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自傳文學發展概述

時間:2022-05-31 08:44:00

導語:美國自傳文學發展概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美國自傳文學發展概述

回顧美國自傳文學,首先碰到的是對其進行歷史分期的問題。通過歷史分期,以便較全面準確地歸納自傳文學各發展階段的基本特征。分期問題不能簡單地按歷史順序進行劃分就能解決,它應當體現對美國自傳文學發展的一個總體的宏觀的認識。從已有的研究成果看,人們對美國自傳從總體上進行分期還未達成共識。但有學者就美國自傳文學發展的某些階段做過論述,如沙伊(DanielB.Shea)論述的“美國史前自傳”;布依爾(LawrenceBuell)論述的“美國文藝復興時期的自傳”;伊蓋(SusannaEgan)論述的“內戰后的美國自傳”;A.E.斯通論述的“現代美國自傳”。

這種斷代論述顯然不是從整體上對美國自傳文學的發展作分期。他們分別按照歷史順序有選擇地加以論述。顯然,以上分期只是不同學者為研究之便而針對美國自傳文學發展的特定時期所做的劃分。而且,有些分期過于機械,并不能全面體現該時期美國自傳文學的總體特征。例如,沙伊在論述“美國史前自傳”時,其分期的下限時間界限不是很明確,其論述包括了美國建國后直至19世紀20年代的一些重要自傳。再如,布依爾在論述“美國文藝復興時期的自傳”時,所選擇的時間跨度僅有三十年左右,這一時期,美國自傳寫作得以蓬勃發展,但終因時間跨度過小而難以從整體上勾勒出該時期美國自傳文學的主題特征和時代特色。對于自傳文學發展的歷史分期,應當以自傳文學發展的特點和規律為核心,結合歷史發展階段的時代特征和自傳文學創作發展的狀況,作綜合的分析和研究。因此,不能把上述四位學者的斷代研究予以簡單相加,從而拼成是對美國自傳文學的歷史分期。本文借鑒上述學者的研究,并結合美國自傳文學自身的發展狀況,把美國自傳文學的發展也分為四個階段,即:早期美國自傳,浪漫時期的美國自傳,內戰后至二戰時期的美國自傳和二戰后的美國自傳。這四個階段無論在美國社會發展階段、自傳文學創作狀況和表現主題方面,都有各自明顯的時代特征。當然,對美國自傳文學發展史進行分期是一個非常復雜而嚴肅的課題,需要對各個時期自傳文學的發展特點進行深入研究,總結出各時期自傳文學的鮮明特征,才能做出較全面合理的劃分。以下分期,只期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早期美國自傳

