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帝東巡文學

時間:2022-07-13 02:07:11

導語:清帝東巡文學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清帝東巡文學

清帝東巡即清代四位帝王(康熙、乾隆、嘉慶、道光),出于拜謁祖宗陵寢、考察吏治、視察軍事防務等目的,先后出巡清朝發祥地———興京(今撫順市新賓滿族自治縣)、盛京(沈陽)、吉林等地。興京為滿清發祥之地,盛京為滿清開國之都,永、福、昭三陵分別座落在興京、盛京兩地。清朝一代,四位帝王曾九次東巡興京,十次東巡盛京,又據《清通典》《清圣祖實錄》,康熙六十年,曾派第四子胤禛(雍正)等人代謁祖陵。清帝東巡文學即指清帝東巡期間所產生的文學作品,是研究清帝東巡活動的重要文獻。這里不僅有帝王即興題詠的巡游墨跡,還有扈從臣僚恭和御制的詩文以及他們的觀感性游記。東巡路上,皇帝及扈從們欣賞沿途的秀美風光,考察當地的風俗民情,理政觀風,參加各種展謁祖陵的祭祀活動,在此期間留下了許多名篇佳句。東巡途中,壯美秀麗的山川風貌、歷史悠久的名勝古跡以及曾經硝煙彌漫的薩爾滸戰場,激發了皇帝及扈從們的靈感,點燃了他們的創作激情。此外,東巡的皇帝在展謁祖陵、緬懷先祖豐功偉績的同時也不忘即興揮毫抒發他們繼往開來、再創輝煌的勃勃雄心。東巡文學作品中,清帝主要有御制詩、文、賦等,此外,還包括一部分扈從臣僚的奉和之作。撰寫本文的目的在于對清帝東巡文學的構成進行描述和說明,從中歸納和揭示出清帝東巡文學的思想傾向,并從文化資源利用的角度探討其價值。以下將從文學構成、思想傾向、實踐價值等三個方面對清帝東巡文學進行描述與說明。首先我們來看清帝東巡文學(以下簡稱東巡文學)的文學構成,這里主要從文體、作者二個角度來剖析東巡文學并對其進行歸納。

一、東巡文學的構成

東巡文學是清帝東巡期間所產生的文學作品。從現存文獻來看,東巡文學主要有詩、文、賦、游記等,創作主體多為東巡帝王及隨行扈從,其內容多樣,主要有敘史、懷古、詠景、抒情、記事等。經過整理歸納,首先將東巡文學的文體構成概括如下:(一)東巡文學的文體構成東巡文學的文體大致可分為詩、文與賦以及東巡游記三大類。其中詩作為東巡文學的主體是詩文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而在東巡詩作中,又以帝王所作之詩居多。以下我們分類描述:

1.詩自古文人騷客喜好借詩言情,清王朝東巡帝王亦是如此。據統計,東巡期間帝王所作之詩大約五百余首,主要涉及詠史、詠物、借景抒懷等方面,內容多樣,風格各異。其中歌功頌德、贊頌大清創世偉業的詩在這些御制詩中所占的比重最大,如《薩爾滸》、《三關》詩、謁《永陵》等。康熙于第一次東巡時作《薩爾滸》,詩云:“城成龍躍竦重霄,黃鉞揮時早定遼,鐵背山前酣戰罷,橫行萬里迅狂飆。”[1]3既抒發了對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崇敬之情,于字里行間中又可看出作者本人繼往開來、再創偉業的雄心壯志。此外,乾隆、嘉慶、道光三位皇帝也都曾以《薩爾滸》為題賦詩緬懷先祖的豐功偉績?!度P》乃乾隆十九年第二次東巡途中所作,此“三關”為建州三關,是當時后金防御的重點,乾隆作這首詩引用了建州三關的滿語名稱,即雅爾哈、代岷、扎喀,是對三關名稱最早以及最權威的解釋。乾隆于詩中闡述了大清創業之艱辛及其對大清未來美好前景的殷切期望。此外,嘉慶皇帝因循舊制作有《過三關得句》《過三關紀勝》二首;道光皇帝亦有一首《三關》。永陵為清王朝愛新覺羅氏先祖之陵寢,是清帝東巡祭祖的第一站,除康熙帝首次東巡未到此地外,歷代東巡帝王每次東巡祭祖必先祭拜永陵,拜謁之后或由感而發,或遵循慣例,必有所作。如康熙作《告祭永陵》詩,借景抒情,不僅抒發了詩人心中的宏愿,也表達了一代帝王對江山的摯愛之情。帝王之作,用詞考究之余不免過于偏深,文章歌功頌德之外又不免夸大,但詩中流露出對祖國大好山河的熱愛以及對人民深切眷戀之情感卻是真摯、熱切的。扈從所作之詩,大多為應制奉和之作,卻又不乏妙筆佳句,因為是奉和之作,所以大都沿用原韻,且詩作內容亦須沿襲帝王之作,但由于個人觀感不同,所作之詩在風格特征上也有所差異。如高士奇所作《恭和御制告祭永陵》與康熙原作相比,則從不同的視角寫出了自己的切身感受。其中,“五丁鑿后山容舞,千頃奔來水勢騰?!盵1]14寫出了陵園周邊的壯麗景色,而“雪色遠迎仙仗過,松枝低拂玉輿升?!盵1]14則用擬人的手法再現了隆重的祭典儀式,用語更為生動。

