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外語專業課程設置論文
時間:2022-08-23 10:51:00
導語:高校外語專業課程設置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分析了傳統的外語人才培養模式所存在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就高校課程設置改革提出了幾點的建議。作者指出,目前所普遍采用的三種模式盡管都有合理之處,但仍然存在著一些缺陷,而要克服這些缺陷,需要我們在高校課程設置中首先確立外語知識和能力的核心地位,并在此基礎上設置能夠培養學生復合型能力的課程任務。
一、引論
跨入21世紀,特別是加入世貿組織的今天,社會的快速發展對于外語人才的培養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高校和外語教育者應該充分適應社會對英語專業日益增高的要求,適應新形式,設定合理的培養目標,并圍繞目標設置合理的課程體系。實際上,關于新形式下外語人才的培養目標從20世紀90年代始,相關專家已經就復合型外語人才培養的目標和課程設置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討論。例如,全國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組組長何其莘教授曾指出英語專業的課程應分為三大塊:1.語言技能課;2.語言知識課3.相關知識課。但是,社會的快速發展決定了外語人才培養的目標和與其適應的課程設置始終處于動態變化之中,傳統的外語人才培養模式仍存在著一些與時代要求不相適應或滯后的問題。本文試在分析傳統外語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的基礎上,對課程設置提出幾點改革的建議。
二、復合型外語人才培養模式及其問題
復合型外語人才培養的目標提出以來,很多專家學者曾經提出過許多各有特點又大致相同的課程體系,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三種模式:
外語+另一門外語;外語+本族語(漢語);
外語+其他領域專業知識(如商務、金融、法律、管理等)。
理論上講,這三種模式各有其合理性:第一種模式培養出來的學生可以掌握兩門甚至兩門以上的外語,學生在就業時就可以尋找和任何一門自己所掌握的外語有關的工作。如果某個工作要求畢業生精通兩門外語,而這兩門外語又正好是學生自己選擇的復合專業,那么無疑這種模式下培養出來的學生會具有很強的競爭力。第二種模式下培養出的學生不但掌握了外語,而且還加深了本民族的知識,這在漢語日益重要的今天,將會大大提高學生在漢英文秘,漢英互譯方面的素質。第三種模式最為常見,學生既精通外語,同時又通曉某一領域相關的專業知識,畢業后可以馬上進入相關專業的各種狀態,將外語作為自己的特長和有力工具,為自己另外一個專業服務。
綜上所述,三種模式在理論上有其合理性,但在實踐上卻又有自己的缺陷。主要問題有:“一是現有復合型外語人才培養模式下1+1<1,即外語專業學生畢業時外語語言技能相對純,外國語言文學專業學生較弱,其他專業知識相對有關專業學生較為膚淺。二是學生被動學習,接受現成知識已成慣性,主動學習、探索研究的熱情欠缺,邏輯思維能力、創新能力較弱。三是現有培養模式下外語教育中依然“費時低效”,學生在大學學習階段仍然有相當多時間在“炒冷飯”,小學、中學外語學習模式到大學并沒有得到明顯改變。”
同時,為數不少的學校還存在著大量削減基礎課、增加應用性課程的問題——許多學校誤認為相關知識課程開設越多,越五花八門,培養的人才復合性越強。實際不然。所謂復合型人才,一是要符合社會要求;二是要以某一專業為主體,其他專業補充式服務于主體專業,或融入主體專業;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能夠運用所學專業去開創性地工作。因此,無論人才培養怎么復合,我們最終要的還是復合型外語人才,“外語”的基礎不可以削弱,這是一切知識的平臺,沒有了這個平臺,其他的專業知識便無處依附,“復合型”也就無從談起了。這些問題的存在,不能不說與課程設置的滯后無關。因而,只有培養模式的確立顯然是不夠的,確立了培養模式后再設置與培養模式和社會需求相適應的課程體系才是最重要的。三、如何設置合理的課程體系
那么,到底我們該設計一種什么樣的課程體系來既保證“復合型”目標的實現,又能克服上述問題的實現呢?筆者以為,課堂設置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一、二年級的基礎課要保證充足課時,要讓學生在低年級時在聽、說、讀、寫、譯各方面打下堅實的基礎,在英語作為一種交際工具來使用上基本不存在障礙?!巴庹Z學科的基礎課尤為重要,學生聽、說、讀、寫、譯等綜合技能主要是通過基礎課的教學訓練而獲得的,外語學科的分流培養是以前基礎課基本學完而且學生語言功底扎實為前提的。因此,基礎課的學時數務必要得到保證,只能加強,不能減弱?!?/p>
2.設計不同專業知識的模塊,按模塊操作課程。學生基礎課程結束,基礎知識的平臺搭建以后,自三年級開始按模塊確定自己的發展方向,比如,商務貿易模塊,翻譯模塊,文秘管理模塊,市場營銷模塊,師范教育模塊等。幾個模塊之間,又可以有小的平臺,即供幾個模塊共選的專業知識課程,比如,上述前四個模塊都可以設計高級商務英語、商務英語閱讀、經貿報刊選讀等課程。學生按模塊選課,方向清晰,目標明確,可以實現“以語言學知識,以知識帶語言”的目標。這與有關專家提出的“EGP+ESP”的模式在本質上是相同的。“采取ESP(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專門用途英語)與EGP嫁接的方法,即在基礎階段采用EGP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語言基礎(包括基本的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在高級階段采用ESP教學模式培養,提高學生的語言工作能力?!?/p>
3.嘗試引入實踐性課程。學生學習語言的最終目的是運用語言,因而給學生創造運用語言的機會,會讓學生在實踐中及時檢驗自己的理論知識。“根據學生的專業方向,選擇與專業相關的企業、機關、學校、律師事物所、旅行社、外貿公司進行社會實踐(時間一般在周末和每年的寒暑假)。學校、學生本人和各實踐單位應簽訂培養合同,以確保實踐的質量。實踐單位每半年對學生的各項能力、表現做出公正的評價,并記入學生的成績檔案。”
4.融學生能力培養于全部課程之中,課程目標的設置要以培養學生運用外語進行工作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核心,這是實現復合型外語人才培養目標的關鍵和保障。
四、結語
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勢在必行,社會的發展沒有給我們留下任何自由的選擇的空間。有問卷調查表明,國家部委,國有企業,外經貿公司,部隊和教育部門對于單一外語類畢業生的需求量已降為零,而期望外語專業本科生具有寬泛知識的則占66%。面臨此形勢的外語教育工作者,應該加強研究更為合理的課程體系設置,更好的為培養復合型外語人才服務。
參考文獻:
[1]石云龍.《多維復合型外語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載《江蘇高教》.2003年第五期.
[2]孫如鳳.《復合型外語人才培養模式理論與實踐研究——對評估機制的思考》.載《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3期.
[3]孫玉華.《復合型外語人才培養模式理論探討和實踐探索》.載《遼寧教育研究》.2003年第5期.
[4]張克亮.《從科技英語的教改實踐看復合型外語人才的培養》.載《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0年第9期
- 上一篇:中學英語教學語言論文
- 下一篇:翻譯課程互動教學模式論文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