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體育俄語人才培養探究

時間:2022-01-22 03:05:19

導語:高校體育俄語人才培養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體育俄語人才培養探究

毋庸置疑,我國和俄羅斯都是傳統體育大國。中國曾先后主辦過2008年北京奧運會、2014南京青奧會等重大賽事,還即將舉辦2022年冬奧會。俄羅斯也曾主辦過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2014年索契冬奧會、2018年足球世界杯等匯聚世界目光的賽事。國際體育賽事不僅僅是世界各地運動健兒夢寐以求的舞臺,更是各國體育愛好者之間文化交流的平臺。語言是跨文化交流的媒介,國際體育賽事的舉辦在為外語人才提供不可多得機遇的同時,也對外語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我國體育俄語人才需求現狀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及體育的國際化,越來越多的大型賽事如奧運會、亞運會、世界杯等紛紛移師到中國舉行,造成體育翻譯人才需求量日益增長的狀況。根據國家體育總局官方網站顯示,中國每年會舉辦約一百場國際體育賽事,而每一場賽事都離不開外語人才的“橋梁”工作,如北京奧運會就招募了上萬名外語志愿者,廣州亞運會僅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就派出了5441名懂基礎體育翻譯的志愿者[1]。中國科學院翻譯科技工作者協會曾一篇《中國地區譯員生存狀況調查報告》,參與調查人員中62%為外語專業畢業生,僅2%為翻譯專業教育背景[2]。根據對譯員擅長領域的統計來看,擅長體育翻譯的譯員人數占被調查總數的1.29%,位列全部22個翻譯專業的倒數第四位。由此可見,體育外語人才嚴重短缺,遠遠無法滿足大型賽事舉辦需求。自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中國和最大鄰國俄羅斯的關系持續穩定發展,已逐步提升至歷史最高水平,成為當今世界大國關系的典范。兩國已將交流合作拓展到各個領域,包括文化與體育方面的合作,如“中俄體育交流、大眾體育與健康合作論壇”“中俄區域間體育交流合作會議”“中俄跨境馬拉松賽”“哈爾濱中俄體育交流周”等。除俄羅斯之外,俄語還是白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等國的官方語言或第二官方語言,在烏克蘭、摩爾多瓦、烏茲別克斯坦、格魯吉亞等國也有相當一部分人通曉俄語。隨著我國與這些“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之間的體育交流逐漸增多,在對體育外語人才的培養中,俄語是應該受到重視的一門語言,并且在未來與各國關系不斷升溫的前景下,全社會對體育俄語人才的需求量將進一步增大。

