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街書會歷程及狀況

時間:2022-07-16 03:22:03

導語:馬街書會歷程及狀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馬街書會歷程及狀況

馬街書會由于其所具有的獨特的民間藝術表演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歷經700年的朝代更迭卻生生不息延續至今,成為中國民俗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被譽為“中國十大民俗”之一。但是進入現代社會,馬街書會的發展遇到了現實的障礙,正在走下坡路。如何使馬街書會重塑往日輝煌,本文將從馬街書會的歷史及現狀,來探尋這一問題。

一、悠久輝煌的歷史

河南省平頂山市寶豐縣的馬街書會,是中國現在三大著名書會之一,又被稱為“十三馬街書會”。每年農歷正月十三,全國各地的說書藝人不畏嚴寒,“負鼓攜琴,匯集馬街,說書亮藝,以曲會友,其熱鬧的場面堪稱中國民間藝術和民俗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觀”。其形式多種多樣,不但包括大鼓書、琴書、三弦書、評書,還包括亂彈、河南墜子、道情、大調曲子等幾十種[1],規模壯觀,形成全國民間藝術的奇偉景觀?!霸谔柗Q‘曲藝之鄉’的河南,民間說書已有九百年歷史”[2]。作為其中的主要代表,“馬街書會”的歷史更是源遠流長。據馬街村廣嚴寺上的石碑就記載,“古剎大會起于宋宋延祐二年,盛于明、清”。馬街書會歷史悠長,但是它究竟源于何時,因何而起,卻是眾說紛紜。一說是源于春秋,興于漢朝。春秋時,當地有一個叫張舒的人,此人喜歡韻律,擅長彈奏,廣收徒弟,囑咐徒弟在自己去世后要用用說、彈、奏唱的方式來祭奠自己,并且要流傳下去。后來王莽追趕劉秀于此地,正好趕上當時張舒的徒弟在祭奠他,在當地人們的幫助下,劉秀最終得以逃脫。當了皇帝以后,劉秀為了感念當地人們助舍命相助,特降旨免去馬街一帶三年的皇糧,并欽賜藝人“三皇社御牌”.此后,各地的藝人以救駕之日為會期,年年到此,說書獻唱,感念皇恩。至今當地仍然有"光武封、書會興"這樣的說法[3]。一說是宋代,相傳,馬街有一位在南陽府當錄事的朱秀才,喜歡寫曲彈唱,廣交天下藝友。后來他告老還鄉,并于一年的正月不行病逝,各地藝人陸續在于正月十三這天趕到馬街,擺起書攤,彈唱他曾經寫的曲調來紀念他,以后年年如此,就形成了今天的馬街書會。還有一說,元代,馬街有一位叫馬德平的老藝人,此人精通曲藝,并喜好收徒,傳授技藝,故桃李滿天下。每年的正月十三,其弟子們就從全國各地趕來為其獻藝祝壽。這樣年復一年,就逐漸行成了傳統,有了這個說書盛會。盡管馬街書會的起因眾說紛紜,但藝人們代代相傳,而且來馬街說書的藝人也越來越多,而且自元代以來從無間斷。而書會最為興盛的是清同治二年,據寶豐縣退休職工許九才說“當時為了弄清有多少藝入來馬街趕會,擔任書會會首的司士選吩咐會上的管事在火神廟的香案上放一個大斗,讓來說書入的藝人都勤火神廟里進香錢。規定一個人只能丟一個銅錢,不準多丟,也不準不丟。散會后一數,整整有兩串七銅錢。也就是說當年到會的說書藝人是二千七百人”。而建國后,據統計,每年到馬街書會說書的曲藝書棚超過600個,藝人也有千余人,說明馬街書會在此時總體上還呈現出一派繁榮的景象。

二、衰落的現狀及原因

近幾年,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電子影像產品已進入千家萬戶,家庭娛樂方式也日益豐富。而與此同時,說書藝人賴以生存的經濟基礎正逐漸崩潰,而且隨著老一代藝人的先后去世,年輕一代的藝人寥寥無幾,書會面臨著后繼為人和逐漸走向衰落的趨勢。實際上,不論官方在數字上怎樣夸大,現在的馬街書會規模已經開始走向衰落了。在采訪中,寶豐縣文化局的一位官員告訴筆者,2006年,馬街書會實到的曲藝書棚不過幾十攤場子。而不過在三十年前,馬街書會到會的曲藝書棚不下600個,藝人超過千人。當筆者在馬街說書研究會2011年上巳年會藝人登記處查看藝人登記表時,心里的震撼是無法用言語表達的。其中超過七成的藝人年齡都在50歲以上??粗嚾藗冎饾u佝僂的身軀和斑白的頭發,這不得不讓人產生疑問:馬街書會,這個曾經有著輝煌過去的民間說書盛會,這個保留著中國民間最淳樸、最純凈的鄉村情感的書會,為何離我們越來越遠?馬街書會是否會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而只成為一種文化的符號?[4]而究竟又是什么原因導致馬街書會一步步走向衰落呢?

