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南城遺址文化資源及價值
時間:2022-07-25 03:28:06
導語:紀南城遺址文化資源及價值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紀南城的性質
紀南城遺址位于荊州城北5公里處,東接富饒的江漢平原,西臨險要的鄂西山地,南有綿延的萬里長江,北有襄荊大道與中原相通。城西約5公里處有南北走向的八嶺山楚墓群,亦稱“龍山”,城北約25公里處有紀山楚墓群,城東北1公里處有雨臺山楚墓群,城東垣外為一片湖泊地帶,即海子湖?!凹o南城以在紀山之南而得名”[1]。據《三國志•吳志•朱然傳附子績傳》,吳赤烏十三年(公元250年)“魏征南將軍王昶率眾攻江陵,不克而退?!儽阋瓣朴诩o南,紀南去城三十里,績先戰勝而融不進,績后失利”[2]。可知至遲三國時期已有紀南地名?,F存文獻中紀南城之名最早見于西晉杜預,《左傳》恒公二年杜注:“楚國,今南郡江陵縣北紀南城也。”[3]之后在《荊州記》、《水經注》、《括地志》等文獻中也都有記載。關于紀南城的性質,西漢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說:“江陵故郢都,西通巫、巴,東有云夢之饒?!盵4]東漢班固《漢書•地理志》亦說:“江陵,故楚郢都,楚文王自丹陽徙此?!盵5]《世本》:“武王徙郢?!彼沃栽唬骸敖衲峡そ昕h北有郢城”[6]。杜預亦以“武王居郢”,在《春秋釋例•土地名》中直言“楚國都于郢,南郡江陵北紀南城,東有小城郢”[7]?!肚G州記》曰:“縣北十余里有紀南城,楚王所都。東南有郢城,子囊所城?!盵8]《水經注•沔水篇》記載:“江陵西北有紀南城,楚文王自丹陽徙此,平王城之。班固言:楚之郢都也。”[9]后世文獻《括地志》、《史記正義》等皆說楚國都城在紀南城或江陵,其后歷代學者承此說。20世紀60年代以后,考古工作者在紀南城及其四周,開展了大規模的考古調查、勘察與發掘工作。紀南城至今保存完好,城垣殘高3.9~7.6米,城垣上部殘寬10~14米,城從南到北3.5公里,從東到西4.5公里,規模是現在荊州城的三倍多。紀南城城內,楚國的遺跡遺物十分豐富,發現有宮殿區、作坊區、市場等,還發現了84處夯土臺基。宮城內有許多的大型夯土臺基,排列很有規律,在臺基的周圍發現了大量的水井和瓦礫等遺跡遺物,其中經過發掘的30號臺基,分為上下兩層,上層建筑規模很大,和秦都咸陽的宮殿建筑類似。城內還發現了作坊、窯址等不少遺跡,并出土了銅、鐵、竹木、陶片等大量的遺物[10-11]。在紀南城城外則發現了大量的楚墓,其中不乏大規模高規格的楚墓,如天星觀1號楚墓就是一座身份明確的封君墓[12]。在江陵楚墓中還有比天星觀墓還大的,如熊家冢楚墓,封土的直徑超過100米,高10余米,據探測熊家冢楚墓口長寬約70米,面積約4900平方米,槨室長寬20余米,面積約400平方米,規模是現今楚系墓葬之最[13]。據業師徐文武教授的研究,熊家冢墓主很可能是楚昭王[14]。此外,還有不計其數的小型楚墓,大概是平民的墓葬。這些平民墓離紀南城較近,最近者不過100~500米[15],這說明墓地的主人是紀南城內的居民。由此而論,文獻和考古資料都清晰地說明了一個不容置疑的事實———紀南城即楚之郢都。
從表中我們可以看出,紀南城遺址的歷史文化資源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數量多。城內遍布古井、窯址等遺跡,筒瓦、板瓦等建筑材料以及東周的文化遺物,俯拾皆是,僅城內的古井就有400多口。城外的楚墓,已發現較大型的有封土的墓約1500座,無封土的墓地40多處,僅在雨臺山1050×80米的范圍內就發現楚墓700余座[16]。紀南城歷史文化資源數量之多可見一斑。第二,種類全。有古井、窯址、城垣、城門、水門、碼頭、護城河、古河道、建筑基址等遺跡,僅古井按井圈的材質就有土井、陶圈井、竹圈井、木圈井和瓦圈井等種類。出土的文物有鬲、盂、甑、豆、盆、甕、罐等生活用具,銅斧、銅刻刀、木器等生產工具,也有筒瓦、瓦當、板瓦等建筑材料。紀南城南郊外的紅光村還發現了25具保存完好的石磬[17]。第三,保存好。紀南城是迄今為止已發現的我國南方保存最好的一座古城,有的地段現在還存有高達6.7米的城墻遺跡。由于南方的土質與氣候條件較好,紀南城歷史文化資源一般比北方歷史遺跡保存得要好。1965年紀南城附近望山楚墓群中出土了越王勾踐劍,這把青銅寶劍雖穿越了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但劍身絲毫不見銹斑,堪稱奇跡。
三、紀南城大遺址歷史文化資源的價值及保護
(一)文化價值
城市是以空間與環境利用為基礎,以聚集經濟效益為特點,以人類社會進步為目的的一個集約人口、經濟、科學文化的空間地域系統。它是一個經濟實體、政治社會實體、科學文化實體和自然實體的有機統一,是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楚都紀南城正是楚國戰國兩百多年“集約”的核心,是楚文化的核心。因此對紀南城大遺址歷史文化資源的研究對于楚文化的開發與利用是至關重要的?!皻v史文化資源是人類文化傳統和精神成就的載體和見證,不僅是某個地域和某個民族的財富,而且是人類社會的共同財富”[18],它最大的特點就是不可再生。紀南城歷史文化資源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在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二)社會經濟價值
