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文學通識教育課程研究
時間:2022-11-23 03:12:40
導語:高校文學通識教育課程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高校文學通識類課程的改革既要符合文學教育的規律,又要考慮院校的特殊性;應以元典為中心,突出經典意識,讓學生在對中外經典名著的把握中構建完整的文學知識體系。在課程內容方面,要盡力規避重復,實現課程內容與中小學語文無縫對接;應立足原典,注意提升學生的閱讀體驗度;要因材施教,根據不同性質與層次學生的特點安排教學內容。在課程體系方面,應打造文學通識類課程群,將文學知識系統化。
關鍵詞:元典;文學經典;通識教育;教學改革
在高校學科及課程體系中,文學是人文素質教育的核心領域之一,對培養大學生健康的價值觀、審美觀及人格情操等具有重要作用。然而,長久以來,由于受傳統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的影響,文學通識教育課程的教學效果不明顯,尤其是在一些非綜合性院校,文學教育長期處于邊緣化地位,現狀令人擔憂。這亟待從事高校文學教育的教師和管理者思考對策,從根本上解決文學通識教育中存在的各種問題。筆者所在的文學通識類課程教學團隊近年來進行了相關的教學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們認為,要想使文學教育對學生產生切實有效的影響,就必須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對教學的各個環節進行全方位改革,形成既符合不同專業學生水平和特點,又遵循文學規律的教學機制和體系。
一、以元典為中心,突出經典意識
古今中外文學作品浩如煙海,因此在安排教學內容時首先遇到的便是取舍問題。那么,什么樣的文學作品才有資格進入大學語文課堂呢?我們認為,應該以文學元典為中心,突出經典意識。所謂元典,就是人類文化中最核心最基礎的典籍,是經典中的經典,其價值與地位毋庸置疑。著名學者馮天瑜認為:“元典在諸相關民族的歷史生活中擁有的崇高地位,不僅由元典‘文本’的內涵(‘本義’)豐富性所導致,也由元典的不斷被詮釋(‘引申義’)所強化。元典‘文本’的自身性質與元典‘文本’的被反復解釋發揮的過程,共同鑄造了元典的歷史地位?!盵1]從這個角度來說,突出元典對于文學導讀類課程而言顯得尤為重要。西方著名文論家布魯姆曾說:“沒有經典,我們會停止思考。”[2]經典是促使人們學習思考、回歸自我的重要素材。所以,我們在遴選課程內容時,一定要牢牢把握經典這個標準,重點選取那些經過歷史檢驗、具有豐富審美內涵及思想深度的作品;同時,要回歸文學的本質,對以往忽略文學審美等偏離語文本質的教育方式予以糾正。近年來,由于素質教育的呼聲越來越高,我國對中小學語文教育也進行了有效的改革嘗試,例如以往一些政治性過強的文章從課本中消失,一些文學性很強的作品得以進入學生的閱讀視野,這都在很大程度上顯示了語文教育向文學本身的回歸。但是,受當代社會思潮的影響,目前人們普遍對文學經典態度冷淡,而網絡文化與大眾文化卻大行其道,導致大學生更愿意將大量精力花在看《甄嬛傳》《花千骨》等暢銷書或者相關影視劇上,而將《史記》《紅樓夢》等經典束之高閣。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在進行文學教育時更需要突出對元典的把握,用經典文學作品對學生進行審美及人文熏陶。
二、規避重復,實現與中小學語文的無縫對接
