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文學譯介模式解讀
時間:2022-03-13 03:12:33
導語:林語堂文學譯介模式解讀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根據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的文化生產場域理論,文化產品的產出過程處于歷史條件下復雜多樣的社會關系網之中,該理論可分析涵蓋翻譯生產和流通過程中的所有社會關系。本文運用該理論中的場域、慣習和資本概念,解讀林語堂文學外譯行為中的權力關系和意義共建,考察林語堂在文學翻譯過程中的內外動因和具體策略。本文提出,社會學視角下的翻譯研究可以用于探索文本外的社會、文化因素對翻譯行為的影響,對促進中西文化間的對話交流以及中國文化外譯有啟示意義。
關鍵詞:布迪厄;文化生產場域;林語堂;文學譯介
林語堂是中國現代著名文學家,翻譯家,語言學家,憑借其深厚的中英文語言功底與繁復的思想譜系,既可在《左手孔子,右手老子》中將孔子和老子聚為一爐,也能在夢想家的靈感中寫就《奇島》,讓中國、希臘、美國并肩于烏托邦的世外桃源。他的小說《京華煙云》(MomentinPeking)用英文寫就,后被翻譯成中文,譯著如《東坡詩文選》、《浮生六記》等堪稱無人能超越的翻譯經典之作。他自評“兩腳踏中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①被譽為中國文化譯出的典范;漢學家高本漢認為林語堂的《吾國與吾民》和《京華煙云》“是報導中國人民的生活與精神非常寶貴的著作;”②黃忠廉則認為他“改變和豐富了西方對中國的認識,迄今為止,任何譯家對英語世界的影響都難以超越林語堂?!雹哿终Z堂的翻譯作品中,呈現出其鮮明的主體特色:他對原著進行創造性發揮,即對原著進行編譯、節譯或夾述夾譯。這些編譯或節譯行為貌似違背了傳統翻譯觀“忠實”和“對等”的原則,卻暢銷海外,廣受目的語國家讀者歡迎,在譯介中國文學作品上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筆者認為,林語堂的翻譯行為既涉及譯者的主體抉擇,又涉及影響其翻譯行為的客觀社會文化因素。近年來,布迪厄的社會學文化生產場域理論受到翻譯研究者的青睞,在過去20年里被廣泛應用于口筆譯研究,推動形成了翻譯學的一個新的研究方向——翻譯社會學。該理論“克服傳統社會學中主觀主義和客觀主義之間的獨立,以相關性原則探討主客觀因素在實踐過程中相互滲透和轉化的現象與邏輯?!雹軗Q言之,文化場域中的客觀場域與主觀的慣習相互影響,任何的交往互動都是建立在客觀結構之上,并受到場域之中社會條件的影響和操縱。本文將借助布迪厄的文化生產場域理論,解讀林語堂譯介行為中譯者與社會、文化之間的互動,以及這一文學子場域的運作特點給中國文化外譯帶來的啟示。
一布迪厄文化生產場域理論
布迪厄的研究涵蓋廣泛,從人類學到社會學,語言、教育、文化與社會階級的關系都是他的研究主題。他提出的社會學論點以文化、社會結構與行為之間的關系為主題,把場域中的個體與群體置于一個競爭性的等級體系中,而文學場域內部的等級化是“他治原則”和“自治原則”互動的結果,也就是既要根據政治和經濟等標準來衡量生產者(即作家)的成就,又要兼顧對產品的衡量標準從大眾的接受程度轉為同行認可。根據布迪厄的定義,生產者的實踐行為可以由這個公式概況:[(慣習)(資本)]+場域=實踐。⑤公式里的核心概念場域(field)指連接了各種社會關系的場合或領域,即社會關系網絡。