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智慧圖書館思考

時間:2022-06-02 10:15:51

導語:高校智慧圖書館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智慧圖書館思考

摘要: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大大拓展了高校師生獲取科技文獻等信息資源的途徑,沖擊了高校圖書館的傳統服務模式,為高校圖書館帶來了轉型和升級的壓力,但同時也提供了新的挑戰和機遇。本文將討論如何在“互聯網+”時代的背景下,從改變思維、引入智能技術、部署智能系統和應用等三個方面,推進智慧圖書館建設,全面提高圖書館的服務能力,使高校圖書館更全面地參與到教學科研活動之中,為構建學習型社會發揮做出更大貢獻。

關鍵詞:“互聯網+”;智慧圖書館;智慧技術

一、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高校建設包括圖書館建設得到了長足的進步,但大多數高校圖書館在不斷改善硬件環境(如新增擴建場館,購進先進設備)的同時,沒有同步改善軟件和服務。一方面移動互聯網等新的信息獲取方式大大減少了高校師生對實體書籍和文獻的依賴,另一方面高校圖書館沒有及時跟進互聯網時代的用戶思維和服務模式,導致圖書館無法引導師生更有效的利用館藏資源,使得圖書館在高校中的存在感逐步減弱,無法發揮應有的育人職能。因此,如何主動適應變化,提高自身競爭力,重新吸引和幫助讀者,成了當前高校圖書館面臨的嚴峻問題。而機遇總是和困難并存,其中最重要的機遇來自“互聯網+”時代所帶來的互聯網思維以及新一輪智慧校園建設的大潮,只有轉變思想,迎接趨勢,擁抱變化,高校圖書館才能真正實現新時代下的轉型升級,為高校師生提供更優良的服務,為教學科研活動提供有力保障。

二、“互聯網+”時代新思維

“互聯網+”是以互聯網為基礎和創新要素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我國政府明確指出,到2018年,互聯網與社會經濟各領域的融合發展進一步深化,基于互聯網的新業態成為新的經濟增長動力,互聯網應成為提供公共服務的重要手段?!盎ヂ摼W+”思維興起于IT行業和互聯網,但發展到今天,其內涵和外延已經大大深入和擴展。各行各業都通過引入信息技術及互聯網平臺,與互聯網深度融合,大大提高信息交換速度,從而創造新的發展生態。除了這些結合互聯網產生的新生態,更重要的是,“互聯網+”還帶來了新的思維方式。正如當年欲改革開放,必先解放思想,要適應“互聯網+”時代,必先接受互聯網思維。而互聯網思維并非單一的某種思想,而是包含了多種新的思維模式,其中最重要的有用戶思維、產品思維和大數據思維。用戶思維是互聯網思維的核心,最早的互聯網企業之所以能以驚人的速度增長,最關鍵的原因就是一切以用戶為中心,因為互聯網時代用戶獲取資源的能力很強,對企業和產品的忠誠度很低,一旦無法令用戶滿意,很容易出現用戶流失。而用戶思維的核心則是及時獲取并響應用戶的反饋。推廣到高校圖書館的用戶服務工作,如果我們已經通過移動互聯網建立了用戶的溝通渠道,那么能否及時響應師生的需求調整服務則成了服務轉型升級的關鍵。如果說用戶思維是互聯網思維的核心,產品思維則是互聯網思維的基礎。傳統企業的思維邏輯是產品到用戶,通常都先設計和制造產品,再通過廣告等營銷渠道推銷給用戶。而互聯網的產品思維則相反,完全圍繞用戶的需求來設計產品,使得產品高度符合用戶的需求和期望,從而從一開始就切合用戶需求。對于高校圖書館而言,在采購或研發各類產品的同時,如果按照互聯網產品思維,就應該預先做好用戶調查,充分了解用戶需求之后才完成產品的選擇和采購。更進一步,一個好的產品還應該不斷根據用戶的使用反饋改進和提高。大數據思維是人類社會進入大數據時代,產生了大數據應用后出現的新思維模式,大數據應用不僅僅是對海量規模的數據進行存儲、處理和分析,更重要的是采用新的角度去看問題。只有采用新的大數據思維方式、運用大數據技術改進傳統工作方式,才能實現決策科學化。在互聯網時代,信息更容易獲取,但大量信息并不天然形成可以利用的大數據。對于圖書館工作而言,大量的圖書資料和文獻數據,頻繁的借閱查詢等用戶行為,都是大數據的來源,但如果割裂這些數據的內在聯系,就無法發掘出有助于改進服務的有效信息,比如如何根據不同專業師生的圖書館借閱行為中追蹤出其學術研究方向和興趣,并基于這些信息建立精確的個性化推薦系統??傊?,“互聯網+”思維具有深刻的內涵,必將深刻影響高校圖書館未來的發展,只有深入理解和體會其精髓,才能解放思想,實現高校圖書館的全面轉型升級。

