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批評課教改路徑思索

時間:2022-05-03 03:27:00

導語:文學批評課教改路徑思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文學批評課教改路徑思索

文學批評課程是高校中文專業開設的一門專業選修課程,許多高校作為限定性選修課,選修面寬量大。隨著文學概論課程及其文藝學系列課程群改革的深化,也隨著課程體系改革由專業主F課程推進到必修課,進而推進到選修課改革的深入發展,文學批評課程改革迫在眉睫。

一、重新思考與確定文學批評課程的性質

文學批評課程是以文學批評作為對象的基礎理論、知識與實踐課程。長期以來,這門課程與文學概論課程一樣,是一門令學生費解難懂的抽象、枯燥、乏味的老大難課程,教師的教學效果與學生的學習效果都不佳。然而,這門課程在中文專業課程體系中卻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與意義:一是與文學理論緊密相連,是以文學概論課程為核心的文藝學系列課程、后續課程、應用課程,是文學理論與文學實踐的橋梁與中介;二是與文學史課程密切相關,文學課程無論古代文學、現當代文學,還是民族文學、民間文學以及外國文學等課程,其教學都離不開對作家、作品及其文學史評論,其評價內容、形式和方法都需要以文學批評為基礎;三是人類行為、活動都必須具備認識與評價素質和能力,文學批評作為對文學進行評價的一種行為活動方式,其文學評價能力帶動與影響人類其他行為活動能力,使評價作為人類綜合素質與能力的表征。因此,文學批評課程的必要性、重要性及其學生選課的積極性與教學狀況的窘境、不佳效果形成反差和矛盾,不僅影響文學理論課程的作用與效果,也會影響其他文學課程的教學效果。作為課程對象的文學批評屬于文藝學學科的構成部分,與文學理論、文學史構成文藝學三大組成部分。因此長期以來文學批評課程因文學批評的文藝學定位,而將此門課程也定位于理論課程,是文藝學系列課程之一,也是中文專業主干課程文學概論的后續課程,其教學內容、教學目的、教學思路都是圍繞文學理論來擬定的。因此,文學批評課程的定位受到文學批評定位影響,長期以來教學的理論性、學術性、學科性較強,從而忽略了應用性教學、教學實踐性環節以及理論運用于實踐的能力和素質的培養。學生反映此門課程與文學概論課程一樣抽象、枯燥、乏味,缺乏學習的動力和興趣,教學效果受到嚴重影響。因此,文學批評課程改革及其教學改革首先應是課程觀、教學觀的觀念的改革,針對現實實際問題與教學改革思路,重新思考與確立文學批評課程性質與定位。

