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原型意義研究論文
時間:2022-06-01 04:25:00
導語:英語原型意義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制約中國英語學習者語言輸出的瓶頸之一是中文式詞意推斷,而原型理論從認知的角度對詞義的推斷和延伸賦予了新的闡釋:即每一個詞匯均代表了一個語義范疇,在這個特定的范疇中,推斷總是從最典型的成員到非典型成員通過隱喻、轉喻等認知機制來實現。本文運用原型理論,以動詞break為例,調查了中國英語學習者與本族語者在此類動詞的原型識別和意義推斷等方面的相似與不同之處,并對英語詞匯習得與教學提供了有益的啟示。本研究運用對比分析,相關分析等方法,回答四個問題:1、中國英語學習者與英語本族語者對動詞break的原型識別是否一致;2、二者對break的意義推斷有無顯著差異;3、中國英語學習者對break的意義推斷是否受到母語原型識別的影響;4、影響意義推斷的指導機制。本研究涉及的工具根據Rosch原型測試范例設計,包括自由造句測試,典型性判斷測試,可譯性測試等等。研究對象分別為110名某大學不同專業二年級學生以及34名英語本族語者。研究結果表明,二者的原型識別一致,但意義推斷呈現出顯著差異,同時中國英語學習者的可譯性測試結果與母語原型識別結果呈正相關:本文也揭示了影響意義推斷的指導機制。
關鍵詞:認知語言學;原型;意義推斷:對比分析;相關分析
一、引言
原型理論源于維特根斯坦的《哲學研究》和Rosh的意義理論。Kleiber指出原型理論是針對傳統釋義方式的缺陷而提出來的,原型語義學的建立是與傳統的充分必要條件從根本上決裂的。原型理論從認知的角度對詞義的推斷和延伸賦予了新的闡釋:即每一個詞匯均代表了一個語義范疇,在這個特定的范疇中,推斷總是從最典型的成員到非典型成員通過隱喻、轉喻等認知機制來實現。
從原型理論提出之始,就有一些語言學家闡述了將原型理論運用于語義研究的各種設想,把它作為認知語言學或認知語義學的重要部分。尤其是在多義詞的處理方面,原型理論彌補了傳統理論充分必要條件解釋方式的不足,“原型理論在詞義方面的運用為原本混亂的領域建立了秩序”,“心理學的范疇模式,尤其是原型理論……等對于認知語言學的語義和語法范疇分析具有最大的影響”。
意義推斷一直是用原型方法研究語義學的中心議題,根據原型理論,從典型成員向非典型成員的意義推斷模式如圖1所示:
中國語言學研究者對原型理論研究做出了自己的貢獻,發表了大量的文章引進介紹了原型理論及其發展和應用,趙艷芳、周紅通過對兩個中文字“頭”和“在”證實了原型理論,即語義范疇中的成員具有不同的地位,同時也證明了不同語義是通過隱喻和轉喻聯系起來的:黃麗華發現原型詞匯要比非原型詞匯更容易習得等。
Taylor指出,兩個詞可能在所指與使用范圍方面對等,但是它們可能具有不同的原型意義,尤其是當不同語言文化背景的人使用同一詞匯之時更是如此。到底這種概念中心(coneeptulcenter)的不同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了人們的交流甚至導致了誤解仍然是一個亟待回答的問題。因此,在原型理論用于第二語言教學之前,如下問題需要探討和澄清:首先,二語和母語對于詞的原型意義認識是否一致,這是意義推斷的基礎;其次,如果原型識別一致,學習者在意義推斷過程應重點學習隱喻、轉喻等認知機制的不同,如果原型識別不同,則意義推斷的重點應首先在于對原型意義的學習。
二、研究設計
(一)研究問題
本文以動詞break為例,重點調查如下四個問題:
1中國英語學習者與本族語者對該動詞的原型識別是否一致:
2二者的意義推斷有無顯著差異:
3沖國英語學習者對該動詞的意義推斷是否受到母語原型識別的影響:
4意義推斷的指導機制。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象為某大學110名非英語專業二年級學生和34名不同職業背景的英語本族語成人。
(三)測量工具
Lakoff簡要總結了Rosch的實驗,包括典型性判斷(Di-feetRating),舉例(PreductionofExamples),反應時(ReaectionTime),信息推論的不對稱性(AsymmetryinGeneralization)等,本研究以此為依據設計了如下測量工具:
自由造句測試(FreeElicitationTest):要求被試用break造句,以此調查其對動詞break的原型識別。
典型性判斷測試Crypicality-RatingTest):用五級量表的形式要求被試判斷break語義范疇成員的典型性,或者在多大程度上屬范疇的好的例子,如breakthecup,借以了解被試對該動詞的原型識別以及其推斷意義用法的判斷是否存在顯著差異。
可譯性測試(TranslatabilityRatingTest):用五級量表的形式要求中國學生進行可譯性判斷,如用break來翻譯“杯子破了”中“破”的可能性,以此調查中國英語學習者對該動詞的意義推斷是否受到母語原型識別的影響。
(四)數據統計
對于收集到的數據,進行了如下的處理:對自由造句結果進行頻率描述和對比分析:對中外被試的典型性判斷結果利用SPSS軟件的T測試進行對比,看是否存在顯著差異;對中國學生的典型性判斷結果和可譯性判斷結果進行相關分析。
三、結果
(一)自由造句測試
本研究主要通過動詞的謂賓結構來判斷其原型意義及意義推斷,因此,首先將測試結果分為習語和非習語用法,后者為本次研究的重點。這樣分類的原因在于。Aitehison指出心理語言學研究證明習語“是被人類作為普通的,單獨的詞匯形式對待”。筆者在英語教學實踐中也發現,習語是在不強調單個單詞意義的情況下作為單獨的詞項來教學。如,Thebicyclebrokedownonmywayhome中的短語breakdown。
非習語形式按其動賓搭配分類如下:1、break+有形的實體中hysicalobjects,以下簡稱PHY;2、break+抽象的內容(non-physicalobjects,下文簡稱NPHY);3、break的名詞用法,意為“rest(休息)”(下文簡稱RESF);4、其他(簡稱OTHERS),主要是意義模糊的答案,如breakit,另外NS和NNS分別指的是本族語者和非本族語者即中國英語學習者。
從圖2可以看出中外受試的造句結果呈現出一個顯著的共同點,就是PHY都占了最大的比例,分別達到56%和51%,根據原型理論,被試就某一范疇舉例時,首先想到的并具有較高一致性的項目即該范疇的原型。由此可見中國英語學習者和本族語者對動詞break的原型均為break+有形實體,如Don’tbreakyourcup,二者原型判斷一致。
(二)典型性判斷以及可譯性測試結果對比分析
表1對比顯示了中國英語學習者與本族語者對動詞break用法的典型性判斷測試,該動詞用法的選擇以英語國家語料庫(BritishNadonalCorpus,簡稱BNC)的“簡單檢索(SimpleSearch)”(網址:thetis.bl.uk/lookup.html)和學生作文為基礎隨機選擇。
表1典型性測試結果描述[本族語者(NS)與中國英語學習者(NNS)的對比。
表中描述項目按照平均值的遞減順序展示。通過分值的平均數和眾數來判斷范疇成員的典型性,并將頻率、百分比和累計百分比作為受試在范疇成員典型性認定一致性的參照。
可見,所有受試對break的原型識別具有較大的一致性,眾數都是5而且選擇5(非常典型)和4(典型)的累計百分比分別達到了100%和89.2%:但對于具有爭議的用法和非典型的用法,受試的判斷差異很大,該結果印證了自由造句結果。
(三)獨立樣本T測試
本研究通過獨立樣本T檢驗來對比中國英語學習者和本族語者對動詞break的意義推斷是否存在顯著差異。結果顯,示,顯著性概率值為000(p<0.05),小于,05的顯著水平,同時可信區間值不包含0,可見中國英語學習者的意義推斷與本族語者的意義推斷存在顯著差異,這一結果支持和驗證了自由造句測試以及典型性判斷測試所呈現出的差異。
(四)皮爾遜相關分析
為了判斷中國英語學習者的英語意義推斷與母語思維模式是否相關,對數據結果作了相關分析,如表2所示。
表2典型性測試——可譯性測試相關系數表
**表示該相關系數在a=0.01水平上是顯著的(雙尾檢驗)。
結果顯示,中國英語學習者對于break用法的典型性判斷測試與可譯性判斷呈正相關??梢?,雖然兩種語言背景的受試對于多義基本動詞break的原型識別一致,但是二者的意義推斷卻有本質的差異,本研究通過相關分析確認了母語是影響意義推斷的因素之一。這一點也證實了Kellerman的觀點,即:語言學習者的母語意識與可譯性相關。Qi也有類似的闡述:當解釋和使用第二語言時,學習者可能會通過使用同源詞或翻譯對等詞匯來啟動其現有的社會、心理、語言機制。
