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對尹洙文學著作影響

時間:2022-06-13 10:31:00

導語:春秋對尹洙文學著作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春秋對尹洙文學著作影響

宋人好義理,尚經世。好義理者偏愛借《易》談論天人之學,尚經世者喜好借《春秋》以闡發治事之道。故兩宋經學以《易》學和《春秋》學最為發達,而《春秋》學又更勝一籌?!端问?#8226;藝文志》所著經部書,《春秋》類在240種以上,超過《易》類,位居榜首。宋代的《春秋》學蔚為大觀,成為了“顯學”。經學是中國傳統社會的主流話語,《春秋》學是經學里淑世功能最強的“顯學”,而宋代《春秋》學又是《春秋》學史上大放異彩的華章,其對文學的滲透力極強。尹洙“深于春秋”,是宋代《春秋》學研究頗有成就的學者,同時作為一位從事古文創作、在古文運動中擔任重要角色的文學家,《春秋》學對其文學創作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尹洙對于《春秋》的精通使得他在史學和文學創作中不自覺地師法《春秋》,因此在文學創作中必然會留下《春秋》學的征跡。那么究竟《春秋》學對文學產生重大影響的核心因素是什么呢?《春秋》學對文學創作影響的表現及對古文運動的意義又分別是什么呢?

一、《春秋》學對文學創作影響之核心因素———春秋義法

在具體探討宋代《春秋》學對文學的滲透之前,有必要對宋前的《春秋》學概況略加梳理。其實,《春秋》學從先秦兩漢至宋的歷程是曲折反復的?!洞呵铩穼W從一般史書名“春秋”演變為“春秋學”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

(一)從“春秋”到《春秋》———通名化為專名“春秋”一開始只是先秦各國的歷史史書名稱,并不特指魯國國史,“也許是由于魯史為儒家所研習,隨著儒家勢力的張大,‘春秋’也就逐漸成了魯史的專名”[1]。

(二)從《春秋》到《春秋》經———魯史升為儒經在西漢賈誼《新書》的《六術》篇中明確地把《詩》《書》《禮》《樂》《易》《春秋》這六種典籍稱為“六藝”(即“六經”)。至此經過孔子整理過的魯史《春秋》變成了《春秋》經。

(三)從《春秋》經到《春秋》傳———一經衍為三傳傳是對經的解釋。三傳分別是《左傳》《公羊傳》《谷梁傳》。

(四)從“春秋”傳到“春秋”學———傳注蔚為“顯學”對《春秋》的闡發,對三傳的研究,都成了《春秋》學者的重要使命。宋代的《春秋》學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尊王攘夷為宋人《春秋》學之主流,余事皆其枝節耳”[2],此外,宋代《春秋》學還具有“會通經傳的主體意識”、“直尋大意的解經方式”、“偏重義理的哲學侵向”等基本特點[3],尹洙之《春秋》學當然也包括其中,這些基本特點都會對宋代的文學創作產生影響。但《春秋》學對文學產生影響的核心因素仍是《春秋》義法,可以這么說《春秋》學對文學的影響主要是指《春秋》義法對文學創作的影響?!凹词乖诳鬃右郧埃洞呵铩纷鳛閱渭兊氖穬?,它也是有義的。這種義就表現為史官記事的方法、原則及隱藏在文字背后的深層價值觀念。”[1]后來孔子對《春秋》以私人的身份進行了改編,就不是以史家求真為目的了,而是以勸善懲惡的求善為目的了,加進了自己的新義??鬃娱T人又對孔子的新義進行闡述疊加,經義越積越多。實際上,孔子和門人對《春秋》之義的解釋、發揮就是最初的《春秋》學。由此可見《春秋》學重“義”的特點。錢鐘書曾經說過:“兩漢時期最有后世影響之理論,為‘春秋書法’,自史而推及于文?!保?]《春秋》學對文學之影響體現在詩學理論方面對《春秋》義法的涵化,也表現于敘事文學作品對《春秋》義法的運用以及文論家對此的總結。而真正廣泛運用《春秋》義法于文學領域,從史傳到撰制、詩文著述到小說創作,那是兩宋時期。尹洙涵化《春秋》義法修史撰文(主要指散文創作),是宋代文學領域師法《春秋》尤為顯著者。