其一,文學批評課程的應用理論型課程性質的定位。長期以來,文學批評在中文專業課程體系中屬于理論型的文藝學系列課程之一,文學理論是文藝學基礎與核心,故而文學批評定位于理論型課程,加強教學宗旨、目的、內容、方法的理論性、邏輯性、體系性,成為文學批評學,或者文學批評理論,多在批評本體論、存在論、價值論、源流論、構成論等理論結構與體系構成基礎上確立教學內容,甚至按照文學概論的理論體系框架設置文學批評的理論體系框架,將文學理論與文學批評混淆。這明顯還帶有前蘇聯文藝學學科設置在文學理論與文學批評關系處理上有所失誤的后遺癥,從而形成我們現在認識上的偏差。美國學者韋勒克認為:“我們必須回到建立一種文學理論、一套原則體系、一種價值理論的任務上來,這就一定要依據對于具體藝術作品的批評并且不斷爭取文學史的幫助。但是這三個學科是而且將來也是各自不同的?!憋@而易見,文藝學構成中的文學理論、文學批評、文學史是三足鼎立又相互聯系的整體,三者的功能與職責及其分工與定位是明確的。文學批評是一種對正在進行時的文學現象進行評論的一種獨立形式及其活動形態,是運用文學理論對文學實踐進行評價的行為,可謂是理論聯系實踐的橋梁。文學批評既是文學理論運用于實踐的、相對于文學理論而言的實踐活動;也是文學實踐推動文學理論建設發展的、相對于文學實踐而言的理論運動。因此,文學批評具有理論性與實踐性結合的性質特征,既具有理論品質,又具有實踐品格。但過去我們偏重于其理論性而忽略實踐性,偏重于其基礎性而忽略應用性,尤其在教學中偏重于作為理論知識結構體系的教學而忽略作為理論應用的實踐性教學及其學生素質能力培養的訓練。由此而言,簡單將文學批評視為理論性行為活動是有所偏頗的,以此將文學批評課程性質定位于理論型課程也是有所失誤的。根據文學批評的理論性與實踐性結合特點,應該將其準確定位于應用理論課程,強化其理論與實踐結合特點,強化其教學的理論運用的實踐性品格,強化其人才培養的素質能力的訓練。因此,對文學批評性質的認識,不僅有利于對文學理論與文學批評及其文學史性質和關系的認識,從而推動文學觀、批評觀的觀念更新,更有利于推進文學批評發展;而且也有利于對文學批評課程性質與定位的認識,以推動教學觀、課程觀的觀念更新,更有利于教學改革及其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其二,文學批評課程性質還需要將其放在課程教學系統中來確立。文學批評課程性質固然是由課程對象內容性質所確立,但還需要依據課程教學規律與特點來確立,應該充分考慮課程體系與教學結構及其人才培養的需要。作為中文專業選修課的文學批評課程,在選修課系列化的課程群板塊中被列入理論型選修課,從其歸屬于文藝學課程體系,作為文學理論課程的深化與后續課程而言無可厚非,但卻忽略其自身作用與獨立地位,一方面作為文學理論的實踐運用與實際效果的實踐性品格有所削弱;另一方面作為文學批評的獨立功能作用未能更好體現;再一方面作為課程體系構成與教學內容結構的特點也被忽略。從專業課程結構體系設置角度而論,文學批評課程在其課程體系中的位置往往也會決定其性質,一般將文學批評課程安排在大二或大三年級段開設,決定其在課程間起著承上啟下作用。

過去我們考慮較多的是承接文學概論課程,因此容易將其理解為批評概論的承接性,而忽略其理論運用的實踐性;同時,更容易忽略其對其他課程,尤其是現當代文學課程的承接性。其實這些正在進行中的文學實踐現象更為文學批評提供基礎與資源,作為后續課程更應該承接其課程的實踐性品格。對于所謂啟下課程而論,在大三或大四安排課程大部分是非基礎課的實踐性、實用性、深化與拓寬知識的課程,對于文學批評課程的理論性與實踐性結合特點而言,無疑既奠定了承上啟下的基礎與條件,而且其上下左右課程也決定其應用理論性質及其理論性與實踐性結合特點的定位。其三,文學批評課程性質應該根據人才培養目標來確立。中文專業主要培養中國語言文學教學與研究人才,分別通過綜合性大學、師范大學以及其他類型院校中文專業的學校與專業定位來確立人才類型,如作家、教師、編輯、研究者等。但無論哪一種文學人才,不管其職業類型如何,在大學所受的中文專業教育都應該包括文學、語言、理論三大系列的專業課程,人才培養目標就好定位在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強能力、重創新的復合型、綜合性的中文專業人才上,具體而言就是培養中文學生的聽、說、讀、寫、做、思的綜合素質與能力,其中的“寫”是其核心素質與能力。顯然,中文專業開設的寫作課程不足以完全能承擔這一功能,還必須與文學、語言、理論等專業課程共同承擔,文學批評課程無疑也是承擔評論寫作素質能力培養的重要課程。因此,文學批評課程性質在一定意義上取決于人才培養目標,強化其文學批評課程的應用性與實踐性及其應用理論課程性質也就理所當然。此外,過去大學教育通常是培養高精尖的理論型、研究型、基礎型人才,忽略應用型、綜合型、復合型人才培養,特別在當前教育大眾化、教育社會化時代,大學人才培養目標定位與社會需求存在矛盾進一步擴大,有必要強化理論性與實踐性結合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設定,從而也有必要強化其課程體系與教學結構的應用性、實踐性內容,確定其專業基礎課程、理論課程的應用性、實踐性品格,以及將能夠體現理論與實踐結合特點的課程性質。因此,文學批評課程性質就應該確定為應用理論型課程,應該與中文專業文學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大學本科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緊密聯系。當然,對文學批評課程性質與定位的重新認識不意味著削弱與淡化其理論性,也并不意味著要將其理論型課程轉換為實踐型課程,而是針對過去忽略實踐性與應用性的問題與缺陷加以校正,強化理論性與實踐性統一特點,確認其應用理論型課程性質。只有確定準確文學批評課程性質與定位,才能明確課程改革與教學改革的思路。