三、智慧技術

近年來,數字校園、智慧校園的建設在我國高校從方興未艾已經發展到如火如荼。作為高校教學科研的重要支柱之一,智慧圖書館[1][2]的建設也被各高校提上日程。除了傳統信息化技術外,引入物聯網、人工智能(AI,ArtificialIntelligent)等智慧技術[3][4]是當前智慧校園建設浪潮中最重要的特點之一。人工智能時代,高校智慧圖書館建設的軟硬件技術體系的層次模型如圖1所示:智如圖,智慧圖書館建設的核心技術包括用于信息采集和環境感知的物聯網技術、整合數據和信息資源的人工智能引擎和大數據分析平臺以及運行于移動互聯網之上的用戶終端應用設備。物聯網和感知技術為整個智慧圖書館建設提供了底層信息來源。物聯網是指將各種信息傳感設備及系統,如傳感器網絡、射頻標簽(RFID)閱讀裝置、條碼與二維碼設備、全球定位系統和短距無線自組織網絡等,通過各種接入網與互聯網結合起來而形成的智能網絡。環境感知技術一般包括激光掃描、紅外感應與視頻監控。與傳統意義上的人到終端的網絡所不同的是,物聯網可以有效實現人與人、物與物之間的定位、結合識別、管理、監控功能為一體,充分體現智慧校園和智慧圖書館特有的“智能”優勢。人工智能引擎和大數據分析平臺通過基于內存計算的海量數據分布式計算與智能分析,能從海量數據中挖掘有價值的信息,并提供圖表展示、全移動終端支持和便捷的交互功能,更重要的是能通過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技術,為各類決策提供準確可靠的支持?;谝苿踊ヂ摼W的終端設備隨著硬件能力的不斷提高,已經具備了強大的計算能力和網絡訪問能力,通過手機登終端實時查閱資料和文獻已經成為智慧校園和智慧圖書館用的主流方式,大大改善了用戶體驗,提高了圖書館資源的利用率。