(一)原生態功能的喪失

正如詩歌照亮了唐期夜空一樣,宋元則成就了說唱藝術的輝煌。藝術的生命與社會時代的特點緊密結合在一起,但進入到現代工業社會后,書會這種曾經在農業社會中遍布城鄉的說唱藝術卻呈現出衰落的趨勢。馬街書會形成以來,聽眾們到瓦舍勾欄書會、廟會、集市聽書的目的是消遣娛樂,陶冶心情。進入現代社會,人們為消遣娛樂來聽說書的心情并未隨著這些瓦舍勾欄的消失而改變。聽眾大老遠跑到馬街書會的目的是什么?難道是為了來接受政治宣講的嗎?顯然不是;是為了來接受道德教育的嗎?也不是。他們來這是為了娛樂的,而馬街書會的原生態功能就是娛樂人們。書會說唱內容的形式化嚴重影響了書會的生命力。建國后的一段時間,在當時極“左”思想的影響下,書會說唱的內容大多都是在粉飾太平,完全脫離現實生活,不在考慮聽眾的需求,由此產生了許多形式化、固定化而同時又沒有市場的作品。加上50年代,說唱藝人被納入國家管理體制,在各文化局備案,使得一些說唱創作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幫各地方政府爭臉、拿獎,更加完全忽視了聽眾的需求,書會的原生態功能正一點點的喪失。

(二)書會說唱質量的下降

馬街書會說唱質量的下降直接導致說唱市場的日益萎縮。在1949年以前,藝人們將說書唱戲作為自己養家糊口的唯一工具,說唱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他們的生存環境,因此,過去的藝人們非常重視自己的說唱質量,將說唱質量視為自己的生命,并在說唱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自己的說唱水平。而且藝人們在長期走南闖北的江湖生涯很多生活經驗,他們將這些生活經驗與說唱創作緊密結合在一起,使現實生活和說唱藝術相互融合,在詼諧之中摻雜著生活的氣息,即使是傳統唱段也穿插著現代味十足的插科打諢。建國以后,由于大部分藝人來自農村,因此他們大多又都回到了土地上,土地開始成為藝人們賴以生存的主業,而說唱只是成為藝人們的副業。他們大都在為自己的生計奔忙,沒有閑暇時間再去練習說唱。而另一方面說書藝人的后繼無人也使說唱質量日益下降。進入現代社會,隨著人們對物質力量的日益重視,對精神力量卻加以忽視。人們對說唱藝人不屑一顧,認為的他們的生活地位十分低下,社會上流傳著不少鄙薄的俗語就是描述說唱藝人的,如:“為生莫學鼓樂手,坐檐下,喝殘酒”“說書說到死,沒人來燒紙”等等。在民間有些說法更是把說唱藝人叫做“巧要飯”的。所以,年輕人根本不愿意再去學這些,而年老人卻無經濟能力去搞這些。參加書會的大部分藝人都是50多歲的,20歲以下的根本找不著,如果有事需要,臨時還得找人充數。像這樣后繼無人,嚴重影響了馬街書會說唱質量的提高。藝人們的說唱質量是說唱藝術傳承與發展的重要因素,創新只能建立在牢固地掌握了傳統的基礎上。因此我們不禁要問:基礎不牢的藝人群體如何肩負起重振馬街書會的重擔?

(三)現代科學技術對說唱形式的沖擊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技術的興起和電子影像產品的普及,人們的娛樂休閑方式也越來越豐富多彩,但是說唱這一傳統的藝術形式卻越來越受到這些東西的挑戰。改革開放之前,在廣大的農村地區,人們并沒有沒有多少藝術形式可以選擇,說唱就成為人們比較青睞的藝術形式。但隨著時代的發展,電子影像產品已經進入千家萬戶,人們坐在家中就可以自由地欣賞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藝術形式和享受各種各樣的休閑娛樂方式。從筆者實地調查情況來看,中老年人對于電視節目的興趣并不是很大,調查結果顯示超過六成的中老年人選擇了在閑暇時看戲或者聽說書;但是青少年對電視節目及流行音樂的興趣卻十分高昂。在調查中在99%的青少年選擇了在閑暇時收聽音樂或看電視節目。在農村社會文化娛樂方式日益多元化今天,一些比說唱藝術手段更加豐富的藝術如電影、戲曲的市場也在逐漸萎縮,說唱藝術更是遭到前所未有的沖擊。

(四)資本投入的減少

建國以前馬街書會主要采取“以會養會”的運營方式。那個時候馬街書會的運營資金主要包括以下來源:首先是火神廟周圍的土地收入以及當地鄉紳富戶的捐贈;其次是來馬街書會說書藝人的捐贈及鄉民的地銀錢。但是運營資金主要是靠前者,后者所占比例很小,幾乎可以忽略。而且,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后,火神廟周圍土地被分別分給了村民耕種,這些土地具有已經成為村民的私產,因此書會很難再從這些土地獲取收入。這樣,馬街書會已經很難再得到資金。與此同時,馬街書會雖然在2006年被列入國家第一批非物質遺產保護名錄,政府也相應加大了對其的保護力度,但是底下的負責人拿到錢之后既沒有為民間藝人解決丁點問題,更沒有高薪聘請專業教師,加大對下一代藝人的培養。資金缺少成為制約馬街書會發展的一個重要障礙。

馬街書會,作為“中國三大書會之一”和“中國十大民俗”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輝煌的過去,但是由于社會和自身的原因正一步步走向衰落。本文通過過去與現在對比及詳細分析衰落的原因,希望能為馬街書會的發展提供思考,也是本文的寫作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