場域是生產者進行實踐的地方,生產者根據不同的目的,采取各種方式,爭奪有利資源以維持或改變格局。文學、教育、宗教、法律、醫療等領域都是具體的子場域。另一個核心概念慣習(habitus)是指“可持續的、可轉換的傾向系統,傾向于使被結構的結構發揮具有結構能力的結構的功能,也就是說,發揮產生與組織實踐與表述的原理的作用?!雹藓喍灾瑧T習是在實踐層面上構建得到的性情傾向系統,它首先表達的是一種組織化行為的結果,同時也表示一種習慣性的狀態。慣習由個人在家庭、社會機構的運作中逐漸形成,最終養成一種外在性的內在,它屬于感情認識和經驗評判的范疇,將個體的主體性與社會的客觀性融合滲透,讓個體在實踐中完成多樣復雜的任務。資本概念是布迪厄理論體系中的另一個核心范疇,資本指積累起來以物化或具體化的形式體現的勞動,即生產者的社會實踐工具。資本包括經濟資本、社會資本、文化資本三類,占有不同形式的資本可為其擁有者帶來地位和特權,成為一個群體支配另一群體的基礎,幫助形成特定的等級制度。綜上所述,在文化生產場域中,實踐者在慣習的指導下,以資本作為實踐工具,從而獲取權力,鞏固地位,構建等級。下文將以林語堂的文學外譯行為為例,分析其翻譯如何在文學翻譯場域中走向自主化,以及如何實現文學系統內部的等級化。
二林語堂文學譯介的場域解讀
近年來,在翻譯研究中,社會學路徑發展迅速,出現了翻譯研究的“社會學轉向(sociologicalturn)”。布迪厄的場域理論有助于分析譯者與社會文化等主客觀因素在翻譯實踐過程中相互滲透和轉化機制。邵璐指出“譯者帶著慣習(由一系列譯者定勢組成)和各種資本,在權力場中爭斗,從而形成翻譯場域?!雹咴诹终Z堂的翻譯場域中,其翻譯慣習,翻譯資本,翻譯場域等主客觀因素共同參與并塑造著權力關系及等級塑造的過程。(一)中西文化交融的慣習。如前文所言,慣習是一種社會化的主觀性體現,是產生慣習的社會結構在身體層面的積淀。譯者的翻譯慣習更多體現譯者的人生觀、文化觀所影響下的翻譯觀,是譯者所處社會歷史背景、個人經歷在譯者思想積淀中的體現,具體表現為譯者在翻譯過程中譯什么、怎么譯的問題。林語堂生于福建龍溪的一個基督徒之家,從小接受西式教育,在西方文化的浸潤下成長,他十歲到廈門尋源書院求學,民國六年考入上海圣約翰大學,在哈佛大學和萊比錫大學先后取得語言學博士學位后,于1923年回國工作至1936年。隨后近30年里,林語堂一直僑居海外。長期的英漢語言慣習以及生活經歷使林語堂不僅能嫻熟使用雙語進行創作和翻譯,更能客觀公正地看待中西方文化。在清華大學任教期間,他深感自己在中國文化方面的缺失,開始加強中國文化的學習,對比研究中西文化,并重新審視中國傳統文化政治構架意義上的中國。1930年,林語堂反對當時社會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味批判,指出“文學革命代表一種激進主義的情緒,對過去的反叛。一九二〇年代成長的一代,思想極不平衡,舊的根拔去了,歷史失去了連續性?!雹?944年,他發表演講“論東西文化與心理建設”時說:“現在中國思想是在紊亂狀態,對本國文化也難有真知灼見的認識,但沒有真知灼見的認識,對本國的信心就不能建立?!雹崃终Z堂中西交融的文化慣習使他在注重舒張個性的同時重視傳統,并決定他的翻譯選擇。他對中國傳統文化持肯定態度,嘗試重建中國文化信心,力圖通過中西對話進行放眼于世界的融合,于是他選擇翻譯了大量中國文化作品,首次在世界上塑造了中華民族的國際形象。⑩據林太乙統計,林語堂除了《國民革命外紀》、《東坡詩文選》、《女子與知識》、《賣花女》等六部早期翻譯作品是外譯漢,主要代表翻譯作品均為漢譯英,其中包括《冥寥子游》、《不亦快哉》、《幽夢影》、《板橋家書》、《浮生六記》等中英對照讀本,以及《孔子的智慧》、《老子的智慧》、《東坡詩文選》等編譯作品。