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小學全科教師培養論文

時間:2022-06-04 09:22:46

導語:農村小學全科教師培養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小學全科教師培養論文

為加快農村教師隊伍建設,從根本上解決農村小學教師隊伍存在的數量不足、質量不高和學科結構不合理等突出問題,自2013年起,廣西啟動實施農村小學全科教師定向培養計劃。全科師范生畢業后將直接深入鄉村小學開展教學工作。由于鄉村相對城市工作生活條件更加艱苦,因此,如何對師專的廣大全科師范生有效開展教師職業道德和職業素質教育,引導他們牢固樹立甘于奉獻、扎根鄉村的思想顯得尤為重要。

一、四大主題活動貫穿師德養成教育主旋律

作為廣西首批培養小學全科教師的試點院校桂林師范高等??茖W校,我們堅持學生為本、師德為先、能力為重、終身學習的基本理念,啟動“小學全科師范生師德養成教育工程”,通過開展師德教育、紅色文化教育和大學生文明修身工程,邀請全國模范教師、最美鄉村教師到校講學等活動,開展四大主題活動,對全科師范生開展教師職業道德和職業素質教育,引導他們樹立甘于奉獻、扎根鄉村的理念。1.“追憶紅色歷史弘揚桂師精神”主題活動桂林師范高等??茖W校有著光榮的革命歷史,從創辦開始就在各級黨組織的領導下艱苦奮斗,把桂師辦成了堅持抗日、堅持民主進步的革命學校,培育了一大批革命干部,成為當時全國對革命貢獻較大的四所著名師范之一,被譽為“桂北革命的搖籃”。我們依托桂師紅色歷史,用“紅色”打好小學全科師范生定向培養的師德底色,構建了立體化紅色文化體系,搭建紅色傳統實踐教學平臺:為傳承桂師紅色文化,追尋桂師先烈足跡,發揚桂師紅色革命精神,我們陸續開展了“永遠跟黨走,追尋桂師紅色足跡”“桂師紅色尋訪”等系列活動,深入桂北十多個縣尋找先烈足跡,收集文獻資料,廣泛開展校史文化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活動;通過出版桂師烈士文獻,懸掛紅色老照片,建設紅色文化墻、紅色桂師網站以及桂師精神進課堂等形式,使小學全科師范生受到熏陶、感染和教育,使“紅色桂師”成為每一個小學全科師范生不能忘卻的記憶。目的是讓學生們沿著桂師紅色文化的足跡,秉承以德立校、以藝興學的辦學理念,傳承勤學慎思、明德篤行的校訓,為小學全科師范生的職業發展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2.“筑牢理想信念堅持立德樹人”主題活動在黨的精神指引下,我們系統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引導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讓大家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加強黨的領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黨旗領航工程”為龍頭,圍繞學業教育、心理健康、實踐教育等方面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題班團活動上幫助學生把個人命運和黨的命運、國家前途緊密結合,引導教育學生樹立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和理想信念,在追求個人價值的同時不負社會的使命與擔當,在生動的教育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扎根農村小學寫好人生華章。曾說:“教師承擔著最莊嚴、最神圣的使命?!泵焚O琦先生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我體會,這樣的大師,既是學問之師,又是品行之師。教師要時刻銘記教書育人的使命,甘當人梯,甘當鋪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導學生心靈,以學術造詣開啟學生的智慧之門?!苯坦h員加強與小學全科師范生班級的聯系,關注小學全科師范生的身心健康與發展,參與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班風、學風建設等,教工黨員開展了“四個一”活動,給小學全科師范生講述一次學校的紅色歷史、上一堂黨課、開設一次主題講壇、參觀一次紅色革命教育實踐基地,通過緬懷歷史,了解黨的基本知識,引領廣大團員積極向黨組織靠攏,向革命先輩學習,從思想上嚴于律己,走好成才之路。黨員教師還利用學科專業優勢,把革命文化的新內容與學生喜聞樂見的文化藝術形式進行結合,組織學生在“三月三”舉辦“桂北紅色文化與民族才藝秀”。