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英漢翻譯的語用移情
時間:2022-04-17 11:28:00
導語:小議英漢翻譯的語用移情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鍵詞:語用移情英漢翻譯文化歸化異化
摘要:翻譯不是簡單的語際語碼轉換,而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跨語言、跨文化的交際活動。在處理英漢翻譯中的文化因素問題時,譯者應樂于語用移情,尊重、適應譯語文化。在準確判斷源語語言文化規范和譯文讀者接受力的基礎上恰當地采取歸化或異化策略,將漢語文本中的文化因素移植到英語中或將英語文本中的文化移植到漢語中來,以達到成功的文化交流的目的。
一、語用移情
“移情”(empathy),又稱為感情移人,指“設身處地”的行為,即超越自我,對別人的思想感情產生共鳴,能夠想象和分享他人的思想、感情和觀點。Ruben把移情能力列為有效交際的七種要素之一。他認為在語用學上,“移情”指的是能夠從他人的角度來看待問題,將心比心,站在別人的立場去思考、去體驗、去表達感情,即使用語言和非語言行為進行移情,向對方表示已經充分理解了他的思想和感情。他于1991年在《外語教學與研究》上發表的《言語交際中的語用移情》一文中認為,“語言習得者應該理解、感受目的語國家的文化,并設身處地地在對方的文化背景中進行語言的學習和運用”??缥幕浑H的移情主要表現在語言語用移情和社會語用移情兩個方面??缥幕浑H首先接觸的是語言,語言是移情體驗的主要手段。語言語用移情的微妙之處是說話人或者聽話人總是能從對方的角度進行語言的編碼和解碼。社會語用移情現象在跨文化的言語交際中也十分普遍。它涉及到交流雙方的社會文化背景和人際關系,當然也涉及到語境,主要指交流雙方都設身處地地尊重對方的思想感情和看法,從而在交流過程中相互默契,達到預期效果。首先,聽者和讀者應持一種合作態度,在信息數量、信息內容、信息傳遞方式上做合理推論,即遵守Levinson提出的會話含義三原則。具體來講,“相信說話人的陳述已經是就他所知而作出的最強的陳述”;“擴充說話人所說話語的信息內容,找出最特定的理解,直到認定這就是說話人的發話意圖”;“如果說話人使用了冗長的或有標記的表達式,他的意思就與他本來可以用無標記的表達式所表示的意義不一樣”。Leech談到聽者和讀者的任務時說,理解是一個“問題一解決”的啟發性的過程,即聽、讀者通過形成假設,并利用可及的證據驗證假設,來識別話語的語用含義。形成假設的過程突出了理解過程的語用移情。這表現在聽讀者努力調用相關的語境信息,補全語篇的缺省信息,加工說、寫者提供的新信息,作出最相關的推理即假設。操漢語的本族人對操英語的本族人說英語往往要注意尊重對方的語用習慣,見面打招呼時,他們不用“Whereareyougoing?”或“Haveyouhadyourmeal?”而用“Itisaniceday,isntit?這種擺脫自身文化習慣的語用移情,實際上是“人鄉隨俗”的一種普遍現象。反過來說,當操英語的本族人身處中國這塊異地,聽到中國人用英語冒出一句帶中國味兒的寒暄話:
Haveyouhadyourmeal?他也不會反感,也許還會感到異國情濃而欣然接受。這顯然是語用移情的認知心理在起作用的緣故。
二、漢英翻譯策略的選擇與譯者的語用移情