作為文學王國里的一種文類,自傳文學的形成與演變也同樣受特定歷史時期社會文化發展狀況及其特點的影響與制約,帶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文化表征意義。早期美國自傳這一歷史分期的下限可止于1783年美國獨立戰爭結束,而其上限是難以確定的。從總的方面來看,這一時期還屬于文化發展的早期。根據人類學家的考察,17世紀前的北美地區只有土著印第安人的口頭形式的個人回憶和故事,不存在書寫形式的自傳作品。從17世紀早期開始,在這片原始的大陸上,出現了來自大西洋彼岸的探索者的足跡。這些來自舊大陸的人們懷著清教主義的美好理想,一邊用充滿渴望而新奇的目光觀察著這片“希望之鄉”,一邊拿起手中的筆記錄著他們的所見所聞。這些筆錄是美國自傳作品的雛形;其中,約翰•史密斯(JohnSmith)以其系列自傳作品占據了卓越的歷史地位。但是,無論口頭形式的個人回憶還是筆錄形式的個人游記,都不能算做當今意義上的自傳文學作品,但它們為以后的美國自傳甚至美國文學奠定了基礎。如美國文學中,獨立自強和個人主義的主題都帶有這一時期作品的烙印?!霸缙诿绹那褰掏絺兊娜沼浘哂屑兇獾膶嶋H功用,但它們逐漸變得復雜而精致起來,因此在十七世紀中葉,日記和某些類型的日志成為具有自我反省性質的文學的一部分。其結果是在新英格蘭的清教徒中,產生了一種文學與神學相結合的藝術形式。”[2]如詩人愛德華•泰勒、安妮•布德茲特里特、科頓•馬瑟、塞繆爾•休厄爾的日記和約翰•伍爾曼的日志。這類作品大多屬于精神自傳,其主題大多是清教徒精神皈依的心路歷程。其中,科頓•馬瑟(CottonMather,1681-1724)的《科頓•馬瑟日記》是清教徒精神自傳的里程碑式作品。真正意義上的美國自傳文學作品誕生于18世紀。在該世紀,出現了美國文學史上舉足輕重的三位自傳文學巨匠。他們確立了自傳寫作在美國文學史上的經典地位,也為后來美國文學的主題和形式產生了深刻影響。他們分別是喬納森•愛德華茲(JonathanEdwards,1703-1758),約翰•伍爾曼(JohnWoolman,1720-1772)和本杰明•富蘭克林(BenjaminFranklin,1706-1790)。其代表作分別是《喬納森•愛德華茲自述》、《約翰•伍爾曼日志》和《富蘭克林自傳》。這三位都是清教思想的代表人物。愛德華茲的《喬納森•愛德華茲自述》開始寫于1739年,饒有趣味地描述他的童年生活、和父親的關系、對基督的信仰以及與自己內心罪惡的爭斗。自述中充滿著清教主義的美好理想和對來世的憧憬,具有強烈的道德教化意義,對美國后世社會倫理道德體系的建構與維系產生了很大影響。[3]約翰•伍爾曼是一位享有很高名望的教友會牧師,他在英屬美國殖民地到處游歷,譴責奴隸制,倡導農奴解放。他的日志出版于1774年,時年36歲。日志運用簡樸而富有感染力的語言,表述他熱忱的情懷、純潔的動機、深厚的同情心和堅定的精神信仰,一位圣徒形象孑然而立。不同于喬納森•愛德華茲和約翰•伍爾曼,同樣身為清教徒的本杰明•富蘭克林代表了清教思想的另一方面,即現世關懷。二者反映了清教思想中唯心與唯物對立的悖論,這也正是殖民時期當地人們精神世界的真實狀態。富蘭克林在65歲時開始書寫他的自傳?!陡惶m克林自傳》被認為是美國“個人主義”和“美國夢”最具典型的體現。富蘭克林保留了清教徒的忠誠和其他美德,但拋棄了加爾文的宗教觀,即“地球是眼淚和苦難的深淵”。他認為對上帝的敬奉應表現在人的日常行為之中,是他務實宗教觀的體現?!陡惶m克林自傳》是由貧窮到富有、由卑微到尊貴的清教徒理想的延伸和發展。對渴望成功的人來說,《富蘭克林自傳》是一本充滿啟迪意義的教科書———一個未受過學校正規教育的人成了著名的文學家、發明家,這是一條典型的“美國式”成功之路。作者借以書信體的形式,向其兒子講述了自波士頓的幼年生活至費城歲月。作為一位在諸多領域頗有建樹的偉大人物,他一開始便以慈父形象出現———不僅對其兒子,而且面對整個美國民眾,沒有流露出任何自命不凡的語氣。他娓娓道來,不含任何勸諭說教成分,語篇風格平和真切,措辭簡潔樸實,一位飽經風霜、情真意切的慈父形象躍然紙上。這本僅幾百頁的《富蘭克林自傳》對人們產生的心理效應是任何一部美國書籍都無法比擬的。被譽為美國人“原型”的富蘭克林以實際行動闡釋了進取精神和個人自由的內涵,彰顯了個人主義這一美國民族理想宏大的精神力量?!陡惶m克林自傳》還為自傳寫作在文學史上贏得了經典地位,是美國文學史,甚至世界文學史都不可回避的力作。無論是在主題上,還是在形式上,它都是自傳寫作的“原型”,開創了美國名人寫傳記的風氣,建立了傳記文學的傳統,而且對美國后世非虛構文學的主題、語言風格和第一人稱敘事傳統的形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3]另外,非裔黑奴自述也是這一時期美國自傳的重要組成部分。自1760年第一部黑人奴隸自傳問世到1865年美國立法廢除奴隸制的一百多年中,已出版的奴隸紀實文學不下千余種。

