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初探

時間:2022-07-19 10:23:34

導語: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初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初探

(一)轉變教學觀念,將公民意識教育作為課程首要教學目標

傳統觀念上思政課教師對《思想道德修養法律基礎》的目標定位往往局限于對大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律知識教育,很少有教師意識到本課程的公民意識教育功能。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受傳統思政課價值取向的影響,認為思政課的根本任務就是對學生進行集體主義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道德觀念教育,這固然沒錯,但并不全面。當代中國,為適應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需要和國家現代化的需要,對大學生的思政教育除傳統道德觀念教育之外,更應該大力強化公民意識教育,也就是要教會大學生如何做一個合格的國家公民。應該承認,思政課功能內涵與公民意識教育的內涵盡管有一定的契合,但還是存在區別。公民意識教育更側重適應現代法治國家需要,而傳統思政教育似乎更符合中國傳統道德觀念的取向。二者比較,無疑前者更能面向未來,外延更寬泛,也更符合國家需要。另一方面,客觀地講,思政課任課教師自身公民意識淡薄也是制約在本課程中對學生進行公民意識教育積極性的重要因素。由于歷史文化等因素的影響,我國公民普遍存在主體意識模糊、權利意識淡薄、責任意識缺失、平等意識弱化等情況,公民意識整體欠佳。[3]思政課教師本身接受的是傳統教育,成長在傳統環境中,其自身的公民意識也相對不足,距離作為教育者的要求還有差距。教師自身意識淡薄,自然會影響到教學中進行公民意識教育的自覺性。因此,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中加強公民意識教育首先要求教師轉變教學觀念。教師除要加強公民意識學習、不斷強化自身公民意識外,還要真正認識到一個國家要實現現代化,關鍵要有具有現代公民意識的國民。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思政課教師,既要對學生進行傳統的思想道德觀念教育,還要以此為基礎,加強對大學生的公民意識教育。《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作為對大學生進行觀念教育的核心課程,應該把公民意識教育作為首要教學目標。

(二)優化教學內容,將公民意識滲透到課程教學全過程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有其完整和有機的教學內容體系。本課程教材教學內容可以分為四大模塊:入學教育,包括適應大學生活和歷史使命教育;思想教育,包括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人生觀教育;道德教育,包括道德理論教育、社會公德教育、職業道德教育和家庭美德教育;法律教育,包括法律意識教育和法律制度教育。由于教材是學生學習的主要依據,加上思政課的特殊性,過度打亂教材章節、自主安排教學內容是不現實的,授課計劃仍應以教材為基本依據。但在講授具體內容時,尤其在確定教學重點時,應將公民意識強化出來,刻意突出。課程四大模塊都可以有機地融入公民意識教育的有關內容。入學教育部分,可以在當代大學生歷史使命部分強調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無可替代的角色,以增強大學生公民主體意識和責任意識。思想教育部分,在理想信念教育中,強調要為國家崛起和民族復興而立志成才,發憤苦讀;在愛國主義教育中,以中華民族優良愛國主義傳統為引導,以當代中國現代化建設實際為依托,強化大學生“振興中華、舍我其誰”的主人翁精神;在人生觀教育中,把人生價值的標準作為教學重點,突出強調社會價值是人生價值的根本尺度,幫助大學生樹立為社會服務,在奉獻社會中實現人生價值的責任意識。在道德教育中,將社會公德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作為教學重點,強化公德觀念和職業道德觀念,從而培養大學生規則意識。在法律教育中,從現代法治內涵入手,通過權利義務觀念教育、自由平等觀念教育、公平正義觀念教育以及實體法權利義務的教育,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權利意識、責任意識以及平等意識等。并且可以在課程結束時安排2或4學時公民意識教育專題,既總結整門課程公民意識教育的具體內容,又可以系統地向學生強化公民意識的基本內涵。

(三)靈活選用教學方法,以科學方法保證公民意識

教育效果傳統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方法,以講授法為主導,能保證信息的足量和學習系統性,但形式較為單一。體現在對大學生的公民意識教育方面,弊端是激發不出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主動性,不利于學生現代公民意識觀念的真正養成。筆者認為,考慮到教師授課習慣、學生學習習慣、學校實際教學條件等因素,創造出某種全新教學模式取代現有模式不太現實,但也應該在條件所及范圍內,對教學方法進行適當的、符合教學目的要求的創新,既不刻意標新立異,又不循規蹈矩,而是實事求是地根據公民意識教育的規律和要求,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基礎及認知特征,靈活地選擇教學效果最好的方法,尤其是要注意多種教法的綜合運用。公民意識教育首先還是需要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知識傳授,大學生只有具備一定的公民意識基礎知識,才有可能形成對其作為公民角色及其價值理想的正確反映,即形成公民意識。而以上知識需要教師的系統講授。因此,講授法作為經典教法,有其無法替代的獨特價值。公民意識教育作為一種對學生的觀念傳授,需要得到大學生的價值認同。由學生根據生活中的實際案例,自主分析、集體討論、達成共識應該是獲得價值認同的有效方式。可以由教師選取典型案例,由學生分析討論,教師進行引導。這種案例分析法和討論法相結合的方式,體現出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的統一,在公民意識教育中值得嘗試。實踐教學由于其具備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的特征,近年來在思政課中位置凸顯。公民意識教育從根本上講要植根于生活,對大學生的公民意識教育不能僅限于課堂。可以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實踐教學環節中安排有利于對學生進行主體意識、責任意識等教育的內容,如舉辦模擬法庭,或組織學生去法庭旁聽,使學生樹立遵紀守法的責任意識。組織學生參加或參觀當地人大代表選舉等活動,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再如舉辦公德調查及公德論壇,讓學生了解我國公德現狀,分析原因對策,增強公德觀念和規則意識等。公民意識教育是當代中國的重大課題,同時又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體系的組成部分,可以從其自身角度發揮出對大學生進行公民意識教育的獨特作用,對在該課程中進行公民意識教育的方法路徑作出探討具有現實意義。限于水平,本文的探討非常淺薄,期待同行能夠對這一問題做出深入探討并有所斬獲。

本文作者:屈慶平工作單位:河北滄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