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學術期刊走勢

時間:2022-07-27 11:47:53

導語:文學學術期刊走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文學學術期刊走勢

文學學術期刊是探討文學創作、開展文學批評、交流文藝思想、引領文學思潮的重要平臺。“一本好的文學批評期刊,對這個時代的文學批評乃至對這個時代的文學創作是非常重要的,它會真的影響到作家的寫作,關系到批評家的成長,甚至他的批評立場”[1]。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滲入,一些文學學術期刊開始躁動不安,想盡各種辦法,大踏步地走向市場化,盡快實現經濟利益最大化,直接導致文章篇幅越來越小,刊物越辦越厚,辦刊質量越來越差,這種惟經濟利益為首的辦刊理念嚴重影響著當前的文學學術生態。

一、掛羊頭賣狗肉:純文學期刊“學術化”

以文學為主的純文學期刊是播撒人類精神種子的藝術園地和傳承人類精神產品的重要載體。由于受到市場經濟的沖擊和影響,純文學期刊正通過“學術化”逐漸走向商品化境地。目前,國家相關政府部門提供的經費不能保證純文學期刊的正常運行,期刊在很大程度上還依賴于自身銷售收入、廣告收入以及收取高額版面費等來維持生存與發展,這就勢必引起一些“顛三倒四”的文學學術類文章趁虛而入———即純文學期刊“學術化”,這種所謂的“學術化”的確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辦刊單位的經濟收入,卻嚴重影響了刊物的質量。當前純文學刊物的“學術化”傾向,在一些頗有影響的純文學刊物上均有體現。如:《飛天》、《山花》、《作家》、《大家》、《長城》、《山東文學》、《時代文學》、《安徽文學》、《東京文學》、《文學界》、《劍南文學》、《青年作家》、《北方文學》、《神州》、《當代小說》、《文藝生活•文藝理論》、《散文選刊》和《星星》等,都有自己的下半月理論刊物,通過專門為發表學術論文提供平臺來收取版面費。《飛天》、《山花》、《作家》、《大家》、《長城》、《山東文學》和《時代文學》憑借著其是中文核心期刊的優勢,創辦下半月理論刊物;某些期刊在文學學術類稿源出現緊張的情況下,甚至也會為一些非文學類學術論文開綠燈;還有一些省級期刊的理論版甚至通過擴大期刊容量來增加版面收入,每期刊發文章少則幾十篇,多則上百篇,如《安徽文學(理論版)》2010年第12期刊載文章176篇,《劍南文學(理論版)》2010年10期刊載文章175篇。甚至有的期刊懶得組稿,就直接收取轉刊費用,把下半月刊的理論刊物完全“打包”賣出去,由買方負責組稿、編審、印刷、收取版面費等,“這樣的學術期刊實際是利用國家特別賦予的出版權在與作者方交換打著‘版面費’名義的金錢,是典型的權錢交易,屬于學術期刊的權力尋租范圍,而不是學術期刊商品化”[2]。當前,除了影響很大的《收獲》、《當代》、《十月》、《人民文學》、《鐘山》和《花城》等期刊還在堅守純文學的陣地外,其他期刊幾乎都受到了市場經濟的商品化污染?!拔膶W期刊的這種‘學術化’傾向,在很大程度上損害了文學期刊本身的品牌,也造成了文學期刊對文學作品的邊緣化現象,毫無疑問使得文學期刊失去自身文學的基本立場,對文學期刊的可持續發展埋下了危機”[3],同時也破壞了學術研究的氛圍和文學學術研究的生態場域,無形中也嚴重影響了純文學期刊的健康有序發展。

二、兵分兩路:文學學術刊物紛紛擴容

由于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一些文學類純理論期刊的版面非常有限,但稿源卻十分豐富,在這種情況下,或受經濟利益的誘惑,或出于刊物自身發展的需要,促使主辦單位對刊物改版,通過增加期刊頁碼或縮短期刊周期來擴大刊物容量。

