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中學生健身認知和行為的培育

時間:2022-04-25 03:12:00

導語:談中學生健身認知和行為的培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談中學生健身認知和行為的培育

[摘要]:中學體育是學生接受學校體育教育的主要階段,健康的身體有賴于自我保健和良好的體育健身意識。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分析歸納了中學生體育健身存在的問題,提出要進一步加強健身意識的培養和中學生體育行為引導的具體對策。

[關鍵詞]:健身意識;行為;對策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健康體魄是青少年為祖國和人民服務的基本前提,是中華民族旺盛生命力的體現。學校教育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切實加強體育工作,使學生掌握基本的運動技能,養成鍛煉身體的良好習慣”。在這一方針政策的指引下,開展中學生健身意識和行為研究就顯得分外重要。

一、加強中學生體育健身的重要意義

體育活動作為一種社會現象,有其獨特的本質屬性和發展規律。體育健身對促進健康、預防疾病的作用正越來越被廣大人們所接受。特別是中學時期對體育健身的認識、對體育技能的掌握、對體育運動的興趣直接影響一個人一生的健身習慣。而培養終身體育習慣又是新世紀復合型綜合性人才的一項必備素質。又因為不同對象,不同的目的與追求以及不同的條件,可以有不同的體育鍛煉方案,所以體育健身網絡咨詢系統的內容符合每個同學的個性特征。中共中央和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明確指出“:學校教育,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切實加強體育工作……”國家教育部領導在幾次全國性的體育工作會上也反復強調:把學校體育工作的中心切實放到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上來。2002年,教育部和國家體育總局就制定了《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教育部還提出保障學生健康的目標和具體要求“,每天鍛煉1小時,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輩子。”因此,了解中學生體育健身意識與行為研究現狀,探討如何能更加有效的引導中學生提高健身意識、促進體育行為的發生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當前中學生健身意識與行為的分析

1.認知態度積極鍛煉行為滯后

我們設計的問卷調查中,在被問及“影響您體育鍛煉的負面因素”時,有極少數人選擇了不喜歡體育運動或者不需要體育鍛煉。這說明,中學生群體對體育的強身健體、益智調心的功能普遍認同。但從調查結果看,除早操、課間操和體育課外有37%的人不進行任何形式的體育鍛煉,近30%的人幾乎不鍛煉,二者相加高達67%。這其中的原因為:作業多、學習忙,無暇顧及體育鍛煉;對體育不感興趣;以及缺乏體育設施和體育氛圍等原因。

在參加鍛煉者中,每周鍛煉3次以上,時間在20分鐘以上者占該群體的86.4%,由此看出鍛煉者的總體質量還是可以的。

就選擇的項目來說,選擇步行、騎自行車和球類運動占鍛煉者的85.7%。但根據健身理論,步行和騎自行車常常達不到健身效果。

就健身現狀的看法,專家們認為,應試教育還是制約中學生健身的主要因素,雖然現階段提倡素質教育,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體育課的地位,加強了學生的健身行為,但是只要指揮棒的考試制度不徹底改革,一切素質教育都是空談。

2.缺乏良好的健身環境和健身氛圍

調查中發現,有近25%的人認為“居住地附近缺乏相應的體育設施和環境”。中學缺乏相對完備的體育設施,學生居住相對集中。但是只有籃球、排球場地和田徑場對一所正規中學來說顯然是不夠的。另外,中學的體育組織部門缺乏對中學生體育健身方面的組織和引導,體育健身體系還不夠健全。

3.缺乏鍛煉意識缺乏鍛煉習慣

根據調查健身狀況顯示,除了學校規定的體育活動外,定期進行體育鍛煉的人數只占總人數的27.8%。尤其是高年級群體,因為受升學壓力影響比例更小。因為所有高年級學生都沒有開設體育課,高年級學生即將升人大學,沒有形成良好的健身意識和健身習慣,在大學生活中就很難形成良好的健身習慣,甚至這不到10%的健身群體也會流失。

三、強化中學生健身意識,加強行為引導的對策

在中學教學過程中,體育活動又有其獨特的意義和豐富的內涵,體育教學實踐告訴我們,要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加體育活動,進行身體鍛煉,就必須教育學生深刻認識體育的本質特點及發展規律,并樹立良好的體育思想和正確的體育觀念。