二、浪漫時期的美國自傳

美國的浪漫主義時期指獨立戰爭后至內戰爆發這段時間。19世紀初,美國完全擺脫了對英國的依賴,以獨立國家的身份進入世界政治舞臺。理想的民主模式和政治平等成為這個新型國家的理想;開拓者用雙手為美國開辟出大片的西部疆域,工業經濟的蓬勃發展大大提高了美國的綜合國力。這些顯著成就使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滿懷樂觀主義和強烈的民族自豪感。一個生氣勃勃和致力于開創新生活的民族,必然強烈渴望以文學藝術來表現自己新的經歷和理想。當時,清教徒的宗教觀仍占統治地位,但在歐洲啟蒙運動的影響下,新大陸的人們已開始了對生活理想的思索。人們關注的焦點從人對上帝的侍奉轉移到人的基本權利。這一時期的美國作家和英國浪漫主義作家一樣,強調文學的想象力和感情色彩,反對古典主義的形式和觀點;歌頌大自然,崇尚個人與普通人的思想感情。這就是美國浪漫主義誕生的時代背景。另外,發生在英國和歐洲的浪漫主義思潮也深刻影響了美國社會。盡管外來的影響非常強大,但美國的浪漫主義有著自己獨特的品質,那就是表現“一種全新的真實的經驗”。[4]美國的作家對這種全新的真實的生活經歷迅速做出了反映。在19世紀30年代至內戰爆發這段時期,隨著美國浪漫主義的進一步發展,美國的文學藝術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新景象,這一時期也被稱為美國的“文藝復興”時期。美國文學在這一時期日趨成熟,成為一種反映民族精神的文學。在浪漫主義和文藝復興的背景下,書寫自我的社會語境已經在美國形成了,“我”成為這一時期主要的文學主題。另外,個人主義已經從政治領域延展到個人生活方式中。在自傳創作傳統和個人主義的推動和影響下,具有強烈的個人經驗色彩的自傳體小說也空前繁榮,如愛默生的一些主要隨筆、梭羅的《瓦爾登湖》等等。這是美國文學史上自傳寫作空前繁榮的時代,自傳作品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都取得了長足進展。普通的退役軍人回顧戰斗歲月的自傳作品一部接一部地出版。馬丁(JosephPlumbMartin)的《記敘一位革命戰士的冒險、危險以及遭遇》(1830年)是這類作品的代表作。這一時期誕生了兩位美國自傳文學巨匠,分別是約翰•亞當斯(JohnAdams)和托馬斯•杰斐遜(ThomasJeffer-son)。他們兩人為這一時期美國自傳寫作的繁榮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約翰•亞當斯是美國第二任總統,他一生堅持記日記,他的日記連同他的自傳一同被收錄在巴特菲爾德(L.H.Butterfield)編的《約翰•亞當斯的日記和自傳》(DiaryandAu-tobiographyofJohnAdams)中。杰斐遜是美國開國元勛之一,美國第三任總統,偉大的政治家、哲學家。他是美國民主和自由的象征?!锻旭R斯•杰斐遜自傳》是他在77歲高齡時開始寫的,忠實、富有啟發性并饒有趣味地敘述了他的經歷以及他生活在其中的那個史詩年代。兩部自傳開創了美國名人寫作自傳的傳統,也深深地影響了美國讀者的閱讀習慣。在這一時期,出現了一種獨特的自傳類別,那就是記錄和描寫非裔黑奴的奴隸生活和逃亡生涯以及為自由而抗爭的奴隸自述的出現?!俺炛髁x學者西奧圖•派克就認為‘美國人固有的浪漫精神都體現在奴隸紀實文學中,而不是在白人的小說中’?!保?]黑奴在自述中繪聲繪色地描述了黑人在奴隸船上的悲慘遭遇和暗無天日的生活,用親身經歷過的血淋淋的事實揭發和控訴奴隸販子擄掠非洲黑人的罪惡行徑。這些黑奴自述為最終取締海上奴隸貿易制造了輿論。其中著名的黑奴自述有第一個黑人作家威廉•威爾斯•布朗的自傳《威廉•威爾斯•布朗的記事:一個逃亡的奴隸》(NarrativeofWilliamW.Brown,aFugitiveSlave.WrittenbyHimself,1847)。在他的文學生涯中,最佳的代表作是晚年出版的自傳《我在南方的家》(MySouthernHome,1880),以優美的筆調描述了他豐富多彩的一生。黑人解放運動領袖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是誕生于這一時期的另一位杰出的非裔美國自傳作家,他分別于1845年、1855年和1881年撰寫了個人自傳《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一個美國奴隸的生活自述》(Narra-tiveoftheLifeofFrederickDouglass,anAmericanSlave,WrittenbyHimself)、《我的奴隸生涯和我的自由》(MyBondageandMyFreedom)和《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的生平和時代》(LifeandTimesofFrederickDouglass)。道格拉斯在三部自傳中通過敘述他本人的生活經歷,記錄了美國南北戰爭前后幾乎一個世紀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宗教狀況,刻畫了一系列重要的歷史人物形象,因而在美國黑人文學史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三部自傳對19世紀美國黑人文學做出了獨特貢獻,開創和奠定了美國黑人文學傳統,引領了一種新的文學話語模式。三部自傳不但奠定了道格拉斯在美國文學史上的地位,也奠定了他在美國廢奴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另外,女奴自述也是這一時期值得關注的自傳文本,在為數不多的女奴自述中,最著名的是哈麗特•雅各布斯的《一個奴隸姑娘的種種遭遇,由本人親自撰寫》(HarrietJacobsandIncidentsintheLifeofaSlaveGirl,1861)。雅各布斯的自述“開創了十九世紀美國具有開拓意義的女性奴隸敘事文本……以一個違反了女性道德準則的女性為敘事人,大膽觸及奴隸制對于女性肉體的蹂躪和摧殘的主題,從而打破了女性文學創作的禁區,開創了女性形象的新視角?!?/p>