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移情要求交際主體自覺地轉換文化立場,有意識地擺脫本民族語言文化的束縛和影響,將自己置身于另一種語言文化模式中,主動如實地領悟和欣賞該語言和文化,從而幫助交際獲得成功。翻譯作為跨文化交際的橋梁,其過程必然涉及兩種文化,其最終目的是尋求不同文化間的融合,而這種融合必須是以保持文化的多樣性為基礎的融合。
孫致禮先生認為,處理翻譯中的文化差異性問題,基本策略有兩種:一是“融化”,一是“活現”。這兩種策略也就是對待文化翻譯的歸化和異化,以目的語文化所固有的形象去替代原文中的文化形象,結果使原文的文化意象發生了順應改變,以目的語形象替代源語文化形象的目的在于使譯文適應目的語讀者,順應譯語文化而被接受,這種替代和調整的翻譯策略稱之為歸化(domestication)。將源語的文化意象或形式移植到目的語文本中,其結果將使譯語的語言文化由于進人了外來文化因素而產生某種變異,這種變異稱之為異化(foreignization),異化的目的在于使目的語讀者盡可能多地接觸到與母語不同的源語文本中的異域文化意象和相對陌生的表現形式。兩種翻譯策略各有其利弊。先說不利的一面,如英國學者Hawks翻譯《紅樓夢》時把“阿彌陀佛”譯成“Godblessmysoul!”,這也是譯者移情于譯語讀者采取了歸化的翻譯策略,這樣造成的弊端是用基督教文化代替了中國的佛教文化,很可能讓西方的普通讀者認為中國人也信奉上帝,這樣的做法“以假象,假信息蒙騙譯文讀者”。而采用異化的翻譯策略則會要求譯語讀者適當地運用移情的辦法來理解譯文中的文化因素,要不然會使讀者容易誤解。再說利的一面,在英譯漢時,譯者會移情于漢語文化的讀者,會盡可能地把原文的語言所傳遞的信息和所承載的文化用正確地道的漢語表達出來,在漢譯英時也一樣,由于心理上的移情作用,譯者作為交際的一方,會盡可能把希望表達的思想(原文的語言所傳遞的信息和所承載的文化)用正確地道的英語表達出來。語用學的社交語用移情觀認為:跨文化交際雙方都設身處地地尊重對方的思想感情和觀點,以實現交際的成功。從交際的角度阱,英漢翻譯正是異域文化移植,是一種跨文化交際活動。但是由于交流內容都是中國語言代表的中國文化以及中國事情或者是英語代表的異域文化以及異域的事情,那么很多信息就很難用所謂地道的英語或漢語展現出來,難免出現一些譯文讀者感到怪異、生疏的“離格”英語或“離格”漢語。但這些“離格英語”或“離格漢語”若從社會文化的角度看則很自然。美籍意大利學者韋努蒂(Venuti)認為,如果譯文讀者對譯文有一種陌生和疏遠感,即感悟到了文化差異,外國文本在目的語中就獲得了一時的解放。譯文的讀者作為交際的另一方,他們知道自己讀的是譯本,譯本里講的是外國事和外國人,因此他們會設身處地,尊重異國的國情和文化,“移人感情”到譯作中去。語用翻譯觀認為,翻譯應該使原文和譯文在語用語言和社交語用兩個層面上達到等值效果。如果譯者認為譯文讀者雖然不熟悉某種語言現象或意境甚至對之感到陌生,但是只要他們可以通過譯作提供的語境來理解該現象或意境,那么他就可以采取異化的策略,將該現象或意境所承載的文化因素原原本本地移植到譯語文化中去。例如:
(1)WheninRome,doastheRomansdo.
如果將這句諺語直譯為漢語,中國讀者就會感到奇怪,為什么要講在羅馬而不是在其他地方?又為什么要按羅馬人做的那樣去做?如果我們了解這句諺語的用意,我們就可以不理會原句的字面意思,而按照漢語的習慣說法,直接傳達出其用意:人鄉隨俗。
(2)他跟老人招呼了一聲:“吃過沒有,老爹?”漢語中的“吃過沒有”是用來打招呼的,說話人的真正意圖并不是關心對方是否吃了。知道了兩種語言的語用習慣,我們就可擺脫原文的羈絆,從語用移情的角度決定某些詞語的替換和取舍,將之譯為:“Goodmorning,Grandpa”,hegreetedtheoldmail.