《春秋》義法又稱《春秋》書法、《春秋》筆法、《春秋》義例、《春秋》書例,它是孔子在整理魯史而成《春秋》時編撰方法、思想原則和筆削法度的總稱?!洞呵铩妨x法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之《春秋》義法是不斷被豐富和闡釋的,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的,不斷地有新的含義被吸收進去,是個開放性的概念。狹義內涵指孔子整理《春秋》最根本的編撰原則、思想原則和修辭原則,這些原則是《春秋》義法的核心內涵,這種核心內涵又分為表層結構與深層結構。表層結構主要是指“屬辭筆事而不亂”的編撰原則,包括了材料取舍上的“先內后外、錄大略小”和“常事不書、有變乃志”和材料編排上的“統一時間概念”和“嚴密時間關聯”;深層結構主指“懲惡勸善”的思想原則和“直筆”與“曲筆”的修辭原則[5]。而思想原則和修辭原則合起來構成了《春秋》義法的核心和精髓,即春秋“五例”:微而顯,志而晦,婉而成章,盡而不紆,懲惡而勸善。前四者為手段,后者為目的。作為精通《春秋》的學者,尹洙涵化《春秋》大義以立身行事,進而發展為運用《春秋》筆法以修史撰文。尹洙熔鑄《春秋》義法修撰史書既加深了他對《春秋》義法的體認,也錘煉了運用此法的技能,為他運用此法以撰文,積累了經驗,打下了基礎。

二、《春秋》義法在尹洙古文創作中的表征

上述《春秋》義法可以概括為三部分:基本內涵(春秋五例);外延(經法,史法,文法);本質特征(尚簡用晦)?!洞呵铩贰拔謇笔恰按呵锕P法”的基本內涵,經法、史法與文法是“春秋筆法”的外延:經法意在懲惡勸善,故求其善;史法意在通古今之變,故求其真;文法意在屬辭比事,故求其美。尚簡用晦是“春秋筆法”的本質特征,是《春秋》對“詩三百”比興寄托手法的借用和發揮,意在追求“一字定褒貶”的美刺效果[6]。“春秋筆法”之外延———經法、史法、文法,三者既相互融通,又各自相對獨立。所謂經法,即懲惡勸善之思想原則與法度,史法是溝通古今的思想原則與法度,文法自然是屬辭比事的文章筆法與修辭手法。其中外延是附屬在《春秋》義法基本內涵上的,而“尚簡用晦”的本質特征又貫穿于前二者中。故三者在尹洙文學作品集《河南集》中的表征即為“春秋五例”的表征?!洞呵铩妨x法基本內涵(春秋五例)對尹洙古文創作的影響表現在尹洙散文創作“簡而有法”的藝術特色上。歐陽修在《尹師魯墓志銘》中曾說:“師魯為文章,簡而有法。博學強記,通知今古,長于《春秋》?!保?]又在《論尹師魯墓志銘》云:“述其文,則簡而有法。此一句,在孔子六經惟《春秋》可當之,其他經非孔子自作文章,故雖有法而不簡也?!?/p>

(一)尹洙古文之“簡”

“簡而有法”之“簡”包括了《春秋》五義中之“微而顯”“志而晦”?!拔⒍@”指文見于此,而起義在彼(即用詞不多而含義明顯的書例)?!爸径蕖笔侵讣s言以記事,事敘而文微(即記載史事,用詞簡約而含義隱微是也。)可見《春秋》義法的本質“尚簡用晦”為此中應有之意。此兩者同中有異:同者措辭之簡約也;異,褒貶之顯隱也。當然尹洙之文最多的用法還是“微而顯”。1.“微而顯”。尹洙之文總是篇幅結構簡短,語言簡潔質樸而直接地表達主旨。此也是“春秋”義法的文法外延的體現。如果說經法乃懲惡勸善、經邦濟世之原則和法度,那么文法乃是昭示經法、史法這些原則、法度的修辭載體。也就是說,經法、史法所蘊含的深刻義理是通過文法的修辭形式來實現的。尹洙采用了簡潔嚴謹的語言手段和簡短的篇幅來表達勸善懲惡的目的。尹洙古文結集在《河南集》中,其中有“論”18篇,“記”12篇,“贈序”10篇,“書啟”55篇,“行狀碑志”34篇,“祭文”2篇,“表狀奏議”59篇,共190篇。除了《岳州學記》及景佑、慶歷年間的幾篇策論奏議較長外,其余古文很少有超過500字的。語言樸直簡古卻主旨明顯。如其作《審斷》,全文僅187個字,用著極簡古樸直的語詞來論證“審”與“斷”的關系。緊貼“審”與“斷”的關系來談,最終回歸到為人雖然很難做到“圣”,“暴”也可以不為,但是“昏”與“明”則可以通過審斷識別作為借鑒的主旨上。2.“志而晦”是指約言以記事,事敘而文微(即記載史事,用詞簡約而含義隱微是也)。在尹文中主要表現為“文簡意深”。歐陽修在《論尹師魯墓志銘》中提到“修見韓退之與孟郊聯句,便似孟郊詩;與樊宗師作志,便似樊文。慕其如此,故師魯之志用意特深而語簡,蓋為師魯文簡而意深”[7]。可見在歐陽修眼中尹師魯之文是“文簡而意深”的。的確在《河南集》中尹洙好多篇幅都是言約意厚,言簡意深的。例如《題祥符縣尉廳壁》短篇所表達的意蘊是很深厚的,即對于一個小小權力還未能“盡其官之所掌”的縣尉卻能做出“今京城中,禁軍大將領兵徼巡,衢市之民不復知有赤縣”如此政績,不得不令人反思此背后的意蘊。

