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體育教學方法建構主義學習觀論文

時間:2022-07-13 04:26:00

導語:探析體育教學方法建構主義學習觀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探析體育教學方法建構主義學習觀論文

論文關健詞:建構主義支架式教學拋描式教學隨機進入教學

論文摘要:相對于傳統教學模式,建構主義模式下的體育教學在教師、學生、教材、嫌體四個要素中全方位的突破,建構主義的歷史教學模式主要有主架式教學、拋貓式教學、隨機進入教學。當然運用建構主義的體育教學應“因時因地”制宜,不能死搬教條。

建構主義認為:學生的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即舊知識或社會性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材料,學生主動創造性地學習,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F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為建構主義學習環境提供了理想認知工具,能更有效地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

本文將建構主義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進行對比,并探討建構主義模式下的歷史教學方法。

一、兩種教學模式的比較

1.學習目標是深層理解。從學習的目標來看,傳統教學中,知識獲得是學習的重要目標,而知識獲得有不同的水平,學習者可能只是記住了一些概念、原理,但并沒有真正理解它的含義,或者只是有一些字面的理解,只能應付課本上的典型習題等。而建構性的學習和教學則要對知識形成深刻的理解,這意味著學習者要切人某個知識主題或一門學科的核心思想,要能對這些內容作出明確的辨別,作出合理的推論和預測,對有關的現象作出自己的解釋、判斷,形成自己的見解,并能運用這些知識解決具有一定復雜性的問題。應用到歷史教學上,就是我們不應該僅僅讓學生死記硬背歷史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原因、結果等,而是讓學生對歷史事件形成深刻的理解,并根據自己的理解構建核心思想,形成自己的見解。

2.學習的內部過程是高水平思維。在傳統教學中,學生學習時的主要任務是對各種事實性信息及概念、原理的記憶、復述和簡單應用,建構主義學習和教學則要求學生通過高級思維活動來學習,學習者要不斷地思考,不斷地對各種信息和觀念進行加工轉換,基于新經驗與舊經驗進行綜合和概括,解釋有關的現象,形成新的假設和推論,并通過一定的方式對此作出檢驗。啟發學生的積極思考,引導學生作出合理的預測.進行深層次的學習。

3.學習的情境是充分的溝通、合作和支持。在傳統的教室中,交往和交流的形式比較簡單,也不夠充分,教學中最主要的交流形式是教師講和學生聽,僅有部分師生交流。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知識的建構,是知識的生長,是新舊經驗的相互作用,而不簡單是知識的傳遞和接受。在建構性的學習和教學中,教師—學生之間的交流將更為充分。教師開始提出一些能激發思考的問題,引導學生形成自己的看法,建構性的學習和教學強調學習者的主動探索。通過一些問題,引導學生主動去探究。

4、學習的信息與建構工具是多樣的、情境性的。在傳統教學中,學生的主要信息源是課本中的文字、圖片以及教師的講解、板書和綜合等,這是與講授式的教學方式相適應的。而在建構性的教學中,學習者可能要做現場測查和實驗,或者到圖書館去查閱有關資料,查閱各種多媒體百科全書光盤,也可以通過電話、國際互聯網絡等直接訪問有關專家或實際工作者,所有這些信息都可能對學生的思考和探究活動起到有力的支持作用,課程和教材的含義被大大地擴展了。體育學科的學習媒體就是極為廣泛的,有許多教學資源可以利用,可以去參觀比賽,自己去查閱資料,利用音像制品等手段,豐富體育教學,引導學生構建新知識。

總之,在兩種模式中,教師、學生、教材、媒體四個要素有著完全不同的作用。體育是一門知識性的學科,也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它的內容涉及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體育教學應該注重學生知識體系的構建,注重對過去人類生活的體驗,引發對今天生活的借鑒,提倡學生主動探究,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何運用全新的教學方法,構建新的教學模式,對學生進行素質的培養,是目前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二、建構主義模式的體育教學方法

在建構主義教學模式下,體育的教學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支架式教學維果斯基認為.在兒童智力活動中.對于所要解決的問題和原有能力之間可能存在差異,通過教學,兒童在教師幫助下可以消除這種差異,這個差異就是“最鄰近發展區”。教學可以創造最鄰近發展區。因此教學絕不應消極地適應學生智力發展的已有水平,而應當走在發展的前面,不停頓地把學生的智力從一個水平引導到另一個新的更高的水平。這就像建筑行業中使用的“腳手架”一樣,其實質是真正做到使教學走在發展的前面。歷史課本學生都能自己看懂,教師在教學中起怎樣作用呢?這就要求教師圍繞當前學習主題搭一個新的更高的支架,把復雜的學習任務加以分解,以便把學習者的理解進一步引向深人。

2.拋錨式教學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要想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即達到對該知識所反映事物的性質、規律以及該事物與其它事物之間聯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辦法是讓學習者到現實世界的真實環境中去感受、去體驗(即通過獲取直接經驗來學習),而不是僅僅聆聽別人(例如教師)關于這種經驗的介紹和講解。這種教學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實事件或真實問題的基礎上。確定這類真實事件或問題被形象地比喻為“拋錨”,然后圍繞“錨”組織教學。這就要教師選擇出與當前學習主題密切相關的真實性事件或問題作為學習的中心內容,并確定整個教學單元的內容和進程,讓學生在現實世界的真實環境中去感受和體驗該知識所反映事物的性質、規律以及該事物與其他事物之間聯系,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協助學習,來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

例如在學習籃球投籃這一課時,教師先“拋錨”:我們打籃球都必須投籃才能得分,請你描述一下如何投籃才能進。鼓勵學生圍繞這一內容進行積極發言,然后,教師提出,低手投籃和高手投籃的的不同作用?分別在什么時候應用?如何進行有效投籃?學生通過閱讀討論學習了新的知識。這是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順利地實現對新知識的建構。

3.隨機進人教學學習者隨意通過不同途徑、不同的方式進人同樣教學內容的學習,從而獲得對同一事物或同一問題的多方面的認識與理解,每次進人都有不同的學習目的和問題側重點,因此多次進人的結果,絕不僅僅是對同一知識內容的簡單重復和鞏固,而是使學習者獲得對事物全貌的理解與認識上的飛躍。

三、運用建構主義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1、在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下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我們運用比較成熟的主要是支架法,拋錨法和隨機進人法。但在實際教學中,不一定采用某種單一的方法,也可以將兩種以上的方法結合在一起以某種方法為主、其它方法為輔,靈活加以運用。

2、不管是用何種教學方法,均應充分考慮以學生為中心的三個要素:即發揮學生的首創精神,知識外化和實現自找反饋。

3.教師要考慮如何站在稍稍超前于學生智力發展的邊界上(即最鄰近發展區),通過提問引導討論,切忌直接告訴學生應該做什么(即不能代替學生思維)。

總之,作為教學論的三大流派之一,建構主義教學論影響深遠。但該理論過于片面強調知識結構的重要性,而忽視知識內容的教學;沒有實際知識內容的傳授,難以培養學生的適應能力,生活能力;忽視知識、技能的教學,學生智力的發展也必然落空;并且片面強調發現學習方法,忽視教學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

因此,建構主義模式下的體育教學要想發揮其作用應“因時因地”制宜,發揮其優勢,克服其不足,不死搬教條,才能把體育教學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