四、智能系統和應用

為了實現上述目標,應部署的智能系統包括自助借還書系統、RFID安全門禁系統、RFID多功能館員工作站、圖書分揀系統等。自助借還書系統應實現借還一體化設計,從而解脫圖書管理人員繁雜勞動,為讀者提供各種人性化服務。自助借還書系統是智慧圖書館的核心設備之一,能有效緩解借還書高峰排隊時間長,降低讀者滿意度等問題,也避免了費時費力且容易出錯的人工盤點。RFID安全門禁系統實現的主要功能為當未辦理借閱手續非法帶出的圖書經過安全門禁時,系統進行聲光報警,并在館員工作臺即時顯示報警的圖書信息,以避免讀者與管理人員之間不必要的爭執,融洽雙方關系。在技術性能方面應該報警靈敏,反應迅速、安全可靠,并具有統計人員流量等必要功能。RFID多功能館員工工作站應集成RFID讀寫裝置、各類型的讀者證識別裝置等設備,實現對RFID標簽進行編寫、識別和流通狀態的處理,包括借還圖書、處理罰款、辦證以及其他相關問題。圖書分揀系統,是對粘貼有RFID標簽的流通資料進行識別并按類別進行分揀的設備系統,用于實現全自動對圖書進行收集、歸類、整理工作,可減輕館員的工作量,可以與自助借還書系統設備和圖書傳送帶系統設備無縫集成,快速淮確地完成圖書分揀工作。除了硬件設備系統,各類軟件也是智慧圖書館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配合各類軟件應用,才能推進圖書館的全面信息化,實現管理和服務的智能化和個性化。典型的智慧軟件包括圖書館移動App、基于人工智能的檢索和推薦系統、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應用系統等。圖書館移動App應提供在線搜索、資源導航、個人中心等功能,為師生提供良好的借閱和查詢體驗。搜索方面,通過數據整合技術對館內外的中外文圖書、期刊、報紙、學位論文、標準、專利等各類文獻進行全面整合,用戶能夠通過搜索欄目輸入相關的書目進行檢索。資源導航功能應包括與OPAC、其他圖書館網站對接,提供學科分類導航、熱門書排行榜等功能。個人功能應為用戶提供借閱信息查詢、個人訂閱信息、個人身份信息修改等個性化自助服務。基于人工智能的檢索和推薦系統是智能圖書館的核心應用,其系統分層結構如圖2所示:個性化信息推薦規則選擇規則數據庫數據挖掘數據庫借閱和查詢歷史數據用戶信息用戶界面OLAP神經網絡分類器數據挖掘引擎時序分析器業務處理層數據存儲層圖2 基于人工智能的檢索和推薦系統結構圖該檢索和推薦系統的核心是個性化圖書推薦功能,該系統從很大程度上根本上改變了傳統圖書館的被動服務方式,能根據用戶的興趣偏好主動地向用戶推薦圖書。實現了根據用戶的不同需求,跟蹤最新的圖書館資源,及時通過移動App或手機短信等方式告知用戶,實現隨時隨地利用信息。通過數據挖掘引擎和神經網絡分類器等人工智能算法,能更準確、更快速的幫助讀者找到需要的文獻和書籍,提高了檢索效率,提升了檢索效果。基于區塊鏈的系統運行在去中心化的分布式網絡中,該網絡的客戶端之間通過建立信任關系直接通信而不需要經過中心服務器,從而形成去中心化的分布式系統?;趨^塊鏈的這一基本原理,就有可能將各種不同載體的電子圖書資源以用數字化方式存儲在分布式信息存儲系統中,從而實現高效的檢索、查詢和利用,大大提高效率的通知避免了單點故障風險,最終實現知識共享,為用戶提供全方位、一體化的服務平臺。智慧圖書館中典型的區塊鏈應用包括基于區塊鏈技術的分布式館藏資源存儲系統、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智慧閱讀系統(實現積分、互助借閱體系)、基于區塊鏈技術的網絡教育系統等等。

五、結語

本文闡述了新時代高校圖書館面臨的挑戰與機遇,指出傳統圖書館向智慧圖書館轉型升級到的關鍵在于引入互聯網思維,建立以師生讀者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并探討了高校圖書館建設應如何結合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智慧技術部署智能軟硬件環境,以順應“互聯網+”時代和人工智能時代的趨勢,發揮圖書館在高校教學科研中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馮國權.互聯網思維下圖書館服務變革探討[J].圖書情報工作,2015(2):25-30.

[2]吳海媛.互聯網思維下圖書館服務創新體系的構建[J].圖書館學研究,2017(1):65-68.

[3]陸婷婷.從智慧圖書館到智能圖書館:人工智能時代圖書館發展的轉向[J].圖書與情報,2017(3):98-101.

[4]黃曉斌,吳高.人工智能時代圖書館的發展機遇與變革趨勢[J].圖書與情報,2017(6):19-29.

作者:溫善婷 單位:廣西大學行健文理學院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