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之推德育思想的心理學分析

時間:2022-05-21 04:01:03

導語:顏之推德育思想的心理學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顏之推德育思想的心理學分析

顏之推認為對于年幼的孩子進行孝悌教育,首先應建立父慈子孝的和諧家庭關系,讓青少年從對社會道德規范的了解和掌握入手進行道德教育,為實施青少年德育教育提供良好的氛圍。在時間上,顏之推主張早教,“當及嬰稚,識人顏色,知人喜怒,便加訓誨”,就該加意“教誨”,應當讓兒童做的事就要引導兒童去做,不該讓兒童做的事就不應當讓兒童去做。如此教育下去,到9歲以后,自可“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從現代心理學理論來看,顏之推的思想也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結合皮亞杰有關道德認識發展的幾個階段劃分(前道德階段、他律階段和自律階段),以及科爾伯格道德認知發展的幾個水平劃分(前習俗水平、習俗水平和后習俗水平),我們可以發現顏之推的觀點符合現代心理學的觀點,即“把個體的道德認知主要集中在對社會道德規范的認知之上”,這具有極大的進步意義。也就是說,顏之推主張把孝悌教育作為德育之首,主張及早從社會道德規范入手來進行道德教育,具有樸素的心理學依據,這在今天看來依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將仁義教育作為道德認知的內容,引導青少年處理好個體與社會的關系,具有積極的心理學意義顏之推受孟子等儒家大師的影響,認為對青少年進行仁義教育是道德認知的內容,應當使孩子從小樹立牢固的仁義信念,掌握基本的社會道德準則,以之來處理好個體與社會的關系,將來在社會生活中才能夠按照仁義準則來立世行事。在他看來,一個人在社會生活中,如果出現個人切身利益乃至生命與仁義發生沖突時,應該毫不猶豫地拋棄個人利益,甚至犧牲個人生命來踐行仁義道德。只有如此,這個人才能稱得上是具有仁義信念的人。所以,顏之推提出“:夫生不可不惜,不可茍惜?!睆默F代精神分析學派的學說來看,顏之推的德育思想也具有積極的心理學意義。弗洛伊德認為,人的精神活動應劃分為“本我、自我與超我”三個部分。作為人格中最早,也是最原始的部分,本我是“潛意識中最原始的與肉體最接近,最直接反映肉體所需要的力量,非理性的心理結構”,本我是與生俱來的,是人格的基礎;自我是中間層,按照“現實原則”行動;而超我“代表社會道德準則,按‘至善原則’活動”。弗洛伊德認為,人雖然都有享樂原則以滿足本我的種種欲望,但現實原則卻強迫人服從代表社會整體利益的超我的約束。一個有仁義信念的人,就會遵從超我力量,把遵守社會規范和實踐仁義當作首要任務。顏之推對仁義教育的推崇,實質上是強調社會規范對個體的約束和對欲望的控制,引導青少年處理好個體利益與社會規范的關系,從現代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依然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在道德行為養成上強調榜樣的示范作用,父母注重言傳身教相結合對青少年進行道德教育,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顏之推提出,對孩子的教育應當“知而不行,與不知同”,高度評價了道德養成實踐的重要性。在道德養成上,不僅要對子女進行要求,更要對家長進行要求。顏之推認為,“夫風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主張通過“風化”的方式來對青少年進行道德養成教育,而家長等長輩行為的榜樣示范作用巨大,可以讓青少年接受榜樣的影響,從而形成家長、老師和社會所要求的道德行為。對于顏之推的這一思想,可以從現代認知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的理論來進行分析。作為社會學習理論的創始人,班杜拉認為兒童的道德判斷本身就是一種社會學習,而這種社會學習是通過模仿榜樣或觀察模式而獲得。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因處于家庭核心地位而成為兒童學習的榜樣和模仿的對象。對于兒童來說,其道德教育不僅要通過學校教育來進行,而且要通過家庭教育這一渠道來進行,只不過家庭教育的作用是在潛移默化中進行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父母就是青少年家庭教育的老師,對青少年在道德觀念的培養和塑造方面意義重大。由此看來,所有父母都必須從嚴要求自己的言語,規范自己的行為,做好言傳身教,真正成為青少年道德學習、模仿的楷模和榜樣。

