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語教學模式研究論文
時間:2022-09-07 05:50:00
導語:外語教學模式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互聯網、校園網技術應用環境下,英語教學將必然從封閉模式向開放模式轉變。本文從硬件、軟件和教學結構方面探討了新型英語教學模式下的課堂教學、師生交流、語言環境和評價體系。認為網絡環境下的課堂教學,對增大知識容量、提高學習興趣、改善教學進程有著積極的重要影響;網絡環境下的師生交流,可以使交流方式從課內延伸到課外、校內延伸到校外,有利于融洽師生關系、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網絡環境下的虛擬語言環境,可以彌補現實語言環境的缺乏和不足,有利于學生開口就說(寫);網絡環境下開放的師生評價體系,使教學活動各方都具有評價發言權,增強了評價體系的透明度。本文還闡述了新型教學模式對學生的學習自主權、能力培養等方面的影響。
【關鍵詞】網絡技術;教學模式;語言環境;評價;素質
在知識經濟時代,具備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將成為最重要的生產要素。如何培養這種高素質的人才,已成為全世界共同關注的焦點。
教育部在2000年召開的全國中小學信息教育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從2001年起,用5-10年的時間在全國中小學基本普及信息技術教育,全面實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努力實現基礎教育的跨躍式發展。
在新形式下,傳統的一張嘴、一盒粉筆、一塊黑板、一張講臺支撐起來的課堂教學模式已不能持續下去了,教育教學的改革必須與新的教育理論。教育技術相結合。英語教學模式的改革也必須在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校園網、互聯網的優勢,使教學更加科學化、趣味化、社會化。
傳統英語教學模式的主要缺陷在于重結果而輕過程、重“筆”而輕“口”。為克服這些缺陷,誕生了諸如“英語角”、語音教室等輔助手段,并取得了一定的收效。隨著互聯網的日漸普及,尤其是校園網的普及,為英語教學模式的改革取得革命性突破提供了有效的硬件條件,有利于英語教學從傳統的封閉模式轉變為半開放模式或開放模式。
外語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人具有天生的語言能力,具有用口頭和書面表達思想的能力,和把它們聯系起來的創造能力。把握并處理好說、寫能力的培養,對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有著深遠的影響。從學生的認知規律看,學生的認識活動只有通過自己的實踐和感知,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動作用,才能把知識學牢、學好,直至真正掌握。因此,建立在信息技術基礎上的英語教學模式,應該是“重結果更重視過程”的開放教學模式:在組織形式上將傳統課堂和基于網絡的虛擬課堂相結合;在學習方式上將課堂學習與遠程學習相結合。以學生體驗學習方式為主、接受學習方式為輔,鼓勵學生主動地去發現學習。對教學內容、師生交流、語言環境、評價體系實行全面開放。
一、利用網絡技術實現課堂教學的開放
現代教育技術應用于課堂教學,可以擴大教學信息容量,使信息的表現形式交互化、多樣化。
實現課堂教學開放的網絡條件:
硬件:校園網絡、多媒體網絡教室(學生每人一機)。
軟件:英語多媒體素材資源庫及其點播和索引系統。
傳統英語教學模式經常使用的“情景”引入法由于受條件的局限,在常規課堂中一般只能設計單個場景,不能激發所有學生的興趣。運用網絡技術,可以從素材資源庫中索引出與本節課有關的各種“情景”,提供給學生自由點播。如交往型、購物型情景易受女同學的喜歡;體育型情景能吸引體育迷;軍事型、旅游型、游戲型、影視片段型情景也都會吸引不同學生,從而使所有學生都能找到興趣點。而興趣一旦與教學目標相聯系并被靈活、創意地運用,學生就會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進程中,教學目標就很容易得到完美的實現。
