思想。師德培訓過于追求形式的多樣化,常常適得其反。
三、提升師德培訓質量的對策
師德培訓能否提高教師的師德?研究表明,與沒有接受道德教育的學生相比,接受了道德教育的學生其道德理論與推理水平更高,因此道德教學可以教給學生道德,那么我們假設師德培訓也應當或多或少地有助于教師的道德發展,人們對師德培訓的懷疑不是否定所有的師德培訓,而是懷疑某些具體形式的師德培訓。[6)因而,為了發揮師德培訓的作用,需要對培訓進行改進。(一)轉變師德培訓觀念,提高全面性。走出師德建設的困境,需要轉變師德培訓的觀念,確立師德培訓的辯證思維,將學校管理者納入師德培訓,提高師德培訓的全面性。學校管理者,特別是校長,必須以德為先,引領學校、教師和學生的發展。我們通常認為教師的師德會對學生的品德和行為發展產生影響,同樣地,管理者的師德也會影響教師的師德,正所謂“上行下效”。作為學校的核心人物,管理者不僅應具備教師的基本職業道德,還應成為教師的學習的榜樣,用蘊含責任、關愛、尊重、以身作則等師德要素的內在權威收獲教師的信服,實現對學校、教師和學生的價值引領。因此,有學者提出“師德培訓應該成為學校管理者的必修課”。[7]通過師德培訓,弓丨導管理者重新審視學校的管理環境,努力營造和諧的校園文化;關注教師的內在需求,解決教師面臨的問題和困惑;反思自己的管理行為,完善自身的道德修養。(二)明確師德培訓目標,提升針對性?;趲煹屡嘤枙r效性的考慮,培訓應以解決教師當前的困惑、滿足教師當前的需求為目的。由于培訓目標的抽象化,導致培訓效果不盡如人意,原因在于“培訓者往往從教師應承擔的責任來要求教師,而教師卻會考慮,這對于‘我’有什么用”。[8]當培訓的“供”與教師的“求”不相符,則難以激發教師的學習興趣。所以師德培訓應重視培訓需求的分析。通過問卷、訪談等多種調查方法,了解教師的師德現狀、面臨的道德困惑和實踐問題以及他們感興趣的問題,將教師的實然需求與師德的應然要求相結合,構建有針對性的師德培訓計劃?;趲煹屡嘤栭L效性的考慮,培訓應以發展教師道德判斷、選擇、反思和決策能力為目的。由于社會發展的瞬息萬變,既有的師德知識不可能適用于所有教師和所有情境,以及解決所有的道德困境。而道德判斷、選擇、反思和決策是個體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是個體可以終身受用的能力。這些能力的獲得可以幫助教師向他人證明自己的行動,從而使自己的行動越來越合乎道德。(三)豐富師德培訓內容,提高適用性。教師參加師德培訓都期望能夠獲得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法,而非僅僅是理論性知識。安德森關于知識的分類觀點可以給予我們一些啟示。安德森從信息加工的角度,將知識分為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陳述性知識是關于“是什么”的知識,而程序性知識是關于“怎么做”的知識。所以師德培訓應將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相結合,其中師德含義、內容、原則、意義等陳述性知識可以為問題的解決提供必要的信息,是教師學習解決問題的基礎,在講授的過程中應結合各種真實具體的案例,以加深教師對師德知識的應用;而解決道德困境或實踐問題所需的程序、方法或步驟等程序性知識,可以加深教師對師德知識的理解,在講授的過程中應注重提取相關的理論知識,提高教師的師德敏感性,發展教師的道德反思和決策能力。(四)改進師德培訓方式,增強有效性。案例分析法是師德培訓中常用的方法,具有特殊的價值:首先,案例一般包含對偶故事、道德兩難情境或者取自教師的真實教育實踐,是多數教師容易面臨的問題,因而容易吸引教師的興趣,引起教師的共鳴;其次,教師可以從案例中學習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法,訓練教師的思維能力,從而指導自己的問題解決;最后,從案例的分析過程中可以歸納出師德理論,有利于加深教師對師德理論知識的理解和領悟。因此,為了更好地發揮案例分析法的作用,可以借鑒國外學者布萊恩?沃尼克和莎拉?西爾弗曼提出的案例分析框架。w該分析框架主要包括九個步驟:(1)弄清楚案例呈現出來的事實信息;(2)考慮案例涉及的所有利益相關者,了解他們的看法;(3)識別和定義道德問題,即揭示案例中隱藏的道德標準、原則及其沖突;(4)確定一些問題解決方法的選項;(5)對這些選項進行理論分析,思考特定選項對所有利益相關者帶來的可能后果,以及這些后果實際發生的可能性;(6)考慮你的教師角色;(7)通過查閱資料、請教他人獲得幫助;(8)作出決定;(9)確定如何評估和跟進所做的決定。這種結構化的案例分析框架,對于培訓者而言,可以減少案例分析和討論過程的隨意性,能以一種更客觀的方式來評價教師的道德決策過程;對于教師而言,可以幫助他們了解師德知識的具體應用過程,發展他們的道德決策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從而更好地指導問題的解決。師德培訓不是為了培養道德高尚的人,而是為了提高教師的道德認識、判斷、反思和決策能力,能夠作出合乎道德的行為;并非是浪費時間和增加負擔的任務,而是教師解決問題和困惑,提升自我的途徑。當教師意識到自己對于學生和他人的責任,知道自己的行為會帶來的可能后果,則會在工作中努力滿足更多學生的需要,努力成為一名更優秀的教育者,這就是我們關注師德、強調師德培訓的價值訴求。
作者:朱美玲 何小龍 單位:四川省成都市玉林中學附屬小學 四川省樂至縣良安鎮中心小學
參考文獻:
[1]林崇德.基于中華民族文化的師德觀[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〇丨4,(丨):49.
[2]步社民,黃昌財.師德要素與幼兒園教師專業成長[J]?幼兒教育,2004,(1):21.
[3]李世忠,劉洪.論師德認知的單極思維與對策[J].教育與教學研究,20丨0,(1):12-14.
[4]申玉寶.中美“師德規范”的差異及其原因[J].當代教育科學,2013,(4):33.
[5]Curzer,H.J.,Sattler,S.,ect..Doethicsclassesteachethics[J].TheoryandResearchinEducation,2014,(3):366-382.
[6]張建國?師德可教嗎[J].中小學德育,2014,(D:50.
[7]何沖.管理毓德——從干部培訓者的視角看學校管理者的師德培訓[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5,(7):66.
[8]李先軍.論教師道德敏感性的培養[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9,(6):26.
[9]WamickBR,SilvermanSK.AFrameworkforPro?fessionalEthicsCoursesinTeacherEducation[J].JournalofTeacherEducation,2011,(3):273-285.
- 上一篇:西藏幼師師德培養探討
- 下一篇:學生頂崗實習設計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