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者識人心理學方法研究

時間:2022-11-23 03:21:58

導語:領導者識人心理學方法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領導者識人心理學方法研究

【摘要】領導者在識人過程中,除了運用觀察分析、深入交談、考試測評、民主評議等一般方法,還應注重運用心理學知識進行識人選人。具體而言,要做到正確歸因判斷,重視性格協調,控制情感因素,防止“成見效應”,掌握行為動機,抱以良好期待,強調格局判讀。

【關鍵詞】新時代;領導者;識人;心理學

俗話說,知人知面不知心。這句話既說明了知人的難度,同時也說明了識別人才不僅要看人的外在表現,還要透過表象看人的內心世界。一般情況下,領導者在識人的過程中常常帶有一些主觀成分和情感因素,甚至出現一些偏執心理,導致其在識人過程中出現種種偏差。因此,領導者在識人過程中,除了運用觀察分析、深入交談、考試測評、民主評議等一般方法,還應注重運用心理學知識進行識人選人。

正確歸因判斷。在領導活動中,領導者與被識者之間相互了解的過程是一個社會知覺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領導者由于受到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很難全面掌握一個人的整體狀況,常常會產生一些社會知覺的偏見,造成領導者對被識者做出錯誤的判斷和歸因。這種容易產生偏見的社會知覺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首因效應,就是初次見面對人所形成的印象,也叫第一印象。它在領導者識人過程中常常會造成先入為主的知覺,影響和左右領導者對被識者的全面認識。例如,有的領導者在初次見面時感覺此人不錯,印象很好,就認為這個人方方面面都很好。第一印象極易導致領導者產生嚴重的認識誤區。在識人的過程中,領導者應特別注意克服由此造成的片面看法,要對被識者進行全面深入的考察和了解。另一種是“暈輪效應”,就是人們在觀察他人時,往往從其某個特征或品質出發,對其做出總體判斷,也稱光環效應。領導者在識人過程中,要防止“暈輪效應”,就要堅持辯證的觀點,看人要一分為二,既要看到其優點,也要看到其缺點,既要看其一時一事的表現,更要了解其綜合表現。

重視性格協調。性格是一個人對現實比較穩定的態度和習慣化的行為方式。領導者在識人過程中,既要看到人才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使其專業搭配合理、智能相互疊加,也要了解人才的性格特征,判斷其與工作要求及周圍的人際環境是否協調相容。有些領導者認為,一個人只要有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政治合格、有才能,就可以把工作干好,而忽視了其性格氣質結構,結果是要么搞不好團結,要么不能協調工作,甚至不能達到工作的要求,使其難以充分發揮自身的智慧和力量。由于人的成長環境不同,其性格也不盡相同。有的人性格開朗,愛好交際,喜歡爭論問題;有的人性格內向,喜歡單獨思考,自己埋頭苦干;有的人性格急躁,工作大膽潑辣,但比較馬虎粗心;有的人性格溫和細膩,但辦事謹慎拘泥。針對這些情況,領導者在識人過程中,要把工作要求與被識者的性格特點聯系起來思考,力求做到合理搭配、協調相容、剛柔相濟。只有這樣,才能創造出使各種性格的人易于共事的和諧環境。

控制情感因素。這里說的控制情感因素,其實就是要抵御情感效應。情感效應是指領導者在識別人才時,有些情感因素常常使其自覺不自覺地偏離公正、失去原則,導致選人用人出現認識誤區。通常會有這三種誤區:一是用“親”心理。不論是否具備德才條件,不管別人怎樣說,總認為與自己親近的人好,任人唯親心理較為強烈。二是報恩心理。在識人過程中,領導者對那些曾經對自己有恩的人,不講標準和條件,一律提拔重用。三是報仇心理。這種心理同報恩心理相反,也可稱為報復心理。領導者在識人過程中,對那些曾經無意或有意傷害過自己、侵犯過自己利益的人,不管有沒有才華和本事,一律不提拔使用,甚至千方百計進行打擊報復。這些情感效應常常干擾和阻礙領導者的識人過程,使得那些無德無才的平庸之輩混進人才隊伍,給事業造成損失。因此,領導者在識別人才的過程中,要保持公正的心態,站在黨和人民利益的高度,自覺抵御不良情感效應,以黨性代替感性,真正識別出那些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防止“成見效應”。所謂“成見效應”,就是領導者在過去認知的基礎上,對他人產生難以改變的固定看法。這種“成見效應”違背了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容易埋沒優秀人才。有的領導者總是把眼光投向所謂的成功者,總是對那些已經有了名聲的人才給予肯定。這就造成所謂的馬太效應。馬太效應對人才隊伍建設有好處,也有壞處,關鍵看領導者怎么把握。如果只看到馬太效應的正面影響,而看不到其負面影響,用不了多久,那些有才華、想做事而因機遇或其他原因未能脫穎而出的人必然會紛紛出走。要看到人才有潛、顯之分,就是說一個人是不是人才,除了看其顯績,還要看其潛績。有的人現在還沒有做出顯著的創造性貢獻,還沒有得到社會認可,但其具有某種潛質,這樣的人也是人才,這才是辯證的識人觀。