文學經典導讀類課程要在內容的選取上給學生一種新鮮感。文學不同于其他學科,其本身沒有一個明顯的難易遞進的過程。那些膾炙人口的經典名篇佳作往往有一個比較固定的范圍,數量也是有限的,同時也值得每個人在人生的每個階段品讀,比如唐宋詩詞經典、《紅樓夢》等。因此,為了確保所選作品對學生的新鮮感,在編寫高校文學經典導讀類教材時,必須盡量避免與中小學語文教材的重復。然而,要很好地做到這一點并非易事,因為近年來的高考改革及語文課改,使得各地的語文教材都不盡相同。面對這樣的現實,我們在編寫高校文學教材時要盡力做到以下兩點:首先,要詳細調查學生在中小學已學過的篇目,列出清單,從而在選用教材或自編教材時盡可能地減少重復內容。錢理群先生很早就呼吁加強高校與中學語文教育之間的溝通,他認為要提升語文教育的質量,“首先要做的,就是打破大學與中學,教育界和思想文化界相互隔絕的封閉狀態,提倡多學科的通力合作;同時,在語文教育界內部,也要加強語文教師與語文教育研究者之間的合作”[3]112。其次,對于一些無法避免的重復,在選文時也要有一個視角的變化。比如唐詩名篇《春江花月夜》,一般在介紹初唐詩歌時都會將其選入,但中學課本可能注重的是文本語辭的分析及優美意境的體驗,大學再選此詩時,可以補充更多的背景知識,或者以新的視角解讀詩歌的審美意蘊及思想內涵,如該詩是如何成為經典的,為什么張若虛只傳下來一首半詩卻能成為唐詩大家,等等。這些背景資料的加入和解讀視角的變化,能夠激發學生的探索欲,讓他們通過反思發現新意,進而提高學習文學的興趣。
三、回歸原典,提升閱讀體驗度
中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文學知識和作品,多以單個作家和作品的介紹為主,不利于學生了解作家作品的全貌。同時,由于要面對中考和高考,中小學語文教學以識記的知識點為重點,對文學作品的文本內涵進行審美層面的細讀重視不夠。很多學生通過多年的語文學習可能記住很多作家作品的名字,了解很多基本的文學常識,也能了解作品的基本內容,但根本沒有細讀過作品的文本,對文學的學習僅停留在知識層面,無法深入到審美和思想層面。筆者每年針對大一新生的調查顯示,閱讀過四大名著、《史記》等傳統經典的比例逐年下降。事實上,而今遭遇這種閱讀缺失窘境的不單是文學教育,其他人文社會科學課程也是如此[4]?!伴喿x所要求的想像力,同個人判斷力以及與其他人共鳴的能力有著心理學上的聯系。沒有了閱讀,這些能力就會衰退。把印刷文字翻譯成腦中意象的工作使閱讀更具有創造力?!盵5]因此,在編寫文學導讀類教材時,還要突出對經典作品原典的閱讀。西方很多大學的文學教育十分強調對原典的把握,有的為貫徹以原典為中心的教學思路,相關課程甚至根本就沒有教材。中國的傳統教育實際上也是以原典為中心的,從四書五經,到后來的《唐詩三百首》《增廣賢文》等啟蒙類書籍,無不強調對原典的把握。這樣的做法實際上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近現代很多學貫中西的學者如王國維、魯迅、胡適等,都是從小接受的原典教育為他們日后的治學和創作打下了堅實基礎。然而,我國當今的文學教育,往往突出對文學史的把握或文學理論的探討,對原典閱讀的重視程度明顯不夠,導致很多學生對作家作品的認識與理解往往來自教材甚至是影視作品,不但非中文專業的學生通讀《唐詩三百首》這種普及性選本的寥寥無幾,甚至一些中文系的研究生至畢業時都沒有讀過四大名著。沒有對原典的細讀與品味,便很難進行集中的審美訓練,也就不能養成一種文學性的思維,所以經典和原典是文學教育的命脈和核心。近年來,筆者所在的大學語文教學團隊在原典教學方面進行了一些有效的嘗試。我們深知在有限的課堂上是不可能將所有經典名著都介紹給學生的,所以我們遵循課堂導讀與課外自讀相結合的原則,將閱讀延伸到課外。在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計劃中,我們以經典和原典為主線開展專題導讀式教學,每學期講授6~8個專題,如《〈道德經〉與道家文化》《〈論語〉與儒家文化》《〈紅樓夢〉的多重審美意蘊》等。在大學語文課堂上,我們先通過導論對名著及其相關的內容作專題式導讀,然后重點品鑒其中的精彩章節,并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從而讓學生增添閱讀原著的動力,將閱讀活動延伸到課外。與大學語文課程相比,其他文學類選修課也采用以原典為中心的導讀式教學,但更加強調其學術性。教學實踐表明,這樣的課程安排有利于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有效提高教學效果。
