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文學與本土語言意境
時間:2022-07-31 05:12:46
導語:英語文學與本土語言意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南非位于非洲大陸最南部,是地處印度洋和大西洋之間的航海要塞,而世界上最為繁忙的海上通道就包括了西南面的好望角,它有“西方海上生命線”之稱,占據著重要的地理位置,并且富含黃金和石油。1488年,迪亞斯首次到達好望角后,從此掀開了南非的殖民統治時代。各殖民國的入侵,使得南非一些本土語言成為記憶,同時也帶來了新的語言。據統計,南非現在的官方語言就有十一種,其中最普遍的就是英語。當然,并非只有南非才出現這種情況,在地理位置同樣十分特殊的加勒比地區也遭遇了西方語言的入侵以及本土語言的沒落。加勒比地區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得它成為各殖民國的爭奪焦點,而殖民者的入侵,造成了本土原住民(阿拉瓦克人和加勒布人)幾乎被消滅殆盡,使得本土語言一度沒落。此外,來自非洲、亞洲(主要是印度)的大批奴隸的遷入,帶來了新的語言,從而在該地區形成了多種多樣的種族、語言、文化。近代,隨著一些使用加勒比本土語言的作家的活動,加勒比本土語言又逐漸興起,并最終立于世界語言之林。那么,加勒比本土語言的變化在全球化時代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傳承又有何積極的作用呢?這正是本文要探索的內容。
一加勒比英語文學的由來
語言與文化之間存在密切聯系。語言是一個民族文化的具體體現,它是文化內容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載體,通過對一個民族語言的了解,便可窺見其中豐富多彩的文化形態。文化具有很廣的含義,傳統認為一個民族的文化是在其不斷的歷時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獨特傳統和風格。世界上任何一種語言都有著自身的文化體系和文化色彩,因為每種語言的形成都是多種原因的共同影響,這其中有社會發展、意識形態和社會地理等多方面所形成的,這些構成了語言的一種獨特標志,如中國的語言就是帶著獨特的傳統文化并且在各種表達方面與西方有著很大不同的一種語言文化,其發展的特征就是中國歷史發展、社會發展的一種鮮明的濃縮體。一般而言,語言文化中包含的主要因素就是詞匯、語音、語意、語法及語用等層面,這些層面綜合體現了一種語言文化的綜合面貌。以語言的詞匯來說,不一樣的民族的語言中的詞匯量、詞匯的用法和詞匯的特色是帶著鮮明的本土特色的,如加勒比的早期詞匯中是不會有熊貓這種詞匯的,因為很顯然,在很久以前,他們沒有見過這種動物。任何詞匯的創造與創造者的早期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有著天然的聯系,可見,語言和文化之間是有著很大的密切關系的,語言的學習過程也有對于國家文化的極大融合,所以加勒比英語文學與其本土語言意識一樣,也有著天然的融合過程。關于加勒比地區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浙江大學張德明教授是這樣描述的:“從全球體系來看,加勒比地區是近代以來兩個世界(西方與東方)、兩個大陸(舊大陸和新大陸)、三個大洲(歐、非、亞)和四個殖民帝國(英、法、西、荷)激烈沖撞的地區。它是最早的世界性移民地區之一,是多種不同的種族、語言、宗教和文化傳統雜交和融合的十字路口。”加勒比英語也成為了人類歷史上比較早的一種文化語言,并對其他語言的發展有著一些密切的影響。正因此,地理位置如此重要的加勒比地區,在新大陸一經發現后,便與南非地區一樣成為了歐洲帝國主義互相爭奪的對象。文化的侵略從發展的開始,這也是帝國主義為了征服殖民地人民所采用的重要策略。而且,語言就是一種手段。正如西班牙卡斯蒂爾女王伊莎貝拉所說:“語言是帝國最完美的工具?!