(一)部分刊物純粹為增加經濟收入而擴版,甚至以不惜犧牲刊物質量為代價比如《名作欣賞》,在改版之前是頗受讀者好評的一種具有通俗性、欣賞性和審美性特點的文學刊物,其最早為月刊,后改為半月刊,2009年初又改為旬刊。上旬刊刊登欣賞性文章,中旬刊主要刊登外國文學、中國古典文學和中國現代文學方面的理論性文章,下旬刊主要刊登中國當代文學的理論性文章。改版之后,《名作欣賞(上旬刊)》為繼續保持中文核心期刊的地位,開始以豐厚稿酬重點邀請一些名家寫一些鑒賞性的文章,但結果卻適得其反,因文章很多是應造之作,脫離了以前那種大眾化、雅俗共賞的寫作套路,很難體現出原有的學術性、思想性、欣賞性和審美性特色。改版后的中旬刊和下旬刊則主要刊發來自高校教師和研究生的稿件,并收取較高的版面費,高額的版面費使得一些優秀的綜合性長篇論文只能望而卻步?!段膶W教育》于2005年由《白樺林》雜志改名而成,后由《語文教學與研究》雜志社主辦,“以文學的內容、手段和姿態進行教育”作為辦刊宗旨,并且邀請了國內一些名家名人做顧問或編委,以此提高辦刊聲譽。該刊欄目內容繁多、龐雜,很快被改為旬刊,承諾投稿者每稿必復,并提出“以質取稿,不薄新人”,實則在于收取版面費,為那些急于評職稱的作者或即將畢業的在校學生提供方便?!峨娪拔膶W》于2008年由月刊改為半月刊,頁碼大增,與前面兩種期刊毫無二致,每期刊登的文章數量多得驚人,篇幅不超過三個版面,只要符合用稿基本要求并且支付高額版面費,來稿必刊登。

(二)部分刊物擴容確為自身發展的需要《當代作家評論》根據自身特點和欄目設置的需要通過增加頁碼擴容。該刊設置了批評家講壇、文學批評論壇、作家作品研究、遼寧文學評論、作家專輯研究以及文化視界、新作網頁等欄目,在原來160頁的基礎上增加了40多頁。從欄目的設置可以看出,這個期刊帶有很大的學術前沿性探索眼光,善于挖掘潛在的作家和青年批評者,注重展示批評家的個性和藝術旨趣[4]。一些有影響的純學術刊物也出于當前文學學術爭鳴的需要而擴版。《文藝爭鳴》在2007年由雙月刊改為月刊,其中單月刊主要刊載中國當代文學方面的理論文章,雙月刊保持不變。2011年始,《文藝爭鳴》又改為半月刊,上半月刊主要刊登文學學術類文章,下半月刊主要刊登藝術類文章?!缎≌f評論》雖然仍保持為雙月刊,但是頁碼由原來的96頁增加到160頁?!懂敶膲酚?005年的112頁增加到128頁,2009年第5期又增加到144頁。2011年,另外三家很有影響的純文學學術刊物也發生很大變化:《民族文學研究》由季刊恢復到上世紀80年代的雙月刊;《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改為月刊,以前只刊登現代文學方向的理論文章,現在容納了當代文學的相關文章;《文藝評論》也由雙月刊改為月刊,雙月刊為國學版,主要刊登古代文學的文章,單月刊登中國現當代文學、文學理論及其藝術研究類的文章。值得肯定的是《民族文學研究》和《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它們兼顧理論性的同時,注重批評視域的開拓性和學術的敏銳性,并以優稿取勝,不收版面費,還另付稿酬。其他一些有影響的學術期刊為了保持期刊辦刊質量和學術影響,僅僅象征性收取少許版面費。如果文學學術期刊不是結合自身特點、真正為順應當前學術研究態勢和發展的需要擴容,而只是毫無顧忌地以收取高額版面費為目的而擴版,勢必會降低刊物學術內涵,從而嚴重影響刊物的質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學術期刊收取作者版面費而為其的行為由于以金錢而不再是論文的質量與學術水平來作為取稿、發稿的標準,以斂財而不是弘揚學術為主要目的,已嚴重背離了學術期刊的公益性,侵犯了學術期刊主辦者職務活動的公正性與廉潔性”[5],容易造成學術界的混亂,導致學術腐敗,學術風氣不純,使之走向惟經濟利益至上、惟關系至上的歧途。