2.文與賦文與賦是東巡文學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文體。東巡文學中文與賦的數量不多,據現有資料統計,東巡文學中共有文、賦五篇。乾隆所作三篇《盛京賦》《文淵閣記》《神樹賦》;嘉慶作二篇,分別是《盛京頌》以及《再舉東巡展謁三陵大禮慶成記》。其中,乾隆的《盛京賦》和嘉慶的《盛京頌》旨在追憶滿清發祥史、歌頌先祖豐功偉績、記錄盛京的山川風貌,尤其是乾隆所作《盛京賦》堪稱長篇巨制,在當時名揚海外;《文淵閣記》則闡釋了《四庫全書》四個館藏地名稱之來歷,是研究四大藏書閣的珍貴史料;《神樹賦》借永陵所傳神樹之傳說,借古喻今,闡明作者對人生的態度。這五篇文、賦皆出自帝王之手,從內容上看,帝王之文、賦主要為歌功頌德、托物言志;就整體風格而言,多為氣勢磅礴、鋪張揚厲之作。

3.游記東巡文學中的游記皆出自扈從之手。據現有資料統計,現存東巡游記四篇,分別為高士奇所撰《扈從東巡日錄》、南懷仁所作《韃靼旅行記》、楊鐘義作《嘉慶東巡記事》以及何汝霖的《沈陽紀程》。這些游記詳盡描述了東巡帝王的衣、食、住、行,大到東巡大事記、行走路線,小到皇帝每餐的用膳情況,都進行了細致入微的描述。其中,高士奇所撰《扈從東巡日錄》記載最為詳盡,正文之前附有五篇小序,除高士奇自撰一篇外,其余四篇分別為高都陳廷敬、京江張玉書、揚州汪懋麟、秀水朱彝尊所撰。這部游記從康熙二十九年東巡之始記錄,按照時間順序,載錄了康熙此次東巡的全過程,這不僅是一部游記還是一部頗具史料價值的風土人情考,記行之余也記錄了所到之處的山川風物、歷史古跡、名人佚事甚至對一些奇特的生產生活工具的名稱及用途亦作了詳細的考證,如“薩喇,木板鞋也。長尺許,以皮靸之。歷雪磧峻嶺,逐獸如馳。……法喇,扒犁也。車而無輪,犁而有箱,載不以盈,險不以傾,冰雪時利用焉?!盵2]639-640此外,其中還錄有康熙于東巡期間即興吟詠的詩作以及高士奇的奉和之作。東巡游記為我們今天從事清帝東巡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史料支持。