睂τ诩永毡鹊貐^的爭奪,歐洲殖民國依舊采用了文化侵略的方式,在這種手段下,作為最廣泛使用的語言之一,英語便出現在了加勒比地區本土原住民口中,并逐漸成為當地的官方語言。于是,在歐洲帝國主義及殖民主義的統治下,加勒比英語誕生了。隨著加勒比英語的誕生,也出現了許多加勒比英語作家,這些作家使用標準的英語寫作,并認為只有使用了標準的西方文學形式創作的作品才算得上是文學,才能被西方宗主國的讀者所接受。根據一些早期的加勒比英語作家所說,他們的少年時代是在背誦歐洲著名的詩歌散文或者閱讀一些名家的長篇小說中度過的?!叭藗儗τ醯牧私獗葘ψ约罕久褡宓挠⑿壑赖眠€要多?!边@便是對當時加勒比英語文學形式下的加勒比地區文化現狀最好的描述。于是,在這些加勒比英語作家的活動下,形成了早期的加勒比英語文學。
二殖民主義勢力撤出后的加勒比英語文學的現狀
當然,上述描述的只是最初的加勒比英語文學的表象。隨著時代的發展,到了20世紀30年代,當歐洲殖民主義勢力撤出加勒比地區后,在當時的加勒比英語文學中出現了一些有利于本土語言復蘇的傾向。一些作家在其作品中開始展現出一些本土意識,這些作品中同時包含了對宗主國和本國的濃厚感情,例如:雷德凱姆作品中便描述了他對英國的忠誠和對牙買加的愛;而另一些作家開始意識到民族語言不應該是使用其他民族語言來對本民族進行描述,而應該是使用與他們所生存的土地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語言來進行描述的語言,V?S?奈保爾以及當代加勒比女詩人格萊斯?尼古拉斯(GraceNichols),都在各自的作品里有相關的描述。這種傾向的主要創作表現為,雷德凱姆的創作還混合了英國文學的忠誠和作者本土的大愛情結,這種對于本土文化的尊敬以及對外來文化的吸收,才能更好地反映出加勒比本土文化的特點,雷德凱姆的英文中還有一種政治歸屬和情感歸屬的矛盾,矛盾主要體現了朦朧的本土意識,本土意識中的矛盾性說明了他們的經驗和用以描述經驗的工具,這之間的斷裂形成了一種本土意識無法被強行輸入的特征。如奈保爾寫的散文中有一句:“有一位老婦人折了花朵給我,我將這朵花朵點綴在襯衫扣眼中,我在回飯店的路上邊走邊聞著,茉莉花,茉莉花?!痹谶@里,詞語和花之間在“我”的心中是脫節的,他們沒法同時存在。作者這么說的原因是因為茉莉花在加勒比英語中沒有特定的說法,所以作者覺得非常的生疏,出現了一種特有的鴻溝。這種傾向的出現使得一些后殖民地作家開始感到困惑,在文學創作中是選擇歐洲語言還是本土語言,亦或是選擇保持本土文化與歐洲文化的平衡?沃爾科特的詩句便道出了這些后殖民作家所面臨的語言困境。然而,盡管有困惑,但對于本民族的熱愛還是讓他們決定選擇本土語言。于是,一些后殖民作家開始探討如何突破殖民主義語言的束縛,并試圖建立他們本土語言的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他們開始關注本土語言,并使用本土語言創作,如克里奧爾語、卡里普索小調、西印度語等。
三加勒比本土語言復蘇對中國傳統文化傳承的意義
在殖民主義者撤出后,本土語言意識開始復蘇,對于一些后殖民作家來說,盡管面臨著一系列的問題,但最終他們還是選擇了本土語言、開始使用本土語言創作,并且不斷改進和發揚本土語言,使得本土語言在世界語言之林中有一席之地??死飱W爾語在加勒比本土語言的復蘇中扮演著重要的作用,它起源于18世紀末期,是在加勒比當地的種植園中發展起來的。種植園中匯集了世界各地的工人,所以情況比較特殊,發展的語言類型非常綜合。著名的語言學家大衛?戴比迪認為,“加勒比語言是‘一種對標準英語的個人化的重組’,是一種極富文學潛力的語言,它能夠表達其使用者全部的深層次經驗?!睂τ谑澜缥膶W來說,盡管它是一種方言,但它有著自己的語法、句法和詞匯,帶給語言文化的發展與研究很大的語用資源,對其研究也因此呈現出了多元化,它應該被視為一種獨立的語言。20世紀初,許多加勒比地區作家開始在作品中運用克里奧爾語,如牙買加詩人克勞德?麥凱(ClaudeMckay)、路易斯?班內特(LouiseBennett),圣?路西亞詩人德里克?沃爾科特,這是一次重要的突破,它代表著加勒比本土語言開始復蘇。