二、文學批評課程在專業課程體系中的定位

文學批評課程性質決定其在專業教學系統及其課程體系中的定位。其應用理論性質決定了它兼有理論型課程與應用型課程的特點,也具有理論性與實踐性結合的特色,更具有以評論寫作帶動能力提高的人才培養的優勢。因此,這門課程的改革必須充C-j,-~慮其在課程體系與人才培養體系中的定位與作用。其一,文學批評課程在文藝學系列課程群中的定位和作用。文藝學系列課程在中文專業課程體系中定位在理論型課程,文學批評在文藝學理論型課程群中定位在應用理論課程,一是相對于文學概論課程而言,其理論應用性與應用理論性更為凸顯,它不僅是對文學概論課程的延續和深化,而且是文學理論的實際應用與實踐行為。從這層意義而言,文學批評是文學理論的踐行,相對于文學概論其實踐性、應用性更強。二是相對于文藝學系列課程群的西方文論、中國古代文論、馬克思主義文論、文藝美學、文藝心理學等選修課而言,這些深化和拓寬的理論型課程既為文學批評提供古今中外的理論資源及其指導思想,也為文學批評擴大理論視野與領域;文學批評課程也為其提供理論運用于實踐的空間,深化和拓展了理論空間,使文學批評作為一種理論與實踐結合的行為活動,在文藝學系列課程群中的ttg位作用必然凸顯。三是在文藝學構成中,批評與理論的互動互滲形成理論批評化和批評理論化狀態,直接或間接影響到文藝學課程體系中文學概論的改革,面對理論課程教學的概念化、抽象化、教條化所帶來的困境,強化理論的實踐性品格,拓展理論的批評空間,成為文學概論課程改革的趨向.,批評作為“運動的美學”、“批評永遠是和它所批評的現象相適應的”,其地位作用得以強化;對于文學批評課程而言,批評理論化傾向確實存在正面與負面雙重影響,克服其負面影響的途徑是強化批評的實踐性與應用性,使其所謂理論化形成理論應用性的優勢和特點,成為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橋梁。因此,必須在文藝學理論型課程群中強化其作為應用理論性質課程的特點與作用,才能凸顯其在文藝學課程群中的地位作用。