學校有很多壯、瑤、侗、苗、回等少數民族的小學全科師范生,活動緊緊圍繞學校紅色文化與民族性、地方性相結合的特點,將濃郁的民族感情色彩和紅色教育潛移默化地沁潤到學生的思想里,通過藝術形式將革命先輩們為了革命的勝利和人民的幸福不懈奮斗的艱苦歷程生動地展現在舞臺上,進一步加強了小學全科師范生的理想信念、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3.“聆聽師德模范故事,發揮導師榜樣引領”主題活動開發校本資源,利用師德教育陳列館的“以身作則、為人師表”篇,用身邊的榜樣引導師生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呈現桂師教育名人的教育理念、名言或生活事跡及師德模范教師的故事,承載著師德為先的育人理念。邀請全國模范教師、龍勝縣江柳村小學余啟貴老師到校為小學全科師范生作《“四有”好老師》專題講座;邀請全國“最美鄉村教師”范徽麗園長作了《一個教師的成長故事》的專題講座等,通過系列講座和主題活動,分享他們幾十年如一日教書育人的鮮活案例,形象詮釋師德內涵,激發同學們立志做一名扎根鄉村教育“四有”好教師的信心和決心。黨員導師深入到小學全科師范生班級團支部,以求真務實的態度,傾聽小學全科師范生的心聲,了解班情民意,體味學生疾苦,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錘煉自身作風,發揮導師榜樣引領作用。導師在班級舉行師德師風承諾簽字儀式,強化師德師風,規范言行標準,以身作則;教師黨員與學生黨員、困難學生結對,按照雙向選擇原則并結合學科專業、特點特長、民族習慣等因素確定聯系對象;通過優秀教師為學生答疑解惑、黨員導師帶頭示范“精彩公開課”,開展“把講臺站穩讓學生滿意”等活動,指導黨員導師將師德養成活動融入專業指導、科研輔導、就業指導等工作。黨員導師在系列活動中主動作為,勇于擔當,自覺加強師德修養,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以自己的言行和人格力量帶動和影響小學全科師范生。4.“師德培養進課堂,立德樹人在校園”主題研究活動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充分發揮課堂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大力推動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改革,發揮專業課程的育人功能,將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按照小學全科師范生師德養成教育的總目標,將師范生的師德培養落實到人才培養的第一課堂,優化課程設置,將師德教育滲透專業課如教育學、教育心理學、各學科教學論、小學生品德發展與道德教育、小學班主任與少先隊工作、教師職業道德與教育政策法規等課程教學中。使學生的師德素養提升建立在完善的教師職業認知基礎上,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和自覺,形成更加優秀的校風、學風。小學全科師范生開設的課程具備塑造人格、培養技能、傳授知識三位一體的教學目標,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為靈魂和主線,以提高教師教學能力和信息化教學水平為核心,從小學全科師范生和學科特點出發,深入挖掘專業課程蘊含的思政元素和所承載的育人功能,實現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有機統一,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通過舉行“課程思政”比賽等活動,重點考查教師合理、充分運用信息技術、數字資源和信息化教學環境,解決“課程思政”中的教學難點,突出教學重點,系統優化教學過程,完成教學任務的能力。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立德樹人的關鍵在于文化熏陶,我們要以黨的精神指引桂師文化的創新,推進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進校園,傳承創新桂師80年來形成的書香文脈,形成更加優秀的校風、學風,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和自覺。主要通過教師節系列活動、師德經典電影巡展、師德征文比賽、師德主題演講、教書育人校園情景劇、教師禮儀活動月、優秀教師交流報告會等形式,參觀師德教育陳列館等,按照師德養成教育的主要內容,突出重點地開展校園文化建設、班級文化建設、宿舍文化建設系列活動。通過設置活動主題,營造情境,搭建平臺,形成具有教師教育文化特色的601育人氛圍和環境,引導和鼓勵全科師范生積極參與,通過全科師范生自身的體驗和感悟,內化和提升道德品質。