(3)“高高興興上班去,平平安安回家來?!?/p>
這個標語的意圖是祝愿司機小心駕駛,平安上路,平安回家。如果將之譯成“Gotoworkhappily,andcomebacksafely!”說英語的本族人是不會領會這句話的真實信息的。我們用一個簡單的“oGodluck!”就可以了??偠灾?,在翻譯過程中,譯者處理的是使用中的意義,譯者必須通過語用移情,才能決定采取那種翻譯策略,從而準確翻譯。
再比如,《紅樓夢》的兩個英譯本中:
(4)“癩蛤蟆想天鵝吃”(曹雪芹:165)
Atoadhankenngforatasteofswan.(Yang:164)
Acaseof”Thetoadonthegroundwantingtoeatthegooseinthesky”(Hawkes:242)這里,霍克斯用“鵝”(goose)的形象,替代了“天鵝”(swan)的形象,是為了適應英美讀者的審美觀。因為再英美文化中,“鵝”和“天鵝”是有完全不同的聯想意義的。這從英語成語“aswanamonggeese”中足見差別??梢?,譯者的語用移情會在一定程度上達到翻譯的準確性。
(5)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曹:95)
Manproposes,Heavendisposes.(Yang:90)
Manproposes,oGddisposes.(Hawkes:152)
《紅樓夢》是中國文學的一部經典著作,充滿了佛教和道教的意識。楊憲益先生利用了一個英語的諺語,但把其中的“god”改成了“Heaven”,從而保留了原有的宗教色彩?;艨怂箙s直接引用了英語諺語,未作任何改動,這樣,他把原文的佛教色彩變成了基督教色彩這對英美讀者來說當然更為自然、更容易接受。當然,這樣一來,霍克斯把一個信佛的人變成了一個信耶穌的人了??梢?,過度的移情于譯語讀者,而不考慮原文的文化內涵會造成一定的誤譯。從以上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兩位譯者在處理源語文化信息時的基本傾向:楊憲益基本上移情于原文作者,目的是想盡可能多的把中國文化介紹給英美讀者,遵循以源語文化為歸宿的原則,多用了異化策略,而霍克斯則移情于譯語讀者的理解,為了取悅于譯文讀者遵循以目的語文化為歸宿的原則。
其實,從語用移情的角度看,歸化和異化各有其長,亦各有其短。應該說,翻譯中的歸化和異化不僅不矛盾,反而是互為補充的。如翻譯“她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時,可以異化譯為“Herbeautywouldmaketheifshsink,thewildgoosefalldownandthemoonhideherself,andputthelfowerstoshame.”以便讓中國文化被英美讀者理解,接受,也可以在不需要保留原文文化色彩的情況下,去掉比喻歸化譯為“Herbeautyisbeyonddescription.”通過異化的譯法,英語中很多比喻I生的詞語已在漢語中廣泛使用。如:Crocodiletears,angel,Pandora’Sbox,darkhorse,sourgrape,coldwar,forbiddenfruit等等,但是漢語中被移植到英語中的比喻性的詞語相對來說要少,如“紙老虎”,thepapertiger,“半邊天”Halfthesky等。翻譯中的移情會影響譯者的翻譯策略的選擇,如采用歸化法還是異化法,進而會影響到文化的傳播與文化的獨立性??梢娬Z用移情在翻譯過程中是十分重要的。不懂外語的讀者之所以要讀文學譯作,其目的之一就是要通過譯作來領略異族的文化。雖然歸化式翻譯的目的是為了滿足讀者的另一需要,即閱讀通暢的需要,但我們卻不能因此而傷及文化的交流,無意中蒙騙了譯文讀者。Venuti認為,通順式的翻譯策略會掩蓋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實際上是一種文化帝國主義的行為。對譯者來說,重要的是不僅要在翻譯過程中要有深刻的文化意識,即意識到兩種文化的異同,而且還要有文化平等的觀念,在翻譯的過程中適當并恰當的進行語用移情,會提高翻譯的準確性和可理解性。
三、結語
移情要求交際雙方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建構和理解話語,這也體現著文化寬容的態度,“文化寬容”(culturaltolerance)是緩解和避免因漢英民族思維習慣、文化模式、價值取向等方面不同而導致文化沖突有效的手段和措施。移情在語用學上體現為“交際對方著眼點”。從語用移情的角度看,歸化和異化各有其長,亦各有其短。應該說,翻譯中的歸化和異化不僅不矛盾,反而是互為補充的。翻譯不是簡單的語際語碼轉換,而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跨語言、跨文化的交際活動。要使這種交際活動取得成功,譯者應在正確理解原文的信息意圖和作者的交際意圖,并在符合譯文讀者的文化與認知期待的條件下,把原文傳達給讀者的信息準確地傳達給譯文的讀者。在處理英漢翻譯中的文化因素問題時,譯者作為漢語文本的讀者,應樂于語用移情,尊重、適應漢語文化,并在準確判斷英語語言文化規范和譯文讀者接受力的基礎上盡量地采取異化策略,將漢語文本中的文化因素移植到譯語中去。
- 上一篇:小議英漢語言句法之差別
- 下一篇:小議金融危機下地方財政的困境與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