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館特色數據庫建設思考
時間:2022-01-18 11:04:06
導語:圖書館特色數據庫建設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高校CALIS的推行和網絡化時代資源共享的趨勢,使得高校依托自身的特色館藏資源積極進行資源的數字化轉化,建成特色數據庫。藝術院校的館藏資源由于其專業學科特點有別于其他普通高校,因此,圖書館在數字化的過程中,建設階段和模式也就與其他普通高校圖書館不盡相同。文章立足于山東藝術學院圖書館特色館藏資源的數字化建設實踐,對圖書館的特色數據庫建設進行簡要剖析并提出建議。
【關鍵詞】藝術院校;圖書館;特色館藏資源;特色數據庫建設
目前,高校CALIS的推行和網絡時代資源的共享使各校圖書館越來越重視特色館藏資源建設,特色數據庫建設成為圖書館避免同質化的生存之本。不同的高校圖書館所處的地域文化不同、學校學科特點不同、教學科研成果不同,各校圖書館特色館藏資源內容也不盡相同。比如,北京大學的館藏特色資源有古文獻資源庫、北大歷史地理、北大博文和北大名師等;山東大學的特色館藏資源是易藪和學苑汲古;南京藝術學院的特色館藏主要是珍貴藝術文獻;中央美術學院的特色館藏資源主要是民國時期的美術出版物和線裝書籍。目前,許多高校已實現了特色館藏資源的數字化,建成了系統的特色數據庫。山東藝術學院圖書館以地域文化資源和特色館藏資源為依托,建立了齊魯文化藝術資源數據庫,包括山東美術數據庫、山東民間剪紙數據庫、山東傳統手工技藝數據庫和山東石刻藝術數據庫等多個子庫。目前,山東民間剪紙數據庫已完成,其他的數據庫正在建設中。筆者以數據庫的建設實踐為依據,對特色館藏資源數字化的階段和數據庫建設模式進行簡要的闡述和分析。
一、特色館藏資源的內容
特色數據庫的建設是以圖書館自有的館藏資源為依托,若沒有圖書館的特色館藏資源,特色數據庫就沒有存在的價值。1.特色館藏資源的概念。特色館藏資源是指圖書館經過長期積累在某個(些)專題領域形成的在數量、品種和類型等方面具有一定規模、結構比較完整并具有較高學術價值的館藏資源。這是圖書館的核心資源,體現了圖書館的精華所在,是與其他圖書館的區別性指標。一般情況下,許多人認為特色館藏資源僅僅是特色文獻資源,但是,我們知道,人類以文字和圖案兩種方式保存自己的記憶,那么,特色館藏資源的載體就不僅僅是文獻資源。藝術院校因其學科專業特點的不同,藝術設計作品便成為占很大比重的特色館藏資源,而將這些實物圖像存儲于網絡硬盤上,這些藝術作品便成為虛擬的特色館藏資源。因此,特色館藏資源從載體性質上可分為物理館藏和虛擬館藏。物理館藏是以實體、實物為載體的館藏,又可分為紙質文獻館藏和實體館藏。虛擬館藏是借助網絡技術存儲于圖書館服務器上的數字化資源,也就是特色數據庫。特色數據庫的建設就是將特色物理館藏轉化為數字化的特色虛擬館藏。2.藝術院校圖書館的特色實體館藏。綜合院校圖書館特色物理館藏資源以文獻資源為主,其內容包括地方特色、學校特色和學科特色,而藝術院校由于專業學科的特點,其館藏資源與綜合性院校有所不同。特色館藏資源更偏重于實體資源,也就是圖像,即以藝術設計作品為載體的信息資源。山東藝術學院圖書館特色館藏資源除了特色文獻資源,如蘭瑛手稿、藝術古籍等,還包括珍藏于藝術實體館內的特色資源,如魯錦館、剪紙館、漢畫像石館和教師美術作品陳列館等。魯錦是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對象,是山東省獨有的民間純棉手工紡織品,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鮮明的民族特色。