但與此同時,本土語言的復蘇也遭遇了一些阻力:一些作家在使用克里奧爾語時表示困惑,如女作家荷潔(Mer-leHodge)在她的作品中這樣寫到:“我們說克里奧爾,我們需要克里奧爾,沒有克里奧爾我們就不能發揮作用,因為我們深層的思想過程限制在克里奧爾,可我們卻輕視克里奧爾?!睂τ谶@種困惑,我們將它稱為克里奧爾化。對于克里奧爾化現象,在卡莫?布萊斯維特(KamauBrathwait)之前,沒有人能夠對其做出一個全面而明確的解釋。布萊斯維特不僅對克里奧爾化作出了明確的解釋,而且將其與民族文化認同問題聯系起來,可以說,他是第一位肯定加勒比地區非標準方言的文化地位的人。布萊斯維特同時也是當代巴巴多斯詩人的代表,他的自傳性三部曲《祖先》便是使用加勒比本土語言創作的。作為加勒比本土語言文學的另外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V?S?奈保爾是200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在他的作品中,我們可以“聞到”很濃烈的加勒比味道。如《米格爾大街》小說集使用了大量的西印度的口語,而在《藍色馬車》一書中,奈保爾這樣寫著:“中國的孩子叫我爸爸,我黑得像塊炭,我老婆黑得像瀝青,可是,中國孩子還是叫我爸爸!哦上帝啊,是誰在我的咖啡里放進了牛奶。”在這里,他使用了一種有著明快節奏的、帶有加勒比地區比較粗俗和鄉村味的語言,我們把它叫做卡里普索小調。卡里普索小調在加勒比本土語言中十分具有代表性,這種小調源于古巴的“鋼鼓爵士樂”。鋼鼓是一種由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的非洲黑人發明的可奏出兩個音程的打擊樂器,以其鏗鏘有力、具有表現力和節奏性而被當地人廣泛使用。這種小調一直流行于特立尼達,它的形式詼諧幽默、音韻豐富、表現力強,在奈保爾的作品中,我們經??梢钥吹剿褂眠@種小調來增加小說的戲劇性、幽默感。從加勒比本土語言到加勒比英語,再到加勒比本土語言,雖然加勒比本土語言一度沒落,但它最終戰勝了西方語言,立于世界民族語言之林。在此過程中,加勒比本土語言吸收了東西方語言中的精華,發展了自身,使之更加深入人心。加勒比本土語言與西方語言的“戰斗”及最終取得勝利的過程,對當代全球化下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同樣有著深刻的意義。作為歷史產物的加勒比語言傳統文化既有進步性也有其歷史局限性,在對待世界傳統文化的時候,我們要采取一貫的文化方針,即:取其精華、棄其糟粕,要吸取民族文化中優秀的東西,放棄一些與社會現狀不符合的不良成分,這樣才能夠將世界語言的精華和文化的精華加以繼承和發揚。對于傳統文化的理解,我們應該遵循著其是對當時社會形態和社會意識的一種多元記錄而且真實再現的角度去看,對于其發展過程中的一系列英語文學和本土英語意識的發展,更要帶著文化傳承的目光去理解。加勒比種植園傳統文化塑造了民族醇厚中和、勤奮勇敢的品格和高尚的人文作風,這一點不僅僅對當地的種植園經濟帶來了巨大的影響,而且也給社會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從上述探討中,我們可以看出,加勒比本土語言在歐洲語言的入侵過程中曾經沒落過,加勒比英語文學一度成為當時最主要最盛行的文學形式。然而,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后殖民作家的努力下,加勒比本土語言最終走上復蘇并不斷發展壯大,成為世界語言文化中的一員。而加勒比本土語言文化的傳承過程,對當代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同樣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 上一篇:加大廣電服務海洋經濟力度
- 下一篇:林農對科技服務要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