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與小學英語課程整合研究論文

時間:2022-02-26 10:45:00

導語:信息技術與小學英語課程整合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信息技術與小學英語課程整合研究論文

一、揚長

(一)利用其提供外部刺激,拓寬學生學習和運用英語的渠道

信息技術與英語課程整合進行教學,信息量大,節奏快,活化教材內容,交互性強。能產生多種感官的刺激,調動眼、耳、嘴、手的積極性。人的大腦右半球控制形象思維,左半球控制抽象思維,將抽象的語言符號和具體的形象動作結合起來,左右兩半球同時發揮作用,既能加深理解,又能鞏固記憶,在信息技術與英語課程整合中,耳聞其聲,目睹其人、其事,其景,實現語言交際與非語言交際相輔相成,學生不僅可以聽到純語言,還可以“察言觀色”加強情感和心態理解,以促進對語言由表及里的深刻體會。

1、通過形象化策略突出教學重點,突破難點

例如:動態的演示將抽象化為形象,這在學生的學習生活中,有著定向和產生動力的作用。有位老師在教CanIhelpyou?這個句型時,讓他們在喜聞樂見中接受知識。先用一個滑稽動畫演示出有人嘴里喊著“Help”落水的情景,當學生有疑問時,教師教學這個單詞并說明其有救助、拯救之義。這生動形象的畫面,無疑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激發興趣。接著再同時出現三個畫面,“餐館、商店、警察與迷路人”,然后用打字機效果顯示CanIhelpyou?這句話,最后用三個氣泡帶者三種答案出現,讓學生在不同場合尋找不同的答案,并配以鼓掌及失望聲,學生們爭先恐后的發言。這時,學生的觀察、思維的表達都進入了最佳狀態,他們用眼、用耳、用心來真正理解這個句型,為整堂課教學的順利進行奠定了基礎。

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是影響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對小學生來說,學習興趣往往是他們學習的直接動因,而信息技術與英語課程整合的合理運用恰恰能使這些因素得到優化。在上面的例子中,給畫面配以不同的動作、加入不同的聲音,在這樣的環境下,抽象的事物和句子變具體了、形象了,減輕了學生的認知難度。既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力,又保證了學習過程的順利進行,提高了學習效率。

2、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參與個性化學習

在信息技術與英語課程整合中,應用Powerpoint課件等媒體方法,新課內容可隨時調整,學生能積極主動參與,使課堂教學生動、有效,提供多角度,多通道的圖文和和聲像,并能較好地支持學生“用英語做事情”的活動,可以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課堂上,教師不再是主宰,學生才是一切。

例如:對于小學生來說,一堂40分鐘的課,確實很難始終如一、高度集中注意力。課本劇的表演雖然能激起學生的興趣,但傳統的復述、背誦、再表演的三部曲,學生們只是在機械的操作,并沒有情感的投入。為了不降低課堂效率。因此,在一節課進入尾聲時,我展示出根據課本中靜止畫面改變制作成動畫的幾幅對話情景,讓學生在原來自由對話的基礎上靜音后看著動畫,隨著畫面的變換給動畫配音,使他們在輕松活潑的氛圍中進行交際性練習,培養他們仔細觀察事物、善于用英語思維和表達的好習慣。

信息技術與英語課程整合后,在教學有關“課本劇方面的內容時”,教師待學生初步掌握相關知識后為學生提供幾組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場景,讓他們用英語進行描述。面對栩栩如生的畫面,學生會在各類角色中猶如身臨其境,表演的有聲有色。這些嘗試符合以學生為主體的自主性、個性化學習的要求。整個過程圖文并茂、聲情并茂、視聽結合,渲染了氣氛,創造出對話的情境,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促使他們在培養交際能力的時候,又強化了記憶。

(二)利用其交互性,走進信息化,實現自主發現式學習

信息技術與英語課程整合后具有綜合語言技能習得的特點,為學生創造出一個擺脫母語束縛,調動多種感官對語言信息的綜合反應的習得語言的環境,其內容豐富,語言地道,通俗,融生動性、趣味性和故事性為一體,產生強烈的動態效果,使學生興趣盎然,由要我學變成了我要學,自覺性大增。