(二)東巡文學的作者

清帝東巡文學的作者主要有皇帝及其扈從大臣,其中以東巡皇帝創作的作品居多,是東巡文學的主要創作者。

1.東巡皇帝清代東巡皇帝有四位,即康熙皇帝、乾隆皇帝、嘉慶皇帝和道光皇帝。東巡皇帝是東巡文學的主要創作者。東巡四位帝王均為飽學之士,康熙皇帝文武兼備,三次東巡留下了數十首詩文墨跡;乾隆皇帝雅好文學,他的詩文更是數不勝數,是四位東巡帝王中作品最多的一位。他們的詩文氣勢磅礴、語句精致、考究,但其中無不流露出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對人民的眷顧以及對平淡、閑適生活的向往。在康熙皇帝東巡御制詩中,數量最多的當數描寫山川風物、借景抒情的詩作,如《玉田》“:徐無山下水涓涓,幾道橫流灌玉田。驅犢荷鋤農事作,五風十雨卜豐年?!盵2]473此外,《江中望雨》《杏山晚眺》等皆屬此類,這類詩作,用詞婉約,情感細膩,很難想象是出自一位頗具英雄氣慨的帝王之手。乾隆皇帝是東巡四位帝王中詩文作品數量最多的一位,他自詡文學造詣較高,每次東巡都留下了大量的詩文作品,除循制所作詩文之外,但凡巡游時路過的名勝古跡都能在其詩作中找到它們的影子,如《姜女祠》。此外,《夷齊廟即事》《大凌河》《過遼陽》《文廟》等,皆屬此類。清王朝嘉慶、道光時期,國力大不如前,康乾盛世景象亦一去不返,所以大規模東巡祭祖的次數也明顯減少,嘉慶皇帝在位期間東巡祭祖兩次,道光皇帝僅一次。在文學創作方面,嘉慶、道光的東巡作品無論在數量還是質量上均較康熙、乾隆二帝相去甚遠,多為因循舊例而作。

2.東巡大臣清王朝東巡扈從中至今尚留有作品傳世的主要有愛新覺羅?胤禛、張玉書、高士奇、南懷仁、劉綸、金德瑛、汪由敦、張祥河、楊鐘義、何汝霖等。愛新覺羅?胤禛曾于康熙三十七年作為扈從隨父東巡并作《侍從興京謁陵二首》,描寫了他隨皇父祭陵的盛大場面。高士奇、南懷仁、楊鐘義、何汝霖等人不僅有詩作傳世而且各自撰寫了東巡游記。扈從之作不一定都是應制奉和,如張祥河的《上夾河》《古魯村》二首便是寓情于景,有感而發。

二、東巡文學的思想傾向

從東巡文學作品中可以反映出四個方面的思想傾向,即滿清發展史的濃縮、白山黑水風貌的寫真、大一統功業的贊頌以及滿族民族風俗的寫照。以下將分別加以敘述。

(一)滿清發展史的濃縮

滿清興起于啟運山下、蘇水河畔,民間流傳了許多關于這段歷史的傳說,這些傳說也成為東巡文學的創作題材。如流傳已久的神樹的傳說,據說當年努爾哈赤的祖父福滿的骨灰匣曾長在這棵老榆樹上,因而這棵樹被譽為神樹。乾隆皇帝所作《神樹賦》借用了這則傳說,文曰:“爰生神樹,非柏非松。根從天上分來,想銀河之歷歷;種豈人間所有,郁佳氣之蔥蔥。……是以誠垂大清之篤,佑庇萬葉而多余者也?!盵1]66我們可以看到,乾隆帝賦予這個傳說更多的神話色彩,通過渲染神樹的不平凡來暗示滿清王朝承天應命、天命所歸。此外,在東巡文學中也有以著名的薩爾滸之戰為題材的作品。薩爾滸大戰是明朝與女真的第一場戰役,在滿清發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其古戰場舊址在今撫順東薩爾滸山,自康熙帝始,清代東巡四位帝王每次巡幸至此,仿佛因循慣例一般,都要做詩抒懷,歌頌先祖,激勵后輩。除康熙帝所作《薩爾滸》外,乾隆皇帝亦作有三篇以薩爾滸為題的詩文,還有嘉慶皇帝所作《薩爾滸詠事》二首、《回蹕過薩爾滸再詠》以及道光皇帝的《薩爾滸敬紀》。扈從亦有以此為題的作品,如張祥河所作《雨夜度薩爾滸》,這首詩共計三十二句,詳細描述了薩爾滸大戰的全過程,有助于我們今天更為形象的了解這段歷史。