文學批評課程在文學系列課程群中的定位與作用。古今中外文學,包括民族文學、民間文學及其各種類型文學課程,必須在文學史及其作家作品的時空縱橫交織中既提供文學現象、材N-、資源、文本、信息等實踐性內容,又必須通過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提供傳授、講述、分析、評價等知識性、理論性、導向性內容。從文學教育角度而言,基于教育需要的文學教學從本質上說,就是一種文學批評形式。教學內容所依據的文學史及其文學教材,無疑是一種文學史批評和作家作品經典批評,不僅是經過歷史與社會檢驗而驗證文學規律的客觀事實,而且也是經過反復研究、批評、評價而獲得歷史與社會認同的主觀評價取向。教師在教學中針對作家作品的解釋分析,其批評的評價取向就更為明顯。從這一意義而言,文學教師可謂廣義的批評家,教學成為其批評的一種形式,也是其研究與批評的結果呈現方式。因此,文學批評在文學教育及其文學課程體系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作用,文學批評課程不僅成為文學課程的基礎,提供文學教學的思路與方式,而且提供作家作品分析評價模式,無論對于教師還是學生而言,無疑都具有方法論意義。對于文學批評教學而言,不僅可以從文學教學中獲得大量的文學資源與批評資源,從而為文學批評課程的實踐性、應用性提供依據,而且也提供文學批評在文學教育評價以及文學評價體系中的參照系。當然,從課程體系與知識結構的整體構成而言,課程之間的相關性、系統性、結構性是課程體系的基本保證;從課程的獨立性、特殊性、主體性而言,每門課程的設置都應該具有合理性與必要性的充分理由,文學批評課程以其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定位及其應用理論性質和實踐性品格確立在文學教育課程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對于文學概論課程而論,具有更多的實踐性與應用性;對于文學課程而論,具有更多的理論性與方法論意義。其三,文學批評課程在必修課與選修課的課程類型中的定位與作用。中文專業課程體系與結構如果用圓圈表示的話,其圓心是專業主干課程,也是專業基礎課程與核心課程;圍繞圓心構成專業必修課,當然主干課程必然也是必修課,構成內圈;選修課作為外圈,圍繞圓心與內圈運行。主干課、必修課、選修課的設置主要是從專業知識結構與人才培養需要角度考慮的,立足點與出發點主要是教育與教學需要,因此,課程類型雖然有主次之分、基礎與提高之分,但并不意味著孰輕孰重,或者可有可無。過去,在課程體系中,包括主干課程在內的必修課所占比例較大,甚至全開必修課;隨著課程體系改革,選修課比例逐步擴大,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再到百分之三十,這既為教師教學、學生學習提供更為主動靈活、自主選擇的空間,又表明選修課在素質教育、創新教育與人才培養上的重要地位與作用。強調文學批評的重要地位與作用并非要將其從選修課轉為必修課,但也并不意味著作為選修課就沒有必修課那樣重要。作為選修課,它與必修課關系在于:它能很好承接、深化與拓展必修課,一方面旨在說明它在文藝學系列課程群中具有在文學概論必修課基礎上的理論提高與深化作用;另一方面也具有將文學理論運用于文學實踐的具體可操作性作用,是理論課程群中兼有理論性與實踐性、基礎性與應用性的一門應用理論課程。它與選修課關系在于:一方面以其應用理論的優勢與特點具有對文學類課程的指導性作用和方法論意義;另一方面文學批評作為一種行為活動方式,其評價素質和能力內置于或滲透在其他文學課程基礎中,其文學評價的地位與影響力、輻射力仍然存在。因此,文學批評對必修課與選修課的課程類型選擇并不重要,關鍵在于它在必修課與選修課中的地位作用,在于它在課程體系中的準確定位。目前,一些高校已經開始著手于文學概論課程改革之后的文學批評課程改革,通過新編出版的教材名稱就可見改革取向。王一川主編《批評理論與實踐教程》,他在“前言”中明確文學批評課程教材性質,“當前教學實際中存在著對于應用型和操作型教材的愈益迫切的需要。

隨著我國高校通識教育的越來越廣泛開展,以及中文人才培養目標日趨綜合型、應用型,中國語言文學專業教學越來越需要一種理論聯系實際、趨向應用和具有可操作性的知識框架及教材”。批評理論與實踐結合,批評教學的應用型與可操作性,批評教材的知識框架的創新,等等,構成文學批評課程改革的突破口。邱運華主編《文學批評方法與案例》教材也別具一格,主要從批評方法及其寫作角度,設置文學批評理論框架,嚴格而論,是批評方法論框架,包括批評思潮、批評流派、批評形態等實踐、行為、現象背后所具有的應用型、實踐性、可操作性方法,在此基礎上一方面輔以案例來說明;另一方面發掘理論內涵和理論依據以佐證。他在“導論”中指出:“實行文學批評方法的案例教學,基本意圖就是把文學理論區別為兩個基本版塊,一是基本問題,一是批評方法的實踐。前者瞄準文學理論發展的前沿問題,對這個問題做歷史的而非本質主義式的清理,其教學目標是幫助學生建構起動態的文學理論思想;后者則針對文學批評方法的訓練,借助文學批評發展史中形成的經典案例解剖,使學生得以直觀、實踐地學習?!边@其實也是昭示出文學批評教學改革的趨向。換言之,文學批評改革不僅僅是停留在口頭上,而是落實于行動中;也不僅僅是停留在改革思路、觀念和認識上,而是落實于具體的措施和操作中。由此可見,文學批評課程建設及其教學改革已初見成效,更有待進一步深化和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