林語堂不僅以自身的翻譯實踐引導中國文化對外譯介,還對翻譯標準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他在《論翻譯》一文中提出翻譯的“三重責任”:“對原著者的責任、對中國讀者的責任,對藝術的責任?!?#1048778;他還提出“忠、順、美”三條翻譯標準,詮釋了忠實的意義:“非字譯、須傳神、非絕對、須通順”,即忠實不代表字字對譯,而應以句子的總意象為基準下筆;忠實不僅求達意,更須傳神表達出原作者的風度神韻;翻譯沒有所謂絕對忠實;忠實講求歸化,按照目標語國人的行文心理翻譯。在忠實和通順的要求之外,林語堂還提出要追求美,即風格與內容的美,要求譯文能引起讀者如臨其境的審美感受。林語堂的翻譯標準,無論是在內容上還是形式上,譯者被賦予了極大的自由空間,以便能“于譯時復極力發揮,才是盡譯藝術文之義務。”陳??祵α终Z堂提出的翻譯標準評價甚高,認為:“這是發人所未發,可以與胡適、聞一多的相近論述對讀?!?#9324;在語言學家林語堂和翻譯家林語堂之間,人們不得不劃上等號。林語堂對原著進行創造性發揮,即對原著進行編譯、節譯或夾述夾譯,這與他深厚的中西語言功底與文化底蘊是分不開的。翻譯中頻繁的思想切換與語言流動,讓千百年來的中國文化經典作品為西方讀者接受并喜愛,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取得平衡的他深知,若把中國典籍中的精美片段或語錄摘抄下來,翻譯成英文,會比全譯本好讀得多,更容易為目標語讀者接受。他以《論語》為基礎翻譯的《孔子的智慧》,并沒有沿用《論語》的語錄體體裁,而是按照內容相關性分章節;他還從《禮記》《孟子》《中庸》和《大學》中摘譯相關篇章,并加入對孔子的介紹,使《孔子的智慧》成為一本對孔子思想進行完整而系統論述的著作;他編譯的《老子的智慧》是對老子的《道德經》和莊子的《莊子》的部分篇章的摘譯和編譯;他的《東坡詩文選》采用西方傳記文學的寫法,或敘述,或議論,或引用蘇東坡的詩詞、文章、書信及筆記,把這位偉大文學家活靈活現地塑造出來。此外,林語堂的翻譯對象中,不僅有《浮生六記》這樣王冠上的寶石,也有諸多名不見經傳的灰燼中的珍珠,如唐代詩人張潮的斷章,明代詩人李漁的詞賦。林語堂的慣習既是個性的,又是反觀中國傳統的,他的自由主義與中國情懷完整統一于他的翻譯作品及翻譯策略之中,體現出高遠寬厚的中國翻譯家的人格。(二)統一交織的資本。根據布迪厄的定義,資本是指“對于(在某種給定契機中)場域的權力,以及對于過去勞動積累的產物的權力(尤其是生產工具的總和),也是對于旨在確保商品特殊手段的權力,最后還是對于一系列收益或者利潤的權力”。⑭林語堂作品的暢銷不僅為他帶來豐厚的版權收入,還為他贏得了學界和出版界的認同和肯定。林語堂從圣約翰大學讀書時,就擔任??痘匾簟酚⑽木庉嬕宦殻瑢W成歸國后,擔任北京大學《中國社會與政治學評論》的英文編輯;他為《中國評論周報》寫《小評論家》專欄,文章極受歡迎,人人都以先睹為快。他還先后擔任《中央副刊》等雜志的主編,他主編的《開明英文讀本》成為全國最暢銷的中學英語教科書。他集多種身份于一身,在編輯、出版、創作、翻譯等多個領域交錯而行,聲名鵲起,收入頗豐。據統計,《開明英文讀本》每年版稅六千元,《吾國與吾民》版稅美金六千元,開明書店股份約為八千元,更有著“版稅大王”之稱,是為數不多的幾位能夠靠寫作收入過著閑適生活的文人名家。⑮他在廈門大學、南洋大學任教期間,薪俸頗高。從資本的角度分析,他擁有豐富的外部經濟資本和文化資本,如此一來,經濟獨立,名聲顯著的他才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從容選擇心儀的作品進行翻譯。