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文學作品跨文化再生思索
時間:2022-04-24 11:59:00
導語:經典文學作品跨文化再生思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木蘭辭》是我國南北朝時期的一首經典敘事民歌,共22句,330字,講述了木蘭姑娘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征戰沙場,建立功勛,辭官還鄉的故事,充分表現了她的忠、孝、勇等精神品質,已多次在不同時代被改編為話劇、戲劇、電影等其他的藝術形式,使木蘭至今仍保持著鮮活的形象,感動著幾千年后的現代觀眾。迪斯尼公司于1998年將《木蘭辭》搬上銀幕,取名Mulan(《木蘭》),在全球6O多個國家發行,取得了3億美元的票房,是一部成功的商業動畫片。影片不僅有令人捧腹大笑的幽默劇情,還有雄偉壯觀的戰爭場面,令全球觀眾耳目一新,使這首中國古代的樂府民歌跨越時代與文化,在現代美國乃至全球獲得了新的生命力。本文嘗試從翻譯的視角,運用跨學科的方法對《木蘭辭》和電影《木蘭》進行對比分析,探討經典文學作品如何實現跨文化再生。
一、原文的來世生命
翻譯研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雅各布森將翻譯活動歸為三類:語內翻譯、語際翻譯、符際翻譯。(Jocobson,2004:139)其中語內翻譯是指用同一語言內的語言符號對原文進行闡釋或重寫;語際翻譯是指用另一種語言中的語言符號對原文進行闡釋,即通常意義上的翻譯本體;符際翻譯是指用非語言系統的其他符號對原文中的語言符號進行闡釋。從《木蘭辭》到迪斯尼動畫片《木蘭》的改編不僅涉及漢英兩種不同的語言文化系統之間的轉換,更是語言文字和影音媒體兩種不同的符號系統之間的過渡,是文學經典以更豐滿的形式向異域文化譯介的具體體現。本雅明在《譯者的任務》一文中指出:譯文是原文的“來世生命(afterlife)”t2],(Benjamin,2004:76)標志著原文生命延續的新階段。經典文學作品的魅力與意義就在于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文化的變遷,具有不同的闡釋與演繹。本雅明認為這種闡釋與演繹取決于作品的可譯性,即作品的所有讀者中是否有理想的譯者;作品本身是否召喚翻譯。從譯者的角度來看,迪斯尼公司在改編外國題材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已經形成了獨特鮮明的動畫風格,擁有頂尖的動畫制作人才和精湛的動畫制作技術,還有著不容小覷的投資實力,是跨越符號系統、跨越語言文化對經典民歌《木蘭辭》進行譯介的理想譯者。從作品本身來看,木蘭的忠誠、孝順、善良、無私、勇敢、質樸的多重品質為多角度闡釋作品主題提供了可能性;從參軍到勝利凱旋的完整故事梗概為塑造木蘭形象提供了充足的空間;民歌簡練的語言和詩性的描述有著豐富的想象張力,為充分發揮動畫片音畫介質的優勢提供了舞臺。每一次翻譯活動都賦予原文一次新的生命。隨著中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發展,《木蘭辭》召喚著新的翻譯,木蘭形象在世界范圍內重獲新的生命力已成為必然。
二、來世生命是原生命的延續
譯文既然是原文在新的歷史階段、新的語境中的再生,就避免不了與原文一脈相承的聯系。翻譯目的論將原文和譯文之間的相關性定義為“文本間連貫”L3J(Vermeer,229),認為它有助于向目的語讀者傳達原文的信息。經典文學作品改編為異文化電影時,原作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節、文化背景都可以通過這種“文本間連貫”來體現原作生命力的延續,賦予電影異國情調和陌生化效果,增強影片的吸引力和受歡迎程度。正因為如此,迪斯尼在改編過程中保留了原詩的主要人物、情節,呈現了典型的中國式背景,使影片與民歌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保持了相關性。這種相關性主要體現在敘事和文化兩方面。首先是敘事聯系。敘事是電影改編中首先要傳達的因素。當原文的敘事在改編中得以呈現,影片便能激發業已了解該故事的觀眾的預期,使他們積極參與電影的欣賞和意義的構建。對不了解原故事的觀眾而言,對原文敘事的呈現亦能給觀眾帶來新奇感,刺激他們到異域故事中去尋找共鳴,體驗精神上的獵奇。片名《木蘭》是對原文《木蘭辭》的呼應。她替父從軍、勇敢戰斗、建功獲封、棄爵歸田的主要故事情節都在影片中得到了再現,保持了木蘭故事的原始框架,使觀眾看到了《木蘭辭》在現代美國的生存與傳播。其次是文化聯系。為使影片具有外國情調,一些中國傳統的文化符號都在電影中得到了呈現,比如:長城、書法、傳統慶典等視覺符號;長笛、古箏、二胡等聽覺符號;中國的圖騰龍、幸運蟋蟀、熊貓、胡人、唐裝、火藥等典型的文化符號等。古代中國的社會習俗和封建價值觀也在影片中得到了展現,比如,女孩給家庭帶來榮耀的惟一途徑就是嫁個好人家,女人在男人面前應該保持緘默等。所有這些中國的文化信息將觀眾帶入了一種神秘而充滿魅惑的異域國度,增強了影片的娛樂性,體現了電影對《木蘭辭》的繼承,是原作生命力的延續。