(二)尹洙古文之“法”

“法”,指章法———婉而成章,盡而不紆,及勸善懲惡的終極意義。

1.“婉而成章”,杜預解釋為“屈曲其辭,有所辟諱,以示大順,而成篇章”,但后來該義例由經法滲透到文法時,側重點已由‘屈曲辟諱’之法流衍為‘婉曲行文’之法[5]。歷來評論家評論尹洙之文只強調其文古直勁峭,直抒胸臆的章法,而對其“紆徐婉曲”的章法很少提及。事實上在《河南集》中的確存在著這類作品。如《張氏會隱園記》,全文217字,將記敘、議論、寫景、抒情融為一體,堪稱一篇情景交融、夾敘夾議的美文。由于作者感觸頗深,全文竟用了15個“者”、“也”、“哉”、“乎”這樣的語氣詞,極盡紆徐委備,往復百折,容與閑逸之美,真乃歐陽修《醉翁亭記》的先聲,可謂深得《春秋》婉而成章之法。再如《志古堂記》,名為記堂,記堂不過20余字,其余300字皆是議論,可謂揮霍之極。采用了對比議論手法,層層分析,步步推進,條分縷析,而又娓娓道來,不緊不慢,一步步把主題推向高潮,使議論走向深刻,最后得出“篤守古道”的結論,這種風格其實開啟了歐陽修那種“紆徐委曲”的“六一風神”。當然這種筆法在尹文中并不多見,只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到歐陽修才蔚為大觀。

2.“盡而不紆”意為“直書其事,具文見意”,“盡其事實,無所紆曲”,要求書者客觀地把事實記載下來。例如尹洙的論兵之文中善于引用史實作為論據希冀對北宋客觀現實有所裨益。以古論今,好作古今比較論,是宋代古文家論政之文常采用的一種方式。尹洙“博學有深度,尤深于春秋”(《宋史•尹洙傳》),為文大有史法,歐陽修著《新五代史》即曾約他分撰。由于他熟知歷史,學養深厚,所以作文常以歷史事實作為依據。這也體現了“春秋”義法之“溝通古今的思想原則與法度,故求其真”的史學外延。在《敘燕》中論點為分兵戍邊則國本益固。開篇曰:“戰國勢,燕最弱。二漢叛臣,持燕挾虜,蔑能自固。以公孫伯珪之強,卒制于袁氏,獨慕容乘石虎亂乃并趙。雖勝敗異術,大概論其強弱,燕不能加趙,趙、魏一,則燕固不敵。唐三盜連衡百余年,虜未嘗越燕侵趙、魏,是燕獨能支虜也?!币脻h唐史實,說明趙、魏足以制燕,契丹雖得燕而不足患。又引用苻堅淝水之戰、哥舒翰潼關之敗的歷史事實來說明“悉內以擊外,失則舉所有以棄之”的弊害;再用戰國時六國雖師敗于秦,然“散而復振,幾百戰猶未及其都”來進一步說明分兵備御之利;復以陳勝、項梁舉關東之眾“朝敗而夕滅”的史實,告誡北宋謀國者千萬不要“襲新造之勢,徼幸與一戰”。反復地征引客觀歷史事實來論證北宋需要分兵備御的現實。尹沫在《進貞觀十二事表》中曾說:“圣人鑒治亂莫如前代,然于世易考、于事易通,則莫若世數之相近者。故《周書•無逸》歷陳商王中宗、高宗、祖甲之德,不及虞夏。臣以為方今憲法前古,宜在有唐;唐治之盛者,在于太宗。舊史具存,爛然可述?!彼€曾上表,乞求仁宗延訪大臣,講求唐代開元、天寶以前用兵故事,從中借鑒對付西戎的策略。因此,在他的論兵之文中,他是有意識經常征引唐代的史實來論證其文的。

