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積極鍛煉青少年體育知識結構特征
時間:2022-05-26 10:51:56
導語:不積極鍛煉青少年體育知識結構特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采用文獻資料、問卷調查等方法對青少年不積極鍛煉日常行為習慣進行研究,并分析其所存在的共同行為特征:1.在生活方式上比較簡單,不愿意參加體育鍛煉;2.體適能健康水平低下;3.外在表現特征為身體較為肥胖,整體身體感覺不好,自尊心過強和外表不自信;4.心理因素特征表現在對自身參與體育鍛煉的控制能力和情感體驗等方面的認識意識比較低下;5.體育內在的知識結構有所欠缺。最后,提出改進措施來引導他們主動參與體育鍛煉的習慣。
關鍵詞:健康河源;不積極鍛煉;行為特征;習慣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在黨的報告中進一步揭示了當代青年在民族偉大復興道路上承載的希望。然而,處于“成長風暴和壓力”下的青少年更易受到生理、心理和社會角色動態變化帶來的負面影響[1]。青少年時期是各種良好的健康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期間培養的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將對青少年今后的健康發展起到決定性的作用[2]。在健康中國行動和鄉村振興背景下,青少年的體育鍛煉問題受到多方的關注。為提升我市青少年的鍛煉意識,促使其養成良好的健身習慣,本文通過鍛煉態度量表、身體自我描述概念和大學生體育基礎知識問卷進行調查統計,分析不積極鍛煉青少年在生活行為特征、心理因素特征、外在表現特征、體能特征和內在體育知識結構5個方面的共同特征,分析得出存在的問題以及提出改進的措施,從而提高他們對體育鍛煉的重視和培養他們終身體育的習慣。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選擇依據:根據我國學者對體育人口的界定和劃分判定,青少年體育鍛煉習慣的標準應符合以下3個條件:1)每周參加鍛煉不低于3次;2)每次活動時間不低于30min;3)持續時間為1年以上[3]。本研究的不積極鍛煉的學生選擇均低于以上標準,調查對象共計250人,其中男生125人,女生125人,來自河源職業技術學院、河源市理工學校、河源市中學、河源市正德中學、河源市三小5所學校,每所學校男、女各25人,選擇的學生均屬于非鍛煉者,并且對其生活習慣有過2周的跟蹤調查。
1.2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法通過萬方數據資料、中國知網、圖書館以及體育期刊等資源庫查閱青少年的鍛煉態度和體育鍛煉對青少年健康影響的相關論文,為本文研究提供理論的依據。1.2.2問卷調查法根據本文的需要在我市5所學校選取280名青少年(男140人,女140人),都是屬于不鍛煉者,并且屬于不積極鍛煉的人。本文利用身體自我描述問卷(PSDQ)、鍛煉態度量表以及自編青少年體育知識結構3份問卷來研究。問卷共發出280份,回收問卷265份,回收率94.64%,有效問卷250份,有效率89.28%。1.2.3實地調研法為了很深入了解不積極鍛煉青少年日常生活規律,對研究對象進行10天的實地跟蹤調查。調查發現這些人不愛運動,生活方式比較簡單,空閑時間大部分以睡覺和玩手機為主。男生喜歡玩網絡游戲,有35人抽煙和16人酗酒,但都不是很嚴重;女生喜歡在網上購物以及看電視偶像劇。1.2.4數理統計法利用SPSSStatistics22.0和excel2007軟件對數據進行整理和分析。
2結果與分析
2.1不積極鍛煉青少年生活方式特征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對影響健康的因素總結到:健康=60%生活方式+15%遺傳因素+10%社會因素+8%醫療因素+7%氣候因素[4]。因此,影響健康的主要因素是生活方式,通過對不積極鍛煉青少年生活方式習慣特征分析,找出不利身體健康行為的習慣,為不積極鍛煉青少年改變不良生活習慣提供理論依據。首先是針對青少年睡眠的跟蹤調查,由表1可知80%的青少年是晚睡,而這些晚睡的習慣80%都和睡前使用智能手機相關;其次是關于青少年使用智能手機情況跟蹤調查,由于智能手機的多元化的功能,幾乎所有的青少年都使用手機購物、娛樂(玩游戲、煲劇等)和人際交往,而只有少數的青少年利用手機學習和了解體育鍛煉方面的知識;在使用手機的時間更是“手不離機”,比如在體育課堂上,只要是老師給休息的時間,那么大部分的青少年都會不自覺的拿起手機玩弄,在他們的概念中如果不看手機的話就會感覺會漏掉什么重要的信息一樣;最后是青少年生活習性的觀察,調查對象除了日常的上課、吃飯和社交活動之外,很少參與其他的體力勞動工作,過著三點一線的生活;通過調研發現,有抽煙和酗酒習慣的男生分別有35人和16人,其他人都沒有這2種不良的行為習慣。綜上,不積極鍛煉的青少年生活方式比較單調,平時喜歡睡覺和玩手機,大部分都有晚睡(熬夜)的習慣。這種生活方式嚴重危害到學生的身體健康,應該多參與體力勞動的社會活動,養成早睡的習慣。
