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自我價值實現論文
時間:2022-08-10 03:21:00
導語:藝術家自我價值實現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藝術上的實現,首先應是藝術家自我價值的實現。自我價值的實現應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藝術家自我心靈的超越,二是藝術家對客觀環境的超越。
關鍵詞:藝術家自我價值心理環境客觀環境
一、客觀環境的超越
藝術上的實現首先是藝術家自我價值的實現。也就是說,藝術家對其表現的事物有了基本上的把握和占有,從而產生一種超越的、靜觀的情感,對其表現的事物進入一種玩賞和回味的境地。比如說,一張民間剪紙,雖然題材很小,但由于民間藝術家對其表達物象的形狀、神態有一個了如指掌的把握,在剪的時候就顯得自由自在,作品總是給人一種可親可愛、活潑自然的美感。
人的思維是多向性的,藝術家自我價值實現的過程中,當然也包含著人們在實踐過程中產生的各種豐富情感,諸如:驚恐、想象、悲哀、喜悅等等。一個人在做完每一件事或接觸過每一個人,在心里都會產生出思維的多向性和復雜性。人的一生,要經過天真爛漫的童年,初出茅廬的青少年,深思熟慮、精明強干的中年,最后到“故國神游”的晚年的不同時期,但每個時期或階段的思維傾向是不同的。藝術家在自我價值的實現過程中就自然包含著各種各樣的思維傾向或情感,從而在藝術表現上就呈現出多種表現形式和內容。有的天真,有的浪漫;有悲劇,有喜?。挥袑憣?,也有抽象。但藝術家之所以能夠把人類各種情感表達出來,就說明藝術家已經超越其表現的題材或情感范圍。比如:“怒發沖冠”,詩人在表達的時候并不一定“沖冠”,只不過是回味過去的感情罷了;《西游記》中描寫孫悟空七十二變,神通廣大,是作者通過對當時社會現實的凝縮而賦之于想象的結果;莎士比亞的悲劇,雖然劇情驚心動魄,但我們看到的是高華健壯的筆調和劇情處理的完整精美。所以,藝術表現上的各種各樣的形式、思想境界和感情,實際上都存在于當時的社會里,也存在于藝術家的自身。對于那些悲痛的情感,雖然藝術家在現實生活中并沒有實現,但之所以能夠在藝術里得到表現,就說明藝術家的內在或外在環境已超越了原有的困境,從而升華到藝術的理性高度。就好像痛定思痛、吃了苦果之后的回味。從某種意義上說,藝術家就像寫歷史一樣,對其要表現的事物進行品評、評價、處理,也就是說藝術家表現的東西是曾經感受到的,但并不是藝術家自身的處境?!安蛔R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藝術家必須跳出山外,對其表現的事物有一段距離,才能進入到一種理性的或者說升華到藝術的高度。
二、超越的心理環境
一般來說,藝術家心理環境的實現也就是與其客觀環境的實現相諧調,也就是說個人或者藝術家與社會關系的相諧調。但也有一種情況,由于個人思想與當時社會制度相抵觸,或者說構成了文明與落后力量的相互斗爭,而且進步的力量還處于劣勢,美好的自由理想受到壓制或打擊,在這種情況下,那些實現不了的理想最容易在藝術里找到避難所。水墨畫起源于唐代的張、王維等,他們是當時的文人士大夫階層,但在官場上并不得志。官場上的勾心斗角,使他們產生了對社會制度的逆反心理,所以他們更多的是喜歡談玄。晚年的王維在陜西的藍田別墅過隱士生活,以“談玄終日為樂”。他畫的《輞川圖》:“山谷郁郁盤盤,云水飛動”,有一種“意出塵外”的意境。陶淵明由于對黑暗現實不滿,棄官歸隱,過著一種“躬耕自資”的生活。蘇軾可謂宋代詩文大家,而且善長繪畫,但由于官場道路的坎坷不平,他畫的《枯木怪石圖》已不是對客觀物象的外在描繪,而是借助于客觀物象表現其曠達而又倔強的人格。清代的石濤、八大山人,他們畫的山水、花鳥,墨氣淋漓,呈現出一種“清高淡遠”、荒寒蕭條之境,這與他們的現實處境有關,就像魯迅先生對清末文人的心理評議那樣,“哀怨之氣遍及華林”。藝術家與社會相對立,現實之中實現不了超越現實之上的自由意志,于是他們轉向了藝術,在藝術里構筑自我的精神世界,并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們的心靈。在這個意義上說,藝術家是以一種獨到的方式來實現自身的價值。
三、心理環境和客觀環境的和諧統一
藝術作品的產生,首先要實現藝術家自身的存在價值。這種價值的實現包括藝術家心理環境和客觀環境的實現。這種心理環境,要求藝術家有一顆超越所要表現事物之上的心靈,進入到一種靜觀的境界,也就是進入到一種藝術家絕對自由的精神境界。透過凡·高畫作的外殼,我們看到的是絕對精神自由的外化,是藝術家自由意志的物質表現。但不管藝術家具有怎樣超越的心靈,都得有構成這顆心靈得以表現的基本物質條件。如果凡·高的弟弟拉奧不對凡·高進行經濟上的援助,那凡·高的藝術自由之火也不會為世人所認知。中國古代有位畫家為君王作畫時“解衣盤礴”,表現了一個藝術家無拘無束超越現實之上的自由意志,但這種自由意志如果不被周圍的人們認可,也是得不到實現的。如果那位畫家在秦始皇面前“解衣盤礴”,那可是要砍頭的。所以,藝術家的心理環境和其生存的客觀環境的實現,兩者缺一不可。
在藝術家與時代節奏、潮流相一致的時候,就體現了那個時代的上升精神,如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和中國漢唐時代的文化藝術;藝術家與其所處的時代潮流不合的時候,就顯示了一種超越于現實利害關系之上的自由心靈。藝術家自我心靈的超越和完善是至關重要的,它在藝術家一生的藝術活動中起著持久的恒定性的作用。
總的來講,藝術家在實現自我價值的過程中,自我意識的覺醒,對個體生命意義的肯定,對藝術的繁榮與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社會是由每個人組成的,個人是組成社會的最基本細胞,個人的覺醒對自身價值認識的程度,決定著社會進化的速度。西方文藝復興就是人的覺醒的過程。近代中國無數次民主革命,也是人覺醒的結果。所以,藝術家要高揚個體生命的意志,去實現自我價值,去超越內心和外在世界。
時代的潮流是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但每一個潮流又都是由我們許多個體生命組成的。我們既要認清潮流,又要去推動潮流,今天時代大潮的涌動要靠我們這些具有自由創造精神的個體生命。
中國有句古話:“不唯天時,更在人謀。”人的努力對于人自身,對于宇宙的原動力,都是有意義的。所以,藝術家藝術上的實現,首先應是藝術家自我價值的實現,藝術作品的產生是藝術家對自我價值的肯定,是超越了的心理環境和客觀環境的自然產物。
參考文獻:
[1]《中國繪畫史》王伯敏著,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2年12月第1版
[2]《西方美術史綱》李浴著,遼寧美術出版社,1980年9月第1版
- 上一篇:鋼琴表演藝術分析論文
- 下一篇:鄉黨委副書記述職述廉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