紀南城現存留的主體是夯土臺基,而不是宏偉的實體建筑形態,缺乏可讀性、可感性和可消費性。如何讓早已靜默的歷史文化資源重新完整、鮮活地再現于當代人民的生活之中,發揮其教育、科研、觀賞和經濟功能,這正是紀南城大遺址歷史文化資源開發的“瓶頸”問題。以紀南城為研究對象,深入探討制約紀南城歷史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的要素,研究相關的保護與開發策略,對紀南城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正如湖北省政府在2011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所說,“加快實施國家大遺址保護荊州片區部省共建”是十二五期間我省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頭等大事,是帶動和促進區域經濟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19]。文化是生產力,早在19世紀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就注意到了文化生產的特殊性,他指出“宗教、家庭、國家、法律、道德、科學、藝術等等,都不過是生產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產的普遍規律的支配”[20]。此后,馬克思在多部著作中對文化生產力進行了論述。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七大提出“科學發展觀”以來,文化的生產性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然而文化資源不會主動地向生產力方向轉變,只有在特定的社會經濟條件下,它才會轉化為生產力。研究紀南城歷史文化資源向生產力轉變的社會經濟條件,有利于帶動交通、餐飲、住宿、商品零售等一系列產業發展,形成一個歷史文化資源有效促進現代經濟發展的模式。
1961年紀南城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然而近年來,一方面隨著經濟的發展,紀南城遺址內數萬居民日常生產、生活活動對遺址構成了嚴重的威脅;另一方面紀南城大遺址保護起步較晚,相關的法律法規體系和管理監督機制尚未健全,科技力量普遍不足,人才嚴重緊缺,對紀南城大遺址保護的科學性問題認識不足,缺乏從規劃、保護到實施管理全方位的科學控制,有關保護實施的支撐體系尚未完善。紀南城遺址也因而遭到了嚴重的破壞。2011年5月1日,我們對紀南城遺址進行了實地走訪,發現紀南城遺址遭到了自然和人為的嚴重破壞。土城墻由于雨水沖刷,水土流失嚴重;人為破壞現象更多,挖魚塘、在城墻上搭棚蓋房的現象屢屢發生,如在紀南城安家岔城墻上就蓋有兩層的酒樓,荊襄(荊州至襄樊)公路就鋪設在東城墻上,直接貫穿通過。古城遺址現已支離破碎,面目全非。居民對紀南城遺址生態環境滿意度僅為10%(見圖1)。為了科學地保護和開發紀南城大遺址,2010年3月4日,國家文物局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在北京簽訂了《大遺址保護荊州片區共建協議》。該協議旨在通過對楚紀南故城大遺址的規劃、保護、展示和研究,全面提升保護管理水平,努力將荊州片區建設成為我國南方大遺址保護重要示范區和湖北省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的文化中心。2010年10月9日,楚紀南城入選第一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2011年,荊州投入5億多元全面啟動了楚紀南城考古遺址公園等六大文保項目建設,力爭在“十二五”期間把荊州打造成我國南方大遺址保護示范區和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的示范區。2011年11月24日,國家文物局主辦、湖北省人民政府承辦的“2011年度中國大遺址保護高峰論壇”在荊州市隆重召開,全國各省的文保專家齊聚荊州,共商紀南城保護大計。因而,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研究紀南城大遺址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與開發順應了時代和社會發展的要求,具有很強的時代性和緊迫性。
總之,紀南城大遺址歷史文化資源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在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對紀南城大遺址歷史文化資源進行科學的保護和利用,有利于實現紀南城遺址承載的厚重歷史文化內涵與現代經濟的融合,達到傳統文化內核與現代文化要素的對接,促進文化的復活和再生。
- 上一篇:管理局道德宣傳工作匯報
- 下一篇:氣象局突發事件工作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