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課堂教學改革論文

時間:2022-06-01 04:22:00

導語:英語課堂教學改革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英語課堂教學改革論文

摘要:隨著國家教育部對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的改革,傳統的課堂教學方法已經不能適應新形勢下大學英語的課程教學要求。如何轉變觀念,實現教學方法的改革和創新是大學英語教師面臨的新課題。作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提出了情景式、交互式、反饋式教學方法及其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教學方法;情景式;交互式;反饋式

一、引言

2005年6月,國家教育部對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進行了徹底改革,從改革后的題型來看也更加注重考察學生對語言的綜合應用能力。這次改革也帶動了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模式的探討,教育部副部長吳啟迪指出:把純粹依靠課本、粉筆、黑板,老師來講、學生來聽的模式改變為以計算機為載體,借助課堂教學、軟件自學的三位一體的個性化、主動式的學習方式?!洞髮W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也指出“新的教學模式應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特別是網絡技術,使英語教學朝著個性化學習,不受時間和地點限制的學習,主動式學習方向發展”。因此,如何利用優質的大學英語教學資源,創新教學理念,更新教學手段,借助現代高新技術,提升大學英語教學水平,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應用英語的能力,尤其是增強學生的聽說能力,這是擺在大學英語教師面前的一個亟待解決的課題。

筆者根據自身在教學實踐中的體會,總結了三種全新的教學方法,以下分別作一介紹。

二、情景式教學(situationalteachingmethod)

英語教學中的情景教學指的是教師用語言、教具及各種教輔設備,為學生營造一個融視、聽、說于一體的語言環境,使學生有如身臨其境,有利于調動他們的非智力因素,加深對學習對象、課文內容的理解,完成對知識的掌握。

1、有利于營造良好的語言環境

中國學生學習英語感到最缺乏的就是語言環境,加之教學方法和手段的落后,許多學生感到英語學習枯燥無味,從而失去興趣,產生畏難情緒,導致整體英語水平不高。營造良好的語言環境,能使學生盡可能多地接觸英語,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語感,有利于學生聽、說、讀、寫、譯能力的提高。

2、有利于學生獲得感性材料,把理論與實際聯系起來

美國應用語言學家克拉申(S·Krashen,1981;1982;1985)在他的第二語言學習習得理論中提出了“輸入假說”(InputHypothesis)論??死暾J為,“習得是在可理解的語言輸入(ComprehensibleInput)的基礎上形成的;輸入之所以能夠被理解,是因為有語境(Context)的幫助”。從語言和認知的發展關系來看,人的語言器官和大腦的發達程度給人類學習語言提供了生理基礎,而豐富的文化社會環境則給后天的語言學習者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在英語學習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就體現在為這兩者之間架設一條行之有效的橋梁,而這個行之有效的橋梁就是語言環境。塑造良好語言環境的手段,無疑是情景教學法。

3、有利于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學生注意力集中,學到的知識易鞏固

非智力因素是語言學習者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不可缺少的補充。在許多中外結合的家庭中,兒童在成長的過程中能在較短的時間內會講兩種語言的事例有很多,這證明了諸如興趣、環境、親情等非智力因素對學習語言的重要性。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調動學生潛在的非智力因素。情景教學正是運用了將視、聽、說融為一體的這一手段,充分利用學生在學習中的這些非智力因素,把學生注意力、興趣引導到學習對象上,進而使學生對學習對象獲得深刻、完整的理解,并易于鞏固。

4、情景教學對教師提出新的要求

這種新的教學方法要求教師做到以下幾個方面:認真鉆研教材中的情景因素;有效地利用多媒體、語音室及網絡設備;在教學過程中不要忽略教師的引導和總結作用。

三、交互式教學(interaction)

交互式教學最早由Palincsar(1982)提出,之后又得到了進一步的研究和發展(Plincsar&Brown,1984;Palincsar,1986;Brown&Palincsar,1989)。它最初是一種以支架式教學(scaffolding)思想為基礎來訓練學生的閱讀策略的教學模式,今天我們也把它運用到大學英語的教學實踐中。

1、交互式教學的特點

交互式教學重視師生之間、學習者之間的相互支持和促進,在英語教學環節中主要體現為pairwork,groupdiscussion,debate等形式。在交互式教學的開始,教師是教學的主導,他要更多地、更具體地示范各種理解策略的使用,而隨著教學的進行,教師便逐漸更多地引導學生來使用這些策略,隨著學生學習水平的提高,教師逐漸提高要求,直到他們能獨立地運用這些策略,這體現了教學控制由教師向學生的動態轉變,對于調動和發揮學生學習語言的主觀能動性至關重要。

2、交互式教學的成功案例

全新版《大學英語》第四冊第四單元的話題是“TheMulticulturalSociety”,主課文是“AmericaasaCollage”。這是一片相對理性的文章,需要大量的背景知識做鋪墊,而這些知識相對枯燥、難理解。筆者在仔細分析了文章內容和語言點之后決定采用交互式教學方法,具體操作如下:

Step1:Teacher’sassignment:教師提供思考題目:PleasefindaspecificthingtosymbolizeAmerica(請找出一個具體的事物來象征美國)。

Step2:Pairwork:將全班劃分為若干組,學生分組討論以上題目(3分鐘)。

Step3:Workperformance:每組派代表列舉組員找出的象征物。

每組列舉出了包括StatueofLiberty,UncleSam,Hollywood,9.11Attack,RacialDiscrimination等在內的30多個象征物,課堂氣氛活躍。

Step4:Teacher’scomments:教師針對學生的討論結果做總結發言,并引申提出新的問題:IsAmericaamulticulturalsociety?Why?(美國是多元文化的社會么?理由是什么?)這一問題留給學生作為課后任務,下節課作小組發言。

Step5:Groupwork:學生課后搜集整理材料,準備課堂發言。

Step6:Grouppresentation:全班6個小組分別演示了準備成果,形式多樣,內容翔實豐富,例如:

Group1利用計算機制作了課件,配有音樂、圖片、文字,還由學生自己加入了解說,效果生動;

Group2采用了傳統的RolePlay(角色扮演)的形式,5位組員分別扮演在美國居住的緬甸人、朝鮮人、墨西哥人、非洲移民和中國人,從文化習俗和風土人情切入,惟妙惟肖;

Group4和Group5利用自己的計算機專業知識,自拍自演了中國留學生在美國的境遇,并利用計算機制成了影音課件,并配以相關資料、數字介紹,很有特色,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也在相互協作中體會了學習的樂趣。

Step7:Teacher’sComments:鼓勵學生的積極參與,梳理總結每組演示的重點和精華部分,將每組的資源作為全班的共享資源,并按照每組的具體表現計入平時評估。

3、體會和感受

學習興趣和學習態度在英語學習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交互式教學方法正是通過對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如興趣、態度、動機和學習策略的調控,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增強學習效率。一篇看似枯燥、難懂的文章在交互式教學方法的介入后,既全方位地調動了學生的自學和參與熱情,又在分組活動中培養了學生的協作精神,更重要的是在“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中使學生逐漸掌握了語言和語言文化的學習方法。

四、反饋式教學方法

反饋式教學方法是指在展開單元教學前以問卷的形式獲知學生對教學的期待,以此為基礎設計教學目標和策略,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根據實時問卷及時作出教學設計的調整和改進,使教學設計盡可能地貼近學生的接受能力,以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大化。這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方法,充分貫徹了“以學習者為中心,教師服務于學生”的理念。

1、反饋式教學方法的三個階段及其特點

(1)教學期待分析階段

這是該教學方法實施的關鍵階段,教師根據單元內容、語言點、文章結構、背景知識以及希望以何種教學活動開展教學等項目詳細設計問卷,發給學生,作為學生自學預習階段的任務單,每個學生需要認真完成并在該單元學習前反饋給教師。

(2)教學目標與策略設計階段

反饋的問卷作為教師準備教學、設計教學目標與策略的重要參考。在備課階段,教師通過篩選、分析、總結學生的問卷,精心設計本單元需要完成的教學目標和相應的教學策略。

(3)教學過程補充階段

教師根據學生問卷設計的教案開展單元教學,這是問卷式教學方法的實施階段。這一階段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可能會根據經驗對設計好的策略進行微調,那么在調整之后需要進一步對學生進行調查,也就是對教學效果的評判和反饋。

2、反饋式教學方法可借助網絡開展

筆者在運用反饋式教學方法的實踐過程中,感受最深的是師生之間的實時反饋效果,它最大限度地體現了有的放矢的教學策略。當然,這種實時溝通和反饋如果能借助網絡開展,將更好地體現其時效性。教師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為其設定個性化的學習方案,也便于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學習動態。

3、反饋式教學方法有助于互動協商機制的建立

實踐證明,這種針對學生問卷設計教學目標,并不斷調整教學策略的教學方法為我們后來的教學活動和設計提供了很多有參考價值的信息,使師生之間形成了良好的互動和協商機制,避免了課堂教學中出現的“一廂情愿”的局面。

五、結束語

基于計算機、多媒體和網絡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新模式的構建為大學英語教學方法的改革提供了支持平臺,教師和學生參與教學環節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被史無前例地調動起來。了解語言點、課文內容和知識結構不再是教師備課階段的主要的、唯一的目的,如何有效地利用計算機、多媒體和網絡平臺,結合單元主題,選用適當的教學方法提升教學質量和教學校果,成為新模式下教師面臨的新課題。希望筆者在教改方面的嘗試和創新能為業界同行提供有益的幫助。

參考文獻:

[1]束定芳.外語教學改革:問題與對策[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2]張鐵牛.試論教學方法改革的方向及著力點[J].課程.教材.教法,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