二、搭建五平臺構筑師德教育主陣地

對小學全科師范生教育堅持把師德擺在首位。遵循師德為先、教學為要、研究為基、發展為本的基本要求,倡導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以德育德,搭建五個平臺構筑師德教育主陣地。一是桂師紅色文化展覽。作為廣西高等教育創優計劃2016年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推進工程項目“傳承桂師烈士精神立體化系列校園文化實踐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桂師紅色文化”展覽已經成為學校全科師范生穩定的思政課教學第二課堂。依托桂師紅色文化,構建了立體化紅色校園文化體系,搭建紅色傳統實踐教學平臺,廣泛開展校史文化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活動。以先輩們在桂北革命的事跡,教育學生扎根桂北鄉村,堅持黨的教育方針,培養他們具有高尚師德,熱愛鄉村小學教育事業,對鄉村教育有強烈教育信念力,具有求實、合作、堅韌、奉獻和創新精神;具有良好的道德修養和心理素質,具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感、正義感和為社會服務的精神。二是建立師德教育陳列館。利用項目經費,投入24萬,采購3D投影設備、全息投影設備、互動翻書系統、3D虛擬現實展館、展示機、陳列柜等設備,設立師德教育陳列館,師德教育陳列館用實物與圖片形式直觀展示師德教育資源,使師德教育資源中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與行為文化永久地進駐校園。展廳共分為五個部分:序篇、“萬世師表、教育先賢”篇、“以身作則、為人師表”篇、“無私奉獻、愛生如子”篇、“展示成果、弘揚正氣”篇,展廳各個部分主題鮮明,弘揚師德精髓、汲取榜樣力量具有深刻的傳承和發展意義,不僅是展現古近代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及師德楷模事跡、中國教育發展史的濃縮,更是傳承經典、詮釋與學習師德的重要載體。師德體驗館的建設有利于學校積淀濃厚的校園文化、提高教師的教育使命感、培養學生弘揚師德師風的自覺性,更有益于學校不斷創新辦學模式,以優良的治學理念、人文精神跟隨中國教育發展的步伐。通過向全科師范生參觀者呈現中國教育史上著名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名言或生活事跡及師德模范教師的故事,引導全科師范生樹立良好的師德師風,從而促進其更好地為教育事業服務,成為能適應教育事業發展和教育教學改革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三新三會全科型師資。師德教育陳列館是教育學、教師職業道德與政策法規、中小學班主任工作、師德師風培訓講座等課程的實訓基地。三是建立由校內外師德模范、思政名師、小學教育專業教師等組成的師德教育團隊。師德教育團隊分工明確、持之以恒、精心組織、周密部署,分階段、分層次、分對象對小學全科師范生開展具有高尚的師德修養和仁愛博雅的教育情懷。我們聘請全國師德模范、桂林市灌陽縣洞井瑤族鄉野豬殿村的“拐杖教師”李祖清作為校外德育兼職教師,同學們向李祖清致敬,是因為他的堅持。40年的執教生涯,35年的拐杖人生,一萬多個日日夜夜,4萬多公里山嶺教學點送教行程。在一個旁人難以想象甚至戴著有色眼鏡看待的特殊崗位上,李祖清一干就是40多年,苦和累,他用微笑面對,條件的艱苦、身體的疾病,都不能讓他退縮,他用實際行動踐行“為了山村孩子”的誓言,堅守那一份對教育的責任。同學們向李祖清致敬,是因為他的頑強。在家訪途中被毒蛇咬傷后,李祖清右腳小腿肌肉慢慢萎縮,直至骨骼壞死,25歲的帥氣小伙子一夜間成了殘疾人。按工傷處理,他本可以病退或離崗休息,但他強忍病痛堅持回到了野豬殿任教,拄著拐杖一干就是30多年,這份頑強的毅力是非常令人敬佩的。通過分享李祖清老師40年教書育人的心得,引領小學全科師范生以師德專家教育人生為鮮活案例來詮釋師德內涵。小學教育專業負責人蔣曉云教授從教三十余載,他堅持師者初心,傳道受業解惑,為人師表,教書育人,言行一致,嚴格要求學生。他諄諄教導學生:“師范生學不好成為次品,將誤人子弟;身不正會成為‘’,帶壞一批青少年學生。”教師一生的工作崗位都跳不出平凡的三尺講臺,與粉筆、粉塵和教案、作業本為伍,逃離不掉今朝和課堂范圍,但卻建設著祖國的明天,成就著祖國的四面八方。師德教育面對面與零距離,引領小學全科師范生把做好農村小學全科教師作為自己職業人生的全部和生命價值的重要體現,樹立明確的專業理想,既志存高遠、仰望星空,又腳踏實地、務實求精,成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優秀教師。四是設立“師德講壇”。為師范生生動詮釋“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師范精神,強化學生為本、師德為先、能力為重、終身學習的基本理念。以“小學全科師范生師德養成”為主題,通過教學名師、知名教授、黨團活動、主題班會,開展“師德講壇”,教師和全科生共講師德。圍繞堅守、踐行、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良好的從教意愿、責任擔當、教育情懷和師德品質等內容,教育小學全科師范生具備正確的道德價值取向,讓他們明確社會責任和人文關懷。五是以優秀小學全科師范畢業生鄉村教育生活為題村,構建鮮活的全科師范生師德教育的生成資源。學校農村小學全科師范畢業生以高尚的師德和扎實的教師基本功展現出年輕全科教師的風采,我們制作專題片《為鄉村兒童托起一片希望》,通過分享譚紅梅、周迪等優秀小學全科師范畢業生的鄉村教育生活、教書育人的心得,以“學長、學姐”的教育人生為鮮活案例來詮釋農村小學全科教師的內涵。特別在每年農村小學全科師范生入學教育時,讓新生深受鼓舞,產生震憾,堅定農村小學教育大有作為的信念。面對鄉村兒童渴望知識的雙眼,桂林師專農村小學全科教師師范畢業生甘愿放棄舒適愜意的城市生活,一心扎根偏遠山區鄉村學校,以忠誠和堅守開啟鄉村孩子的心智,以清貧和熱愛為廣西鄉村基礎教育和鄉村兒童托起了一片希望。廣西電視臺《桂林師專:試點培養全科教師為農村小學注入新活力》,展示學校小學全科師范生畢業后扎根農村,勇于進取,在農村小學教育教學中做出了突出成績的先進事跡。鮮活的生成資源引導全科師范生樹立良好的師德師風,促進其更好地為農村教育事業服務,成為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農村小學全科教師。師德養成平臺搭建既解決了師范生師德養成教育所需的教學資源問題,又解決了師范生師德養成教育的路徑保障問題,實現了校內教師與校外師德模范、優秀全科畢業生共同發力,校內師德教育資源與校外師德教育資源利用同時并舉,形成了師范生師德養成教育的“組合拳”。實踐證明,通過設置活動主題,營造情境,搭建平臺,形成具有教師教育文化特色的育人氛圍和環境,顯著增強了全科師范生的使命感、責任感和緊迫感,把教師的職業道德要求變為自身道德品質和實際行為。作為新時代全科教師的培養者,我們任重而道遠。今后,我們將進一步落實立德樹人任務,打好全程師德養成底色,譜寫好新時代全科師范生師德養成教育的奮進篇章。

作者:向陽 楊起群 單位: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