在社會交往上強調慎重交友,注重發揮朋輩關系的相互影響,符合青少年心理認知發展顏之推對青少年的社會交往非常重視,提出朋友對人品性的養成具有巨大的影響,“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也”,強調了交友對于青少年道德養成的重要作用。在交友原則上,顏之推認為,要注重志趣與節義相投,始終如一。青少年選擇社交圈,必須慎重,堅持“但優于我,便足貴之”的原則。現代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年齡相近、興趣愛好相同的青少年所形成的相互影響、相互接納的朋輩團體,成為排在父母、老師之后對個體成長極具影響力的又一因素。朋輩群體之間常常會相互模仿、相互感染,既可能使良好的習慣和品德得以推廣,也可能使不良的思想行為得以蔓延。所以,朋輩團體對青少年道德養成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顏之推德育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精髓之一,其中蘊含著豐富的心理健康思想,體現了道德教育對青少年心理的關注,德育傳承所蘊含的人文關懷。結合現代青少年心理發展特點,將《顏氏家訓》中的道德教育思想古為今用,合理汲取其精華,具有重大的啟示和指導作用,對于當今的青少年德育工作不無裨益。

結合青少年的心理特征進行道德教育現代青少年受生理發育、環境變化、教育背景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表現出諸如智力發展顯著、自我意識增強、性意識的覺醒、情感較早發展等共同性特征。這種心理發展過程,既是一個跨度較大的時間過程,又是一個錯綜復雜的發展過程。結合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充分考慮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以及道德行為等諸多問題,可以按照青少年道德發展和心理發展的規律,更好地進行道德教育。以戀愛觀為例,必須結合青少年性心理的發展和情感發展的特征進行教育??紤]到近年來青少年性發育日漸提前的現狀,戀愛觀教育應放在初中馬新峰:顏之推德育思想的心理學淺析第3期階段較為合適,學校應安排相關的德育課程,父母也應當進行適當的性教育和戀愛觀教育,運用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合力,將性科學知識教育與倫理道德教育結合起來,消除青少年對性的神秘感,培養正確的性觀念和戀愛觀,幫助青少年完成這一時期的道德發展。

人與社會的關系問題是青少年德育的重點德育的實質,就是把社會的道德規范內化為青少年的品德修養,表現為外在的道德行為。如何處理好人和社會的關系,也必須是青少年德育工作的重點。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自我意識不斷增強,開始嘗試對自己的內心世界和個性品質等進行關注和評價。而當外部的社會要求與內部的內心要求之間不可避免地出現沖突和矛盾時,如何引導青少年正確處理這些沖突和矛盾,就成為德育工作中的重點。顏之推所倡導的“義利觀”對于當今的青少年德育依然具有重要的價值。重義輕利,還是重利輕義,其本質是對個人私利和社會大義的判斷和取舍。只有培養青少年具有牢固的仁義信念,才能具有高尚的道德操守和遠大的社會理想,才能為國家繁榮富強和社會和諧發展而努力奮斗。因此,處理好人和社會的關系,是青少年德育必須重視的問題。

父母的言傳身教是青少年德育最好的方式之一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青少年最早的價值和道德標準主要來自父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青少年模仿的最直接的對象。對于身心發展尚不夠成熟的青少年來說,學校教育是至關重要的,但父母在青少年德育中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父母的言行舉止、人格魅力,以及和諧的家庭環境會對青少年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使青少年樹立正確的道德標準,培養良好的道德情感和堅韌的道德意志,最終通過道德實踐形成適當的道德行為。當今社會,很多父母由于工作等原因,把孩子送到學校就視為完成任務,忽視了自己在子女道德成長中的作用。在社會價值取向和思想觀念多元的今天,父母言傳身教作為青少年德育最好的方式之一,必須充分發揮其作用,才能取得較好的道德教育效果。

朋輩團體是青少年德育工作的重點之一進入青少年階段后,父母在其心理上的地位和影響會逐步降低,取而代之的是老師和朋輩地位的提升。青少年開始逐步擺脫對父母的依戀,轉為重視老師和朋輩對其的看法和評價,并會以此來改變自己的言行。通過相似或共同的言行、愛好、衣著、活動等建立起來的朋輩信任關系超越父母和老師,朋輩關系日漸成為青少年最重要的社會關系。在青少年德育工作中,要重視并善于發揮朋輩團體的作用,促進青少年優良品德的養成。父母要進行適當的引導,盡可能避開不良團體對子女的影響。老師要對班級所形成的朋輩團體予以關注和指導,避免其走到教育的對立面。青少年應當增強認知和鑒別、判斷的能力,加入到積極的朋輩團體中,在良好家庭、學校及社會環境中成長。只有如此,才能幫助青少年度過這一階段,處理好人際關系,實現自身良好道德品質的養成。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额伿霞矣枴分兴N含的道德教育思想是總結古代家庭教育實踐所得,重視孝悌教育、仁義教育,重視父母家庭和同輩群體在道德教育養成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符合青少年心理認知發展特點,對當今青少年德育工作具有深刻的指導作用。通過對顏氏德育思想的心理學探析,結合當今社會青少年身心發展的特點,借鑒和繼承其中精髓,合理運用到目前的青少年德育工作實踐中,影響深遠。

作者:馬新峰單位:河南師范大學社會事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