剪紙藝術館藏有院特聘教授、民俗學家山曼先生收藏的四千多幅膠東民間剪紙作品。剪紙作品數量眾多、種類繁雜。這些剪紙作品均出自民間藝人之手,每幅作品都體現了當地民眾精湛的手工技藝和獨特的審美情趣,以及豐富多彩的地域民俗文化。漢畫像石館珍藏著山東藝術學院的52塊漢畫像石,館內還存有未整理的漢畫像石,總計100多塊,其內容包括歷史故事、神話傳說和典章制度等方面,猶如一部繡像的漢代史。教師美術作品陳列館展示了山東藝術學院諸位專家教師的珍品佳作。這些特色館藏資源的共同點就是以圖像實物為載體,具有具像性。而把這些實體資源轉化為數字化信息是一項非常浩大的工程,其數字化的過程比較復雜,建設模式也不是單一的,是多種模式并行。
二、特色實體館藏資源的數字化
1.特色館藏文獻資源數字化階段。一般高校的特色館藏資源是以文獻資源為主,其數字化就是將文獻資源數字化。比如,山東大學建成的易藪數據庫就是將有關易經的古籍、后人對易經的研究文獻和有關易經的碩博論文進行數字化而建成的數據庫。北大的古文獻資源庫是將館內收藏的古籍進行數字化,目前已完成了書目記錄和部分文獻圖像的數字化。2.山東藝術學院圖書館特色實體館藏資源的數字化。由于山東藝術學院圖書館的特色館藏資源與其他綜合類院校不同,其實現數字化的路徑也不同。特色實體館藏資源數字化階段包括建立科研小組、數字化信息采集、文字表述和數據存儲四個階段。就其目前所完成的山東民間剪紙數據庫和正在進行的山東石刻藝術數據庫而言,其數字化首先是將藏有的資源進行數字化信息采集,也就是將實體資源轉換成圖片,其次是將所拍攝的圖片進行加工,最后進行語言表述并輸入數據庫。圖片的語言表述是數字化過程中的一個關鍵性問題。剪紙要實現科學分類和文字描述,必須充分了解有關剪紙的知識和膠東的民俗風情,以及與其他地域的區別。為了完成精確的語言表述,館內科研小組赴膠東地區采訪民間藝人和剪紙方面的研究專家,從他們那得到了有關剪紙科學分類和精確表述的知識,從而完成了剪紙數據庫的建設。目前,該數據庫中,剪紙的分類十分詳細,包括染色剪紙、單色剪紙和剪紙熏樣等,而染色、單色等又分為許多小類,對具體圖片都進行了精確的文字描述。漢畫像石的數字化在進入初級階段時,山東藝術學院圖書館為了獲取更多的資料,由專人與山東博物館石刻館協商,參考他們現有的資源,并達成一致協議,山東藝術學院圖書館以后建成的數據庫資源也向其免費開放。
三、特色數據庫的建設模式
從以上齊魯文化藝術資源數據庫兩個子庫的建設實踐中,我們可以看出,在每個階段,圖書館的自有資源并不能完全滿足特色數據庫的建設,還需要一些地域性、民俗性的信息資源;特色數據庫的建設也并不僅僅停留在簡單的文字描述和圖片展示上,“構建和現代傳媒相適應的數據庫系統,不是僅僅停留在傳統的文字描述和圖片展示的低層建設上”,所建設的特色數據庫要具有教學科研價值。因此,特色數據庫的建設僅憑單一的圖書館和圖書館館員是不可能完成的,這就需要專業教師的協同,需要與美術館、博物館的合作。根據以上分析,筆者總結了特色數據庫的建設模式,它大致可以分為三類:采訪模式、共享模式和協同模式。1.采訪模式。所謂采訪模式就是研究者到各地進行采風,了解民俗風情,了解民間藝人和專家的思想觀點,以期獲得更多的背景信息。山東藝術學院圖書館到膠東地區采風時,采訪了當地的老藝人和專家,并得到啟示,對剪紙進行了更為細化科學的分類,對剪紙所反映的當地民俗風情進行了深入了解,使得剪紙的文字表述更加準確。正在進行的山東石刻藝術數據庫,在前期規劃中,山東藝術學院圖書館準備去臨沂和濟寧嘉祥考查,探訪當地的漢畫像石專家,求得對石刻藝術的權威性觀點。由此來看,進行地域性的采訪是實現特藏資源數字化的必要前提。無論是圖片的分類,還是語言的表述都需要了解實體館藏資源出處的民俗風情和歷史文化,尤其是民間藝人和專家是我們可以依賴的重要信息資源。