(二)白山黑水風貌的寫真

清王朝興起于白山黑水之間,御制詩賦中對關外山川風貌的描述極多,如乾隆皇帝第二次東巡興京時寫過一首《三關》詩,首次刻畫了建州三關的雄姿,詩曰“:第一關名雅爾哈,天閶虎豹雄神州。第二代岷極險絕,雕鶚到此還應愁。三關扎喀逮邊壤,一成之旅懷前猷。”[1]90這首詩是對三關名稱最早、最權威的解釋。乾隆于四十三年東巡時又作《盛京土風雜詠十二首》以及《盛京土產雜錄十二首》,用來記錄盛京的風物、特產。嘉慶亦作詩歌詠滿清發祥地,題名即為《赫圖阿拉》“:橫甸在南郭,土城遺址存。邠岐緬文德,鎬洛度周原。建國規模始,卑宮儉樸敦。大清發祥始,舊跡示曾元?!盵1]173這首詩介紹了赫圖阿拉的地理位置,描寫了關外殘存的土城遺址。馬爾墩嶺位于“三關”中的第二關代岷關,此地雄偉險峻,道光東巡時路過馬爾墩嶺曾作詩一首,題為《策馬過馬爾墩嶺》,詩云:“巖天高峙萬山中,險峻天成氣象雄?;厥渍耙涝鰬倌?,白云紅葉凈長空。”[1]255這是道光皇帝東巡御制詩中鮮有的詠景抒情詩,描寫了馬爾墩嶺雄險秀美的景象。帝王詩作往往大氣磅礴,借詠景來抒發自己的宏圖壯志。扈從之作則少了一些霸氣,多了一分清麗,且其中不乏歌詠山水風物的作品。如張祥河的《古魯村》《夏園》《上夾河》等皆屬此類。此外,扈從所作東巡游記中對關外的風土人情、地理環境也描寫得非常細致。

(三)大一統功業的贊頌

皇帝御制詩中,為祖先歌功頌德、贊揚大一統功業的詩特別多。嘉慶皇帝曾作《恭謁孝陵》,詩云:“天開大一統,應運圣皇興。寰宇永安定,元孫凜繼繩。仔肩荷恩佑,基命勉躬承。瞻望明樓表,松云佳氣凝?!盵2]581他不但在謁孝陵時作詩歌頌先祖大一統的豐功偉績,還以此作為教育后世子孫的范例,他在《繼思齋示諸皇子》中這樣寫道:“皇清大一統,天命建鴻基。纘武宜勤習,修身戒怠疲。毋忘今日訓,永繼昔年思。勖爾諸昆季,同心固本支?!盵2]573嘉慶皇帝統治期間,清朝逐漸由鼎盛走向衰敗,他的詩文已經不像康、乾二帝那樣雄心勃勃、氣勢恢宏,他深知自己無法創立像祖先大一統偉業那樣的功績,所以,除了在拜祭祖先陵寢時祈求先祖保佑國泰民安外,只能作詩教育子孫要勤學修身,齊心協力保住祖宗留下來的千秋基業。綜觀清帝東巡御制詩文,我們可以看到,康、乾二帝雖皆以追憶祖先為基調,但不乏氣勢磅礴、辭彩絢麗的詠景、抒情之作,至嘉慶以后諸帝所作,則都以贊揚滿清大一統功業、歌功頌德為主,多是遵循舊例而作。

(四)滿清皇家禮俗的寫照

清帝東巡是清朝皇帝拜謁祖宗陵寢的祭祖活動,因此,東巡文學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滿清皇家的祭祀禮俗??滴醵荒陽|巡,先至盛京祭福、昭二陵,后又到興京祭永陵,途中所作《三月初六日告祭福陵恭述十韻》《初八日告祭昭陵恭述十二韻》和《三月十一日雪中詣永陵告祭》描述了這次展謁三陵的祭祀活動。嘉慶二十三年東巡祭拜三陵后,作《再舉東巡展謁三陵大禮慶成記》,這篇文章從清寧宮拜祭神靈、謁陵大禮、祭品陳設、崇政殿朝會等幾個方面對此次謁陵祀典進行了較為系統的敘述。此外,東巡文學對滿清皇家宴請禮俗亦有所描寫。通常情況下,待祭祀禮畢,皇帝入盛京宮殿接受官員朝賀,之后在崇政殿舉行盛大的筵宴,其間各種典禮儀式都有嚴格的規定??滴踉鳌陡骒攵Y成宴諸臣于舊宮》、乾隆作有《十月朔日宴宗室群臣于故宮》以及道光所作《大政殿御宴作》等作品皆描繪了滿清皇家筵宴的盛況。