課堂教學中最難解決的問題之一,是學生的接受能力參差不齊。為使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學生掌握基本教學內容,往往導致相當一部分學生在每節課的中后期無事可做,這既不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也不利于發揮他們的學習積極性。運用網絡教室的功能,可以讓學生在完成必要的學習和操練后,隨時從資源庫中調出檢測題進行自我檢測,利用相關軟件控制,給予檢測通過的學生訪問資源庫中課外閱讀、課外活動等素材的權限。
開放式課堂教學模式的基本結構:
1.(3~5分鐘)學生復習上一節課內容,然后點播新課引入場景,激發學生的興趣點。
2.(5~10分鐘)教師講解本節課的知識要點。
3.(5~10分鐘)教師帶領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操練。
4.(10~15分鐘)教師監督和指導下的學生自行操練;教師打開自我檢測系統;對個別困難學生進行個別輔導。
5.(下課前5分鐘)未提前通過檢測的學生進行統一檢測,將檢測結果記入數據庫。
6.課后,教師對仍未通過檢測的學生進行課后輔導。
課堂教學的開放模式充分體現了學生對學習過程的自主支配權,有利于因材施教,并逐步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
二、利用網絡技術實現師生交流的開放
師生間流暢的交流是教師把握學生學習狀況、及時調整教學最有效的手段。通過交流,教師不但可以傳授給學生更多的知識信息,還可以對學生的學習方法、學習態度、道德品質、治學思想加以影響和引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開拓意識。
在應試教育模式下,通常是作業、試卷的交流多而語言的交流少,僅有的課間和個別輔導等交流形式存在面窄、參與學生少的缺點。運用網絡技術可以實現多方面、多層次的開放式師生交流。
實現開放式師生交流的網絡條件:
教師和學生具有已接入互聯網的計算機,校園網具有能夠存放教師大容量主頁、BBS討論板、語音聊天室的網絡服務器和能接收、發送語音郵件的大容量郵件服務器。
教師可以在校園內服務器上建立自己的個人主頁,內容可包括:教學內容(供學生進行復習、預習和自學)、學習方法(為學生提供學習方法的診斷和咨詢)、課外閱讀(提供大量英語報刊、文章、語音和影像)、寫作園地(開展征文、講評等活動)。糾錯天地(將學生易錯的地方匯編起來)、鏈接(提供本校其他教師、外校名師、健康有益的英文站點的鏈接)等并實時更新。同時開設多個不同主題的BBS討論板(教師自任或委派英語課代表為板生)。
聊天室。
學生在與教師約定的時間內實名或匿名登錄教師的主頁進行選擇瀏覽、進入BBS或聊天堂與教師或其他同學交流。同時,學生也可以進入其他班級教師主頁同教師或高年級學生交流。通過廣泛、多層面的師生交流,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學有所用,并在應用中去發現、創新。
三、利用網絡技術實現語言環境的開放
英語學習作為一種語言能力的學習,需要在一定的自然環境或情境中習得,其目的之一是用語言敘述事情和表達思想,從而達到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能力的目標。
在一般教學模式中,創造良好的英語語言環境是教師教學工作中的一個重點和難點。傳統做法有成立課外活動小組(不易做到面向全體學生)、英語故事會或讀書報告會(能夠培養學生一定的聽說能力但偏重于模仿和表演)、“英語角”(現有方法中創造語言環境最成功的方法,其優點是內容和對象比較開放、真實感強、能寓學于樂、能力高低皆宜;最大的缺點是:在完全真實的語言環境下,個性靦腆、性格內向的學生無法參與,從而造成了部分表
現欲較強的學生語言駕馭能力越來越強,而另一部分學生則由于自卑而開口越來越少,語言應用能力不能得到提高)等。而利用網絡技術建立虛擬語言環境作為現實語言環境的補充,將有利于所有學生聽說和表達能力的培養。
實現開放式虛擬語言環境的網絡條件:
硬件:校園網具有供學生使用的服務器、學生家里具有接入互聯網的多媒體電腦(支持全雙功通話、語音壓縮)。
軟件:過濾不健康內容的網絡衛士軟件;屏蔽中文信息的管理軟件;網絡電話、語音聊天、ICQ信息發送等綜合性網絡交流軟件。
網絡本身就是一個虛擬社會,在這里很容易做到“只聞其聲不知其名”。內向、靦腆的學生完全不需要顧忌“面子”,而大膽地同另一些虛擬的對象用不太熟悉、可能出錯的英語交流思想和敘述事情(需要屏蔽中文信息的傳輸)。
隨著學生語言應用能力的提高,其交流的對象可以逐漸跨班級、跨學校、跨區域直至跨國界,與英語為母語的學生進行語言交流,還學生廣交學友的自主權。
