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碼鋼琴集體課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12 11:07:00
導語:數碼鋼琴集體課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摘要:如何更好地開展數碼鋼琴集體課是近幾年我國鋼琴教育界關注的焦點。分析傳統教學形式(個別課)的優劣勢,明確鋼琴普及教育和高師音樂教育的教學目標,我們不難發現:數碼鋼琴集體課是非常符合鋼琴普及教育發展趨勢的教學形式;在高師音樂教育中集體課與小課相結合是教育發展和改革的必然。
關鍵詞:數碼鋼琴集體課鋼琴普及教育高師音樂教育
“數碼鋼琴集體課”的概念從美國引入至今,在我國音樂教育界已不再是什么新鮮事了。短短幾年時間里,通過無數鋼琴教育工作者不懈的研究和實踐,數碼鋼琴集體課的優越性和強大的生命力在中國已得到了初步的展示。
那么未來的中國鋼琴教育領域,在鋼琴普及教育、高等師范(以下簡稱“高師”)音樂教育專業中,數碼鋼琴集體課又該扮演什么樣的角色、發揮怎樣的作用呢?
一、數碼鋼琴集體課是目前非常符合鋼琴普及教育發展趨勢的教學形式
在普及教育中,傳統鋼琴教學均采用師徒相承、個別授課為唯一教學形式。它具有許多優點,但也有先天不足之處:出于對教學效率的考慮,不主張學生在課堂進行新課的視奏和練習;由于條件限制,音樂理論知識大多與鋼琴學習分開進行;為保證鋼琴學習,有時甚至犧牲部分音樂知識的講授……以上問題,都成為制約我國鋼琴普及教育科學和迅速發展的因素。而數碼鋼琴集體課在普及教育中的運用,將會在很大程度上避免這些問題的發生。
一方面,數碼鋼琴集體課是一門“入門課”。
數碼鋼琴集體課對于一些沒有基礎或程度很淺的學生的“鋼琴入門”學習非常適用。教與學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據美國等國家音樂教育中進行鋼琴集體課教學實踐的經驗,以及筆者的教學實踐看,一般組織6—20名學生進行鋼琴集體課教學活動。一位教師同時面對數十名學生,能輕松地做到共同知識(如:基本樂理、坐姿手型)集中講解,必備技術(如:音階、和弦)集體練習。一人授課,眾人受益,擴大了知識覆蓋面,避免了許多不必要的重復環節,提高了教師工作效率。同時,“一對眾”的課堂形勢讓學生和老師有一定距離,避免學生“一見老師就緊張”的情況發生,學生能放松心情把全部注意力投入到學習中去,可更好地提高學習效率。
通過教學實踐我們認為集體課課時一般安排為:每周一次課,每次3課時(兩堂新課教學、一堂練習課)為宜。教師在學生“回課”之余,有充分的時間指導課堂練習、糾正問題、鞏固知識、熟悉新課。學生在老師的直接輔導下邊學邊練,在周學時上,與個別課相比,學時也相對較長(個別課一般周學時為1學時)。因此從某種意義上看,學生在一周內習琴的時間至少能保證3學時,可以減輕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學琴,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學生課后練習中由于盲目練習犯錯誤的機會。不僅如此,數碼鋼琴教室強大的多媒體功能使教師能以豐富的教學手段,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興趣,增強學生學習持久力。
另一方面,數碼鋼琴集體課是實現鋼琴普及教育最終目標的重要途徑。
鋼琴普及教育的目的有二:一是教授學琴者最基本的彈奏技術和相關的音樂知識,這是鋼琴普及教育的基本任務;二是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音樂素質和文化藝術修養。這是普及教育的最終目標。因此,學習鋼琴,是在學習音樂,是對腦力、智能(觀察力、聽覺力、理解力、記憶力、想象力和創造力)的開發,是對情操的陶冶,是對優秀的心理品質(性格、意志、氣質)的培養。
集體課的教學內容由鍵盤學習、基礎訓練、視奏練習、創造性活動所構成:通過對旋律、速度、調性、和聲、踏板應用等的學習,學生得以準確把握演奏表現的情感、音樂形象;學生通過對不同時期、流派的不同風格的認識,進一步理解音樂的內在美和內在力量,形成表象和想象;重奏、合奏、協奏等各種生動的課堂練習,使學生當場吸收和體會到多聲部音樂的內涵和美感,音樂內在聽覺能獲得很大的提高;教學中的互相觀摩,有利于同學間的取長補短,體會和感知演奏時與聽眾的交流,提高演奏能力;課堂上的討論,能激發學生的思考,打開學生的思路,以發展他們的音樂邏輯思維能力;即興彈奏(或簡易配彈)等一些創造性活動,能給學生一個即興想象和創作的環境,開發他們的想象力,樹立創新精神。集體課這一授課形式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利于感知、理解音樂,掌握音樂知識的氛圍。