3.“懲惡而勸善”?!皯蛺憾鴦裆啤倍蓬A解釋為“指善名必書,惡名不滅”,以期達到懲勸之作用。李建軍在《宋代〈春秋〉學與宋型文化》中曾將春秋五例分為兩種:載筆之法和載筆之義。認為“《春秋》或直書、或制例的直筆,或婉辭、或變書的曲筆,這些都是載筆之法,《春秋》運用這些‘法’,目的還是為了表達‘義’”。即前面的四例“微而顯,志而晦,婉而成章,盡而不紆”都是為了表達“懲惡而勸善”之義。此也體現了“春秋”義法懲惡勸善之思想原則與法度,故求其善的經學外延。錢鐘書認為《春秋》五例前四例是載筆之體,這一例是載筆之用[8],揭示了春秋價值在經世致用,也即結合不同時代特色的“勸善懲惡”。歷來對于《春秋》大義闡釋不一,《左傳》闡發崇禮思想,《公羊傳》接橥大一統、尊王攘夷思想,《谷梁傳》詮釋民本思想等等,都認為其所闡的思想就是《春秋》大義。學者們都是見仁見智地闡發《春秋》之義的,體現了經世致用的《春秋》價值。而在尹洙《河南集》中也有著自己的《春秋》大義,盡管《春秋》大義各時代都有新的含義,但是都以“懲惡勸善”為指歸。尹洙的古文尤其是論兵之文、議政之文中也都具有經世致用特點的懲惡勸善之義:或為垂示勸戒,或為救時行道。垂示勸戒之文,如《審斷》其云:“圣或所不能,暴或所不為,若昏與明,后世其鑒哉!”其對統治者的勸戒之意明顯至極。再如《鞏縣孔子廟記》記了河南鞏縣建孔子廟之事,先贊揚“今朝廷向儒術,”再贊“西都建學官,聚生員,為郡國倡始”,最后對李君的重建鞏縣孔廟“尊先圣以勵學者”表示“其賢而法哉”的贊美。尹洙是從天子到郡國到府縣到李君一路褒獎過來的,將自己對朝廷上下興學重教的稱楊表露無遺,目的皆在垂示典范而勸善。

救時行道之文如論兵文也很有特色。尹洙論兵之文不同于泛泛的書生之論,述戰守備,詳明切實,盡當時實情利害,其經世致用之特色極為明顯,可以說是當時的政治良方。南宋葉適《習學記言序目》卷五十稱:“尹沫早悟先識,言必中律,同時莫能及。《敘燕》《息戍》《兵制》與賈誼相上下。適會其時,故但為救敗之策爾。洙亦善論事,非所擅長于空文者也?!比~適稱尹沫論兵之文乃“救敗之策”,言之有物,不為空文,與《宋史•尹沫傳》稱“其為兵制之說,述戰守勝敗,盡當時利害”的評價相一致,都指出了尹沫論兵之文的一大特點:剖析邊疆軍事形勢,謀劃守邊策略,詳明削切,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對宋代國防有著經世致用的指導性。宋代立國之初,宋太祖鑒于唐末五代藩鎮割據、尾大不掉的教訓,在兵制上采取重要措施之一為大用文人治國,以文制武,分散武將的兵權,以避免再次發生陳橋兵變的歷史。這項措施對加強中央集權固然有作用,但是弊端也顯而易見。在《兵制》一文中,尹沫對此一問題進行了深刻剖析。他認為,宋與夷狄交兵而未嘗一勝的根源,“非夷狄之兵強,非中國之兵弱,法制之失也。何謂法制之失?以吏事而制戎事也”。因為,“為今而言,策之長在戰與守,策之失在御與救”,如果廢長策而取失策,焉有不敗之理。一旦敵虜犯我邊境,我方大將不計敵之眾寡、戰之遲速,便貿然發兵御之。若御之不勝,制軍令者曰:“吾知出兵而已?!倍鴪绦熊娏钫邉t曰:“吾知奮命而已。”一旦我方城池被圍,大將不計受攻之緩急、城壘之堅脆,便盡起銳卒往救之。若救之不勝,制軍令者曰:“吾知救之而已。”執行軍令者則曰:“吾知死之而已。”而御與救,并非為將之罪,究其根由,則是“以吏事制戎事”.尹洙分析的弊端是符合實情的,在當時是起著救時行道作用的。此外他的《息戍》對“冗兵冗費”弊端的剖析,建議采取“盡罷京師禁旅,慎簡守帥,分其統,專其任;分統則柄不重,專任則將益勵。堅于守備,習其形勢,積粟多,教士銳,使虜眾無隙可窺,不戰而摺”。《用屬國議》中提出了“以夷狄攻夷狄”之策;在《備北狄議》中提醒統治者要加強武備,隨時防御戎狄入侵等等都是切合當時國情,對時局的確具有救時行道的作用。