林語堂的才華更讓他得到文化界內部人士的青睞,在經濟和學術上對他幫助提攜有加。他與胡適是密友,留學期間曾得到胡適以北大名義資助的兩千美元以解經濟困境;他在語絲社中,與魯迅,周作人,孫伏園,錢玄同,劉半農等相熟;他創辦的《論語》網羅當時知名作家,如胡適,郁達夫,老舍,俞平伯,劉半農,馮文炳,朱自清,豐子愷等,名噪一時。作為嚴肅文學生產者的林語堂,競爭的主要目標在資本的象征意義層面,包括聲望、神圣度、藝術聲譽等。圈內人的認同給他提供了文化象征資本,這也為他在文化生產場域的等級之爭中提供了有力支持。而在他的社會資本中,最重要的砝碼當屬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美國女作家賽珍珠以及美國莊臺公司(TheJohnDayCompany)的老板兼編輯華爾希(Walsh)。正是由于賽珍珠的推薦,林語堂得以從中國文壇走向世界。賽珍珠與林語堂的合作源于他們相同的文化慣習,即對中國及中國文化的熱愛。賽珍珠在《中國評論周報》的“小評論”欄目發現林語堂清新優雅的文字后,即與他取得聯系,隨后開啟了二人長達20多年的合作歷程。1933年經賽珍珠推薦,華爾希邀請林語堂寫一部關于中國的書,于是1934年林語堂開始寫作《吾國與吾民》。次年《吾國與吾民》在美國出版,短短四個月內,該書重印7次,登上了暢銷書排行榜。賽珍珠在序言中寫道:“這是迄今為止最真實深刻、最完備、最重要的一部關于中國的著作。它是由一位現代的中國人寫成,他的根基深扎在過去,如今結出豐碩的果實?!?#9327;這本書是中國人向世界介紹中國文化的開端,通過此書,西方人在長期偏見之外看到了一個豐富而生動的中國。此后,林語堂的書均先由華爾希的出版公司出版。作為編輯和出版商,賽珍珠和華爾希作為林語堂的資本資源對他的創作提出專業意見。林語堂本無意寫《生活的藝術》,而是打算翻譯五六本中國的中篇名著,如《老殘游記二集》《影梅庵憶語》等,然而華爾希勸說林語堂先寫此書再翻譯。事實證明,此書一經出版大獲成功,從而奠定了林語堂在國際文壇的地位。1940年和1950年,賽珍珠更曾兩度推薦林語堂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林語堂憑借自身實力,在文學創作和翻譯上同時獲取了經濟資本、文化資本和社會資本,無論在依靠圈內人士肯定的內部等級系統,還是依靠商業成功評判的外部等級系統中,都處于優勢地位,從而在整個文化生產場域中贏得了一席之地。(三)共生共長的場域。在慣習和資本的共同作用下,林語堂的翻譯實踐行為可分為國內場域和國際場域,二者相互影響,當然兩個場域的作用并不均衡。林語堂出生于1895年,隨著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在新舊勢力的相互較量中,中國社會完成由舊趨新的過渡。其后新興知識分子階層迅速增長,各種思想同時競爭于中國的歷史舞臺,相互激蕩。1930年代的中國國內出現了思想與文化極度活躍的局面。西方文化的民主科學、言論自由精神帶來的沖擊,促使中國學術界思考中國文化應當怎樣進行自我調整來適應西方文化帶來的競爭。一部分學者提出借助翻譯外國政治經濟文化作品以學習西方文化。這一階段中,大量英美法俄作品被翻譯成中文,介紹給中國讀者,也涌現出許多著名翻譯家如梁實秋,伍光建等,一時間“文學革命”或者“革命文學”的風頭日漸。而此時林語堂卻逆流而行,他謝絕了魯迅邀請他翻譯西方名作的建議,轉身投入中國經典文化的外譯工作。他的選擇,一方面受他主張批判繼承傳統文化,力圖全面客觀地審視中國文化的文化觀影響,另一方面也與當時國內日趨惡劣的政治局勢有關。