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心理學在護理安全中的釋解
時間:2022-11-15 02:52:34
導語:小議心理學在護理安全中的釋解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結果
1.護理差錯事故分類上報的73例護理差錯事故分類情況,73例護理差錯事故分類。
2.護理差錯事故與護士行為的相關性通過對護理不良事件的分類回顧性分析表明,護理差錯事故與護士行為有相關性,而且導致錯誤行動造成事故的往往因為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質,因此,護理管理中護士的心理是重點,只有在良好的心理素質下護理人員才能調適工作狀態,充分發揮護理人員的主觀能動性,有效降低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
二、討論
對73例護理差錯事故的回顧性研究表明,人的心理狀態支配著其行為,護理人員的職業心理素質及其優化的方法,直接關系到其工作行為,積極樂觀情緒能夠調節環境氣氛,提高工作的效率,反之煩躁、焦慮等不良情緒,影響人的情感表達力及主觀能動性,增加護理差錯事故發生的風險。根據人的心理活動特點及規律,研究工作過程中護士的工作性質和發生差錯事故時人的心理變化,回顧差錯事故的發生經過,找出原因,在護理規范制度和護理操作技術上采取針對性的安全預防措施,有效地杜絕誘因,調動人的自控能力,保持穩定的心態,預防異常的心理反應和錯誤操作的各種主客觀因素的產生,保證在護理工作中的人身及設備的安全。在護理安全管理中,通過研究分析護理人員的認知情感、工作性質、環境等,運用心理學理論指導工作行為,積極有效地緩解護士的應激程度,減少出現負性情緒,并制定切合實際、保護護理人員的安全管理措施,建立護士安全心理模式,形成良好的應對和判斷能力,提高安全心理容量,從而使護理人員在工作中能夠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作出適應性反應,加強安全觀念,用心理指導行為達到安全護理的目的。
2.與護理安全有關的心理行為的因素分析
從護理事故的發生因素分析中可知,心理狀態直接關系到人的行為,護士在從事護理工作時,離不開心理調節。長期處于不安的情緒,可出現懼怕、隱諱、報復或僥幸等異常心理狀態,表現為思維能力紊亂,判斷能力下降,避重就輕,工作效率低,消極怠工等不安全行為,繼而發生護理差錯甚至護理事故。通過對73例護理不良事件的回顧性研究,護理差錯事故主要與以下心理因素有關:
(1.慣性心理使職工的安全自覺意識弱化[3],錯覺產生。護理重復從事某一單純類似的工作,因習慣性心理而錯覺產生、注意力分散,并會由習慣性心理而弱化安全警覺,漫不經心憑習慣和經驗觀察處理問題,如看錯床號或姓名、看錯藥名,從而導致打錯針、發錯藥。在心理學上,導致錯覺的發生是心理定勢的影響,由于定勢心理的影響,粗心習慣,便不再查對,結果導致了護理差錯事件。
(2.注意力集中與否是護理人員在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之一。工作繁忙及疲勞時機體處于低活動水平,可出現反應遲鈍,感覺器官與分析器官的活動錯界,出現感覺不靈敏及分析辨別能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從而難以及時對事情進行充分的分析了解,一旦出現差錯也難以保持沉著從而及時作出有效措施。
(3.少數護理人員對自己所肩負的職責工作的性質沒有正確的認識,缺乏責任感,不能夠安心于本職工作,對自己的工作缺乏熱情,對崗位責任心不強、消極工作,工作中執行不認真,僅憑經驗行事,不嚴格執行護理“查對制度”,從而誘發差錯事故。
3.安全行為的心理培訓
研究表明,實現護理安全管理的關鍵是護士,在護理安全上運用心理學的原理,抓住護理安全的關鍵環節:護士及其心理,從而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使安全工作做到有預見性和主動性,實現護理安全管理的條理化、系統化、科學化。因此,加強對護士安全行為的心理培訓,是護理安全工作的前提。護士安全心理和安全理念是在工作中逐漸學習的過程中形成。對護士進行安全心理學基礎知識培訓,是運用安全心理學理論建立安全心理模型,培養安全心理意識,提高安全心理容量,構建心理理念,使護士在進行護理工作中能根據客觀情況的變化做出適應性的反應,用心理指導行為,調節心理狀態,以正常心態和穩定情緒進行工作,達到安全工作的目的。安全心理培訓是一項新內容、新任務,培訓工作要采取逐步展開的方式,通過安全心理學講座、危險行為心理因素分析、護理不良事件分析報告會等教育方式,培養護士安全心理使其自主地控制心理活動,指導自己的行為,不斷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執行安全規章制度實現護理安全。護理差錯事故的發生是由護士的行為所引起的,實現護理安全的關鍵在于護士,要防止護理差錯事故的發生,首先必須抓好安全質量教育,提高護士對護理安全重要性的認識,提高護理人員的法律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其次要注意護士專業素質的提高及業務能力的培養,做好新職工進修及崗前培訓,及時矯正影響安全的不良心理和糾正各種違章違規護理行為。在護理安全管理上運用心理學知識,探索人的安全心理,從而減少人的不安全因素,使安全生產做到可預見性和主動性,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使護理安全管理更加條理化、系統化、科學化,保證護理安全。
三、小結
護理人員要加強學習,不斷豐富安全心理學及行為科學知識,在護理安全管理中,將心理學運用于護理工作中,安全第一,加強各環節質控。在為病人提供護理的環節上,從法律角度出發,從安全角度出發,在防范上下功夫,更好地運用科學管理手段促使護理人員的不正常心態向正常心態轉化、理順情緒、化解矛盾、調解心態,最大限度地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以優質服務來滿足患者對護理工作的需要,減少和杜絕因護理工作缺陷而造成的醫源性問題的發生,盡最大努力消除護理隱患,嚴格控制護理差錯事故的發生,確保護理行為安全及病人的健康。
作者:歐偉偉黃思敏單位: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 上一篇:銀行基層職工思想政治方法的分析
- 下一篇:專業引導與思想教育的結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