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調小說特征
時間:2022-07-09 04:27:59
導語:復調小說特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復調本指音樂上兩個或多個聲部(旋律)同時展開,雖完美結合在一起,卻仍然保留各自的獨立性。復調小說理論最早是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一書中針對陀思妥耶夫斯基長篇小說特點提出的。他認為復調小說是“有著眾多的各自獨立而不相融合的聲音和意識,由具有充分價值不同聲音組成真正復調”。即小說突破基本上屬于獨白型的單旋律模式,呈現出開放性,減弱由作家全知全能式安排的封閉性,創立了小說的新形式。昆德拉在分析布洛小說《夢游者》時提出復調小說,認為該書第三部分由五條不同的線索構成,這些線索雖同時發生,交替出現,但沒有真正意義聯系在一起,沒有形成一個整體,即復調意圖沒有得到實現,稱不上復調小說?!短?#8226;吉訶德》雖是多個故事展現,但堂•吉訶德的三次冒險行俠完全是線形的,沒有共時性,也稱不上復調小說。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群魔》由三條線索同時展開,形成三部獨立的小說。由于人物之間相互認識,形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這就是復調小說。
一、多條線索同時展開
復調小說最突出的表現是多聲部的輪唱,即多條線索同時展開。人物線索同時敘述,一同發展,又彼此交織在一起,使小說中由許多獨立的、平等的部分組成。小說復調的特點在于使同樣虛構的多個獨立的聲音、故事并存,不劃分它們的等級,不賦予其中任何人優勢地位,使一些異質線和現實層面并存。洛特雷阿蒙“一臺縫紉機與一把雨傘的相遇”似乎很好地表達了昆德拉關于異質因素相互碰撞產生的可能性的想法。《不朽》中,昆德拉用三種時態表現事件:過去時,描寫歌德、貝多芬、貝蒂娜之間的糾葛;現在時,敘述小說家昆德拉與阿弗納琉斯之間的幾次會議與現實交織并行;將來時,昆德拉設計自己靈感中小說人物及故事。這種別樣的復調通過多個聲部的輪唱表現出來?!稛o知》這部小說,如果純粹從技巧角度去分析,可以看到它由三個無關的故事組成。在前十一章,情節主要集中在伊萊娜身上,一個流亡到巴黎二十年后回到捷克的移民。第十二章在機場與約瑟夫的偶遇后敘述轉到他身上,他也是一個移民,一直到二十五章伊萊娜才重新出來。接著第二十八章和二十九章,又出現了新的轉折:一個在約瑟夫少年時代日記里的年輕姑娘,后來我們才知道她叫米拉達,是伊萊娜重新聯系上的朋友當中的一個。從此刻開始三個故事相互交替的節奏加快了,我們仿佛走入森林,道路一下子多起來,短起來。所有的故事實際形成了一個復調的和諧的故事,在最后幾十章就像《告別圓舞曲》第四天(第1、11章,克利瑪夫人卡米拉的故事;第2至4、14章,露辛娜的故事;第5、26章,露辛娜的情人弗朗齊歇克的故事;第6、8、10、12、15章,雅庫布的故事;第7、9、10、14章寫克利瑪與情人露辛娜的故事;第15至19章,卡米拉、露辛娜、伯特萊夫等的故事;第20、24章,寫音樂會;第21、27章,寫小號手克利瑪與卡米拉;第23、25、28章雅庫布與養女奧爾佳的故事;第29章交代結局。)一樣,豎立起了一座平行的山峰。我認為“隨筆性的離題”也是復調的一部分。勛伯格是流亡者,到死也沒有回到祖國,與約瑟夫回歸后又回到流亡地形成對比。尤利西斯也是流亡者,他與伊萊娜的故事一同構成回歸之幻滅。這些都可以看成復調結構,它們并不是零亂、毫無頭緒的,而是統一性———回歸聯系在一起,是回歸的幻滅。
二、音樂性