四、利用網絡技術實現師生評價體系的開放
現有評價體系缺少交互的開放性。教師對學生學習的評價大多僅由教師主觀決定,學生對代表自己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和學習效果的成績幾乎沒有發言權;學校對教師的評價也主要來自于學生考試成績,而對教師在培養學生素質、能力方面的工作未給予足夠肯定,學生對教師大多沒有評價權。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可以建立起完整的評價體系,使之對教學環節的各方面都是開放的。
實現開放式師生評價體系的網絡條件:
硬件:完善的校園網絡;教師和學生家里都有接入互聯網的計算機。
軟件:保存學生評價成績的數據庫;統計學生登錄校園網的次數、時間、數據流量,并自動轉換一定的分數記入學生評價成績的數據庫;評價成績數據庫的檢索系統。
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影響著學生的自尊、自強、自信等素質的培養和發展。在網絡環境中,教師可以在學期期中給出學生的初始評價成績,進入數據庫并公布在校園網上。學生本人或家長通過登錄隨時可查詢自己的成績,并對評價結果表達意見和制定后半學期提高評價成績的措施。對合理的意見辦有些網絡交流過程是匿名登錄的,并能提供登錄時的密碼資料等信息;或某次測驗、考試發揮失常,但在網上可完成同等難度的試題且成績確有提高),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即時更改評價成績,還學生對學習過程的自我評價權。
學校對教師的評價,可以起到促進教師不斷創新教學手段、改革教學模式、更新知識和觀念的作用。利用網絡技術,可以從多方面對教師的師德修養、教學能力、教學觀念進行考核評價。在校園網上建立教師評價頁面,利用網上調查的形式廣泛了解各方對教師的評價及其變化情況,學生、家長。教師本人(設置權限,只能進入自我評價頁面)。學校教學管理部門都可根據實際情況反復對教師進行評價,教師可隨時通過訪問評價結果統計頁面即時了解自己的教學得失、以改進教學工作或提出申辯。從而實現了對教師評價的客觀性、全面性,
更有利于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
五、實現開放式英語教學的條件
1.實現網絡開放式英語教學,有賴于完善的校園網絡和寬帶互聯網的發展?,F階段由于國家對于學校信息化設備投資的不足,只有很少一部分學校具備這樣的硬件條件。相信隨著國家投資力度的不斷加大,網絡教育的條件會很快成熟起來。
2.需要計算機和互聯網更廣泛地進入家庭。目前我國的計算機普及率還很低。即使在較發達地區也不足20%,但隨著IT產業300%的年增長率,計算機進入每個家庭將只是時間問題。
3.需要學生從小學開始,接受全面的計算機操作和網絡運用能力的教育。目前,我國中小學生“觸電”、“觸網”的很少,教育部在“全國中小學信息教育工作會議”上已提出:從2001年開始,用5~10的時間在全國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吹響了教育向信息時代跨躍的進軍號角。
4.需要教師具備較強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一方面要加強、加快對教師的現代化教育技術的培訓力度和速度,另一方面則需要教師自己更新觀念,充分認識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自學成才,迎接信息化發展對基礎教育的挑戰。
5.網絡安全性問題。為確保學生不被互聯網上的“黃、反、毒”等不健康信息侵擾,需要特別注意網絡安全問題??刹捎玫姆椒ㄊ牵涸O置學生的家庭電腦訪問權限,只能是校園網的服務器,同時在服務器上安裝有效的網絡衛立軟件,對學生訪問的站點進行屏蔽和管理;保證學生的隱私權,對學生匿名登錄發送的所有信息給予完善的保護。
6.正確處理網絡教學與傳統課堂教學的關系。網絡開放式教學是傳統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它并不排斥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在虛擬的網絡環境中缺少傳統課堂的人文情感,教師的言傳身教功能。師德風范對學生遷移默化的影響作用等,仍需要傳統課堂教學來實現。
- 上一篇:初二英語學習分化現象研究論文
- 下一篇:英語教學素質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