2.2不積極鍛煉青少年體適能特征
“Fitness”一詞最早來源于美國部分健身俱樂部及民間體育舞蹈組織協會,通常翻譯為“體適能”,其是“健康”概念某種程度與方向的擴展與延伸,常作為國際上通行的運動康復及健身領域評價機體健康指數的1項重要指標[5]。學術領域將其定義為:特指機體自組織不斷調整與適應外界環境變化的能力[6]。官方及世界衛生組織將“體適能”定義為:在正常的工作學習余暇時間,人體的生理與心理狀態沒有出現過度疲勞癥狀,且能夠心有余力享受生活的休閑時光,及時沉著的應對與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7]。它主要表現在身體成分和身體素質方面,是支撐青少年從事各項活動的基礎表現特征。表2是身體自我描述問卷(身體素質)統計表,包括體育活動、耐力等6項維度,每個維度的平均分值越高說明越符合該維度,本文采用百分制算出該維度的平均得分占其總分的百分比來說明該維度的水平層次。由表2可知,不積極鍛煉青少年在體育活動維度、運動能力、協調性、力量、靈活性和耐力6個維度的平均分別為14.30分(占該維度的39.72%)、17.48分(占該維度的48.55%)、18.20分(占該維度的50.55%)、16.96分(占該維度的47.11%)、17.94分(占該維度的49.83%)以及17.68分(占該維度的49.11%)。從統計結果可以得出:不積極鍛煉青少年身體6項指標都處于較低的水平,說明這部分人群很少參加體育鍛煉,運動能力水平也比較低下,身體素質整體比較弱。根據廣東省2019年大學生測試結果統計:我省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成績平均優秀率為0.03%,良好率為1.75%,及格率為58.93%,不及格率為39.29%,從分析情況可以看出大學生的身體素質是屬于較低水平層次,和上述分析結果比較吻合。
2.3不積極鍛煉青少年外在表現特征
由表3可知,不積極鍛煉青少年在身體健康、身體肥胖、整體身體、外表和自尊的維度上5個維度的平均分值分別為36.96分(占比率為77.00%)、24.36分(占比率為67.67%)、21.26分(占比率為59.33%)、23.64分(占比率為65.66%)以及32.96分(占比率為68.67%)。從數據分析得出:不積極鍛煉青少年身體健康令人擔憂,他們對自己的健康狀況還是認識不足,對于體育鍛煉能促進身體健康的認識還是比較模糊,因此他們的整個身體水平還是比較低,從調查中發現他們課后大部分時間都在玩手機而很少參加體育鍛煉,基本上都有身體超重的情況,從而導致這部分人群身體都呈現出肥胖的形態;在外表和自尊的維度上的得分可以看出不積極鍛煉青少年在自信心上還是缺乏,同時他們又有很強的自尊心,就因為他們具備這2個特征,所以導致他們不愿參加體育鍛煉,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的運動能力差,參加體育項目讓他們沒有自信,同時容易戳傷自己的自尊心。
2.4不積極鍛煉青少年心理因素特征
本文采用各分值所占該項分值總分的百分比進行分析,其中83%以上為態度積極,70%—82%以上為一般,70%以下為體育鍛煉態度差,同隋國增得出的青少年體育鍛煉態度的分值(態度積極:4.15-5.00分;態度一般為3.50-4.15分;態度差2.05-3.48分)進行比較[8]。由表4可知,不積極鍛煉青少年在行為態度、目標態度、行為認知、行為習慣、行為意向、情感體驗、行為控制感和主觀標準的維度上8個維度的平均分值分別為25.36分(占比率為63.40%)、46.14分(占比率為76.90%)、28.64分(占比率為81.83%)、28.04分(占比率為56.08%)、21.06分(占比率為52.65%)、33.24分(占比率為64.48%)、20.34分(占比率為50.85%)以及20.68分(占比率為59.09%)。從調查問卷情況分析出8個指標除了行為認知和目標態度維度水平一般外,其他維度都屬于較差水平:(1)對于參與鍛煉的態度行為不夠積極,多數是被動參與;(2)對于體育鍛煉他們沒有專門為自己設定1個計劃和目標,鍛煉的行為意識比較模糊,有小部分人設置了短期的鍛煉目標,持續性不夠;(3)行為認知的占比率還是比較高的,達到81.83%,屬于良好水平,說明他們對體育鍛煉能夠促進身體健康的作用還是有一定了解的;(4)沒有養成體育鍛煉習慣,認為參不參與體育鍛煉對自己根本不重要,大多時間用在玩手機上;(5)由于受到我國教育體制的影響,學校和家庭長期把學生的文化成績放在首位,而忽視了體育育人和健身的重要性,潛移默化的打消了學生參與體育活動和鍛煉的行為意識和積極性,這就需要學校、家長們重新引導他們正確的行為意識概念;(6)因為很少參加體育活動,所以他們很少能體會到參與體育鍛煉的愉悅感和成就感,這就需要學校要將體育育人的理念貫穿到課程中去,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鍛煉,從而獲得的快樂的情感體驗;(7)行為控制感的占比率為50.85%,是8個指標維度最低的1項,表明他們參與體育鍛煉的主觀行為意識不強,對鍛煉的自主控制能力較弱,不能自發的去參與體育活動和鍛煉;(8)不積極鍛煉青少年在主觀上還是不愿意參加體育鍛煉,即使身邊熟悉的人(比如父母、朋友、親人等)鼓勵和引導他們參與鍛煉,他們也會無動于衷,不會受到任何影響。通過以上分析得出不積極鍛煉青少年在心理因素方面特征主要有:1)他們對體育鍛煉能夠促進身體健康的作用還是有一定了解;對于體育鍛煉能夠促進健康發展的認知是積極的;2)受到我國教育體制等方面的影響,他們對自身參與體育鍛煉的控制能力、體育鍛煉行為、情感體驗以及目標態度的認識意識比較低下;3)受到家庭、學校以及電子產品等外部因素的影響,不積極鍛煉的青少年沒有將主動參與鍛煉的行為作為1種習慣。