(一)加強教育,培養健身意識

中學體育是學生接受學校體育教育的主要階段,健康的身體有賴于自我保健和良好的體育健身意識。中學時期是培養體育健身意識的最佳時期,中學體育教育有責任肩負起未來建設者的健康職責,使之積極參與體育健身鍛煉,保持身心的健康。

1.注重理論課教學

中學體育理論歷來都是體育教學的薄弱環節,有的體育教師甚至忽視體育理論教學。致使現在的中學生對體育的基本理論知識一竅不通,基本的簡單的體育健身常識都不懂。體育理論課是向學生傳授體育知識和進行健身思想教育的主要教學形式,體育教師在安排學期教學計劃時,必須按照課程標準要求安排好理論課教學時數。有計劃,有系統的向學生傳授體育知識,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體育素養,才有利于中學生體育健身意識的形成。

2.提高自身素質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理論課教學內容少、涉及的知識面較窄、教學的形式單調,不能激發學生的體育興趣。現代的體育科學也不是單一的學科,它是現代生物學、電子技術、生命科學、物理學和現代化醫學的綜合性學科。這就相應的要求中學體育教師有跨學科學習的能力,把各類知識綜合起來靈活的運用,滿足中學生對知識的渴求。理論課要綜合現代體育的高科技、體育欣賞、全民健身、專項理論知識,采用多種形式進行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主體作用,使學生掌握一些富有時代動感、競爭激烈、實用性強、娛樂性和趣味性更濃厚的健身方法。因此,中學體育理論課的教學效果的提高,有待于體育教師運用現代體育理論知識的能力和教授水平的提高。

3.提高學生對競技體育的欣賞能力和水平

現代競技體育運動有以其競爭性、驚險性和娛樂性的特征,令無數體育愛好者為之陶醉和神往?,F代競技體育運動項目不僅在戰勝自我和對手,創造優異的成績,還在于運動員用精湛的技術創造美,使人們在觀賞競技體育運動的過程中得到心理上的滿足和精神上的享受。同時這也是增強中學生體育知識和吸引他們參與體育健身的有效途徑。每個人參加體育鍛煉的欲望各不相同,但不管是何種運動,只有懂得了欣賞該項體育競賽,享受到體育運動帶來的愉快,才會對其產生興趣,最后才能積極的參與到該項運動中去。

4.注重學生優勢體育項目的優先發展

新時代中學生的才能、天賦、愛好或特長是各不相同的,要讓他們有充足施展才華的余地,發揮他們的特長,才能激發他們的參與意識。所謂優勢體育項目即學生十分擅長的,特別感興趣的體育運動項目。在教學方面表現得較為明顯。學生對于自己擅長的體育項目,往往很積極,很活躍,而那一小部分沒有優勢項目的學生在體育課上表現得平平淡淡,僅是為了應付。課外的體育活動也很少參與,沒有自覺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更沒有意識到體育健身鍛煉對他們未來健康的深遠意義。

5.適時與家長聯系共同培養學生的健身意識

新一代的孩子都生活在幸福和寵愛里,這與社會的進步和家長的觀念有著密切的關系。為使學生的體育鍛煉更好的實施,應適時的與家長聯系,做好家長的思想工作。讓家長放開雙手,培養孩子的自信獨立意識。這種正確的態度,無疑為孩子從小就鍛煉自我服務、自我提高、自我保護、自我救助的本領,為征服今后人生道路上的種種困難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多在“參與”上下功夫,發揮體育競爭的激勵作用。體育競爭是促成學生體育情感產生和發展的重要途徑。這里所說的競爭不是指運動會一類的競賽,它是指教學比賽、體育知識比賽等一系列以健身為目的的一切比賽,這種競賽參與人數多,受益面廣。只有學生參與體育鍛煉,嘗到甜頭,才能加深體育的情感,促進體育情感的產生和發展。而且參與者都能全身心地投入,盡最大努力,所以效果也最好。

充分發揮體育宣傳的導向作用。通過宣傳端正人們對學校體育的認識,深刻理解學校體育對培養綜合素質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作用,從而提高學生體育鍛煉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加深體育情感,培養體育意識。