二、高校體育俄語人才培養現狀

新中國成立至今已七十余年,從一開始一邊倒的“俄語熱”,到六十年代初全國各類院校極大壓縮甚至取消俄語專業的設置,再到九十年代隨著兩國政治、經濟逐步展開合作,對俄語學習的興趣逐步回溫,直至今天的進一步升溫,我國高校俄語專業幾經波折、歷經坎坷。到目前為止,全國共有130多所院校開設了俄語專業,對人才的培養也經歷了由傳統模式向現代模式的逐步轉變,即從單一型語言人才到復合型“俄語+”高級應用人才的轉變。一部分外語院校在語言教學的基礎上增設了新專業,如中國人民大學外國語學院俄語系與法學院、國際關系學院、商學院合作,推出了“俄語+知識產權”“俄語+國際政治”“俄語+工商管理”的“3+2”跨學科復合型俄語人才培養模式[3],中央民族大學俄語專業則調整為“俄語+一門中亞語言+俄羅斯、中亞社會與文化知識”的培養模式,開設了中亞國家語言、中亞宗教、中亞研究等特色課程,哈爾濱工業大學實施了“俄語+飛行器設計與工程”雙學位模式[4],黑龍江大學中俄學院將俄語與法律、金融、數學等專業結合,還有其他一些高校設置了“旅游俄語”“商貿俄語”“石油俄語”“地質俄語”等跨學科課程。然而,體育學科在俄語人才的培養中并未受到重視。從2002年起,我國體育類院校陸續開設了體育外語類專業,目前已有十余所,如北京體育大學、上海體育學院、武漢體育學院等,旨在培養掌握熟練英語和一定體育專業相關知識的,能在外事、教育、體育、文化等部門熟練運用英語、從事翻譯與教育工作的應用型人才。但據了解,除了北京體育大學外國語學院于2017年增設了俄語專業外,其他體育院校的外語專業目前均僅招收體育英語方向的學生,并未重視體育俄語人才的培養。雖然體育俄語人才嚴重不足,但國內綜合性高校和外語院校并未將體育學科納入專業學習,也沒有推出“俄語+體育”的培養模式,而體育類院校也將體育外語的教學聚焦在體育英語上,并未重視對俄語的需求。所以,具有針對性的體育俄語人才培養方案亟待補缺。探究該現狀產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一)高校俄語生源極度匱乏。由于前蘇聯解體,世界范圍的俄語學習陷入低谷,我國目前中學俄語教學的狀況不容樂觀,許多曾經開設俄語課的中學陸續停開俄語課程,導致參加高考的俄語考生數量銳減。目前,開設俄語課程的中學主要集中在黑龍江、遼寧、吉林、內蒙古、山東、河北等省份,其中俄語學習氛圍最好的是黑龍江省,但中學俄語教學也在嚴重萎縮,而且主要集中在縣級中學及農村中學[5]。我國中學俄語教學已經陷入困境,這一現狀影響并限制了高校俄語教學的發展。(二)高校學生學習俄語積極性不高。隨著我國與世界各國的交流日益增多,全國上下普遍掀起了學習外語的熱潮。然而,不難發現,在這股熱潮中也存在某些傾向。除了英語之外,高校學生的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日語、韓語、法語、德語等語種上,而俄語則少有人問。大部分學生選擇法語、日語作為二外進行學習,選擇俄語的則少之又少。(三)高校俄語人才培養定位不明確。我國高校俄語人才培養采取的主要是學術型和應用型的模式,旨在培養具有扎實的語言基本功、能夠熟練運用語言的人才,前者傾向于為高等和中等學校培養師資力量,后者則更側重于塑造從事翻譯工作的譯員。然而,需要俄語譯員的領域千差萬別,從文藝、體育、外事、商貿,到農業、通信、地質、石油,不管哪個領域都需要專業知識的積累。俄語專業畢業生通常知識結構單一,僅具備單純的語言能力,而缺乏自己將要從事領域的專業知識,在初入職場時十分吃力,往往需要數年時間來熟悉該領域,造成時間與機會的浪費。(四)高校俄語專業課程設置相近。我國高校俄語專業通常以傳統的俄語語言教學為重點,旨在培養具有俄語語言技能的工具型人才,課程設置以語言技能為核心,以鍛煉學生的聽、說、讀、寫、譯能力為主,一般開設的課程有“精讀”“語法”“視聽說”“寫作”“國情”等,再加上一些“文學選讀”“報刊選讀”之類的課程。雖然有一些高校開設了“經貿俄語”“法律俄語”這樣帶有其他領域專業知識性質的課程,但與其他課程缺乏有效連接,且課時較少,能夠教授的內容極其有限,不能從根本上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俄語界大力提倡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已有少部分高校推出符合本校特點的“俄語+專業”的培養方案,如黑龍江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央民族大學等。(五)體育俄語師資力量不足。目前我國高校俄語教師絕大多數畢業于俄語語言文學專業,屬于語言文學類教師,本身缺乏體育方面的學習、實踐經驗,對體育學科知識知之甚少。若學校開設體育俄語相關課程,教師往往需要在課前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做準備工作,效率低下且備課內容難以深入。(六)體育俄語教材建設滯后。教材在課堂教學中至關重要,它是學生學習的對象及內容,也是教師授課的參考與依據。國內體育俄語教材嚴重缺乏,目前了解到的僅有北京體育大學編寫的《體育專業俄語閱讀》和《俄語體育字典》作為俄語公共課教學的教材與參考資料。