三、內戰后至二戰時期的美國自傳

美國內戰(1861-1865)后,美國自傳得以進一步發展。除了白人自傳,少數族裔自傳也陸續出現。少數族裔自傳的大量出現,是這一時期美國自傳文學的顯著特征,具有深刻的文化意義,標志著美國文化開始從單一走向多元格局。從十九世紀末開始,美國華人開始的自傳寫作發展迅速。主要代表作有李周的《一個中國人的故事》(1903),李彥富的《當我在中國是個孩子的時候》(1887)。華裔的自傳創作,一定程度上是受出版市場的左右,但更重要的是在異質文化中,由于歷史的斷裂、傳統文化的缺失、主體意識和文化身份的喪失,作者在重建自我文化身份和心理歸屬感的強烈意識促使下來寫作的。正如《哥倫比亞美國文學史》對美國亞裔自傳寫作所做的描述:“從一個亞裔美國人的自身角度來講述亞裔美國人自己的故事,要把被種族主義破壞或否定了的文化根基重新恢復起來。”[2]除了亞裔美國人自傳外,非裔美國人自傳也大量出現。主要代表作有布克•華盛頓的《從奴役中奮起》(UpfromtheSlavery,1901),杜波依斯的《黎明前的昏暗:關于種族概念的自傳》(DuskofDawn:AnAutobiographyofaConceptofRace,1940),理查德•賴特的《黑孩子》(BlackBoy,1945),都是非裔美國人自傳的經典之作,這些作品對繁榮黑人文學和推動黑人解放事業起了很大作用。這一時期,女性自傳的比例也大大增加,著名小說家伊蒂絲•華頓(EdithWharton)、曾獲1931年諾貝爾和平獎的女社會改良家及和平主義者簡•亞當斯(JaneAddams)、美國女權主義倡導者夏洛特•吉爾曼(CharlotteP.Gilman)等都曾出版自傳作品。女性自傳和少數族裔自傳的興起,是這一時期美國自傳創作的一大特征。大量女性和少數族裔自傳的出版標志著處于美國社會文化邊緣位置的人們通過爭取話語權而開始積極建構自我意識和文化身份,并通過這一建構過程來反抗種族歧視和性別歧視。該時期占最大比重的還是美國白人自傳。19世紀美國現實主義文學大師亨利•詹姆斯(Hen-ryJames)分別在1907年、1913年、1917年著有《美國見聞》、《少年及其它》和《中年》三部個人自傳。1907年,亨利•亞當斯(HenryAdams)的自傳《亨利•亞當斯的教育》的出版被評論者認為是美國現代自傳的開始。1920年,被譽為“鋼鐵大王”的卡內基的《安德魯•卡內基自傳》出版。1927年,現代舞蹈創始人伊莎多拉•鄧肯(IsadoraDuncan)創作的《鄧肯自傳》被譽為“靈魂的自傳”。以上述作品為代表的美國白人自傳在主題上多表現美國文化中獨特的個人主義、美國夢和文化多元主義。四、二戰后的美國自傳二戰后的美國經歷了著名的“平裝書革命”,這對美國自傳的寫作、出版發行產生了很大的推動作用,是美國自傳的出版數量達到頂峰的原因之一。當然,引發二戰后美國自傳蓬勃發展的原因有很多,如“社會的外在因素和傳記文學自身賴以生存的活力”,表現在“首先,時代為傳記文學贏得了市場。傳記文學所描寫的主人公,幾乎都是各個領域卓有成就的名人,都有其奮斗的經歷,成功的經驗和喜悅,或者受挫的教訓和痛苦,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其次,傳記文學自身不斷發展成熟。當代美國的廣大讀者,在飽受各種現代派炮制出來的那些脫離生活、荒誕無稽、晦澀難懂、高深莫測、難以卒讀的作品之后,自然把閱讀的興趣轉移到這些優秀的傳記文學作品中。這些作品既符合他們的閱讀習慣,又可以給他們以智慧的啟迪、仿效的榜樣,同時又符合他們的審美需求”;“再次,傳記文學同其他紀實文學一樣,都有其歷史價值。不但能為讀者或歷史學家了解、研究這些傳記人物所處的歷史時代,而且能為研究這些人物,特別是研究著名作家的思想及其作品,提供珍貴的權威性的參考資料?!?/p>