2.共享模式。共享就是資源的共同分享和利用。建立石刻藝術數據庫僅僅依靠圖書館的100多塊漢畫像石是不能完成的,而山東博物館中石刻館擁有的文字資料和電子資源無疑是我們特別需要的信息。在資源共享的今天,圖書館與博物館強強聯手、互惠合作、對接服務,必將為學校的教育發展創造出良好條件。單個的博物館與圖書館難以憑一己之力完成數據庫的建設,因此,需要改變孤立的研發模式。三館可在資源共享的基礎上,由圖書館引領進行數字化合作。資源共享的模式就是圖書館、博物館和美術館在數字化建設中相互利用彼此的資源,使各自的資源量都得到相應的增加,使數據庫資源更為豐富和完善。山東藝術學院圖書館在石刻數據庫的建設中,選擇了與山東博物館石刻館進行資源共享,在利用石刻館所擁有資源的同時,將自己擁有的實物資源和今后建成的數據庫資源免費向山東博物館的石刻館開放。這就是互利互惠的共享模式。3.協同模式。所謂協同,“協”即合,“同”即參與,協同就是共同參與一件事情以達到共同目的。山東藝術學院圖書館館員的專業水平主要局限在圖書館學科,專業學科的館員較少,所掌握的知識水平也有限,因此,要完成數據庫的建設必須與二級學院的專業教師和專家協同合作,專業教師可以直接參與其項目的建設。山東石刻數據庫的建設就由圖書館工作人員與一位漢畫像石專業的老師一同完成。這位專業教師對漢畫像石的產地、各地域的風格以及漢畫像石的分類和拓片非常精通,對山東石刻數據庫的建設起到關鍵性的作用。因此,協同模式是圖書館館員與專業教師共同參與并完成對特色館藏資源的數字化。采訪模式是民間藝人處于一種被動的采訪狀態,其所掌握的信息資源經過圖書館的挖掘整合而被運用于數字化建設中。共享模式是圖書館因為與其他展館擁有的資源不同而各取所需,達到信息資源的共享。與采訪模式、共享模式不同的是,協同模式是專業教師或者專家參與到數字化建設中來,與圖書館館員一起將所掌握的知識與圖書館特色館藏資源進行整合,從而完成特色數據庫的建設。4.三種模式的組合。其實,上述三種模式不是在數據庫建設中單一、孤立運行的,往往一個數據庫的建設完成需要多種模式。以山東石刻藝術數據庫的建設為例,其在建設各個階段都邀請了專業教師全程參與,這是協同模式的應用。圖書館僅依靠100多塊漢畫像石是不能完成數據庫建設的,實體資源太少,因此,勢必要尋求博物館石刻館所擁有的資源。同時,博物館資源的利用不是單向的,是互利互惠的,山東石刻藝術數據庫也向其免費開放。這是資源共享模式。另外,各地的石刻、漢畫像石也是山東藝術學院圖書館必須要了解的知識,這就要求山東藝術學院圖書館到各地域采訪,觀看實物,向各地的專家請教,將所得的信息資源與圖書館特色館藏資源進行整合。這是采訪模式的應用。而在數據存儲階段有關軟件平臺還需要計算機專業教師的指導和協同。因此,采訪模式、共享模式及協同模式應該被綜合運用于數據庫建設的各個階段,如圖1。山東藝術學院圖書館特色實體館藏資源的數字化轉變和特色數據庫的建設實踐給我們一個重要啟示:特色數據庫要有特色,在建設的各個階段,圖書館僅靠館員的力量是不夠的,要組建一支由專業教師參加的協同團隊,具備一定的科研能力;要加強與校內、校外合作,立足于本館的特色館藏,而又不局限于本館資源;要從資源的背景、產地或出處尋找信息點,整合從不同路徑獲取的信息資源,使資源具有教學科研價值。如此建立的特色數據庫才不至于停留在文字和圖片的簡單組合上,才能使特色數據庫具有可持續發展的生命力。
作者:馮敏 單位:山東藝術學院圖書館
- 上一篇:圖書館采購關鍵因素分析
- 下一篇:農業保險與農業經濟增長實證分析
精品范文
10圖書館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