三、高校體育俄語人才培養策略

早在1996年,我國俄語界就提出了復合型俄語人才的培養問題。1998年,教育部在《關于外語專業面向21世紀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中指出:“由于社會對外語人才的需求已呈多元化的趨勢,過去那種單一外語專業和基礎技能型的人才已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市場對單純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的需求量正逐漸減少。因此,外語專業必須從單科的‘經院式’人才培養模式轉向寬口徑、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模式?!盵6]近二十年,國內學者對復合型俄語人才培養的關注程度逐漸增加,歷經起步、發展階段,到現在已初見成效,部分高校結合自身優勢推出的“俄語+”人才培養方案已經涵蓋了法律、經濟、政治、石油、地質、工程等領域。而體育作為中俄交流的重要部分,應該受到重視。下面將從人才培養模式、專業課程設計、師資隊伍構建及教材建設四個方面提出體育俄語人才的培養策略。(一)明確人才培養模式。開設“俄語+體育”這一專業的目的是培養熟練掌握俄語語言技能、具有扎實的體育運動相關知識并了解一些中俄文化知識的人才,他們能夠從事體育各學科的口譯與筆譯,能夠勝任在體育科技情報、體育信息、體育管理、體育產業、體育網絡編輯及各種體育賽事中的對俄交流任務。在明確這一目的的基礎上,可以將綜合性大學與體育類院校分開探討,分別制定符合自身特點的體育俄語人才培養模式。綜合性大學往往設立有自己的外語學院和體育學院,擁有雄厚的外語師資力量和良好的學習氛圍,因此可以開設“俄語+體育”雙學位的培養模式。該模式下,學生以俄語為主專業,大一和大二學習語言知識,打牢語言基礎,從大三開始通過雙學位課程增加體育知識儲備,并從這時起開設將俄語與體育知識相結合的課程,使學生學習兩個專業,畢業后獲得兩個學位。學校也可以與俄羅斯體育類院校合作辦學,給學生提供赴俄短期交流的機會,或者向學生提供“2+2”學習模式的選項,即國內學習兩年后赴俄學習兩年體育專業,如此便能在鍛煉語言技能的同時學習體育知識。體育類院校可以在外語系中增設“體育俄語”這一全新學科,更好地把體育和俄語進行融合,從大一起同時開設體育專業與俄語專業的課程。由于語言能力的提升需要靠時間累積,在大一和大二階段學生的俄語能力還處在入門等級,因此體育類課程須用中文教學,大三之后,學生已具備一定的聽說能力,學??梢云刚報w育專業的外籍教師用俄語授課。體育類院校也可以與俄羅斯高校建立合作關系,給學生提供短期交流或“2+2”學習模式的選擇。(二)合理設計相關課程。體育俄語人才一般服務于大型體育賽事及奧運相關單位、體育經濟公司、競賽俱樂部、體育新聞機構、體育外貿機構,或從事對外體育健身輔導、涉外體育旅游等職業。學校的課程設計應貼合這些方向,在教授俄語及體育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側重于學生俄語口語交流能力的培養,設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課程體系,讓學生在就業市場上更具競爭力。俄語方面可以開設“基礎俄語”“實踐語法”“視聽說”“翻譯”“俄羅斯國情文化”等課程。體育方面可以開設“體育史”“人體生理學”“體育保健”“教育學”“球類”“田徑”等課程。在語言達到一定水平后學校須開設“體育俄語口譯”“體育俄語閱讀”“體育俄語新聞”“體育外事俄語”等課程。為了防止所培養的學生偏離市場需求,學校應與實訓基地及體育機構簽訂合作協議,在這些理論課程教學之外增加一定量的實踐課程和實習經歷,讓學生定期參與到賽事翻譯、涉外接待等任務中,讓他們摸清自己畢業后的就業方向,并在日常學習中加強該領域知識的學習,從而更好地掌握相關知識和語言技巧。(三)構建專業化師資隊伍。優秀體育俄語人才的培養離不開高水平的教師隊伍。學校應為教師搭建起國際化平臺,與俄羅斯高校體育專業合作,給教師提供短期赴俄訪學的機會,打造既熟悉體育知識又精通俄語的師資隊伍。此外,學校可以積極引進或聘請行業專家開設課程或舉辦講座,同時鼓勵教師“走出去”了解社會需求,更新知識,累積經驗。例如,河北師范大學自2016年起試行非師范專業教師企事業單位兼(掛)職辦法,鼓勵教師結合實際需求和用人標準,積累經驗,撰寫課程教學案例,調整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開發新課程,以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7]。(四)優化教學方式。由于體育俄語人才的就業更看重學生用俄語溝通交流的能力,所以在課堂上教師應更側重對學生口語能力的培養。例如,在“體育俄語口譯”的課堂上可以模擬不同的會議和活動翻譯場景,讓學生分別扮演不同角色,在課下準備和課上演練的過程中主動消化吸收相關知識?!绑w育俄語新聞”的課堂也可以讓學生掌握一定的主動性,教師可以讓學生課前準備最新的俄語體育新聞,標出其中的生詞、詞組,在課堂上給其他同學講解其中的語法、句法知識,必要時再由教師進行補充。這樣翻轉課堂的教學方式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讓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增加知識儲備、鍛煉口語表達能力,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五)加快教材建設體育俄語人才的培養主要針對的是國際體育賽事、與體育相關的對外合作交流等領域,所以應該盡快完成相關方向的教材建設工作,從而更好地輔助課堂教學,讓學生有所參考。根據課程設計,目前亟待編寫的體育教育教材有:《體育俄語口譯教程》《體育俄語閱讀》《體育俄語新聞》《體育外事俄語》等。

四、結語

現今國內體育俄語人才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且這一需求在未來仍將呈上升趨勢。國內高校應看清這一事實并積極應對,探索科學的體育俄語人才培養模式,合理設計課程,同時構建專業化師資隊伍、優化教學方式、加快教材建設,加速培養熟練掌握俄語技能、具備體育知識、具有創新意識和國際化視野的復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田學禮.我國體育翻譯人才培養中相關認識誤區的探討[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3(6).

[2]宋寶嬋,田學禮.我國體育翻譯人才培養現狀及對策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2(2).

[3]錢曉蕙.跨學科復合型俄語人才培養模式的可行性分析———以中國人民大學俄語語言文學專業本科培養模式改革為例[J].中國俄語教學,2008(1).

[4]王鋼,李明徽,呂旌萍.復合型俄語人才培養:回顧、現狀與展望[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5).

[5]何紅梅,馬步寧,武曉霞.中國大學俄語教學:歷史與發展[J].外語學刊,2017(2).

[6]何其萃,殷桐生,黃源深.關于外語專業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9(1).

[7]李錦霞,孫斌.冬奧會背景下的俄語翻譯人才培養模式探究[J].中國俄語教學,2017(4).

作者:陳著 單位:華中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