1、巧用網絡資源,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興趣,就沒有熱情與動力,所以教師設計的作業要新穎、有創意、有吸引力、趣味性足。尤其英語學習離不開文化背景,要指導學生在學習英語的同時了解西方社會觀點,西方語言產生的歷史背景等。教師應努力優化學習環境,充分利用課外環境。利用信息技術,利用我們的校園網、網絡資源,使教學打破了時空限制。許多英語報刊上都附有網址,為學生提供寶貴的網上資源,學生通過這一途徑了解其他國家的文化,經濟動向等。

比如,教師在教有關國家、國籍及語言的課時,預先可讓學生在課外上網,查閱有關這些國家的情況,了解一下中西文化的差異。學生們出色的完成了收集的任務,在課堂上如數家珍,積極交流,大家在集體的討論中放眼世界,學到了課本上沒有的新鮮知識,開闊了視眼有緊跟時代節拍,也符合英語新課程標準倡導的任務型教學。

又如,我國并非英語國家,學生學英語受到母語的干擾,教師僅用一周3節課,一節課40分鐘,用英語與學生交流,但又受到學生英語水平的限制,創設語境是相當有限的。課外設置“英語角”,不愧為是好辦法,但同樣在校園內,受時空、人文條件的限制,很難形成足夠規范的語境空間,而運用信息技術,則很容易創設虛擬的、仿真的英語語言環境,學生通過上網,模擬語言交際,為畫面配音,就能在虛擬的、仿真的語境中輕松地、逐步地克服母語干擾。

2、利用網絡建檔,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有人說:“讓學生學好英語的最好辦法是讓學生感受到自己英語學習的進步。”而進步只能用個人坐標來度量,一個教師要教幾百個學生,每隔一段時間要準確的評價每個學生的進步,教師用傳統的方法幾乎不可能實現。因此,利用信息技術,利用計算機聯網的微機室建立每一個學生的英語學習檔案,卻并非是很困難的事。學習檔案是展示每一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做的努力,取得的進步,是反映學習成果的一個集合體,是一種能夠全面反映學生學習情況的評價工具。將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用錄音、影視文件、文本等方式記錄下來比考試分數有更大的信度。過去,學生在考試和提問中受教師的評價、測試,幾乎沒有自我評價的機會,而有了個人學習檔案就為每個學生提供了機會。如:在剛學完一個對話后,通過計算機的錄音功能將自己的朗讀聲錄下來,過幾天,去聽聽自己的錄音;并把對話再次朗讀一遍錄下來,再聽聽,比較前后兩次的不同,找找差距,看自己是否在進步。他可以使學生真實地、可信地感受自己學習的進步,從而建立起學習的信心;同時,通過查閱別人的學習檔案,也可以隨時找到差距,而獲得動力。再者也可督促學生經常檢查自己的作業,反思自己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成果,從而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和自信心。正因為其交互性所提供多種的主動參與活動就為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的發揮創造了良好條件,從而使學生真正體現出學習主體作用。

二、補短

1、要注意學生的生理特點

信息技術與英語課程整合,體現了人機交互。在一個好的多媒體課件中,恰當的使用圖形、圖像和聲音,可以促進學生理解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由于小學生對新事物普遍存在著好奇心,他們的興趣往往跟著好奇走,自控能力不是很好,如果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中一味地追求形式的多樣化,追求多種媒體的引入,追求表現上的新穎、動感等效果,無論什么圖形、圖像、動畫、影像等一股腦兒的展現出來,這樣不但達不到預期的效果,還會對學生的學習產生負面的影響,反而分散注意力,造成學習時偏離主題.曾經聽過一位老師的信息技術與英語課程整合的公開課,界面上不單有諸如“向前、向后、內容簡介、講解、演示、結論”等按鈕,而且還在清潔的界面上增加了某一動畫片的卡通人物。當前進一頁時,卡通人物沒有消失,還添加了一個小鳥翩翩起舞的動畫,再前進一頁,又添加了“綠茵鮮花,------”,且不說教學內容如何,僅僅這些點綴,也讓學生眼花繚亂,干擾了學生的注意力,影響了教學效果。

