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驅動下的行業英語論文
時間:2022-09-18 03:08:10
導語:內容驅動下的行業英語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學習研究者
行業英語教學者多是由教普通英語轉行的青年教師。年輕人的教學能力不容樂觀,理論知識與基本功都需加強。作為學習活動的領頭人,教師需勤于鉆研,超越自我。如果只會上普通英語,下崗是遲早的事。如果不能站穩行業英語的舞臺,很可能成為高職教育改革的犧牲品。后方法時代,外語教師需以特殊性、可行性、實用性的視角審視各種教學方法,創造性地實踐教學、理解教學,生成自己的教學機智,做一個反思性實踐者、理論建構者。學習研究成為教師的必然選擇,教學過程就是一個實驗、反思、發現的過程,也是教學理解得以深化的過程。行業英語教學屬專用英語的范疇,內容型教學是專用英語的教學方法之一。教師需首先掌握這兩個領域的教學要求并學習相關的跨學科內容。專用英語的特色在于課程的內容與目標都指向學生的發展需求,課程聚焦于特定的專業學習、學術研究、職場活動中所需的語料、語言技能、語言體裁。除了關注跨學科知識的獲取及學生的背景、年齡、語言技能外,教師需考慮的問題還有:在學習需求的基礎上依據體裁分析開發課程,因為不同的使用目的與情境需要不同的語言、選編教材、教學評估等。視英語為國際語言、情境中體裁分析以及學習者的學術素養、身份認同等研究有助于理解專用英語教學的復雜性。內容型教學是將語言能力的發展融入學科內容探究中,其理論基礎有輸入假設、可理解輸出等二語習得研究,以及最近發展區等社會文化理論。其要求是:以情境化學習突出所學內容的意義與關聯性,重在發展語言,提供真實得體的語篇與測試,在內容和語言融合中完成學習任務,學習策略與學術技能并舉。上述理論表明,行業英語教學的重心是學會運用語言,不能位移至行業內容,語言是內容驅動下學習的介質與目標。會計英語等課程一般是在二年級后開設,學生具有特定學科的專業知識與基本技能,需要學習的是如何在英語情境中同化、順應這些知識與技能。教師必須補充語言所依附的跨學科知識,武裝自己的“內容知識”。行業英語的基礎是普通英語,重視學習研究的教師有信心改教行業英語。當今的外語教學突出教師即學習者、課程融合等要求,也強調學習者自主、學習的社會性、聚焦意義、學習者的多樣性、培養高級思維能力、多元評價。這些要求體現在后方法策略框架中,也需教師學習以下原則。這些原則是:較強的學習動機和有意義的互動可促進學習順利進行;有效的任務與練習可提供意義協商與建構的機會;有意義的語言交流源于學生對主題內容的理解加工;交流是個完整的過程,需多種語言模態參與;語言學習需歸納、探究語言規則,也需解構、反思語言;語言學習是循序漸進的過程,應引導學生創造性地使用語言并不斷試誤糾正;學生有各自的學習路徑、速度、需求、動機;成功的語言學習需要有效的學習策略、交際策略;教師是促進者、語言專家,應創造語言學習氛圍,提供語言使用機會,激發學生反思語言的使用與學習;課堂是個共同體,學生在合作中學習、分享中成長。
二、教材開發者
教材是課程的物化,要求教師根據不同情境開發教材。目前,很多行業英語教材或是舶來品,有時水土不服;或是由某學科教師編寫,缺乏英語素養和教學理論,書中出現語言的硬傷,有的甚至用拼音標注書名。高職教育的職業性與實踐性需要遵循工作過程的系統化開發課程,堅持項目導向、任務驅動,在學習情境式教學單元中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這些與內容型教學并行不悖,兩者都將學習過程視為學習的最佳條件。內容型教學指導下的教材應含有英語教師能教、特定學生能接受的內容,通過學科文章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編制內容和語言交融的教材是其特色,但尚無標準可循。