三、來世生命是對原生命的超越
新生命不同于舊生命,它具有新的特質。本雅明認為“如果翻譯的終極目標是為了追求與原文的相似性,那么翻譯幾乎不可能。因為在來世生命中,原文要經歷變化。如果沒有轉變,沒有新生,就不能叫來世生命”2]。(Benja.min77)電影改編也一樣,“由于媒介發生了改變,電影與原文自然不同”。(Stam17)在改編過程中,迪斯尼對《木蘭辭》進行了大膽的改變,使影片跨越時代、語言、文化實現了對原作生命的超越。
(一)敘事變化
為增加影片的娛樂性,迪斯尼以歸化的方法將《木蘭辭》打造成了一部迪斯尼風格的動畫片。首先,電影塑造了李翔、大臣、木須龍、單于、媒婆等許多個性鮮明的新形象,很好地推動了情節的發展,也使木蘭這一主要形象更加鮮活、靈動。其次,電影以木蘭的故事梗概為基礎,創作了一個更感人、更豐滿的故事。為了創造和強化戲劇性的沖突,迪斯尼對原故事的細節進行了改動。比如:木蘭當戶織變成了說媒的插曲,既制造了幽默效果,又體現了木蘭的叛逆,為替父從軍作了性格上的鋪墊。原詩詳細描寫了木蘭參軍前在家所做的準備,而電影則以歌劇的形式重點呈現了軍事訓練的千辛萬苦。歡快的氣氛中沖突一個接一個,充分體現了迪斯尼式的幽默風格。對于戰爭的描寫也一樣,原詩只有短短三句,但影片中對木蘭戰勝單于的細節進行了詳細的刻畫,氣氛緊張、驚心動魄,一步一步推向高潮。此外,影片還創造了木蘭與李翔相愛的情節來體現迪斯尼風格特有的浪漫氣息和一貫的歡快結局。
(二)文化適應
“電影改編受制于當時各方力量的影響,是特定時間所流行的各種意識形態的反映?!薄?(Stam,45)將中國經典民歌改編成現代美國電影是一個跨文化的行為。為了迎合具有獨特文化預期的美國消費者,避免文化沖突,迪斯尼不能不考慮美國的主流意識形態,使影片符合目標文化中的主流價值觀。主要體現在三方面:首先是對傳統中國文化的美國式改造。比如:影片中的奶奶和木須龍就是美國化了的形象。影片還以西方流行的狂歡文化來取代《木蘭辭》中的中國古典文化。先祖廟里,祖先們載歌載舞,儼然盛裝打扮的狂歡者,毫無威嚴可言。木蘭與戰友、父親、皇上的擁抱也都是美國式的。這些細節中,中國文化符號的外表之下,其實都演繹著美國文化。其次是個人英雄主義的闡釋。木蘭在原詩中是一位忠孝兩全的勇敢女孩,完全符合2000年前封建中國的傳統價值觀。而在影片中迪斯尼對這一形象進行了全新的闡釋,將其個性中的獨立和勇敢進行發揮,塑造了一位美國式的個人主義女英雄。雪山之戰,木蘭獨自一人摧垮了雪山,消滅了敵人,拯救了整個部隊?;蕦m決斗中,木蘭再一次一146圈固圃衄蕊圓憑借勇氣和機智殺死了單于,拯救了整個國家,成為萬人膜拜的民族英雄。經過改造的木蘭成了美國文化的產品,個人的力量被無限夸大,體現了通過個人奮斗實現自我價值的美國式個人英雄主義。最后是女性主義的演繹。為迎合當時美國社會流行的女性主義意識形態,影片在木蘭形象中注入了女性主義色彩。影片通過木蘭與男性形象的鮮明對比,突出表達_r女性主義,還特意增加了木蘭在戰斗中暴露了自己的女人身份,被逐出部隊的情節。當木蘭最終拯救了整個國家,被尊為英雄時,女性主義的勝利達到了高潮。在這里,中國傳統的封建價值觀和社會制度為女性主義的展示提供了舞臺。
翻譯也是一種征服,當傳統的中國民歌用迪斯尼風格加以改寫,當中國文化符號中植入了美國文化的內核,當中國傳奇女孩成為個人英雄主義、女性主義的代言人,美國的主流價值觀在這一充滿異國情調的形象中得到了進一步的闡釋與強化,充分展現了美國電影對中國這一文化他者的拿來主義立場,顯示了意識形態對電影改編的隱性操控。這是經典文學作品在以電影這種大眾傳媒的方式實現跨文化再生的過程中所不可避免的。
四、結語
經典文學作品經由不斷的翻譯來實現跨文化的來世生命。電影這一多符號的媒體在經典文學作品的跨文化譯介方面有著傳統的文本翻譯無可比擬的優勢,它以更快捷、更直觀、更廣泛的方式使經典文學作品得以傳播,獲得再生??缥幕碾娪案木幖仍诤艽蟪潭壬显佻F原作的人物、故事和文化背景,展現外國情調,體現原作品生命力的延續,又對原作進行重新闡釋與改變,以適應目標文化,體現來世生命中新的特質,使影片超越原作、跨越文化在一個完全陌生的國度,甚至全世界得以再生。這種原作與譯作之間變與不變的共存、原文化與目標文化的雜合是經典文學作品突破時代和文化的限制,實現來世生命的必經之路。
- 上一篇:開發區紀檢監察工作安排
- 下一篇:想象批評理論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