三、意義:促進古文運動,完成過渡使命

涵化《春秋》義法進行文學創作的尹洙在古文運動中起了打擊西崑浮靡的中堅作用和繼往開來的過渡作用?!洞呵铩妨x法是尹洙進行古文創作、從事古文運動的思想資源之一,戰斗武器之一。在普遍為時文的時代,尹洙不隨波逐流,古文創作始終如一。其師法《春秋》的古文在北宋古文運動的浪潮中,成為抗擊西崑體的先驅。在《尹師魯〈河南集〉序》中范仲淹稱贊尹洙“不逐時輩,與穆伯長游,力為古文”,“師魯深于《春秋》,故其文謹嚴”,得到了士林的追羨.“師魯深于《春秋》”句,其實交代了尹洙反對浮靡文風的戰斗武器和從事古文運動的思想資源。尹洙作為北宋古文運動的健將,在古文運動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他打擊了當時風靡一時的西崑的浮靡,力倡古道,使古文最終壓倒了時文,成為文壇主流。同時在古文運動中尹洙也起了繼往開來的過渡作用。史蘇苑認為“在文學方面,尹洙在北宋前期的古文運動中起著一種承前啟后的作用。北宋前期的古文發展,可分為開端、繼續和完成三個階段。在這個階段中的代表人物分別為柳開、穆修和尹洙及歐陽修”[9]。在《河南先生文集》所附的《雜見事跡》中說:“本朝古文,柳開仲途,穆修伯長,首為之倡,尹師魯次第繼其后,歐陽文忠公早工駢儷之文,及官河南,始得師魯,乃出韓退之文學之?!绷頁断嫔揭颁洝酚涊d:“錢思公鎮洛,所辟僚屬盡一時俊彥。時河南以陪都之要,驛舍常闕,公大創一館,榜曰臨軒。既成,命謝希深、尹師魯、歐陽公三人者各撰一記,曰:‘奉諸君三日期,后日攀請水榭小飲,希示及?!酉噢峤且猿善湮?,夕就出之相較。希深之文僅五百字,歐公之文五百余字,獨師魯止用三百八十余字而成,語簡事備,復典重有法。歐、謝二公縮袖曰:‘止以師魯之作納丞相可也,吾二人者當匿之?!┫喙?,獨師魯獻文,二公辭以他事,思公曰:‘何見忽之深,已礱三石奉候?!坏靡丫慵{之,然歐公終未伏在師魯之下,獨載酒往之,通夕講摩。師魯曰:‘大抵文字所忌者,格弱字冗。諸君文格誠高,然少未至者,格弱字冗爾?!朗鍔^然持此說別作一記,更簡師魯文廿字而成之,尤完粹有法。師魯謂人曰:‘歐九真一日千里也?!笨梢娨ê洞呵铩妨x法的古文創作對文壇領袖歐陽修產生過直接和深刻的影響,“這種春秋筆法的寫作態度和創作方式,后來一直貫穿于歐陽修的治學道路”。

北宋古文復興運動至尹洙才開花結果,他長于議論、重在明道,古文簡而有法,文字流暢,質樸簡古卻不似柳開穆修輩那樣艱澀,是承前啟后的一位古文運動者。當他把簡而有法、格高字簡的《春秋》筆法的創作心法傳授給歐陽修后,便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將古文運動最后的任務交給了歐陽修,由他來完成這一場偉大的變革。尹洙涵化《春秋》筆法的古文創作實際起了至關重要的繼往開來之作用,在北宋古文運動史上貢獻不容抹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