2、要照顧學生的思維進程

在課堂教學中,一位好的老師善于駕馭學生的思維,隨時調控自己的教學速度,以照顧學生的思維進程,在信息技術與英語課程整合中,電腦無法感知學生的思維進程,同時,教師忙于操作計算機,注意力偏離學生的思維,有些處理雖然精妙,但大多歸老師包辦,加上學生受已有知識水平的限制,常常導致多媒體的播放進程與學生的思維進程不一致,學生的思維遠遠跟不上電腦設計的思維,造成學生茫然失措。例如,多媒體在英語教學運用中,在教學plusandminus時,學生剛剛才學會讀,要他們向純英語進行練習時,思維進程就要慢一些,而我們的老師如果不注意,只知往下點擊,彈出一道道例題。這樣的進程使學生應接不暇,效果反而不佳。所以教師要根據學生的思維進程,合理控制節奏,按部就班,循序漸進。

3、要重視師生的情感交流

學生有豐富的情感,但卻難從豐富的語言中體會情感,這就需要教師使用豐富多變的身體語言去感染他們,引導他們。如教師的一個表情,一個動作,常常能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隨著老師一起去體驗情感,深刻的理解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果。在信息技術與英語課程整合中,多媒體所使用的只是冷冰冰的機器,雖然有關教學內容和信息都提前輸入到了電腦中,但人的情感是無法輸入的,這就需要在教學中,教師要特別注意適時地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及時地分析學生的情感反饋信息,掌握學生的情感活動情況,以彌補計算機的不足。如在學習英語兒歌(WestermfoodorChinesefood)時,如果單純的依靠多媒體手段,將兒歌和譯文依次打出,學生只理解字面意義,而無法體會字里行間流露出來的域外風情和中西文化的差異,也就失去了學習兒歌的意義,學生的學習興趣無法保證。若教師用豐富的語言和表情,結合內容和西方文化背景進行講解,再利用多媒體手段顯示出兒歌和譯文,學生理解后更加深了印象,那么教學效果一定會非常明顯。

4、要掌握好“度”的問題

在信息技術與英語課程整合中,多媒體教學只是一種教學輔助手段,而不是目的。如果掌握好運用的時間、數量等“度”的問題,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設計如何問路的情景中,利用計算機的閃爍運動功能,將問路的提示圖慢慢展現,同時將多種路線設計于其中,既形象又直觀,讓學生一目了然,整節課只有這一個環節運用了多媒體手段,但它既成功的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有的老師,將整堂課的內容全部打到電腦里,使多媒體課件成了教案的翻版,教師成了程序的操作者,由傳統的“滿堂灌”改成了“電子灌”最終教學效果往往不盡人意,與教師的設想相去甚遠。還有些老師有意無意地把它作為一種“門面裝飾”,為了整合而整合,如要上公開課或評優課,就采用信息技術與英語課程整合,而不去考慮這節課的內容是否確實需要,造成了某些所謂的信息技術與英語課程整合的課反而不如普通的傳統課堂教學的課的效果好。這種脫離了實際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課”是沒有生命力的。如英語中教學加減法的句型(Plusandminus)時,運用多媒體出示數學題,顯得復雜而又不夠直觀。如果出示實物,讓學生既能看到,又能親自去組合數字,多角度感知加減法,則更直觀、形象,教學效果更好。

參考書目:

潘愛琴:《中小學電教》吉林省電化教育館2003

方紅梅:《中小學外語教學與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霍曉陽:《中小學外語教學與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莊玉娟孟祥力:《現代特殊教育》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所2001

李克東:《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華東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研究所2003

[內容摘要:]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以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已成為拓展人類能力的創造性工具。本文就信息技術與英語課程整合的揚長及補短來進行討論與探究。在其帶來生動優質的課堂教學及便捷豐富的課外教學時,不忘考慮其負面影響,提請注意信息技術與英語課程整合時要注意學生的生理特點,照顧學生的思維進程,重視師生的情感交流,掌握好“度”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