四、因材施教,突出學生的專業和層次特點
由于文學導讀類課程屬于通識教育,面向所有學生,而不同層次院校不同專業的學生基礎與特點都不盡相同,如果采用一刀切的方式,效果必然不佳。以筆者所在的湖北經濟學院法商學院為例,由于學校是財經類院校,又是獨立學院,所開設的專業以經管類應用性專業為主,且學生的文化基礎偏弱,對人文類課程的興趣普遍不濃。這就要求我們從事文學教育的教師在選擇課程內容時,一定要在符合文學教育規律的前提下盡量突出財經類專業的特點,不能照搬重點大學、綜合性大學的方案。筆者所在的大學語文教學團隊近兩年在這方面做了一些有效的嘗試。首先,針對財經類院校學生編寫了一部《大學語文》特色教材。該教材按照專題式教學的思路進行編排,以文化為主線,以經典文學文本的細讀為核心,以語言及文學知識的學習為基礎,共分為十六個專題,從先秦諸子到明清小說,從《詩經》《楚辭》到唐宋詩詞,從《荷馬史詩》到莎士比亞,基本包羅了中外文學經典中的核心原典。其次,在教學安排上,我們以分類選講為基本理念,每一專題先做鳥瞰式導讀,讓學生對專題內容先有全面的了解,然后選講幾篇經典課文,最后進行課外拓展閱讀。此外,我們還特意編選了一些和經管類專業聯系緊密的專題內容,如《〈孫子兵法〉與中國古代戰略思想》《〈徐霞客游記〉與現代旅游文化》等,這樣將語文學習與學生的專業學習相結合,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學生的知識面,為專業人才培養提供有效的人文支撐。
五、打造文學經典類課程群,完善知識體系
中小學語文的文學知識往往分散于單篇課文中,很多學生進入大學后,都有一個共同的感覺,那就是中學所有學科里,語文知識是最蕪雜的,雖然學了很多年,但很難像其他學科那樣在頭腦里形成完整的有邏輯的線條。這一方面和語文知識的綜合性相關,更重要的是以往中小學語文教材編寫時各自為政,缺乏統一的宏觀體系建構。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大學文學教育承擔的責任和使命更重,既要繼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與審美情趣,還要對以往中小學所學文學知識進行全面的梳理和總結,建構相對完整的知識體系。要實現這一目標,作為通識教育重要一環的大學文學教育就要建立一個相對穩定而開放的課程體系。在具體操作層面,應該以大學語文必修課為主,以史記導讀、唐宋詩詞鑒賞、明清小說研究、魯迅研究等文學經典導讀類課程為輔助和補充,系統地建構文學經典課程體系。
總之,對于高校文學通識類課程而言,課程內容的安排及課程體系的建設至關重要。當然,要提高文學類課程的吸引力,發揮其在學生審美能力和人文素養提升方面的核心作用,除了上述幾點之外,還必須以宏觀的思維進行課程規劃,將文學教育有效地融入人才培養體系,并不斷更新教育教學理念,運用先進的教學方法將課程內容很好地傳達給學生,真正現實以文化人。
參考文獻:
[1]馮天瑜.中華元典精神[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8.
[2]布魯姆.西方正典:偉大作家和不朽作品[M].江寧康,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5:29.
[3]錢理群.《新語文讀本》:一段歷史,一個故事,一個未完成的過程[J].社會科學論壇.2007(3):108–112.
[4]宋德發.元典教學的價值與困境[J].現代大學教育,2010(2):35–38.
[5]凱里.閱讀的至樂:20世紀最令人快樂的書[M].駱守怡,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5:3.
作者:王世立 單位:湖北經濟學院法商學院
- 上一篇:提高航空護林飛機使用效益
- 下一篇:航空發動機強度與振動教改探析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