數碼鋼琴集體課教學符合鋼琴藝術普及教育規律,它對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手段以及教師能力等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不僅如此,數碼鋼琴集體課還很好地解決了目前鋼琴普及教育中的一些難題,如優秀師資缺乏,教學隨意性等等問題。總之,數碼鋼琴集體課教學將會在實踐中,具備鮮明的特點和規律。
二、數碼鋼琴集體課與個別課的結合是高師鋼琴教育發展與教學改革的趨勢
鋼琴教學在高師音樂教育中應該是一門集技藝性與實用性為一體的課程。它不是培養鋼琴獨奏人才,而是培養從事各類型、各種層次的音樂教育工作者,包括高師及中師鋼琴教師、普通中學音樂教師、綜合大學音樂教師、廠礦企業文化生活組織者等。這就要求學生應有較高的文化素養與綜合專業技能然而,現狀卻是很多學生難以勝任工作:要么只會看譜彈奏;伴奏能力強的技術差,伴奏常中斷;會彈的不會唱,會唱的不會彈;彈唱都好的又講不出……這些現象的產生,是高師培養方式缺乏師范特點,不注重綜合能力的培養所致——學科分類太細,且專業課間又相互脫節、缺少必要的知識交叉。
根據高師鋼琴教學年限短、任務重的實際情況,為了科學地利用師資和課時,體現師范特色,在鋼琴教學中增設集體課教學形式,以集體課和小課教學相結合的方式來進行鋼琴教學是高師鋼琴教學發展和教學改革的趨勢。集體課解決共性問題,個別課解決技術細節。只有“多管齊下”,學生具備更廣泛的基礎知識、扎實的基本功和均衡的發展實力,才會達到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益同步提高的目的。
數碼鋼琴集體課是一種綜合性的先進的教學方式,將基礎樂理、鋼琴藝術史、鋼琴教學法等幾門課的相關知識融合到鋼琴教學中,知識相互交叉滲透,綜合教學,實現多學科整合。同時,數碼鋼琴集體課又是以彈奏技術的科學分類為主線來推動教學內容不斷深化。教師按照事先擬訂的教學計劃,有步驟、有重點地講授演奏理論與技巧方法,采用螺旋方式在不同的程度上反復地強化基本概念和要領。學生在系統、規范的訓練下,不僅在鋼琴視奏、伴奏、演奏以及一些理論基礎知識上得到提高,同時也為今后學習鋼琴即興伴奏課、和聲課、曲式課奠定了一定的基礎。通過教學形式的改變,使教學內容系統化、教學方法科學化、教學手段多樣化,從而實現了鋼琴與音樂學習有機結合、自我學習與集體學習有機結合、教與學有機結合。
數碼鋼琴集體課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很有幫助,但受其教學形式和課時的限制(盡管在集體課上,數碼鋼琴教學系統可以讓教師針對個別學生進行個別輔導,但面對眾多的學生,個別輔導的時間相對較少),很難對每一位學生做“對癥下藥”“量體裁衣”的輔導。而個別課的優勢在于能夠針對每一位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更好地體現鋼琴教學技術性、實踐性強的特點,恰好與集體課相輔相成,互補不足。
由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受音樂素質、學習態度、接受能力、手指條件的影響,每位學生在彈奏技藝的學習效果上都會出現明顯的差別。教師通過個別課了解不同學生的技術差異,并對其可變因素進行分析,用不同教學方法解決問題;對于作品中的一些重難點,如彈奏的音色、觸鍵等問題采取具體的、有針對性的、細致的示范指導,使每位學生在原來的彈奏基礎上得到個性的發展和技藝的提高。
在高師鋼琴教學中采用集體課與個別課相結合,才能真正發揮鋼琴教學作為學習其他音樂知識和技能之基礎課、提高整體素質之修養課、培養合格師資之技能課的作用,取長補短,相得益彰;既體現了濃厚的師范特色,有助于實現高師培養目標,又符合鋼琴教學規律。
綜上所述,數碼鋼琴集體課既是鋼琴課又不等同于傳統意義上的鋼琴課。它是基于傳統鋼琴教學模式上的自然延伸。作為一門針對初、中級程度學生的“入門”課,對于學生潛能的挖掘、創造性能力以及集體協作性的培養、綜合素質的提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同時,它更是新時期面對教育發展與教學改革的需要而設置的、具有全新意義的多學科整合下的綜合課,它的出現順應現代教育改革的趨勢和發展,為培養新一代復合型人才探尋了一條有益的道路。
參考文獻:
[1]卞善藝:《一個尚待開發的新興教育園地——有關鋼琴普及教育的思考》,載《鋼琴藝術》,1996年第3期
[2]胡?。骸朵撉偌w課教學特點述要》,載《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3年9月第3期
[3]吳曉娜:《高師鋼琴集體課教學與人才素質教育初探》,載《鋼琴藝術》1998年第3期