林語堂在北京任教時,本是白話文學健將,與魯迅等人交往密切,1926年林語堂受軍閥通緝被迫南逃,他受聘廈門大學辦學受挫一年后離開,后出任武漢國民政府外交部秘書受挫,他對政治時局深感失望,遂抽身而出,潛心于中國文化外譯。他的行為在當時國內翻譯場域看來不合時宜,一些人認為他埋首于故紙堆中,躲避新文學革命浪潮。在國內翻譯場域中備受批評的林語堂,卻因而蜚聲國際。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許多思想家開始重新思考當人類社會面對共同命運時人生的價值及意義,他們重新審視東西方文化,期望汲取東西不同文化的精髓以重建人性。西方文學受其影響,亦開始嘗試從東方文化尋求新的靈感?!拔鞣綄W者為擺脫傳統的束縛,為探索新的表達方式,必然轉向他們所熟悉的文化傳統以外的東方世界去尋找出路?!?#9328;林語堂的贊助人賽珍珠正是以其寫作的中國題材小說贏得諾貝爾文學獎。1933年賽珍珠曾把《水滸》譯成英文,譯名為《四海之內皆兄弟》,這是《水滸傳》的第一個英文全譯本,登上了美國權威的“每月圖書俱樂部”的排行榜,在美國暢銷一時。這一歷史背景恰好為林語堂的中國文化譯介提供了友好的國際翻譯場域。1938年林語堂編譯的《孔子的智慧》出版,當時西方世界正經歷著信仰危機,思想家如羅素等人都站在人類文化互補共榮的高度,期待通過吸取東西方不同的文化來重建人類文明和人性。林語堂選擇了如何立人這個時代命題,從儒家思想中提煉出“人道”這個主題,力圖通過對儒家典籍的重組,構建一個文化生產場域理論下林語堂文學譯介模式解讀層次分明的人學體系。根據聯機計算機圖書館中心(OCLC)的數據,全球有1664家圖書館收藏此書,其中美國就有1548家之多。而購書網站如Amazon、EBay等的讀者評價都認為這本書的編譯及闡釋方式使其具有可讀性。在林語堂進行文化生產的翻譯場域中,中西文化不再以二元對立的形式出現,他由外及內,以促進人類發展和解決時代命題為旨歸,當今人類共同體也面臨一些共同的危機和話題,如文化和種族的沖突,環境惡化等。林語堂當年的視角和翻譯策略或許可以對當今中國文化與異質文化間的對話提供啟示與借鑒。
林語堂的中國文學外譯行為是其翻譯慣習,經濟、文化和社會資本在國內、國際場域共同作用的結果。他的經濟和文化資本決定他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按照自己的翻譯慣習決定翻譯文本以及翻譯策略的選擇,而他社會資本中的贊助人和出版商賽珍珠和華爾希,對他翻譯作品的出版和傳播產生了深刻影響和推動作用。借助布迪厄的社會學理論,翻譯研究得以將傳統理論中主觀與客觀,文化與語境,微觀與宏觀一系列的二元對立統一起來,探討翻譯實踐過程中的各種因素間的相互作用,從而對譯文的產生過程、傳播和接受等問題形成更為全面客觀的認識。在當前的社會語境下,林語堂的譯介模式對于中國文化作品的外譯實踐和研究有著積極的啟示意義:該翻譯什么作品,采用何種翻譯策略,如何將單個文化的各美其美推廣為整個人類文明的美美與共,怎么通過文學生產場域分享未知,傾聽不同,從而傳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中達西,以西喻中,使中國文學作品在翻譯中延續其“二次生命”。
作者:張潔 劉華 單位:成都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
- 上一篇:茶思維在醫學心理學的應用
- 下一篇:茶文化與英語教育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