二戰后,在美國上至總統,下至市井小民,都熱衷于自傳寫作,每年出版的自傳作品成百上千。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美國社會,各種社會思潮風云際會,此消彼漲。在社會政治運動高漲時期,文藝往往是表達政治理念的有效手段。在民權運動和女權運動的影響和推動下,美國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黑人和其他少數族裔的社會地位和政治權利得到很大改善,黑人和其他少數族裔自傳、女性自傳等處于邊緣位置的自傳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并出現了許多美國文學史上的經典之作,美國自傳創作進入新的繁榮期。這些自傳不僅成為傳主建構主體意識和文化身份的重要場域,而且對美國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產生了重要的推動作用。這其中尤其值得關注的是美國黑人自傳,代表作有杜波依斯的《杜波依斯自傳》(1968)、馬爾科姆•X的《馬爾科姆•X自傳》(1964)以及后來的巴拉克•奧巴馬的《我父親的夢想》(1995)和《無畏的希望:重申美國夢》(2006)等等。黑人女性自傳的大量涌現也是這一時期的一道獨特景觀?!?0年代以后,在女權主義運動的沖擊下,出自女作家之手描寫女主人公的傳記作品日益增多,在題材、風格上與過去的傳記文學有很大不同,有了新的突破。據曾為美國現代語言協會主席、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英語教授卡羅琳•G•海爾布倫統計,1970年至80年代初,出自美國女作家之手的大部頭傳記已達150種左右?!保?]主要代表作有女黑人安妮•姆迪的《在密西西比河長大成人》(1968)、安吉羅的《我知道籠中鳥為什么歌唱》(1969)、切斯特•艾姆的《傷害的質量》(1972)、納特•肖的《上帝的危險》(1974)等。一些屬于自傳作品的黑奴自述,就是曾被長期埋沒而后又在20世紀70年代引起學界重視,且對改寫舊的美國文學史產生重要意義的作品。自傳是非裔美國人表達他們與所處社會之間關系的一種有效方式。由于美國的種族主義以及白人主流文學作品中對非裔美國人的刻畫帶有很濃烈的種族主義色彩,一些非裔美國人通過自我書寫來正面宣傳自己,糾正被扭曲的形象,并對自己的文化進行辯護。二戰后非裔美國人自傳的繁榮發展也與廣大讀者和自傳研究者對這一文類的關注是分不開的。只有當生產符合某種消費時,才會產生一個讀者群,讀者群的形成反過來又推動自傳創作的繁榮發展。另外,隨著20世紀中后期“新歷史主義”批評理論的興起,許多跨種族的學者和批評家開始把黑人的作品納入到自己的研究視野中,自傳文本成為美國后現代主義語境下“文化詩學”研究的重要對象。當然,美國自傳文學在這一階段的空前繁榮,與讀者關注他人隱私的閱讀心理是分不開的,也在很大程度上與純粹的商業炒作是分不開的。

正如美國自傳研究專家斯托(StoneElbertE.)指出的那樣:“自傳作品擁有大量讀者的主導因素是對他人生活的興趣和對自傳敘事風格的喜好?!保?]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和他的妻子希拉里以及“拉鏈門”女主角莫妮卡•萊溫斯基各自推出的《我的生活》、《親歷歷史》和《莫妮卡•萊溫斯基:我的愛情》在世界范圍內的暢銷就是讀者熱衷于他人生活和隱私的典型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