(二)增強對學生參加體育鍛煉行為的引導

1.狠抓體育課、課外體育活動落到實處

體育課作為中學必修課程,在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體育與健康價值觀,養成終身體育鍛煉的意識和行為能力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體育課、課外體育活動,仍然是學生進行體育健身活動最主要的組成部分?,F在各地市中學每周的課時數仍為兩個課時,課外活動為兩次。由于高中學生的學習壓力和任務都比較重,所以造成了除了體育課等有組織性的活動外,自主進行體育鍛煉和健身的學生人數很少。學生每天進行體育活動1小時的僅僅有47.4%,距《全民健身計劃綱要》所規定的時間相差得就更遠了。有的甚至是規定的體育活動都無法貫徹到底,體育課及課外活動時間被“非法”占用。為了給學生提供必要的體育鍛煉,各級教委和學校應對體育課、課外體育活動的課時做出明確規定,并形成各種規章制度或條文,如采取將體育課、課外活動的課時落實情況作為學校評比和評估的一項指標等措施,以使體育課、課外活動能夠名副其實。

2.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建立科學有效的激勵機制

教師應當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客觀規律,充分注意學生的身體條件、興趣愛好和運動技能等方面的個體差異,保證使每一位學生受益。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差異確定學習內容,靈活地設計教學方法,恰當地組織課堂教學,保證絕大多數學生完成課程學習目標,并使每一位學生都能體驗到學習和成功的樂趣,滿足他們身心發展的需要。如學生學習新動作時,教師可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對現有運動項目進行改造。包括簡化規則,簡化技術,修改內容,降低難度要求,改造場地器材等。學生在教學中如果能夠主動地完成學習要求,其體能、技能和運動行為就能得到積極的發展。所以,教師要在關注每個學生的不同需求和發展的前提下進行教育教學,體育教學才能取得實效。

體育教學離不開教師對學生體育學習興趣的激發。無論是教學內容的選擇,還是教學方法的安排,體育教師都要以人為本,切實關注學生的運動興趣,要善于引導,積極支持,熱情鼓勵,這是實現課程目標和價值的有效保證。學校體育教學是終身體育的基礎,運動興趣和習慣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終身堅持鍛煉的前提。我們應該運用科學的方法激發學生的體育興趣,使學生樹立終身體育的意識。

3.教學內容符合中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

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點。以往的教學設計、教學組織和教學方法都注重對如何傳授知識技術的“教法”的研究,很少考慮青少年的心理特點。如何發揮學生在體育課中主體性學習的興趣,以及在學習過程中“教法”對“學法”的指導。體育課往往是學生在教師的“指揮”下整齊劃一地被動表演,多數情況下,學生在體育課上重復體會的是“身順而心違”的失敗感。因此,雖然學生對體育、特別是對玩有天然的興趣,但是如果教師在教材和教法上處理不當,學生對體育的直接興趣也不能轉化為學習體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且不今聲法精而的祠.響體育教師應把體育課學習的出發點放在學生的需要上意義的體育學習,就能夠使學生獲得有教師的教法和指導也就不會形成一種簡單的指揮和命令。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共同努力后,學生能從體育學習中感受到人的精神和體育的真諦。這種教育對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養成和能力的培養將起到積極的影響。

符合學生的生理特點。中學生正處在青春發育期,男女生的生理需求和需要存在很打的差異,教師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要考慮到上述因素,合理科學的安排教學內容,取得良好教學效果。

4.教學手段靈活多樣

快樂教學。情感與體育課態度的關系最為密切。一個不喜歡體育課的學生,必然在體育課中表現出消極、回避的行為。通過對學生“上體育課的體會”問卷調查可知,喜歡體育課學生的體會通常是—“我經常受到老師的表揚”、“我喜歡我的體育老師”、“我經常能體驗到運動的樂趣”等。因此教師必須要掌握人際互動的藝術,給學生創造一個愉快寬松的課堂氛圍,充分利用體育課的教學手段,使學生既鍛煉了身體又培養了對體育熱愛的情感,為終生體育的習慣打下堅實的基礎。

創造性教學。教學要富有創造性,力求營造一個良好的課堂氛圍。隨著學校體育教育的更新,學生對體育課學習的需求也隨這社會的發展不斷變化,這就要求體育教師在教學中不斷創新,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方法,適當加大課堂教學的娛樂性、健身性和趣味性的含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

[1]毛振明.體育教學科學化探索[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

[2]毛振明探索成功的體育教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年

[3]李晉裕.中小學體育中實施素質教育的幾個問題[J].學校體育論叢.天津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底1版

[4]章陽,季景盛.簡析大學生的體育意識與終身體育[J].哈爾濱體育學報2001,1

[5]蘇娟.中學生健康身體素質教育探析〔J].山東體育科技,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