4C(內容、交際、認知、文化)與6T(主題、語篇、話題、線索、任務、遷移)等模式已經成功地運用到課程與教材的開發中,任務教學法、項目教學法也被融入其中。這些模式都是基于內容驅動的學習假設,即運用語言去獲取所需的信息,語言學習更易成功;內容搭建的結構框架有利于綜合發展語言技能;內容表達是學生語言學習的需求。因此,在開發行業英語教材時,應與某學科教師合作先選定學科內容,然后安排語言學習項目,將內容作為學習活動的驅動力,將提高語言能力所需的詞匯、語法、技能、練習與內容緊密捆綁。以筆者編寫的《會計英語》教材為例,其課程定位是學會運用英語去表達會計專業的基本術語,描述職業環境與工作過程,完成英語語境中的基本任務。主題是課程的中心思想,與學習需求、教師能力、教學場景相適應。根據學情和我國會計從業資格要求,該教材的主題設為“會計職業的基礎英語”。教材以編譯閱讀語篇為主,提供會計憑證與報表等樣例,聽說語篇作為課外作業。這些語篇以項目形式出現,分為認知職業環境、明確行業規范、夯實崗位基礎、熟諳典型任務、掌握業務流程、學習會計法規。話題是語篇內容的分單元和更具體的主題學習內容。以“熟諳典型任務”為例,教材中設計的話題有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產清查、會計報表等,會計憑證又含原始憑證、記賬憑證。線索意指系列主題之間的聯系、課程之間的銜接性,對應到某一課程,應是教材內容整體的銜接性。該教材的明線是會計職業的環境、行規、法規、基本知識技能、工作過程,暗線是會計循環。任務體現在各語篇的教學活動及練習設計上,該教材的練習是圍繞“運用英語完成會計行業的知識學習與崗位任務”而設計的。遷移則是設計好話題之間、任務之間教學活動的過渡與銜接。
三、教學設計者
高職院校建有校內專業實踐教學基地,教師可在這些充滿職場氣息的基地中設計行業英語教學活動,學生置身于模擬的工作崗位和業務流程中體驗內容和語言的融合。策略一,激活背景知識。該策略以建構主義、圖式理論為基礎,利用學生的過去知識激活認知圖式。以會計英語為例,學生已學的會計專業知識和基礎英語知識可視為已有的內容圖式和語言圖式,學習新內容時可讓學生先試用英語表達相關的會計術語。策略二,注意學習階段性。教師按照學習階段組織教學,設計好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后的學習活動,考慮內容、文化、文體、語言、學習策略等課程要素。策略三,融合語言模態。教學中應提供多種文體的語篇,融入聽說讀寫的多模態訓練。小組合作、拼圖游戲、思考———互助———分享等活動可綜合發展語言技能,最大化地輸出語言。策略四,提供支架式指導。貼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指導學習活動,幫助他們完成不能獨自完成的任務。這被視為內容型教學的關鍵,主要提供言語(關注語言發展)、程序(指導小組和活動的構成)、教學(提供支持學習的工具)等方面的支持。策略五,運用圖形組織者。圖形組織者(如大綱、維恩圖、網絡圖、圖表)是大腦組織信息的方式,可以被用來增強教學效果、優化教案設計。會計英語中語篇的結構主旨、會計循環過程等皆可用此策略。策略六,情境化學習語法。情境化是指為了真實的交際目的有意義地使用語言,并理解語言使用者如何在情境中建構意義。該策略要求語言的功能、結構、詞匯都在內容交織的情境中被學習和使用。策略七,提供有意義輸入。意指輸入是真實的語篇,是含有不同的觀點、可理解、反復的,教師可減少、再用、循環使用詞匯及主要語法結構。策略八,最大化輸出語言。為了學習語言,學生必須在有意義的互動中使用語言。教師需平衡輸入機會,鼓勵學生多輸出語言。策略九,及時反饋。確保學生隨時傳遞、接受反饋,理解自身語言使用和內容掌握的情況。反饋可以在教學中、小組中、終結性評價中進行。策略十,指導學習策略。內容和語言的學習都有策略,學生使用學習策略能達到理想效果。