三、特立獨行:以書代刊、內刊營造學術氛圍

當前在文學學術期刊領域存在以書代刊和內刊的現象。以書代刊是以書號的形式來刊發相關文學類學術理論文章;內刊則是直接向當地相關部門申請準刊號,允許該刊內部發行、傳閱。實際上,以書代刊和內刊的出現,并不是以經濟上的盈利為目的,大多是出于學科建設和發展的需要,以便擴大學術影響、打造學術團隊、體現學科優勢、顯示地方學術特色。以書代刊和內刊在創辦過程中,都有明顯的辦刊宗旨、要求,特別注重欄目的安排編制,刊登學術文章也力求新穎,兼具思想性、學術性、探索性和批判性于一體。目前國內文學類以書代刊的刊物多達幾十家,基本上由高校的一些國家重點學科主管或主辦。比如《現代中國文化與文學》由四川大學中文系和現代中國文化與文學研究中心主辦,由巴蜀書社出版,卷首語為《我們的理想,我們的境界,我們的方式》,在卷首語中李怡教授認為這是國內出現的第二種以現代中國文學為研究對象的學術性讀物,同時他還認為該刊以巴蜀地區為基點,通過對巴蜀文化區域文學和文化精神的發掘,從總體上推動中國文化與文學的研究,從而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現代文學的西部陣營做出貢獻?!吨袊鐣茖W院文學研究所學刊》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主辦,于2007年創刊,辦刊宗旨為:扎實和創新。同年創刊的《現代中國文學論叢》,由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和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主辦,從刊出的第一輯可以看出,幾乎所有文章都是關于現代文學作家作品的綜合專題性研究,并且這些文章都曾公開發表過,比如黃曼君的《中國現代文學經典的誕生與延傳》于2004年第3期刊發在《中國社會科學》上,作為首刊“開門紅”,或許正是為了體現學科辦刊的優勢力量所在。另外類似的還有南京大學中國新文學研究中心主辦的《文學評論叢刊》,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主辦的《東方叢刊》,山東師范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重點學科主辦的《現代中國文學論壇》,河南大學主辦的《漢語言文學研究》等等,這些以書代刊都有相應的辦刊宗旨、書刊號和主辦單位,也有優質的稿源,體現出一種精英化的辦刊理念。當前,據不完全統計,國內的文學學術類內刊有十多種,都很注重體現刊物的學術文化內涵,凸顯學術性。筆者最為熟悉的主要有三種:由西南大學新詩研究所主辦的《中外詩歌研究》;重慶三峽學院文學院主辦的《何其芳研究》;中國海洋大學王蒙文學研究所主辦的《王蒙研究》。以《中外詩歌研究》而言,每一期的信息量都很大,以2011年第1期為例,開設的欄目主要有雷抒雁專輯、詩學廣角、詩學文摘、詩壇信息等,其中,詩學文摘欄目主要是轉載其他公開發行的學術類期刊上的有關詩歌最新探索領域的詩歌研究和批評;詩壇信息欄目主要以新聞的形式對當下詩歌頒獎、詩歌會議、詩學論壇、詩歌詩學研究出版等話題作全景式的掃描,這無疑是我們了解中國當下詩歌研究動態的一個很好的內刊。

四、結語

針對當前文學學術期刊發展的趨勢和存在的問題,筆者以為,不要一味依賴學界提出的“由單純的‘學術型’向‘學術兼經營型’轉軌”[6]為導向,還是要以辦刊質量為首要原則。學術期刊的市場競爭不是經濟效益的競爭,而是辦刊質量的競爭。“學術期刊所謀求的經濟效益應當是一種建立在學術水平穩步提高、以至學術影響日益擴大、從而能夠吸引越來越多的社會關注、以獲取源源不斷的經濟收入的經濟效益,而絕對不是一種行走在法律和道德的刀口上、以犧牲學術尊嚴與學術水平為代價的短期經濟收入”[7],這或許也能為學術界所容忍。如果一味鉆市場的空子,過多的注重經濟效益,而不注重刊物質量,就會出現庸俗化的學術潮流,從而擾亂神圣的學術研究圣地。對于在學術期刊中高額版面費的日益蔓延而導致的教育產業化在科研方面的嚴重異化,甚至由此而導致學術造假的現象,相關部門應給予嚴厲的打擊和糾正,重塑良好的學術科研生態環境以確??锏膶W術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