復調音樂性的原則,把共時性時間觀念下的不同情緒一同拋出,讀者在反差對比中感到目不暇接的同事,體驗超越現實平庸感受的復雜感。在這里主要是通過改變每一部分的長度實現的。各個部分分若干段落,使每一部分以它自己的敘述為特點,改變章節長度,形成音節結構?!锻嫘Α烽L度順序為:很短、很短、長、短、長。這與《生活在別處》順序相反,即長、短、長、短、很短、很短。由此可見,每一部分就是一個樂章,而每一章節就如節拍一樣。這些節拍有長有短,或長短不規則,將小說引向速度問題,即每一部分可以用音樂標記:中速、急板、柔板等。我們從每部分長度與它所包括章節數量的關系分析《生活在別處》。第一部分:詩人誕生,72頁有11個章節;中速。第二部分:克薩維克,35頁有14個章節;小快板。第三部分:詩人自瀆,88頁28個章節;快板。第四部分:詩人在奔跑,38頁有25個章節;極快。第五部分:詩人嫉妒了,102頁有11個章節;中速。第六部分:四十來歲的男人,28頁有17個章節;柔板。第七部分:詩人死去,31頁有23個章節;急板。速度除由每一部分的長度決定外,還與事件的“真實”時間有關。前四部分表現詩人十五年的生活,二百多頁;第五部分表現詩人一年的生活,一百多頁;第六部分二十多頁,只敘述了幾個小時內的事情,章節短小就如同讓時間過的慢些,將一個偉大的瞬間凝固下來。在這種音樂的進程中展現詩人出生、成長、戀愛、死亡。而《無知》中前十一章,伊萊娜,四十七頁,緩慢;十二章至二十四章,約瑟夫,四十五頁,急速;接下來的三章,伊萊娜,十四頁,緩慢;二十八至二十九章,七頁,緩慢;三十章至三十二章,約瑟夫,八頁,急速:三十三章至四十三章,三個故事交替并融合出現,四十六頁,緩慢;接下來兩章,伊萊娜與約瑟夫,八頁,中速;四十六章,米拉達,三頁,中速;四十七章,伊萊娜與約瑟夫,四頁,緩慢;四十八章,伊萊娜的母親與伊萊娜的情人古斯塔夫,三頁,中速:四十九章,伊萊娜與約瑟夫,五頁,緩慢;五十章,伊萊娜的母親與伊萊娜的情人古斯塔夫,三頁,中速;五十一章,伊萊娜與約瑟夫,二頁,急速;五十二章,米拉達,二頁,急速;五十三章,伊萊娜與約瑟夫,二頁,急速。前半部分變化不明顯,音樂比較平和;后半部分變化較為明顯;伊萊娜、約瑟夫、米拉達、古斯塔夫及伊萊娜母親的故事與“隨筆性的離題”多種因素混合、交織同音樂一樣有緩有急,有休止有交織,如同一部交響樂,推進作品的進程。
三、文體的復調
復調小說最深層的是“文體的復調”,也就是多種文體的運用。“文體的復調”是不拘于文體規范及類型成見的創新,即各條線索整體不可分割。在《笑忘錄》中有兩部分都叫《天使們》,前一部分(第三部分)由以下五個元素構成:“一,關于兩個女大學生以及她們如何升天的軼事;二,自傳性敘述;三,關于一部女權主義著作的評論性隨筆;四,關于天使與魔鬼的寓言;五,關于布拉格上空飛翔的艾呂雅的敘述。”這些元素互相闡述,互相解釋,闡釋同一個主題,同一種探詢將它們連在一起。后一部分(第六部分)由四個元素組成:“一,關于塔米娜之死的夢幻式敘述;二,關于我父親之死的自傳性敘述;三,關于音樂的思考;四,關于腐蝕著布拉格遺忘的思考。”那“我父親之死”與“塔米娜被孩子折磨死”有什么關系呢?是同一主題的不同展現。《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中開頭是以文學家的眼光去探討和評價尼采“永恒輪回”用散文式的哲學思考,是一個哲人的隨筆。小說的第三部分《不解之詞》以“不解之詞簡編”等的形式對薩比娜和弗蘭茨作為“存在密碼”的關鍵詞加以對比分析。這如同辭典的寫作手法,是走向主人公內心世界的方法。第六章《偉大的進軍》復調因素非常明顯,所以的內容都是圍繞一個問題展開,即什么是“媚俗”。作者不再隱藏在暗處,而且指揮人物演出以顯現“媚俗”,這些與小說其他部分巧妙整合,更加深對文章的理解?!稛o知》只分析其中的一部分,第一章是敘述式的描寫,寫伊萊娜與好友茜爾薇談論回歸問題;第二章是議論文式的描寫,以語言學家的身份分析回歸這個詞;第三章是歷史散文,從歷史的角度分析捷克的歷史;第四章是夢幻式敘述,寫伊萊娜的流亡舊夢;第五章是敘述式描寫,伊萊娜與母親在法國相見。這些都由回歸的主題整合,也看出昆德拉復調形式越加明顯。
- 上一篇:房管局廉政工作情況匯報
- 下一篇:藝術設計類人才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