四、數據統計主要結論
本研究所得到的主要結果歸納如下:
(一)Aithchinson通過對比歐洲的英語學習者對家具、蔬菜等范疇的原型識別與英國本土者的不同,發現在同一文化背景之下,人們對某一范疇原型的識別具有很高的一致性,成人語言學習者,即使其語言水平已經很高,其原型識別仍然受到其文化和語言的影響。
但是本研究發現,對于動詞break的多義范疇而言,中國英語學習者對它的原型識別與本族語者一致。
(二)雖然對于該動詞的范疇原型識別一致,但是中國英語學習者與本族語者對其意義推斷卻存在顯著差異,這一點部分證實了以上所提到的Aitchinson的文化影響原型的觀點,但是凸顯了文化與母語對多義詞匯非原型意義推斷的重要作用,而這一點也被可譯性測試與典型測試結果的正相關證實。
五、啟示與討論
(一)中國學習者的語言推斷特點
一萬多字的某重點大學學生作文和中國學習者語料庫調查(CLEC,ChineseLeamerEnglishCourpus)結果都顯示出以下明顯的特點:
1、中國學習者總是能夠迅速而準確地掌握語言思維與母語絕對對等的用法和搭配,如breakthecup,breaktherecord等,而當詞匯的中英文意義推斷不能完全對等時,學生選擇了錯誤的搭配或者放棄使用,如breakthelink、breakthenews等。
2、英語水平相對較高的學生能夠掌握那些在課本中以詞組或固定搭配反復出現的搭配,雖然這些用法并不符合母語的思維習慣,如breakthelaw,breakthepromise,breaktherule等。對比BNC(BfitishNationalCorpus)的搜索結果,可以看出,中國學習者的意義用法缺乏意義推斷認知機制的激勵,而出現孤立選擇和反復、機械使用的特點,而本族語言中該動詞的使用則更為廣泛和靈活,并且可以看一定的推斷規律,如breakthechains,breaktheprinciple,breakthehabit等。
(二)本族語意義推斷的指導機制
對比BNC和CLEC,可以看出本族語者的意義推斷雖然并非完全能夠預測,但絕對不是完全無規律可循,動詞break的多義范疇是以其接物理名詞為原型,通過隱喻、轉喻等認知機制的激勵而實現的,如從打破有形的杯子到無形的鎖鏈(chains),習慣(habit)等對人構成束縛的東西,從人的身體的受傷(如breakaleg)到人的精神的崩潰(Shebrokedownunderpressure)。
多義現象是語言經濟性和靈活性的一種體現。多義詞現象是語言的一種優點,而非缺點。這是因為,語言詞語在獲得新的意義的同時,并不一定要以失去其原有的意義作為代價。并且往往是非核心的意義使輸出的語言別出心裁,獨具匠心。因此語言學習的重點應凸顯原型意義與其他意義的聯系,以及其推斷過程的規律等,而單詞的記憶更不能通過單詞列表的順序孤立地進行。
正像Lakoff所言:由于學習可以通過背景知識激活的內容要比學習隨意、孤立的東西難得多,人類的概念和語言系統應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多方面的理據支持(motivated),隱喻就是其中一種非常重要的多義拓展方式。Sweetser提出的隱喻MINDASBODY,以有形的實體表達抽象的事件、活動、情感,可以幫助學生理解graspinganidea或holdingathought的規律。她也討論了一些感官動詞從修飾有形的實體向抽象心智的轉化趨勢,例如seeingasunderstanding,hearingaspayingattentionto,tastingaschoosing,expressingpreferences。由此,學生也可以更好的理解breakingasviolating,所以有breakthecup的原型意義,也有breaktherules,breakthelaw的非原型意義,而且這些意義之間有許多必然的聯系,蘊含了有趣的規律和廣闊的研究前景。
- 上一篇:團市委農村建設經驗交流
- 下一篇:環保局污染防治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