掌握行為動機。動機是心理學中的概括性術語,其中包括了所有引起、支配、維持心理和心理活動的內部過程。這里說的領導者要掌握被識者的行為動機,就是指領導者要掌握被識者行為的內在動力。領導者在識人過程中,有時候很難搞清楚被識者在想什么、想要做什么、為什么做。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當人的某種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時,它會推動人去尋找滿足需要的對象,從而產生活動的動機。因此,一方面,領導者在考察被識者的時候,要搞清楚被識者參加工作究竟是哪一種動力在驅使,從而透過現象看本質,對被識者有一個完整、翔實、準確的了解,以便能將被識者安排到合適的崗位上。另一方面,領導者要通過掌握被識者的行為動機,來了解被識者的意志力。意志是通過有意識地支配、調節行為克服困難、實現預定目標的內在心理過程。意志行為是自覺的、有目的的行為。領導者提前掌握被識者的意志力,不僅有利于對被識者進行更加全面的了解,也能為今后工作的順利開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抱以良好期待。心理學家通過研究和實驗表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與人們之間的心理期待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當領導者給予下屬一個良好的期待時,下屬往往會給領導者一個良好的回報。有這么一個神話故事:古代塞浦路斯國王皮格馬利翁是一個技藝高超的雕刻家,他雕刻了一個女神像,越看越覺得美麗,于是開始天天祈禱,期望女神像變成真的女神,成為自己的妻子,結果奇跡真的發生了,女神像變成了一個美麗的姑娘,并成了國王的妻子。這個神話故事反映的是人們心理期待的奇特效應。這種心理效應,心理學家稱之為“皮格馬利翁效應”,也叫作期待效應。領導者在識人過程中,由于受到長期以來在領導崗位上形成的思維定式的影響,有著寬泛的優越感。面對被識者,習慣性認為“我智爾愚”,總認為被識者做這個不如自己,干那個也不如自己,從而走進了識人誤區。因此,領導者在識人的過程中,要摒棄自我主義觀念,積極調整自己對被識者的心理態度,與此同時,要在單位中積極營造一種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任人唯賢、知人善任的良好氛圍。

強調格局判讀。心理學中經常說到這樣一句話,“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強調的是,領導者在識人的過程中,一定要看到一個人的發展空間、發展潛能、發展趨勢,即格局。那么,領導者應如何判讀被識者的格局呢?古人強調:“有大略者不問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用現代語言講,大概就是看人要堅持看本質、看大節、看主流、看發展。這應當成為新時代領導者識人的重要原則??偟膩碚f,考察被識者的格局如何,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看其“所懷有多大”,也就是看被識者的志向和抱負。遠大的志向和抱負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一個人將來的成就。二是看其“氣度有多大”。俗話說,“宰相肚里能撐船”。想要成功的人一定要有很大的度量,要著眼大局。三是看其“所視有多遠”。這就是考察被識者的眼光??此袥]有戰略思維,有沒有長遠的謀劃。四是看其“所涉有多寬”。這就是考察被識者的知識面。五是看其“遇事有多靜”。這就是考察被識者的心理素質。只有冷靜,才能清醒;只有清醒,才能工作有頭緒。六是看其“為人有多信”。信就是信譽。被識者必須講誠信,對于沒把握的事情不輕易表態,一旦表態,就必須兌現,絕對不能失信于人。

作者:陳新新 朱 甦 單位:南京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