2.5不積極鍛煉青少年的體育知識結構特征
青少年體育知識結構問卷主要涉及到基礎體育知識(常識)、專業體育知識[9]和體育鍛煉的功能價值3個方面的知識,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結果來分析不積極鍛煉大學生內在的體育知識結構特征。經過對250份有效問卷的回收與整理,統計得出體育知識問卷的平均分為57分(其中男生的平均分為58分,女生的平均分為56分),達到60分以上的有75人,占總數30%,這就說明不積極鍛煉青少年在體育方面的知識還是有一些儲備的,通過對部分青少年訪談得知他們獲得的相關體育知識主要還是依靠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整體的體育知識還是比較單薄,主要還是缺少體育專業人士的指導。問卷設計主要包括基礎體育知識、專業體育知識和體育鍛煉康的作用3方面的題目,通過統計得出3個知識面的答對率分別為82%、38%以及72%,說明不積極鍛煉青少年在體育鍛煉的作用和基礎體育知識的儲備還是比較豐富的,而在專業體育方面的知識卻了解的比較少。
3結論與建議
3.1結論
3.1.1不積極鍛煉的青少年生活方式比較單調,平時喜歡睡覺和玩手機,大部分都有晚睡(熬夜)的習慣。這種生活方式嚴重危害到學生的身體健康。3.1.2不積極鍛煉的青少年體適能健康水平低下,因為他們很少參加體育鍛煉,導致自身運動能力水平比較低下,同時身體素質整體也比較弱。3.1.3不積極鍛煉的青少年外在表現特征:對自身的健康沒有明確的認識,身體較為肥胖,整體身體感覺不好,自尊心過強和外表不自信。3.1.4不積極鍛煉的青少年心理因素特征:①對體育鍛煉能夠促進身體健康的作用還是有一定了解;②對自身參與體育鍛煉的控制能力、體育鍛煉行為、情感體驗以及目標態度的認識意識比較低下;③受到家庭、學校以及電子產品等外部因素的影響,沒有將主動參與鍛煉的行為作為1種習慣。3.1.5不積極鍛煉的青少年體育知識結構特征:對體育的基礎知識和健身功能方面的知識掌握的較好,而在體育專業知識方面的了解還是有所欠缺。
3.2建議
因為不積極鍛煉青少年在生活方式和心理健康方面存在嚴重缺陷,同時缺乏對體育專業知識方面的認識,這些因素嚴重危害到他們的身體健康,建議學校制定適應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體育鍛煉項目以及設置相關心理輔導課程。首先,學??梢越M織學生進行晨跑,多開展校園體育文化活動,通過組織系列體育活動,不但豐富了校園體育文化,而且也拓展了學生參與體育項目的積極性。同時,在體育課堂中,體育教師除了傳授學生基本的體育技術知識外,還應灌輸一些相關的體育專業理論知識。最后,學校應開設心理健康課程,為不積極鍛煉青少年提供必要的體育健康知識,并為他們制定科學的健身計劃,積極引導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為青少年培養終身體育意識提供理論基礎。
參考文獻
[1]韓慧,鄭家鯤.體育運動與青少年危險行為干預的國外研究述評[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8-09-30
[2]郭玲茹.延吉市中學生健康素養與健康危險行為的相關性研究[J].延邊大學碩士論文,2016-05-06
[3]張子華,代流通,馬湘晴.不積極鍛煉的大學生特征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5(01):112-115
[4]百度百科.健康四大基石[EB/OL].
[5]姜宏斌.“體適能”概念應用于體育教學與訓練領域的理論探究[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13(08):105-108
[6]龔憶琳.不積極鍛煉的大學生特征研究何為體適能[J].體育學刊,1995(02)
[7]香港體適能總會.體適能推廣計劃研究報告簡介[J].體育學刊,1997(03)
[8]隋國增.對黑龍江部分高校學生體育鍛煉態度的研究[J].哈爾濱體育學院報,2007(2):143-145
[9]王英.職業院校學生體育知識水平的研究[J].農家參謀,2018(02):172
作者:楊柳青 單位:河源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精細化教學管理在船舶實踐課程的應用
- 下一篇:煤化工實驗課程改革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