三、東巡文學的實踐價值

東巡文學產生于清帝東巡的旅途中,皇帝和扈從們將所見所感記之于筆墨才有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東巡文學作品。透過東巡文學作品,我們仿佛可以看到清朝皇帝攜眾臣僚浩浩蕩蕩東巡祭祖的情景。清帝東巡文學不應只被著錄于書卷中,而應在現代社會發揮它應有的經濟、文化價值。

(一)豐富東巡御路文化旅游項目的文化內容

清帝東巡文學具有文化旅游方面的開發價值。東巡文學作品伴隨清帝東巡活動而產生,皇帝及扈從大臣們每到一個地方幾乎都要吟詩作賦以示紀念,因此,東巡文學可以幫助我們理清清帝東巡的路線進而開發以“東巡御路”為主題的文化旅游項目。具體可將清帝東巡的兩條線路做成科考旅游產品,以團體游和自助游兩種方式提供給消費者。除此之外,皇帝及其扈從在巡游過程中以游記等方式記錄了關外的山川風物,為我們探究其時關外的風土人情提供了豐富的史料,我們可以將其充分利用起來,以還原關外土風、物產為目的包裝為民俗旅游產品,配合“東巡御路”旅游項目一起投放到旅游市場,使消費者在領略風景秀美的御路風光之余也可以感受到獨具關外特色的民俗風情。由此可見,東巡文學可以豐富東巡御路文化旅游項目的文化內容。

(二)打造以清帝東巡為歷史題材的文化產品

文化創意產業近年來在我國蓬勃發展,東巡文學可以為打造以清帝東巡為歷史題材的文化產品提供史料支持?;实奂捌潇鑿乃髟娢摹⒂斡?,對東巡出游的生活、沿途風光、祭祀活動、皇家筵請活動以及其它重要事件等皆有描述,尤其是游記對這方面的記錄最為詳細,這些都可以作為研究清帝東巡的歷史材料。通過對上述資料的整合,創作以清帝東巡為歷史題材的劇本并將其投入到影視劇、記錄片、科教片等文化產品的生產活動中,形成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化產品,讓更多的人了解清帝東巡及東巡文學。因而,以清帝東巡為歷史題材的文化產品對于樹立民族文化品牌具有現實意義。

(三)東巡文學是研究一宮三陵的第一手史料

一宮三陵指盛京宮殿(即今沈陽故宮)以及永、福、昭三陵。東巡文學中,數量最多的就是以一宮三陵為主題的詩文,為我們研究一宮三陵提供了豐富的史料。自康熙帝始,賦詩作文以祭祖先的傳統一直沿續下去,康熙作有《福陵頌》《昭陵頌》;乾隆四次東巡,每次均作謁三陵詩,以祭祖先;嘉慶、道光二位皇帝亦遵循先朝舊例,謁永、福、昭三陵時賦詩祭祖。盛京宮殿是滿清先祖生活過的地方,清朝四位皇帝東巡至盛京都要在此舉行祭祀儀式、宴請地方官吏,東巡文學中也有許多以宮殿中的主體建筑為主題而創作的詩文,如康熙的《盛京舊宮》;乾隆的《御崇政殿》《大政殿》《登鳳凰樓》《頤和殿》《大清門》《題迪光殿》《保極宮》《題文溯閣》《嘉蔭堂》《仰熙齋》;此外還有嘉慶的《清寧宮有感》以及道光的《清寧宮敬紀》等。上述這些詩文對于一宮三陵的描述甚為詳細,是研究一宮三陵的重要史料。

總之,東巡文學是清帝東巡所遺留下來的寶貴文化遺產,是研究清朝四位皇帝東巡祭祖活動的重要文獻。通過對東巡文學進行深層次的挖掘,不僅能夠揭示其中所蘊含的思想傾向,還可以再現清帝東巡的壯觀景象,從而將其運用到社會經濟、文化領域,發揮它應有的社會實踐價值。此外,東巡文學對研究其時的滿蒙關系亦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