四、共同體建設者
在內容型教學理論指導下,行業英語教學以行業為背景,引領學生發展職場所需的英語語言能力??墒?,行業英語的課堂生態并不樂觀,通常是教師一言堂、學生靜悄悄。這里有教師自身的原因:缺乏行業內容的學習,習慣于盡職地解釋詞句,不顧學生所思所為,忽視課堂的生命體征和交互屬性。同時,行業英語處邊緣化的學科地位,有的僅開設一個學期,有的被定為選修考查課,學生不夠重視;學生英語基礎較弱,學習動機不足,上課是為了混學分。由此,行業英語教學需建設學習共同體。學生的投入與參與可以彰顯語言課堂的人文性與生態性。教師的自主性意味著,依據學習共同體、群體動力學等理論,發揮自身的領導力,激活英語課堂的群體動力,與學生共同創造學習機會,而不是管制或不管他們。一是發展和諧的師生關系。學生具有一定的專業基礎,可成為行業英語教學的助手而不是灌輸的對象,教師是其專業學習的同伴、講英語的話友;教師通過記住學生名字,給予關愛,鼓勵學生表達或解釋專業內容,可得到學生的尊重而被視為學習的向導。二是設計互動式任務,在會話交往中使英語成為合作、分享、友誼的紐帶。三是與學生共商團隊精神和課堂規則,心靈有約、對話協商,尊重生命。四是咬定目標。教學的大目標是共同進步、有效學習,小目標是創造更多的機會,形成有效的學習小組、學習共同體。另外,為了解決教學中遇到的行業內容的困惑,提高英語表達的專業性和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還需參與外語教師或其他學科教師(或行家)的學術共同體建設,研討英語教學的理論與方法,學習相關行業的理論與要求,以便合作開發課程。
五、發展評價者
行業英語的學習內容對接學生的專業學習、未來工作,語言使用的范圍明確、方向清楚。這就要求教師需對教學效果作出評價,為課程建設厘清方向。內容型教學評價目的在于幫助學生建構特定的學科知識,有意義、有意識地使用語言,在以語言為媒介的學習情境中掌握語言。評價方式上,建議采用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不忽視自評、互評、小組評價、共同體活動等學習過程的因子,這是內容型教學所強調的。它的評價思路有任務式、項目式、綜合式,進行行業英語教學時可以參考。任務式評價是終結性評價,要求學生運用英語口頭或書面匯報所學的內容,達到鞏固內容之效果。項目式評價的亮點是社會化互動,學生在小組活動中完成某項目資料的計劃、研究、分析、綜合等任務。綜合式框架是移用美國外語教學委員會的“整體績效評估”,全面評價語言運用能力,兼顧文化與社會要素。它將內容置于核心地位,交際、文化、比較、聯系、社區等5C元素構成任務活動的背景,學生使用語言執行三種交際模式,即理解,聽讀來自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的真實語篇然后回答問題;展示,以戲劇、小品、海報、新聞稿、宣傳手冊、論文、網頁等展示個人的研究或觀點;人際,針對特定語篇的特定話題展開人際間的會話交流。評價意味著與課程、他人、自己對話,不僅指向學生。作為行業英語的探索者、學習者,教師也需結合學習評價的結果,隨時傾聽學生的心聲,反思自己對共同體所作的貢獻,明晰尚待完善之處??傊⒂谥v臺,教學相長,教師應是師生共同發展的評價者。
作者:嚴金波單位:江蘇財經職業技術學院外語系
- 上一篇: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英語論文
- 下一篇:糧食局法制宣傳工作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